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远逝的村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12
颗粒名称: 楔子 远逝的村街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15-18
摘要: 据史书记载和畲民家族谱牒标识,畲民大量迁徙闽东是始于明代。畲民雷天辟也是明隆庆四年来到罗源尖山大坪兴居立业的。过了3年,因遭兵燹之乱,他的7个孩子,遂散处离居,各奔东西。四子雷光清于明万历元年旋游宁德九都闽坑堂的猴墩地界,他“见其山水秀丽、地土肥饶,遂卜筑焉”。[《雷氏宗谱》,《源流谱序》,民国十六年。]——雷光清成了猴墩畲族村的开基祖。]上述之“东路”又称“大岭”,位于猴墩村的东部。其二,茶叶贸易诱发了猴墩经济。同时,该行还包租船只往福州装载这些茶叶,由海路驶出口岸。]往返于闽江沿线。该留下的留下,该失去的失去,一切均显得平和柔顺。
关键词: 畲族 村街 远逝

内容

据史书记载和畲民家族谱牒标识,畲民大量迁徙闽东是始于明代。畲民雷天辟也是明隆庆四年(1570)来到罗源尖山大坪兴居立业的。过了3年,因遭兵燹之乱,他的7个孩子,遂散处离居,各奔东西。四子雷光清于明万历元年(1573)旋游宁德九都闽坑堂的猴墩地界,他“见其山水秀丽、地土肥饶,遂卜筑焉”。[《雷氏宗谱》,《源流谱序》,民国十六年(1927年)。]——雷光清成了猴墩畲族村的开基祖。
  福建历来有“东南山国”之称,明清时期,闽东北山峦重叠,羊肠九折,鸟道千盘,既蒙住了山民的视野,也锁住了福建与省外的陆上交通。清初畲族文人蓝鼎元《福建全省总图说》说:“自浙东海岸温州入闽,由福宁州(今霞浦)、宁德、罗源、连江,至省城,皆羊肠鸟道,盘纡陡峻,日行高岭云雾中,登天入渊,上下循环,古称‘蜀道’无以过也。”[蓝鼎元《鹿洲初集》,卷十二。]位于闽东北这种山重水复的生存环境里的猴墩畲村,斗转星移,春种秋收,生活本属默无声息,平淡无奇。但是,有两个特殊的机缘却搅乱她习有的宁静,也赐予她空前的繁荣。
  其一,两条官道修到了猴墩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宁德贡生叶禹为了恢复清初迁界时被毁的官道,“倡捐力辟旧路,百余年废路复睹周行,邑人竖碑以志”,官道“由六都左旋七都至铜镜又分东西二道,一右旋为东路,历福口、洋头、闽坑至福岭头,离城五十里与福安福岭塘交界。一左旋属西路,历九都、霍童等地至咸村(今周宁)。”[清·乾隆《宁德县志》,卷二,《建置志·道路》。]上述之“东路”又称“大岭”,位于猴墩村的东部。闽坑还辟有一路,位于大岭以西,并伸入闽东北腹地的更为偏远的“十二洋”,(12个村名均冠有“洋”字,故总称“十二洋”)这一条路穿过了猴墩村。加之,猴墩村离八都镇的霍童溪码头不到15华里,霍童溪可通向三都澳、官井洋,这条海路可达福州、广州、上海。猴墩村既得人工开凿的陆路之利又得天然形成的水路之便。近三百年,那位于猴墩村的东西两条石板路,沿崖接岭,近水穿林,虽称不上王路天衢,但犹如两根琴弦,弹奏着闽东北行色匆匆的人流物流进行曲,拨动着猴墩村三百余畲民大男细女的心。
  其二,茶叶贸易诱发了猴墩经济。福建本是我国的重要茶区,闽东北自不例外,宁德“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计茶所收,有春夏二季,年获利不让桑麻。”[清·乾隆《宁德县志》,卷一,《舆地志·物产》。]十九世纪是福建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当时,福建每年不仅茶叶的输出量居全国首位,而且,福建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也风靡一时。这时的福州南台(今台江)成为重要的茶叶商埠。原因是咸丰初年(1853年)太平军的刀剑切断了“北路茶”,即武夷山茶从陆路运往广州的通道。美国旗昌洋行为了使武夷山茶的出口不至于中断,首先派遣该行的中国职员在茶季携带巨款到武夷山产茶区,大量收购红茶,并循闽江运到福州。同时,该行还包租船只往福州装载这些茶叶,由海路驶出口岸。此举的极大成功,引起了各商家竞相效法,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已有5家洋行“在福州抢购茶叶,竞争日剧”。“福州由是遂成驰名世界之茶叶集中地”。[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这一年,从福州输出1573万余磅茶叶。次年,上升到3500万余磅。逮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突破了6000万磅大关。此时,“福州之南台地方,为省会精华之区,洋行、茶行,密如栉比,其买办多广东人,自道(光)咸(丰)以来,操是术者皆起家巨方”。[《申报》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月十一日。]他们每年“首春,由福州结伴溯江而上,所带资本,辄百数十万”。[衷干:《茶市杂咏》。]往返于闽江沿线。商人的嗅觉也闻到了闽东北这片福建的重要茶区。于是,闽东当地的茶商们从武夷山茶产地的闽北请来了制茶师傅,开始揉制红茶,红茶作坊很快便遍及闽东北,时至今日的福建“闽红三品”(即福建三大功夫茶)中之二品,便是闽东北的福安“坦洋功夫”和福鼎“白琳功夫”。由于宁德县为闽东北门户,得交通之便利,为宁德所辖又地处宁德、福安交界的猴墩畲族村遂成了闽东北茶叶的重要集散地。正如猴墩村《雷氏宗谱》所云:“清咸丰、同治时,闽省大开茶局,猴墩遂为商旅辐辏之场,而五都之市集焉。”这时的猴墩村成了福建省惟一的畲族茶叶市场,同时,也诞生了福建第一代的畲族茶叶商人。
  这里曾有多家畲民商号茶庄,畲族商人们收购猴墩附近三十六村的茶叶,并通过水陆两路,运往福州。同时,又从福州运回了布匹、洋油等杂货,他们在八都镇办起了京杂店,生意做得甚是红火。猴墩雷氏商家又在本村办起了店铺,招徕过往的路人。每届新茶上市,猴墩村里——人声鼎沸,日日议价声;灯火通明,夜夜算盘响。茶香飘十里,茶歌漫畲山,茶商会猴墩,茶事乐村民——猴墩畲民茶庄财源滚滚,雷氏商号闻名遐迩。
  猴墩雷氏茶庄的衰败缘于整个福建茶叶市场的萎缩,加之民国时期的兵乱与饥荒。过去的历史无法重演,昔日的辉煌难于续写。今天,惟有珍藏在猴墩村祠堂中的《雷氏宗谱》记载着当年的繁盛。堂皇的茶庄只留在村民们遥远的记忆里,显赫的商号仅存在村民们茶余的话语中。岁月留痕,商人们的宅院里,还残存着褪色的木制镏金楹联,这惟一值得炫耀当年的符号。宅院的主人,雷氏商家的后代们一如既往的是穑事农功,这是千百年来别无选择而不易变更的祖业。已经分家的叔伯兄弟在这些宅院边,建起了新屋。有些人在自家土屋的墙体上开一个口,在那里摆摊设店,销售村里最必需的日用品和食品。这些店面,很不惹眼,也无法与祖辈的基业相比。
  最与众不同的是那一条清代建成的短短的村街,鹅卵石镶嵌成的路面,仅仅一米见宽,10来米长,沿路同向并排的是几家别具特色的雷志波故居店铺,那木制的栏杆,那可随时拆卸的店门板,几经三十六风,二十四雨,均已蒙上厚厚的历史尘埃—村街的店铺显得破败空寂。虽然时过境迁,这些店面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但是它那独有的形态格局,依然吸引着踏进猴墩村的陌生人。每当他们惊叹不已时,村里人便由衷而自豪地诉说往事,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个个雷氏商号的伟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城里来的年轻画家,在这一条村街上写生,他是慕名而来的,他将一幅画留给了村里,并说这是十分难得的村落景观,得好好呵护。村里人没有听他的话,到了90年代,村街铺上了水泥路面,其中一间店面已经改造成了水泥粉刷的平常住屋。讲求实际的村民说,为了好走路,为了好住家。
  该留下的留下,该失去的失去,一切均显得平和柔顺。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更迭轮回,当年因猴墩茶事而突兀建起的这一条村街,无论如何是不会自行消失的,那紧挨在一起的店面仍然静静地列队,耐心地等候路人的光临。猴墩这条村街只要存在,则定然充当时间隧道的引路人—间间铺面将叠映家家茶庄枯荣的史影,户户店门将回放着茶人之家的苦辣辛酸。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