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村又加塘往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43
颗粒名称: 畲村又加塘往事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95-98
摘要: 又加塘畲村位于漳湾镇区南麓5公里,与三都岛隔海相望,依山畔海,居于“五都下”一隅。因原先已有一个里塘,后在外滩围堰一个新塘,故而得名。元朝前这里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海岛,旧时称马鞍山岛。又加塘村,早期称为“弹条寮”。随后由于围塘造田,因此,又有称之为“田头厝”或“塘楼”。又加塘村于1988年从汤湾村分离出来,成为畲族行政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蓝慈爱、村民主任钟成其。又加塘村现有总人口475人,全村拥有水田361.78亩,旱地122亩,农地150亩,林地451亩,滩涂75亩。其中主村人口335人,为纯畲族村。畲族群众相互间统称为“山哈”,村内使用畲族口头语言,但目前畲族口头说唱文化已呈现日渐淡化趋势。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村 往事

内容

又加塘畲村位于漳湾镇区南麓5公里,与三都岛隔海相望,依山畔海,居于“五都下”一隅。因原先已有一个里塘,后在外滩围堰一个新塘,故而得名。
  开基历史
  元朝前这里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海岛,旧时称马鞍山岛。据《宁德县志》(清版·海道篇)记载:“……三邑界自黄土岩东十里,至蓝田又十里,至马鞍山(注:今马山村),又东北至港尾(注:今拱屿村),至漳湾渐迤而北历东墙……”又曰:“濒临大海,涵虚潆回之气,冲孔动楗,触石生云,是以生养气盛,土脉滋和,百物畅遂。”大意是“五都下”山依着海,海傍着山,山水相伴,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水潮汐、海浪潆回涌动的滩涂。明朝后陆续进行海道围堰,把“五都下”诸山包间筑堤为田,形成今天的丘陵起伏,水陆畅道,水肥物丰,经济富庶之乡。又加塘村就是座落在此区域东面海边的一个小村落。
  又加塘村,早期称为“弹条寮”。由于当时这里是一片广阔的海域,退潮时滩涂一望无际,海鲜品种十分丰富,其中口味鲜美的“弹条鱼”(即跳鱼)最受当地人青睐,一些路途较远的钩钓弹条鱼高手,如,城关南门、蓝田、六都甚至七都一带高手,常涉足到又加塘海滩或钩、或当、或钓弹条鱼,因潮汐涨落时间不凑巧,而海产品又无法保鲜,因此,就在海岸边搭建一、二座小草楼,一来可供休息,二来又方便把弹条鱼熏烤凉干,易于保藏,故称之为“弹条寮”。随后由于围塘造田,因此,又有称之为“田头厝”或“塘楼”。
  又加塘村相对“五都下”诸村来说,开基较晚。经查阅清乾隆版《宁德县志》,内云:“五都五图……统村十有九,曰溪口、蓝田、马山、蒋墺、游墺、东楼、官井、中村、林家池、福林观、汤湾、后湾、港尾、南埕、南山、家洋坂、黄湾、漳湾、岭后。”又加塘村未列其中,说明明末清初时,尚无村落。但据又加塘村的蓝氏、钟氏族谱记载,这两姓畲族先民均在清乾隆一、二年先后迁入,雷氏稍晚,他们都是由山区迁入到沿海来的先民,蓝氏开基世祖是蓝舍公,于清乾隆一年从罗源坝头迁入;钟氏开基世祖钟可安公,于清乾隆二年从金涵上金贝迁入;雷氏开基世祖是雷世旺,原迁出地和迁入具体年代不详。
  滨海生产特征
  又加塘村畲族先民,由于其祖辈长期居住在山区,已适应了粗放型农耕生活,先期迁入沿海后的这些畲族先民,对“海”的概念比较陌生,依然主要从事农耕生产,以种植水稻、番薯及其它经济作物为生,为适应“海”的辅助生活,必须从零开始学习掌握“海”的生产生活要领:一是要熟悉海水的潮汐规律和大潮、小潮的变化。二是要掌握讨小海的技巧。滩涂有许多可口美味的海产品,如螃蟹、鳗鱼、海蛏、海蛎、鲫鱼、章鱼、蚶、蛤、虾等,数不胜数,它们有的生活在水里,有的生活在泥滩里,有的生活在礁缝里,如何能抓到它们,必须要经过漫长实践摸索,才能掌握技巧。三是橇的运用。橇用整棵木头做成,分为橇头、橇身、橇尾三部分,使用时把橇垫放在橇身适当位置,一边脚跪在橇垫上,双手握住橇头的橇把,另一只脚用劲蹬海泥,即可纵横滑行在泥滩上。橇可分为“大橇”、“小橇”两种,大橇宽约30~40厘米,长约300厘米,可运载从海上收取的海蛏、海蛎、水蛤、海青苔等量大且重的海产品,一般可载货物200~300斤。小橇宽约12~18厘米,长约150厘米,轻便灵活,是讨小海时专用工具。橇的使用是又加塘普遍现象,每个家庭至少拥有1~2张小橇,是漳湾沿海地区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海上生产工具。四是要有驾驭木船的娴熟功夫。在海边许多活动必须要靠船来运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前,最大的海上生产活动就是如何驾船到官井洋去捕捞黄瓜鱼,俗称“瓜对”,这种捕捞工作一般一年有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四、五月份黄瓜鱼洄游官井洋产卵季节,这是“瓜对”撒网捕捞的旺季,一次是农历八月份黄瓜鱼洄游引带幼鱼到深海去觅食,但这个季节渔汛时间一般不足半个月,因此,这一季节很少“瓜对”船到官井洋去捕捞。据说,又加塘村当时有一对“瓜对”船。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由于渔业生产方式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大型远洋捕捞机动船的使用,洄游产卵的黄瓜鱼被大量拦截捕捞,致使洄游官井洋产卵的黄瓜鱼数量急剧减少,因此,这种“瓜对”捕捞活动渐渐衰落,直至消失。但村里仍然保留有一艘俗称“长叟”船(即大风帆船)和一艘舢板船,主要作为海上生产生活运输用。
  遭遇天灾人祸
  又加塘村自开基以来,先后遭遇四大灾难。一是解放前全村十有八、九幼儿常患麻疹痘疹,多半幼儿因病致残或不治而亡。二是自1939年起至1943年夏天(即民国28年至民国32年夏),国民党实行新兵役法征派壮丁,兵役制早期是按照保甲制度调查户籍人口,对年满18至45岁的青壮年男子登记于册,基本原则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征”。刚开始时,有钱人通过贿赂国民党的乡、保、甲长,使适龄壮丁不列入花名册,一般农民想要逃避兵役,就得花钱贿赂乡、保、甲长。由于当时又加塘村的畲族群众比较贫困,一家人还难以裹腹,哪来的钱去贿赂,只好去充当兵役,到后期特别是到1942~1943年,兵源逐渐枯竭,而乡、保、甲长又擅自增加征兵名额,在又加塘强力实行“三抽二、二抽一”手段,当时又加塘村是属于汤湾村管辖下的一个畲族自然村,由于受大汉族主义思潮影响,“保长”把派壮丁任务名额大肆强加到又加塘村。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两年本村先后被征、抓、卖壮丁人数高达30多人,其中“下寮”一家7口男丁,全被抓走,被迫无奈只得卖掉房屋,用钱抵数,才赎回一个男丁。当时被抓走的壮丁约占全村总人口的15%,占青壮人数的70%,除极少数逃跑回来外,大部分客死他乡,只有一个成为后来的“解放兵”,光荣地加入共产党部队。三是1960年由于遇上大饥荒,人们饥不择食,有食海青苔的、山芋皮的,野草、野菜都成裹腹之物,结果大部分村民患上浮肿、大肚皮等疾病,致使全村多人不治身亡。四是1966年农历八月十九日第14号超级台风(风力达18级),在宁德三都澳登陆,又恰逢天文大潮水,又加塘村塘堤迅速被狂风巨浪冲垮,形成三个大的决口,海水汹涌而入,瞬间淹没了正在抽穗的晚季水稻、大片农作物及渔塘,同时,里塘在海浪的冲击下,也很快溃堤,造成这一年农业生产颗粒无收,并造成田边两栋新落成房屋被倒灌的海浪冲垮倒塌。
  设立行政村
  又加塘村于1988年从汤湾村分离出来,成为畲族行政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蓝慈爱、村民主任钟成其。村部设主村又加塘,下辖5个自然村,分别为又加塘主村、南下山村、中村、杨厝山村(新村)。其中,杨厝山村原属牛港塘自然村,该村大约于1969-1975年间,由周边部分畲族群众迁入,其中大部分由又加塘村移居来的,共有8户,1999年实行“造福工程”,该村又从牛港塘村迁移至又加塘村边的杨厝山(新村)安居。又加塘村现有总人口475人,全村拥有水田361.78亩,旱地122亩,农地150亩,林地451亩,滩涂75亩。其中主村人口335人,为纯畲族村。畲族群众相互间统称为“山哈”,村内使用畲族口头语言,但目前畲族口头说唱文化已呈现日渐淡化趋势。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永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又加塘畲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