从官禁乞丐告示碑看晚清畲村治安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44
颗粒名称: 从官禁乞丐告示碑看晚清畲村治安状况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99-103
摘要: 目前,我区已发现六通晚清时期的官禁乞丐告示碑,分别为:八都猴盾村《官禁乞丐告示碑》、八都南岗村《奉县告照碑》,七都外洋村高山自然村《官禁乞丐告示碑》、七都三屿村海潮山自然村《奉县告照碑》、飞鸾新岩村长园自然村《奉县告照碑》、赤溪松岭村琴田自然村《奉县告照碑》。这六通碑刻所处位置有其相同之处:全部立于畲族村落,且全部都是立于相对偏僻的山区村庄。居住在平原的畲族村落和蕉城区所有汉族居住的村落,目前还没有发现类似内容的石碑刻。七都三屿海潮山村奉县告照碑,位于七都镇三屿村海潮山自然村东南约100米路边。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党中央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畲汉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族 治安状况

内容

目前,我区已发现六通晚清时期的官禁乞丐告示碑,分别为:八都猴盾村《官禁乞丐告示碑》、八都南岗村《奉县告照碑》,七都外洋村高山自然村《官禁乞丐告示碑》、七都三屿村海潮山自然村《奉县告照碑》、飞鸾新岩村长园自然村《奉县告照碑》、赤溪松岭村琴田自然村《奉县告照碑》。(以下简称“禁丐碑”)。
  这六通碑刻所处位置有其相同之处:全部立于畲族村落,且全部都是立于相对偏僻的山区村庄。居住在平原的畲族村落和蕉城区所有汉族居住的村落,目前还没有发现类似内容的石碑刻。这六通碑刻所立时期也有其相同之处:均立于清光绪年间,最早的是长园村《奉县告照碑》,立于清光绪三年(1877),最迟的是琴田村《奉县告照碑》,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其余四通都是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猴盾官禁乞丐告示碑,位于八都镇猴盾村西南约800米的路边,嵌于路边土坡中。边用砖块砌筑,坐北向南,碑青石质地,高155厘米,宽56厘米,厚11厘米,长方形,碑文楷书,清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立。
  高山官禁乞丐告示碑,位于七都镇外洋村高山自然村村口路边。碑青石质地,长方形,高126厘米,宽56厘米,厚12厘米。碑文楷书,共15行540个字。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月初立。
  七都三屿海潮山村奉县告照碑,位于七都镇三屿村海潮山自然村东南约100米路边。坐西向东,碑青石质地,高147厘米,宽59厘米,厚12厘米,长方形,碑文楷书,清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立。
  八都南岗村奉县告照碑,位于八都镇南岗村后岗山自然村西约100米路边。坐北向南,碑青石质地,高154厘米,宽62厘米,厚14厘米,长方形,碑文楷书,清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立,碑文与七都三屿海潮山村奉县告照碑相同。
  八都猴盾《官禁乞丐告示碑》载:“流丐俞增,逐日成群,苛勒钱文,多方刁难。若见屋中无人,径入室内,威哧妇孺,或攫取家私衣服,或攘窃鸡豚农具,尚与计较,则拚赖诈事。”
  七都三屿海潮山村《奉县告照碑》载:“出示严禁恶丐强乞以静地方事……”、“恶丐结党成群,横行乞食。每至收成之时,丐等聚夥,身怀利刃,环集田园强欲讨要稻谷几斤,不遂其欲,甚至持刀嚇诈,拦阻打稻,不容收获。稍与计较,则装伤倒诬,鸠集多人,拼命讹赖,不服理喻。山村家数既稀,来城控告路途又远,惟以无事为安,逐至任其诈索。即非收获之时,每到各家勒乞,不如其意,则鸡豚,农具皆敢窃取。”从以上碑刻记载的内容可以窥见,所谓“恶丐强乞”,其实已经大大超出了强乞的范围,其行为已不限于强乞,更有偷盗、强抢、敲诈、勒索等。而所谓“恶丐”其实是社会上一些地痞无赖、好吃懒做的流氓恶棍。并已形成了一股扰乱畲村社会治安的恶势力,成为危害地方的一块毒瘤。可见当时偏远畲村是盗贼横行、敲诈勒索、无所顾忌,社会治安十分混乱。
  畲村受到“恶丐”之害,应该在清中期就有了,到清晚期普遍存在,且越来越多。闽东地区其他县也存在这种现象,目前在霞浦县的畲村也发现了多通相类似的“禁丐碑”。
  “恶丐”的猖獗,首先有其时代背景,清晚期的光绪年间,实际掌权者慈禧腐化,光绪无能,政治黑暗腐朽,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都发生在这个时期。特别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慈禧太后举全国之力举办60大寿,二是中日爆发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在朝迁市变动荡不安之际,必然也是社会最混乱之时,特别在基层社会更是处于无政府状态,村级的管理只能依靠地保、乡规民约以及家族的力量来管理,这种管理往往都是极其有限的。其次畲族村落大多地处偏僻的山野,村落分散,单个村庄人口数量比较少,势单力薄,单靠一个村的力量是无法抵御屡禁不止的“恶丐”现象发生。况且畲族群众多以务农为主,朴素本分、终年勤劳耕作,只为糊口养家,没有更多的经济收入。遇事多以无事相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恶丐”更加猖獗,肆无忌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对付“恶丐”,乡村士绅以及地保就会出面求救于县衙,以县衙的名义出示公文,严禁“恶丐强乞”,维护畲村的安宁。“禁丐碑”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七都三屿海潮山村《奉县告照碑》中提到“倘敢再犯前情,准该乡民等会同地保擭送赴……凭律究惩,同时责成丐首严加管束”等措施,在某一个时期里,可能对“恶丐”起到了一定的危慑作用,但并不能给畲村带来永久的太平日子,更无法使畲村一劳永逸地免受“恶丐”的侵扰。而依靠自身力量,组织自卫队伍才是解决“恶丐”侵扰的最有效办法。如,八都镇猴盾村,在清嘉庆年间,成立了一支村民自卫队伍,名为“巡洋社”,而且还获得县衙的批准,取得证书,在村内召集青年人进行习武健身,以抵御“恶丐”强乞,通过这种自行防卫的方式,有效解决“恶丐”问题,得到了一方安宁。这种方法也被其他畲族村民仿效,以致于闽东地区大多数畲村都有习武的风俗,并形成了畲族独特武术套路。如:霞浦溪坪畲族武术盆柴槌和福安金斗洋畲族拳,分别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和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蕉城区金涵下申厝拳术与棍术、霞浦畲族武术白鹤拳、霞浦畲族武术牛家拳,被宁德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遗存下来的畲族武术与晚清时期的畲村社会治安混乱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蕉城区目前发现的六通“禁丐碑”,向我们诉说着100多年前畲族村落的社会治安状况,深刻反映了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畲族群众,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畲族先民一路走来可以说是饱经风霜,历劫苦难,受人欺凌,何等之艰辛。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党中央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畲汉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今天,七都高山畲族村和海潮山畲族村、飞鸾长园畲族村、赤溪琴田畲族村等一大批居住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的村庄,在前些年的政府造福工程项目中,都进行了搬迁,改变了原有的居住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百年前发生在畲族村落的“恶丐”强乞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钟荣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