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
分类号: G521
页数: 3
页码: 320-322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的中学,创自清光绪二十八年,畲族子弟入学极少,至40年代末,列《福建霞浦一中校友名录》者仅蓝胜、雷金发2名。50年代也只有数名学生,分别在霞浦第一、第二中学就读。加上选送福安民族中学、考入县级中学者,在校畲族生增至102名。
关键词: 霞浦畲族 中学 发展

内容

霞浦的中学,创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畲族子弟入学极少,至40年代末,列《福建霞浦一中校友名录》者仅蓝胜、雷金发2名。50年代也只有数名学生,分别在霞浦第一、第二中学就读。
  1960年,保送20名畲族生进入福安民族中学。以后,每年均有数名选送该校,同时也有数名考入本县普通中学。1964年,盐田农业中学创办,其中招收8名畲族学生,当年全县入学的畲族中学生计20名。此后数年,基本保持这一数目。
  1970年,全县各公社都兴办初级中学,各中学均采取降低招收分数段,照顾畲族初中生空白村,减免学杂费等优惠措施,优先录取畲族学生,使其能够就近入学。加上选送福安民族中学、考入县级中学者,在校畲族生增至102名。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青福、南塘、马洋、青岙等村小学,均附设初中班。至1980年,县内在校合族中学生计187名(其中,初中生124名,高中生63名),加上在外地民族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29名,全县在校畲族中学生计有216名。
  1984年,崇儒中学开设一个民族班,特殊照顾招收本乡畲族生,全乡各畲族行政村和较大的畲族自然村均有学生入学。1985年,该校又扩办一个民族班,在校畲族生计有58人。
  1986年,崇儒中学正式改为“霞浦县民族中学”,成为县级专设民族中学。生员以崇儒乡为主,并以优惠措施招收全县少数民族高小毕业生,盐田、水门、州洋、溪南、沙江等畲族主要聚居乡镇,均有畲族学生入学。开办后,县政府和教育局、民委,更加关心支持,增派合格教师,扩建校舍,添置设备,为畲族学生配备成套的寄宿用品,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尽量使畲族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至1989年,县拨款14万元,乡自筹20万元,新建一座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大楼。该校从4个教学班发展到8个教学班,拥有教室8间(每间56平方米)、教工宿舍225平方米、学生宿舍210平方米(畲族生全部在校寄宿),学校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有教工46名,其中18名具有中、初级职称;在校畲族生86名,占全校学生总数30%;创办三年来,计有畲族毕业生71名,其中41名升学(考上高中,职业中学38名,中专3名),30名成为畲族乡村骨干(村级干部5名、一般干部4名)或有文化技术的专业户。在“霞浦县首届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该校校长林智安被授子“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同期,县内其他中学,尤其是也设在畲族乡的盐田中学和水门中学,对畲族生普遍采取优惠措施,使本县畲族中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1989年,全县在校畲族中学生计有478名(初中生365名,高中生113名。均含外地民族中学、中等专科学生)。霞浦畲族中学生,普遍勤奋好学,生活简朴,表现良好,各方面进步都较大。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自身学习基础、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中途辍学的为数不少。而县内,尤其是省重点中学霞浦一中的畲族高中生历来不多,能升入高等院校深造者更少。自1960年2名畲族生考取民族学院以来,30年间全县进入各类高等院校的畲族生仅59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由县内中学录取的,仅22名)。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