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福安雷姓支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765
颗粒名称: 二、福安雷姓支派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10-14
摘要: 据各村雷氏宗谱提供史料综合,迁入福安的雷姓支派繁多,主要有金斗洋、后门坪两大系统。
关键词: 福安市 姓氏 雷姓

内容

据各村雷氏宗谱提供史料综合,迁入福安的雷姓支派繁多,主要有金斗洋、后门坪两大系统。
  第一支金斗洋雷姓支派。是迁入福安最早的一支,现《金斗洋雷氏宗谱》载:隋末唐初金斗洋开基祖雷太公从潮阳经广西柳州、钦州,经由福建罗川(罗源),转迁长溪大黄坪(属今霞浦县),唐初再迁长溪灵岩(属今福安市)、杉木林、柯厝下、池坵(上金斗洋)与薛贺后裔同村居住为邻里,至北宋乾德年间(963~967年)雷氏迁入下金斗洋居住。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雷承万从罗川(罗源)大坝头入迁金斗洋,其后裔又于明万历年间迁霞浦县小南半山区及沿海的三坑、溪南、青皎、海边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雷文从罗源塔里入迁金斗洋。据坂中畲族乡和安畲族村《和安钟氏宗谱》记载:“大林钟”始祖飞公之女适金斗量(今金斗洋)雷谓礼;时为北宋末年。而现《金斗量雷氏宗谱》又称:雷氏“移居闽省播迁无常,惟居福安二十一都黄墓者最久,因谱失莫纪其详,居黄墓者八世,而及大一公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后移居仙石一载,大林二载,岭门二十余载,至高祖十三公,曾祖百二十六公又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移居坑兜九个月,冬移居十五都上金斗洋,四十三载再移居下金斗洋,迄今八十余载。”较之北宋末之雷氏,这一支当为别支。金斗洋雷氏以雷太公(名风顺)为一世祖;其子雷伏宣为二世祖;雷十六公(居长溪大黄坪三十余年)为第三世祖。第四世祖雷大一(十七公),居灵岩。第十四世祖金祥(法广),居金斗洋。
  第二支后门坪雷氏支派。是福安雷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该支奉雷清光(行万杨九,系天辟公男)为第一世祖。至第九世祖颂(或作颂德)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迁居广东普宁;第十五世祖两(或作“雨”),字孔文,行千天三,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从福州方向迁入福安十都官湖;以后又迁十一都陈家林;至第十九世祖召盛(讳玉,行百宾四)迁居福安十八都大丘田。雷召盛子雷旗(讳方雨,行千乐一)迁居五都赤乾。雷旗子6人分徙各地;其长子君文迁十八都牛石坂(吴石坂),次子君章迁三十六都金飘带(金腰带),三子君赐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迁四都后楼,四子君爵迁十五都南坪,五子君达迁二三都明岭(林岭),六子君生迁三十一都刘坑坪。实际上六大分支中,后门坪《雷氏宗谱》作直系记述的仅为君生这一支,其他各分支的迁徙情况,依次按各个分支自纂谱牒的记述如下:
  1、牛石坂雷氏分支,据清《牛石坂雷族宗谱世系纲目》载:牛石坂第一世祖恒四公(按磨鹿坑《雷氏宗谱》:“公名恒光,原系处州青田所迁之肇基祖。由青田而迁罗源、宁德猴盾即是。”),先世居罗源、宁德猴盾。至恒四公迁福安十六都凤翔(今凤洋);至第五世福三(奏名法安),清康熙丙午五年(1666年)居凤翔,葬十六都凤翔碓后门山;禄七迁洋勘;寿九迁居岚前七定(其派下分迁周宁东岗等地);喜十派下分居长潭。第六世小五(奏名法富)清顺治间居牛石坂,小七仍居风翔。第七世伯十(奏名法仁)派下分居长坑、磨刀坑。第八世元九(奏名法艺)仍居牛石坂,被奉为该村土主。元珠清乾隆己未四年(1739年)分居潘洋,元幼清乾隆四年分居潘洋桥头,元智分居考河,元信分居半山与龙游,元日派居霞浦林洋青角垅,元旦居霞浦马洋壑。第九世文灵居牛石坂,文显居岭尾桥头并南洋半山村,分居霞浦府衙里,文风分居仙岭、东山,文齐长男林相迁居霞浦石贝塘,次男林聘分居日秀山、大留、坑门里;文整分居山章西坑,文龙派居黄竹林、燕窝、洋坪、牛石坂;文庭派下迁居霞浦赤岸横山鼻、浙江寿昌县西乡、朱坊墟;文容居浙江龙游雅唐村;文庆居霞浦蓝青;文泰分居龙游县西乡山纸村;文贡居犁壁山石劈下;文质居赛岐炉下仁蓝村;文长居赛岐际边、梨坑;文俪居凤翔。第十世林丰居湾坞大垅头。林盛派居湾坞梨坑。第十一世志承居王郑坑(填洋)。
  春雷云雷氏小分支,为牛石坂分出。唐末,雷正礼同审知入闽,为闽王向导官,乃迁福州府罗源县大贝头,遂为通闽祠祖。传至雷斌(第一世祖,字宗墀,号步舟,行建三)。遭兵燹之迫,由罗源转迁福安县穆洋牛石坂。再传至第十五世起凤,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年)迁西院(溪潭镇今西隐);继由西院迁坑下楼。第十七世祖盛,居廷蓝、河洋。第十八世明贤,清乾隆元年(1736年)从坑下楼肇居国泽田螺园。第十九世文秀,居半屿半山;文庸、文奇迁池头,文预迁福宁上墺塘。此外,牛石坂雷氏还分迁下南、甘棠镇洋坪、洋坎、如兰、清水确,城阳乡蛇会坑、白安岭、秦源新村、湾坞镇何厝里,周宁城关兴福新村,霞浦县芦家中、青鸭垅、河墘等地。
  2、金腰带雷氏分支,明隆庆四年(1570年),雷天辟从庆阳府迁居宁德尖山大坪,生七男,长光江、次光河、三光汉、四光清、五光滋、六光润、七光泽,兄弟共7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在兵燹之乱中,雷光清(号清溪,行恒四),肇基宁德猴盾为第一世祖,至第三世祖乾三子孙迁居牛石坂,乾四居桦林、如会,乾五居林洋、长潭;第四世法宝分居牛山下宅、大获后塘、下广塔山、下赤、填洋;法勤公,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移居大获后壑。祖四支派居牛石坂。第五世君恒(奏名法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迁居岩下斜,清康熙元年迁居金腰带。禄七(奏名法纯)迁洋勘;寿九迁居岚前七定(溪潭兰田七定,其派下分迁周宁东岗等地)。其后,第七世廷温支派分居半屿;第八世朝鸾支派居霞浦青皎;朝鸣支派居岩下斜;朝福支派居仙岭碓,其派下居半岭仙人带(樟岭)。仙岭碓的一支又迁康厝畲族乡秋岭村的牛池坑、九都、就竹岗自然村。
  3、后楼雷氏分支。雷君赐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迁福安四都后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法凭(法宪)从后楼始迁上十都壶瓶丘,为壶瓶丘雷氏第一世祖。至第四世四满、小奇兄弟,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从壶瓶丘迁福宁三十一都柘洋里,至崇祯十七年散处离居。第五世文先,明末清初从福宁三十一都柘洋里迁十五都青原,为青原开基祖;文光迁长濑岭尾,文奇迁穆洋楼里,文宾迁柏柱上山坪;支派迁溪柄九龙。
  4、红坪(南坪)雷氏分支。雷得魁(字有后,行柳七,奏名法赠)为南坪创基鼻祖。明正德丙子十一年(1516年,鹅山谱作:正德十年迁)迁福安上十都函竹坪、壶瓶坵居住。第二世祖邦云(奏名法盏),明嘉靖乙卯三十四年(1555年),迁居后溪半岭;邦肖(奏名法彰)、邦茂迁居十八都南坪。第三世廷居(奏名法超)迁居白路合掌岭;廷修迁王家洋。第四世三显,清康熙丙子三十五年(1696年)迁祠堂前里坑居住。第五世尚庆(伯开,字光泰),清嘉庆戊寅二十三年(1818年)迁居鹅山,其派下分迁叶家垅、国泽后垅、大留里、坑礁、马槽、外塘、沙湾前垅、宝林下洋;尚恩迁二十五都奄贝居住;尚福派下迁居叶家垅;尚祐迁居王家洋,派下迁居国泽后垅。第六世文祯于清乾隆乙亥二十年(1755)迁二十六都茶洋居住。阿举、阿傅迁廿一都漈里樟洋,阿石(第六世)迁霞浦县四十八都埔下居住。第七世启生公,迁居叶家垅,启龙迁居柯垅头,启全迁居国泽后垅。第八世士富迁大留里居住;士育迁坑壑居住;士禄迁马槽居住,士举迁外塘居住,士光迁沙湾前垅居住,廷明迁三十五都宝林堂乾居住,伯然迁居三十六都例洋马山,伯海迁居霞浦三十六都菖蒲洋半岭。第九世元舜迁居西里十都塔仔,元木迁居彭家洋。第十世成御迁居福宁王孤店后门山,成策迁居本都王柏坑,成麒迁居鹅山,成层迁居福宁,成泰清道光三十(1853年)迁居九都林柄岗后。第十一世良居迁居四都南山头,兆华迁居里坑坑洋,兆远居大林,兆湖迁居福宁湾岭南。
  5、廉岭(明岭、林岭)雷氏分支。先祖宋绍兴间(1131~1162年)从广东潮州府海阳县迁连江狮子岩,再迁处州府云和县,明洪武二年(1639年)雷肇庆迁居罗源梧桐岔,生三男,长男礼,派下居福鼎西庄;次男祯,派下居溪尾马山、下坯坑源里;三男祥(字可和),为廉岭雷氏第一世祖。至第五世鸣春(字景向),明成化六年(1470年)居五都赤乾。鸣春生三男梦现、梦麟、梦龙;第六世梦现仍居赤乾,梦麟居大丘田,梦龙居大坪里。梦麟生子孔云为第七世,明万历己未四十七年(1619年)由赤乾转迁十八都大丘田。孔云第五男君达,清顺治二年(645年)君达肇迁五都林岭。其后第九世兆福,于清康熙初年(1662年)迁居车头洋。第十一世瑞聪居陈洋中,瑞进由车头洋分居棋坪坵,瑞有由棋坪坵分居岭头山;瑞发居高岗垅,瑞曹居车头岭,瑞敬由车头岭分居甘棠大车杨梅洞,瑞贤居林下东坑神头岭。瑞连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扇箬山分居霞浦三十六七都陈洋中,其派下分迁霞浦西胜贝里等处;瑞珏、瑞琚派下居下坯不平坡,马山松岩头;瑞本由岭后分迁二十六都葛藤坑,瑞双居霞浦二十五都水槽垅,瑞麟居二十七都松罗满洋中,瑞池居霞浦二十五六都湖岭尾西山,瑞彰由仙岭碓分居二十六都箬山平岗头,瑞逢居霞浦三十八九都后洋岗头,瑞爵居霞浦三十八九都西洋田垅头,祖星公分居霞浦得路后洋头。第十二世志惠居二十三都白坑墓林岗,志永居二十四都水槽岭。第十三世士旺,为和安、南山雷姓开基祖;第十四世林明(士旺长子),清初从霞浦县三十八九都柴镇坪迁福安五都南坑,即今和安。其派下分迁穆阳林洋湖、溪尾地龙岗,二十二都后山,二十四都山界后宅,二十八都大洋半岗国云林,岳秀后山、岚前七定,霞浦西胜贝里、竹田大洋里、竹柄后井。第十四世林发(士旺次子)为穆阳南山雷氏祖。其派下居寿宁粗坑。分居鸡姆孵、玉林、坑源里、茶湾、石门,迁居龙游、寿宁粗坑。其派一支迁居何翁里。
  6、刘坪坑雷氏分支。第二十一世祖君生(讳城)为迁祖,清顺治七年(1650年)居五都赤乾,后迁三十一都刘坑坪,生五子,迷、举、领、布、照。分为金、生、丽、水、玉五房。第二十二世祖迷,坟在月斗新乾林后门,其派下居桦垅头、桐湾、月斗;第二十二世祖举(讳进经)迁六都下林居住,支派居桐湾;布(行大惟九)清康熙二年(1663年)迁居六都江洋洞门宅;第二十二世祖领(又作凤岭),字进诗,娶吴氏,生子五:光武、光銮、光藏、光启、光龙,清康熙辛卯五十年(1711年)迁后漈(今福安穆云畲族乡后舍村),为后漈肇基祖。其派下二十三世光藏,迁五都桦坪;陈照居十五都上奥。第二十二世祖布,为福安谢岭下开基祖,清康熙二年迁居六都江洋洞门。第二十二世祖照(讳游)迁居洋头仙岭洋,其派下居十五都上澳。
  金斗洋、后门坪两支派以外,康厝长潭雷氏系清末从古田县新坑尾迁入,派居溪尾林洋、黄澜、后岐等地;溪潭瓜溪雷姓源于福鼎县牛埕下雷氏派下,其先祖从牛埕下迁霞浦县崇儒、再迁福安城阳茶洋合掌岭、纸坪粗坑,溪柄山坪(东坪)、采花桥,赛岐苏洋、社口牛三湾、穆云王楼林洋湖、溪塔,溪潭岚前(兰田),甘棠坑门里林洋等处。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湾坞镇坑源雷氏于清雍正元年(1723)自侯官县石井乾村迁入,后派居马山等地;下白石镇亨里雷氏,先祖文瑞,清雍正元年从宁德马坂半岭村迁入,田前雷氏先祖维停,乾隆年间从宁德金涵烟亭迁入,后分居甘棠洋里等地;荷屿雷氏先祖孔闾,清道光年间从宁德下雷东迁入,后分迁大石牛等地;兰田雷氏先祖祥违,清光绪年间从宁德麒麟寨迁入,后分居甘棠何厝、穆云考河等地;穆云南山雷氏,清初从霞浦盐田垅边迁入,后分迁长潭等地;瓜溪雷氏,清末有一支迁往霞浦县石贝墩;马尾兰雷氏有一支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迁往周宁县玛坑乡上下半岭村。

知识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福安市雷氏志》

本书从福安市雷氏千百年来,在福安这片美丽祥和的土地上聚集了三百多个族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氏有69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6个,福安雷姓人口居全市第七位。全志分设迁徙聚居、谱牒、宗祠、传统文化、人物、文献辑录等六个章;各章节内容横排竖写,以记述历史和现状为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