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06
颗粒名称: 姓氏源流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9
页码: 6-14
摘要: 畲族同胞入迁宁德,分“择地”与“定居”两个阶段。畲族蓝雷钟三姓流迁宁德,最早当推城南的米高坪雷姓。在五代后唐长兴四年感德场升迁宁德县治时,雷姓祖先就曾同汉族林姓、陈姓祖先同时到达城南古溪地方踏勘择地迁居。当时陈姓择地靠近海边定居在古溪主村,林姓据中定居初林,雷姓择山迁居后山米高坪。因《雷氏族谱》烧失,无法确定雷氏迁居的确切时间,据古溪村《陈氏族谱》推断约在后唐时期。至于有《族谱》文字记载者,最早定居宁德的要数钟姓。其次是蓝姓蓝恒麟,于明嘉靖十九年定居飞鸾马山村葡萄坑发族,距今有460年。再次是雷姓第一支雷光清,于明万历元年定居闽坑猴盾村发族,距今有420多年。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族 姓氏源流

内容

畲族同胞入迁宁德(今蕉城区),分“择地”与“定居”两个阶段。择地时多缺文字记载,定居发族后才有《族谱》记述。畲族蓝雷钟三姓流迁宁德,最早当推城南的米高坪雷姓。在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感德场(宁德旧名)升迁宁德县治时,雷姓祖先就曾同汉族林姓、陈姓祖先同时到达城南古溪地方踏勘择地迁居。当时陈姓择地靠近海边定居在古溪主村,林姓据中定居初林,雷姓择山迁居后山米高坪。因《雷氏族谱》烧失,无法确定雷氏迁居的确切时间,据古溪村《陈氏族谱》推断约在后唐时期。 至于有《族谱》文字记载者,最早定居宁德的要数钟姓。钟姓(5世)钟通达于明天顺年间(1461-1464年)来宁,定居九都柴坑村开基发族,距今有530多年。其次是蓝姓(108世)蓝恒麟,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定居飞鸾马山村葡萄坑发族,距今有460年。再次是雷姓第一支(101世)雷光清,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定居闽坑猴盾村发族,距今有420多年。
  畲族蓝雷钟三姓流迁宁德的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一、蓝氏迁徙 蓝姓先祖(106世)蓝传仁是由广东迁入福州台市岭头村,为入闽始祖。传子蓝学礼,生七子分迁各地(长恒麒回迁广东,次恒麟迁宁德县,三恒趾迁福安县,四恒龙迁浙江云和县,五恒虎迁福安县南湾大坪下溪兜,六恒豹迁霞浦鲤鱼山,七恒彪迁寿宁溪塔)。次子恒麟(108世)明时赐正八品冠带,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从罗源县八井贝头里迁居宁德县马山葡萄坑(即今飞鸾镇南山葡萄坑),为蓝姓入宁始祖。恒麟世在葡萄坑开基创业,后因瘟疫和山洪毁寨,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110世)孙蓝希源搬迁六都谢家林暂居,至(112世)蓝赵福于清顺治年间(1647-1657年)定居六都白岩北山村发族。同时期,(110世)孙蓝圣源,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亦由马山葡萄坑迁入六都白岩仙顶下村发族。这是蓝姓入宁的第一支源流。另一支派,则从连江县外窑村直接迁入飞鸾新岩村发族。再一支直接从罗源县梅糗坑迁入七都三阳店村兴居。据统计,至1999年底蓝姓在蕉城区已发族1542户,6558人;至2013年底已增至1882户7353人。
  蓝姓族人各支派的分迁情况
  1、从马山葡萄坑发派的可分两大支: 第一支是(110世)蓝希源,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从葡萄坑迁六都谢家林暂居,后由(112世)蓝赵福于清顺治年间(1647-1657年)迁入六都白岩北山村发族。其房下孙(116世)蓝有禄、有舍、有全三兄弟,于清康熙年间(1683-1687年)迁入霍童莒州濑头村兴居;(×世)蓝德公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迁入蕉城莲峰田中村兴居。 第二支是(110世)蓝圣源,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从葡萄坑迁入六都白岩仙顶下村发族,生三子(长元成、次子元灿、三元旺)分迁各地。
  长房元成支:传至(115世)蓝文锦,于清康熙年间(1707-1711年)由仙顶下外迁福安县青山鼻。又(115世)蓝文长带三子于清康熙年间(1707-1711年),从仙顶下外迁福安县(长子士申居大车半岭;次子士朝居荷厝岔山头;三子士尧居通官说)。又(115世)蓝文铭,于清康熙年间(1707-1711年)迁入八都点兰村发族;其房下(117世)蓝李明于清乾隆年间(1755-1759年)分迁入漳湾门下村、蕉城碧山街兴居;同年,其弟李连,迁蕉城北门街,李弟迁蕉城南门兴居;又(117世)蓝李发外迁福安县下白石湖头半山村;蓝因弟外迁福安县荷屿长楼湾村兴居;又(116世)蓝昭连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外迁福安县荷屿村兴居。
  二房元灿支:传至(112世)蓝可崇,于明崇祯年间(1635-1639年)外迁福安县南阳里兴居。传至(113世)蓝片永,于乾隆年间(1771-1775年)外迁罗源县柯坂村兴居。传至(113世)蓝片通,于清乾隆年间(1771-1775年)迁入漳湾王坑村兴居。传至(114世)蓝朝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迁入七都三屿海潮山村兴居;其弟蓝朝富,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迁入八都葛藤坪坪村兴居。 三房元旺支:传至(114世)蓝永达,于明崇祯年间(1635-1639年)迁入七都漈头岔发族;其房下(115世)蓝文钦,于清顺治年间(1654-1658年)迁入城南后山村兴居;同年,其弟(115世)蓝文锭迁入赤溪琴田村兴居。 又(114世)蓝永必,于明崇祯年间(1635-1639年)迁八都水尾村兴居。传至(115世)蓝文明,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迁入八都新楼村发族;其房下(118世)蓝连郎,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外迁福安县顶头填洋村兴居;同年,(118世)蓝东阔外迁福安县顶头牛地坑村兴居。还有,(115世)蓝文瑞,于清顺治年(1644-1661年)外迁福安县上洋村,传到(118世)蓝廷启,于清康熙年间(1709-1714年)从上洋村回迁宁德县亭坪后山村发族。其后,房下孙有分迁八都猪姆石村、金涵中前村、蕉城向阳村、漳湾南下山村。又(115世)蓝文正,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外迁周宁县咸村云门村兴居,其弟蓝文真同年外迁福鼎县官洋村兴居。 其间从葡萄坑迁出定居于邻村的有:
  传至(113世)蓝柴公,于清康熙年间(1670-1675年)搬迁入飞鸾马山村发族。其房下(117世)蓝必公,于清乾隆年间(1755-1759年)外迁罗源县松山镇白水石门里;又(119世)蓝文公,于清乾隆年间(1791-1795年)外迁罗源县起步镇叶洋村。还有(113世)蓝长远,从葡萄坑搬出后,于清康熙年间(1670-1675年)迁入飞鸾下塔头村兴居。
  2、从连江县外窑村直接入迁的:
  蓝一奉于清乾隆年间(1749-1753年)迁入宁德县飞鸾新岩村发族。传四世,其房下蓝×迁入飞鸾梅田管后村兴居;又蓝天送,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迁入城南后岗村兴居。
  3、此外,还有一支(十四世)蓝×于清乾隆年间(1786-1790年)直接由罗源县梅糗坑迁入七都三阳店村兴居。
  二、雷氏迁徙 雷姓先祖(100世)雷天群,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陕西庆阳府入闽,居罗源县尖山大坪,为入闽始祖。后生七子分迁各地(长光江居罗源县,次光河迁连江县,三光汉迁罗源县小获贝头里,四光清迁宁德县猴盾村,五光滋迁闽清县,六光润居安潭,七光泽居过洋)。四子雷光清(101世)明时赐正八品冠带,因见宁德县闽坑乡猴盾村山川秀丽,地土肥沃,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入猴盾村开基创业,系雷姓首批入宁源流。其后由于猴盾族派发达昌盛,吸引了光河、光润等房子孙陆续入迁。有在福安县发派后入迁的;有在罗源县发派后入迁的。另一支则直接从古田县迁入的,共计4支源流,据统计,至1999年底雷姓在蕉城区已发族至1820户,7700人;至2013年底增至2054户8436人。
  雷姓族人各支派分迁情况
  1、从猴盾村发派迁入各村的:
  雷法灿(104世),于清顺治年间(1645-1650年)迁入九都九仙村发族。其房下(105世)雷明兴,于清康熙年间(1669-1674年)迁入六都白岩北山村兴居;又(106世)雷文显,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迁入七都高山村发族。发派于高山村的房下孙(108世)雷木祥,于民国20年(1931年)迁入金涵琼堂村兴居;(109世)雷国生于1951年迁入七都漈头三箩村兴居;(110世)雷进昌于民国28年(1939年)迁入霍童大石八斗村。还有(108世)雷朝祥,于清乾隆年间(1758-1762年)从猴盾村迁入八都五峰村兴居。 此外,从猴盾村外迁福安县的有:(103世)雷乾三,于明万历年间(1615-1619年)外迁福安县穆阳牛石坂村;同年(103世)雷乾四外迁福安县穆阳桦林村;同年(103世)雷乾五外迁福安县溪潭林洋村。又(104世)雷法宝,于明万历年间(1615-1619年)外迂福安县下白石牛山安赫村。又(104世)雷法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金腰带村。又(109世)雷国宋,于清乾隆年间(1765-1769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填洋村。又(110世)雷进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陈家铺村。
  从猴盾村外迁霞浦县的有:(111世)雷天炳、天烛兄弟,于清光绪年间(1905-1909年)外迁霞浦县水门青澳村。(112世)雷志周,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外迁霞浦县福坪坑村。(112世)雷永咏,于清光绪年间(1905-1909年)外迁霞浦县洲洋兰田村。 还有,原属猴盾村雷光清派从福安县回迁的有:(104世)雷宗兴,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从福安县穆阳桦林村回迁八都新楼村兴居;又(109世)雷国立,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从福安县下白石镇安赫回迁城南南山岩村(原名石笋村)兴居;又(107世)雷有旺,于清乾隆年间(1741-1745年)从福安县金腰带村回迁七都漈头青岗村兴居;又(109世)雷国瑛、国球,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从福安县金腰带村回迁蕉城西下山村兴居。又(113世)雷顺杞、顺吉、顺庆兄弟,于民国16年(1927年)、雷顺琮于民国23年(1934年)从福安县下白石镇牛山安赫村回迁蕉城镇崇文街兴居。 2、从罗源县发派迁入宁德的:
  属于雷天群次子雷光河派(105世)孙雷世璧,于清顺治年间(1657-1661年)从罗源县护国迁入漳湾下雷东村开基发族。其房下孙(109世)雷有连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分迁城南后山村兴居;(112世)雷学郅,于清同治年间(1863-1867年)分迁八都半山青岗村兴居;(111世)雷孔闰,于清道光年间(1847-1850年)外迁霞浦县台溪村兴居;(111世)雷孔闾,于清道光年间(1837-1841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荷屿村兴居;(112世)雷学谷,于清同治年间(1865-1869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大石牛村兴居。 又雷天群第六子雷光润派(104世)孙雷兼三,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从罗源县飞竹乡庵潭村迁入金涵烟亭村发族。其房下孙(107世)雷三弟,于清乾隆年间(1767-1771年)分迁入七都马坂陈家山村兴居;(105世)雷维停,于清乾隆年间(1745-1749年)外迁福安县清水壑村和囚前村兴居;(108世)雷石林,于清嘉庆年间(1796-1800年)外迁福安县甘棠洋里村兴居;(114世)雷德发,于民国32年(1943年)年回迁罗源县洪洋九头岗村兴居。
  又(106世)雷达贵,于清顺治年间(1645-1649年)从罗源县小获竹里村,迁入七都漈头岔村发族,其房下孙(8世)雷肇禧于清乾隆年间(1752-1756年)迁入猴盾盾头村兴居;(112世)雷国×迁入七都贝河帮垅村兴居;(112世)雷国×迁入八都溪池里庵村兴居;(113世)雷进×迁入漳湾游家塘村(现名又加塘村)兴居。
  又(×世)雷天致,于明崇祯年间(1641-1645年)由罗源县护国井洋村迁入金涵麒麟寨村发族。其房下孙(105世)雷金恭,于清乾隆年间(1761-1765年)分迁入六都白岩盘山村兴居;(107世)雷阙,于清嘉庆年间(1809-1813年)分迁赤溪琴田村兴居:(110世)雷祥速,于民国23年(1934年)分迁入六都西林村兴居。还有,(105世)雷日明、日光兄弟,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回迁罗源县护国井洋村兴居;又(110世)雷祥违,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外迁福安县溪潭兰田村兴居;(111世)雷正株,于民国33年(1944年)外迁福安县甘棠镇坑门里何空村兴居;(Ⅲ世)雷正柯,于民国34年(1945年)外迁福安县穆阳镇考河村兴居。 还有(×世)雷友法,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从罗源县乌石贝头迁入八都后岗山兴居;又(×世)雷法×,于清康熙年间从罗源县文院村迁入虎浿三漈坑村和院后村兴居;又(×世)雷师公,于清乾隆年间(1740-1745年)从罗源县松山半山村迁入飞鸾南山村、向阳里村兴居;又(×世)雷月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从罗源县贝头村迁入城南蚶岐村兴居。又(×世)雷×于清雍正年间从罗源县飞竹麂坑村迁入飞鸾新岩村兴居;又(×世)雷×于清朝从罗源县护国井洋村迁入飞鸾小东岗、清水下村兴居。
  3、从福安县发派迁入宁德的:
  110世)雷小七,于清康熙年间(1685-1689年)从福安县溪尾马山村直接迁入七都洋蛤坪暂居数年后移迁七都漈头半岭村开基发族。其房下(115世)雷荣秀,于清道光年间(1822-1826年)分迁漳湾赤塘村(现八都镇云淡邦门村)兴居;(115世)雷荣羽,于清道光年间(1838—1842年)分迁漳湾蒋澳村兴居;(116世)雷家讯,于清道光年间(1850-1855年)分迁金涵大桥头村(今金涵乡坑里村)兴居。还有(112世)雷文瑞,于清雍正元年(1728年)回迁福安县三十四都何翁里村兴居。
   4、从古田县入迁的:
  (×世)雷克明,于明万历年间(1589-1593年)从古田县大桥乡梅坪村迁入洋中溪旁村发族。其房下孙(第九世)雷高深,于清嘉庆年间(1805-1810年)分迁入金涵金峰坑坪村兴居;至(×世)雷×于清朝迁入三都尼姑坪、七星岛兴居。又一支(第七世)雷法门,于清康熙27年(1688年)从古田县三十都溪里村迁入七都书馆里村(即今书井里村)发族。其房下(第九世)雷四弟,于清乾隆年间(1764-1768年)分迁入七都陶头坑村兴居;(第十世)雷兰生,于清咸丰年间(1851-1854年)分迁入漳湾雷东三柴湾村兴居;(第十世)雷陈贤,于清道光年间(1823-1828年)分迁入三都玠溪村兴居。
  三、钟氏迁徙 钟姓先祖钟音公,原居广东,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入闽,为入闽始祖。传至(第五世)钟通达,于明天顺年间(1460-1464年)来宁,迁居九都柴坑村开基创业,为钟姓入宁始祖,是第一支源流。其后,有(第十世)钟德兴同子钟可成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从罗源县入迁宁德县金涵上金贝村下境发族,是为第二支源流。再有从福安县山头庄等地发派入迁的,及从汀州武平县入迁的,共计四支源流。据统计,至1999年底钟姓在蕉城区已发族至1804户,7930人;至2013年底增至1982户,7993人。
   钟姓族人各支派分迁情况如下
   1、从九都乡柴坑村发派迁入各村的:
  钟法丙(十一世),于明崇祯年间(1628-1633年)迁入金涵上金贝村上境兴居;钟法辛(十一世),于明崇祯年间迁入九都栢院村兴居。钟朝宋(十三世),于清康熙年间(1676-1680年)迁入九都巫家山施洋村兴居;又(×世)钟×于清朝迁入九都后湖村兴居。传至钟发癸(十九世),于清乾隆年间(1744-1748年)迁入赤溪炉头村发族;其后,房下孙钟陈郎(二十二世),于清嘉庆年间(1820-1825年)分迁入八都闽坑北溪村兴居;钟陈林(二十二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分迁入七都漈头枇杷顶村兴居:钟陈干(二十二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分迁入九都乌坑村兴居。
  还有钟发壬(十一世),于明崇祯年间(1628-1633年)外迁福安县苏洋贝头村兴居;钟林汶(十二世),于清顺治年间(1652-1656年)外迁周宁县马坑杉洋村兴居;钟朝文(十三世),于清康熙年间(1676-1680年)外迁福安县清水壑村兴居。
  2、从罗源县发派入迁的: 钟德兴(第十世)同子钟可成,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从罗源县迁入宁德县金涵上金贝村下境发族。其后,房下孙钟可安(十一世),于明崇祯年间(1637-1641年)迁入漳湾游家塘(现名又加塘)村兴居;钟法闾(十二世),于清顺治末年(1660-1661年)迁入六都下房村兴居;钟朝旺(十三世)于清康熙年间(1685-1689年)迁入漳湾鸟屿村兴居;钟普发(十五世),于清乾隆年间(1753-1758年)迁入六都白岩北山村兴居;钟伏仁(十八世),于清光绪年间(1896-1900年)迁入金涵院后村兴居;钟石钦(×世),民国4年(1915年)迁入蕉城碧山街狮子兜兴居。 钟万成(×世)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从罗源县迁入飞鸾黄土垒村发族;其房下孙钟启祥(十六世)于清雍正末年(1731-1735年)迁入飞鸾长园村兴居;钟考星(十四世)从黄土垒回迁罗源县徐公里茶洋村兴居;又钟阿福(十六世)于清朝从黄土垒外迁霞浦县下北山兴居。
  3、从福安县山头庄发派迁入的: 钟向贵(第十一世),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福安县山头庄迁入宁德县南岗村开基发族。其房下孙钟名龙(二十世),于民国13年(1924年)分迁入漳湾上雷东村兴居;钟名猷(二十世),于民国36年(1947年)分迁入八都何厝沃里村兴居;钟永忠(二十世),于1978年分迁入漳湾官沪村兴居。钟光熊(十九世),于民国24年(1935年)外迁霞浦县溪南大坑村兴居;钟名山(二十世),于1974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镇南门兴居;钟名训(二十世),于民国21年(1932年)外迁福安县楼下村兴居;钟名瑞(二十世),于民国36年(1947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镇秦坎大坑村兴居。
  还有:钟玉初、玉扬兄弟(十四世),于清康熙年间(1683-1687年)迁入漳湾雷东村兴居。钟士其(十四世)、官成、元太兄弟,于清康熙年间(1683-1687年)迁入八都营艮村兴居(后移迁猴盾村定居)。钟大长(十五世),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迁入八都新楼半山村兴居。钟毓凡(十六世),于清雍正年间(1731-1735年)迁入虎浿镇天丰院兴居。钟士兰(十六世),于清康熙年间(1706-1710年)迁入八都灵山洋车村兴居;钟圣发(十六世),于清雍正年间(1731-1735年)迁入金涵大桥头村(今金涵坑里村)兴居。钟进福(十二世),于清顺治末年(1660-1661年)迁入金涵乡下金贝村兴居。 此外,直接从福安县其他村发派入迁的有:钟允奇(九世),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由福安县大留村迁入赤溪河濑山兴居;钟连琼(十五世),于清朝从福安徐墩坂迁入赤溪琴田村兴居;钟文乐(十七世),于清朝由福安县林洋村迁入八都大坪岭头村兴居;钟邦回、邦翰(十八世)、于清朝由福安县上广广村迁入深岩(即霍童镇兴贤村)、半岭村兴居;钟光珠(十八世),于清嘉庆年间(1810-1815年)从福安县林前村迁入金涵亭坪村兴居。
  4、从汀州府武平县入迁的:
  钟金箱、声亮兄弟(二十世),于清顺治年间(1648-1652年)迁入八都丹斗村发族;其房下孙钟士崇(二十四世),于清乾隆年间(1788-1792年)分迁入漳湾上雷东村兴居;又有分支迁八都云淡村、下汐村兴居。又钟法奇(×世),于明天启年间(1624-1627年)由汀洲府武平县直接迁入赤溪尖山村发族;其房下孙钟怀栋(十世),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迁入八都闽坑篙垅村发族;传至十三世从篙垅村分支迁入合厝村、炉洋村兴居。还有钟成历(十一世),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武平县上重高坑里村迁入八都灵山大坪厝兴居。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