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雷氏迁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08
颗粒名称: 二、雷氏迁徙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9-12
摘要: 雷姓先祖(100世)雷天群,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陕西庆阳府入闽,居罗源县尖山大坪,为入闽始祖。后生七子分迁各地(长光江居罗源县,次光河迁连江县,三光汉迁罗源县小获贝头里,四光清迁宁德县猴盾村,五光滋迁闽清县,六光润居安潭,七光泽居过洋)。四子雷光清(101世)明时赐正八品冠带,因见宁德县闽坑乡猴盾村山川秀丽,地土肥沃,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入猴盾村开基创业,系雷姓首批入宁源流。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族 雷姓迁徙

内容

雷姓先祖(100世)雷天群,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陕西庆阳府入闽,居罗源县尖山大坪,为入闽始祖。后生七子分迁各地(长光江居罗源县,次光河迁连江县,三光汉迁罗源县小获贝头里,四光清迁宁德县猴盾村,五光滋迁闽清县,六光润居安潭,七光泽居过洋)。四子雷光清(101世)明时赐正八品冠带,因见宁德县闽坑乡猴盾村山川秀丽,地土肥沃,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入猴盾村开基创业,系雷姓首批入宁源流。其后由于猴盾族派发达昌盛,吸引了光河、光润等房子孙陆续入迁。有在福安县发派后入迁的;有在罗源县发派后入迁的。另一支则直接从古田县迁入的,共计4支源流,据统计,至1999年底雷姓在蕉城区已发族至1820户,7700人;至2013年底增至2054户8436人。
  雷姓族人各支派分迁情况
  1、从猴盾村发派迁入各村的:
  雷法灿(104世),于清顺治年间(1645-1650年)迁入九都九仙村发族。其房下(105世)雷明兴,于清康熙年间(1669-1674年)迁入六都白岩北山村兴居;又(106世)雷文显,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迁入七都高山村发族。发派于高山村的房下孙(108世)雷木祥,于民国20年(1931年)迁入金涵琼堂村兴居;(109世)雷国生于1951年迁入七都漈头三箩村兴居;(110世)雷进昌于民国28年(1939年)迁入霍童大石八斗村。还有(108世)雷朝祥,于清乾隆年间(1758-1762年)从猴盾村迁入八都五峰村兴居。 此外,从猴盾村外迁福安县的有:(103世)雷乾三,于明万历年间(1615-1619年)外迁福安县穆阳牛石坂村;同年(103世)雷乾四外迁福安县穆阳桦林村;同年(103世)雷乾五外迁福安县溪潭林洋村。又(104世)雷法宝,于明万历年间(1615-1619年)外迂福安县下白石牛山安赫村。又(104世)雷法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金腰带村。又(109世)雷国宋,于清乾隆年间(1765-1769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填洋村。又(110世)雷进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陈家铺村。
  从猴盾村外迁霞浦县的有:(111世)雷天炳、天烛兄弟,于清光绪年间(1905-1909年)外迁霞浦县水门青澳村。(112世)雷志周,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外迁霞浦县福坪坑村。(112世)雷永咏,于清光绪年间(1905-1909年)外迁霞浦县洲洋兰田村。 还有,原属猴盾村雷光清派从福安县回迁的有:(104世)雷宗兴,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从福安县穆阳桦林村回迁八都新楼村兴居;又(109世)雷国立,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从福安县下白石镇安赫回迁城南南山岩村(原名石笋村)兴居;又(107世)雷有旺,于清乾隆年间(1741-1745年)从福安县金腰带村回迁七都漈头青岗村兴居;又(109世)雷国瑛、国球,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从福安县金腰带村回迁蕉城西下山村兴居。又(113世)雷顺杞、顺吉、顺庆兄弟,于民国16年(1927年)、雷顺琮于民国23年(1934年)从福安县下白石镇牛山安赫村回迁蕉城镇崇文街兴居。 2、从罗源县发派迁入宁德的:
  属于雷天群次子雷光河派(105世)孙雷世璧,于清顺治年间(1657-1661年)从罗源县护国迁入漳湾下雷东村开基发族。其房下孙(109世)雷有连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分迁城南后山村兴居;(112世)雷学郅,于清同治年间(1863-1867年)分迁八都半山青岗村兴居;(111世)雷孔闰,于清道光年间(1847-1850年)外迁霞浦县台溪村兴居;(111世)雷孔闾,于清道光年间(1837-1841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荷屿村兴居;(112世)雷学谷,于清同治年间(1865-1869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大石牛村兴居。 又雷天群第六子雷光润派(104世)孙雷兼三,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从罗源县飞竹乡庵潭村迁入金涵烟亭村发族。其房下孙(107世)雷三弟,于清乾隆年间(1767-1771年)分迁入七都马坂陈家山村兴居;(105世)雷维停,于清乾隆年间(1745-1749年)外迁福安县清水壑村和囚前村兴居;(108世)雷石林,于清嘉庆年间(1796-1800年)外迁福安县甘棠洋里村兴居;(114世)雷德发,于民国32年(1943年)年回迁罗源县洪洋九头岗村兴居。
  又(106世)雷达贵,于清顺治年间(1645-1649年)从罗源县小获竹里村,迁入七都漈头岔村发族,其房下孙(8世)雷肇禧于清乾隆年间(1752-1756年)迁入猴盾盾头村兴居;(112世)雷国×迁入七都贝河帮垅村兴居;(112世)雷国×迁入八都溪池里庵村兴居;(113世)雷进×迁入漳湾游家塘村(现名又加塘村)兴居。
  又(×世)雷天致,于明崇祯年间(1641-1645年)由罗源县护国井洋村迁入金涵麒麟寨村发族。其房下孙(105世)雷金恭,于清乾隆年间(1761-1765年)分迁入六都白岩盘山村兴居;(107世)雷阙,于清嘉庆年间(1809-1813年)分迁赤溪琴田村兴居:(110世)雷祥速,于民国23年(1934年)分迁入六都西林村兴居。还有,(105世)雷日明、日光兄弟,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回迁罗源县护国井洋村兴居;又(110世)雷祥违,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外迁福安县溪潭兰田村兴居;(111世)雷正株,于民国33年(1944年)外迁福安县甘棠镇坑门里何空村兴居;(Ⅲ世)雷正柯,于民国34年(1945年)外迁福安县穆阳镇考河村兴居。 还有(×世)雷友法,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从罗源县乌石贝头迁入八都后岗山兴居;又(×世)雷法×,于清康熙年间从罗源县文院村迁入虎浿三漈坑村和院后村兴居;又(×世)雷师公,于清乾隆年间(1740-1745年)从罗源县松山半山村迁入飞鸾南山村、向阳里村兴居;又(×世)雷月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从罗源县贝头村迁入城南蚶岐村兴居。又(×世)雷×于清雍正年间从罗源县飞竹麂坑村迁入飞鸾新岩村兴居;又(×世)雷×于清朝从罗源县护国井洋村迁入飞鸾小东岗、清水下村兴居。
  3、从福安县发派迁入宁德的:
  110世)雷小七,于清康熙年间(1685-1689年)从福安县溪尾马山村直接迁入七都洋蛤坪暂居数年后移迁七都漈头半岭村开基发族。其房下(115世)雷荣秀,于清道光年间(1822-1826年)分迁漳湾赤塘村(现八都镇云淡邦门村)兴居;(115世)雷荣羽,于清道光年间(1838—1842年)分迁漳湾蒋澳村兴居;(116世)雷家讯,于清道光年间(1850-1855年)分迁金涵大桥头村(今金涵乡坑里村)兴居。还有(112世)雷文瑞,于清雍正元年(1728年)回迁福安县三十四都何翁里村兴居。
   4、从古田县入迁的:
  (×世)雷克明,于明万历年间(1589-1593年)从古田县大桥乡梅坪村迁入洋中溪旁村发族。其房下孙(第九世)雷高深,于清嘉庆年间(1805-1810年)分迁入金涵金峰坑坪村兴居;至(×世)雷×于清朝迁入三都尼姑坪、七星岛兴居。又一支(第七世)雷法门,于清康熙27年(1688年)从古田县三十都溪里村迁入七都书馆里村(即今书井里村)发族。其房下(第九世)雷四弟,于清乾隆年间(1764-1768年)分迁入七都陶头坑村兴居;(第十世)雷兰生,于清咸丰年间(1851-1854年)分迁入漳湾雷东三柴湾村兴居;(第十世)雷陈贤,于清道光年间(1823-1828年)分迁入三都玠溪村兴居。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