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雷大三十二公与畲家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368
颗粒名称: 附:雷大三十二公与畲家拳
分类号: G852.1
页数: 5
页码: 230-234
摘要: 畲族是一个彪悍尚武的民族,在宋、元的政治舞台上,福建畲军异常活跃,陈吊眼、许夫人、黄华、丘老大、钟明亮等畲军首领,都是名震一时的历史风云人物。雷大三十二公本名雷国楚,乳名雷朝宝,奏名行法传,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生。《福安畲族志》、《闽东畲族志》均有传。国楚少年时即胸怀奇志,在务农的同时,坚持习武健身。
关键词: 福安市 传统武术 畲家拳

内容


  畲族是一个彪悍尚武的民族,在宋、元的政治舞台上,福建畲军异常活跃,陈吊眼、许夫人、黄华、丘老大、钟明亮等畲军首领,都是名震一时的历史风云人物。入明后福建畲军活动看似趋于沉寂,实际上是以娴熟农耕活计为掩护,取菁寮、苎寮、畲寮棚民集体迁徙的形式,实现了从闽西、闽北向闽东北、浙南的转移。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围攻福安县城时,当局即“招畲人协战”(明万历《福安县志.卷九杂记》)。嘉靖福安县城保卫战的组织时间只有几天,其畲人势必居于县城附近;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右佥都御史刘中藻挥师抗清,部卒万余人,称抗清劲旅,一度克复浙江庆元、泰顺,和福建寿宁、福安、宁德、古田、罗源等七县,其士卒即取自“苎寮、菁寮、畲寮”(《思文大纪》卷六),多为畲族。刘忠藻自幼在穆阳一带长大,明末返乡,仍然隐居于康厝彭洋(金斗洋村对面),他所统率的畲军劲旅当和聚居在穆阳金斗洋一带的尚武畲民有密切的联系。
  金斗洋,又称金斗量或金斗梁(民间称“金斗寨”),相传在唐代就有畲民定居。明清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属穆阳镇,今属康厝畲族乡。该村地处康厝畲族乡东北部、穆阳溪北岸(距乡驻地7.5公里),位于康厝、坂中和溪潭三乡镇交界处。村口巉岩壁立、树木蓊郁,一小溪于竹树藤蔓间环流而下,树庄完全隐没于群峰之间,如果没有走到村口根本就看不出这里还有村寨。因地方偏僻,畲民性豪勤于练武,久而久之,村庄尚武成风,由于他与福安县城相距不足十公里,步行只需1个多小时,所以参与嘉靖福安县城保卫战的畲民中有不少来自于金斗洋;其次金斗洋村和刘中藻生活居住的康厝畲族乡彭洋村只有一溪(穆阳溪)之隔,刘部更少不了金斗洋武士。清雍正七年,就因为聚集隐匿抗清义士,福宁镇台(总兵)杨宏亲自统兵前往镇压,把金斗洋村焚成一片废墟(事见金斗洋《雷氏宗谱》)。可是金斗洋族人仍然不屈不挠,与官府的对抗一直持续到清末。清咸丰八年(1858年)福安士民为福安知县李鼐立的德政碑(李鼐是浙江鄞县人,只在咸丰七年当了一年知县,清光绪张景祈纂《福安县志》称他:“断狱明允,重士恤民,去之日,民立德政碑”,这块碑现在只余半截,存于福安文化馆),其中有“金斗量畲民负隅愍(暋),不畏法,往往(缺字)……不惧服远窜,数十年地方之害,公力除之(缺字)……”(金斗洋雷氏族谱载:该村再次罹难,族谱亦于此间被焚毁)。从上述记载可知,金斗洋畲民不但尚武,且富有反抗精神“不法畏”,与官府坚持对抗数十年之久的凭借是“负隅愍”,隅,是地方偏僻、地势险要;愍,通暋,即“强横”。前者为村庄的自然环境特征,后者却是凭借尚武宗风做支撑的。金斗洋数百年的武学传承,终于薰陶出了一位武学奇才,那就是生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逝于嘉庆八年(1803年)的雷大三十二公雷国楚。
  二
  雷大三十二公本名雷国楚,乳名雷朝宝,奏名行法传,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生。《福安畲族志》、《闽东畲族志》均有传。国楚少年时即胸怀奇志,在务农的同时,坚持习武健身。相传他师承南少林武僧林铁珠,在原有畲军祖传武术的基础上,揉合了南少林拳的武术套路,自成一家,武医并进,武功卓著,时号豹子师傅,名闻遐迩,是金斗洋武术的杰出代表。雍正间福宁府杨镇台进剿金斗洋村(传说正面从招坑方向强攻不下,改从溪北洋灵岩寺方向包抄始克),大军压境,全村房屋被焚毁,事后是雷国楚率村民大兴土木,重建家园。现存金斗洋村后山上的五谷仙宫神龛落款即为雷国楚倡建。五谷仙宫神龛为石构,左边刻字为:“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九月日吉旦”;右边落款是:“信士雷朝宝、(雷)陈茂、(雷)福奇、蓝元如、钏鸣吉、雷朝光众同叩立”。乾隆五十五年(1793)福安知县阮曙赠扁额“五尺呈奇”,嘉庆八年四月国楚病逝,族人称为大三十二公。
  据《福安畲族志》记载:关于畲族拳源流与南少林有关。清雍正年间,少林志士四起,酝酿反清复明大计,他们怀着“蛰伏待日施冷眼,终须有日可亡清”壮志,隐匿于已成为南方反清复明秘密基地的南少林寺。清廷得知后派兵焚毁南少林寺,肆意杀戮寺僧,幸存的铁珠、铁鞋、铁柄、铁援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难。铁珠因此流落民间,几经辗转,孑身逃到畲民聚居的福安金斗洋村。金斗洋村地处偏僻的山峦,地势险峻,畲民心善性豪,见铁珠蓬头垢脸,疲惫不堪,遂生恻隐收留了他。铁珠于是隐名换姓为“潘”(当地方言音同“樊”,故亦谓之姓樊)隐居下来。铁珠身虽稍安,但反清复明之心不泯,雍正杀害众僧,欺压百姓的新仇旧恨他永世不忘,发誓要为死难的师父、师兄弟们报仇。铁珠效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举,把雍正王对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为第一,独吞少林四家僧”(四家僧指:铁珠、铁鞋、铁柄、铁板等少林四僧)蔑视之词挂在墙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励自己刻苦练功。他白天黑夜练功不辍,困了就睡在一张窄小的木凳上,刚一苏醒便一轱辘爬起来继续练功。头戴百余斤的石帽,身穿数十斤的沙衣,打树桩、练铁沙掌,抓石磨等少林功夫无所不习。房前屋后的树木、青竹,经他拳打掌击、脚踢头顶,枯萎了一片又一片。寒来暑往,三年过去了,铁珠的功夫大有长进,当他看到周围的畲民平日里原就擅长舞刀弄棒,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习武功,准备积蓄力量,推翻朝廷。此后,林铁珠开馆授徒,很快在金斗洋村、牛埕村等地掀起了练武热潮。时有雷朝宝(金斗洋雷姓第三十二代先祖)聪颖好学,在原就练有一身祖上流传畲家武功的基础上,又得铁珠悉心指教,朝宝如虎添翼,比其师之技犹高一筹,遐迩闻名,被誉为“豹师傅”。数年后,铁珠在牛埕村病逝。雷朝宝为继承师傅的遗志,广收族人教习武功,他融畲族传统功夫和少林武功于一炉,衍化出一套技击和健身价值强、具有独特风格的“畲族拳”。自此,慕名前来金斗洋村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而金斗洋村外出传艺的拳师也与日俱增。所以,畲族拳不但在畲族人聚居的地方广为流传,而且也在福建闽东、闽北一带的汉人中传开了。
  三
  金斗洋畲族拳,经过雷国楚的改造后,既有了福建畲军武术劲健凌励的特点,又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特征。在演练中畲族拳师“眼似铜铃,嘴像雄狮”,讲究威武形象。发力很重视气与劲的配合。步法稳健,固如磐石,很少有高踢和跳跃动作。在实践中多以掌指伤人要害处,如一指点穴、二指锁喉、三指挑裆、四指插肋、五指抓拿等。畲民学拳术、重在防身,不先动手。“练拳习武亦修德、一练筋骨、二练技、三打不平、四养性”,主要是起健身,延长寿命的作用。历代以来,金斗洋畲族村不论是男或女都有一两招,故解放后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都能看到金斗洋拳师的身影。1981年金斗洋村武术运动员4人参加福建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会上表演了畲族拳和棍术对练两个项目。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呼尔浩特市举行,金斗洋村3名代表被选入福建代表团,参加武术比赛。1986年8月福建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宁德举行,福安金斗洋村4人参加比赛,并被选入福建代表队参加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1年金斗洋村雷寿荣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比赛获男子拳术第一名;雷寿荣和钟长娇获对练第一名;并入选福建代表队参加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4年,金斗洋被评为“福建省体育先进村”。雷大三十二公创下的畲族拳得到发扬光大,金斗洋成为名闻遐尔的“畲族武术之乡”。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版列入中华武术文库的《畲族拳》一书,即以金斗洋村拳术作为研究对象。
  雷国楚逝世后村民为了缅怀他,奉他为神明,在村口的华光宫中塑像供祭,以纪念他对畲族拳做出的贡献。

知识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福安市雷氏志》

本书从福安市雷氏千百年来,在福安这片美丽祥和的土地上聚集了三百多个族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氏有69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6个,福安雷姓人口居全市第七位。全志分设迁徙聚居、谱牒、宗祠、传统文化、人物、文献辑录等六个章;各章节内容横排竖写,以记述历史和现状为主。

阅读

相关人物

缪品枚
责任者
雷国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