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金斗洋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794
颗粒名称: 二十五、金斗洋村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31-32
摘要: 金斗洋村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康厝乡东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海拔160米。下辖金斗洋(金斗量)、池丘、柯树下(柯下)、老虎垮(老虎坑)、石门限、走马垅、洋中、油坊等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各自然村呈八卦图形排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朴实。
关键词: 福安市 康厝畲族乡 金斗洋村

内容

金斗洋村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康厝乡东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海拔160米。下辖金斗洋(金斗量)、池丘、柯树下(柯下)、老虎垮(老虎坑)、石门限、走马垅、洋中、油坊等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各自然村呈八卦图形排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朴实。1992年供电。1993年,全村237户909人,其中畲族235户900人;耕地面积895亩,其中农地43亩、水田85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68吨,亩产量41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8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30亩,村办水电站1个,发电26千瓦;有集体商店1家,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5人,在校生136人。近几年,修建了金潭大桥,实现金斗洋公路路面水泥硬化。建有村委楼1座,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2005年,全村245户1010人,耕地面积903亩,林地面积3490亩;粮食总产量247吨,人均占有粮食245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00元;村医疗站有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6人,在校小学生92人。金斗洋村的经济以种植农业为主,兼以多种经营。过去作为主粮的甘薯,现在主要用它作饲料养猪,或者加工成薯粉、粉扣等副食品,挑到集市上换钱。茶叶是金斗洋人传统的经济作物,全村茶园种植面积约300亩,福安大白茶是主要的经营品种,年产量在300担左右。食用菌和果树的栽培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食用菌主要是蘑菇和银耳;果树以李子为主,芙蓉李常年产量大约有500担。农村人口约500余人外出到福安城区、赛岐、宁德蕉城等地打工。
  金斗洋自然村。金斗洋又名“金斗梁”、“金斗量”。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梧洋保。位于康厝乡东北部与坂中畲族乡及溪潭镇交界处。该村坐东向西,东至米坪山,西至鲤鱼坂,南至金岭岗,北至大贝头,村北有小山涧环流。房屋沿山叠建,相互挨接连成寨堡,中有石梯路连接各家各户。1990年,全村共有房屋76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840亩,其中水田792亩。耕作地点最近在村口,最远3公里。饮用山泉水,道路为石块阶梯路。村西北有1972年建的金斗洋水库及水电站,是当时畲族村容量最大的水库,库容24万立方米。主姓雷,迁入时间有唐和清代两个时期,后者原居溪潭林前(蓝田)薛坂王墓,于明崇祯年间移居仙石、大林、岭门等地。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移坑兜,9个月后,于冬季移居上金斗洋,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移居下金斗洋。村前有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的庙宇华光宫,为纪念村中武林高手雷大三十二公,即雷朝宝,塑有雷大三十二公神像。金斗洋为畲族武术村,自清代铁珠和尚进村授徒始,已有300余年习武历史。村民多次在全国和福建省民运会上获奖,表演节目“打枪担”获得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1984年被评为省体育先进村,有畲族“武术之乡”之誉。

知识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福安市雷氏志》

本书从福安市雷氏千百年来,在福安这片美丽祥和的土地上聚集了三百多个族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氏有69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6个,福安雷姓人口居全市第七位。全志分设迁徙聚居、谱牒、宗祠、传统文化、人物、文献辑录等六个章;各章节内容横排竖写,以记述历史和现状为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