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491
颗粒名称: 瓦房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103-105
摘要: 本段介绍了瓦房,俗称瓦寮,或瓦厝,是近代以来本境畲族最主要的传统民居。瓦房以屋顶披盖瓦片为主要特征。四〓厝,霞浦畲族又专称“四井寮”,是普遍居住的代表性瓦房。“正座”之外,附于左右者称“撇舍”,多作厨房、畜舍或堆放柴草。此外,现存较好的还有半月里举人厝、瓦窑头秀才厝、大龙岗大厝等。霞浦畲族传统瓦房,注重实用,朴实无华,除少数大厝外,旧时的建筑都不甚讲究,极少有装饰品,也少设边门,窗户大多比较低矮、窄小、阴暗、潮湿。人畜混居、厨厕不分、天井沤肥的现象相当普遍,连大厝也不例外。有的前廊庑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平台屋面,逐渐向平台房过渡。这些新瓦房,大多以“户”为单位建造,通常是一座房住着一个小家庭。
关键词: 居住文化 畲族 霞浦县

内容

瓦房,俗称瓦寮,或瓦厝,是近代以来本境畲族最主要的传统民居。
  瓦房以屋顶披盖瓦片为主要特征。屋体旧时大多是土木或木结构,80年代后则多是砖木或石木结构。人们习惯以墙体材料分类,称以土筑墙者(土木结构)为“土墙厝”,称以木板为墙壁者(木本结构)为“板壁厝”或“柴厝”,称以砖砌墙者(砖木结构)为“砖墙厝”或“火墙厝”,称以石垒墙者(石木结构)为“石墙厝”或“石厝”。构建时,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故上水、西胜、长湖等山区多是木结构,白露坑、墓斗、霞坪瓦窑头等平原或盆谷地带多是土木或砖木结构,关门瓮里地处海岛,则多是石(块石)木结构。
  传统瓦房,以柱、梁等木料榫合组成纵向单元骨架构件,称为“〓”或“井架”(畲族专称),并以所用〓数,分为四〓厝、六〓厝、八〓厝、十〓厝和12〓等。
  四〓厝,霞浦畲族又专称“四井寮”,是普遍居住的代表性瓦房。由4组“〓”架组成(少数土墙厝只用2〓木料),“〓”中木柱因建房规模用三、五、七根不等,立〓后,置扁鼓状石础上,整座房高度以中柱为准,习惯以“鲁班尺”(1尺=29厘米)计量,末位数必寓吉带“六”(禄、摝、顺),如9尺6、1丈3尺6、2丈零6等。〓间以横梁联结,屋架为拾梁式,其上铺椽(正中两条称“子孙椽”)披瓦,屋面多为悬山顶,亦有硬山顶、歇山顶。四周筑(或砌)墙,中隔木板壁或石灰壁,大多还在上层铺楼板,作为“楼上”。
  “单间四〓”者,三间平列,正中为厅堂,左右为卧房和厨房;“双间四〓”者(属“明三暗六式”住房),前后各三间平列,前面正中为正厅(前厅),左右为卧房,后面中为后厅,左右一为厨房,一为卧房或堆放杂物。正厅中庭两侧上方设有神龛,左供神明,右供祖宗。楼上,旧时所建偏低矮,只作粮仓或堆放杂物;80年代后所兴建的,高与楼下差不多(3~3.5米),装璜比较讲究,多作为卧房。
  “正座”之外,附于左右者称“撇舍”,多作厨房、畜舍或堆放柴草。附于前后者称“廊庑”(霞浦畲族称后廊庑为“火厢”),多作卧房厨房或杂物间。溪南白露坑、盐田瓦窑头、崇儒霞坪等地的房屋周围,还多筑有围墙。其典型格局,如图所示:
  六〓厝、12〓厝,均按相应的〓架组成,形式与结构与双间四〓厝相似,都是四〓厝的扩展,多以大家庭或“房支”建造,发族较多的畲村尤为多见。据1989年调,全县畲族六〓以上大厝计92座(现存68座),集中分布于上水、霞坪塆里(废村)、岚下清水壑、笕下樟坑,瓦窑头、茶岗、大龙岗、白露坑、牛胶岭、南门山、半月里,青福洋当厝、鲤鱼山、西坑、斗门、鹧鸪岗等畲村。其中樟坑的蓝氏大厝最有特色,该厝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经后代续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完竣。地处山腰,座北朝南,背岗面谷,左右坑壑,周以砖砌风火围墙,仅一小径通行,房宽52米,深60米,占地面积3282平方米,由三座双间12〓厝及其廊庑、天井、梯弄组成,抬梁穿斗式悬山顶双层木结构,廊前木柱12根,屋顶为“凤凰翘翅式”。内室90间(厢房48间,厅房18间,厨房24间),楼上为统间。为大家族群体建筑,基本上厝就是村,村就是厝。1989年,尚住17户、63人,均属蓝姓宗人。此外,现存较好的还有半月里举人厝、瓦窑头秀才厝、大龙岗大厝等。
  大厝的装修大都比较讲究。正厅高大,中庭壁、神龛、窗棂等多有相当精致的缕空雕或浮雕装饰,门口、天井等多有石雕装饰。大厅、台阶、墙体多用“三合土”筑成,围墙多为空斗砖墙(俗称“火墙包栋”)。大门多有“门楼亭”,匾额上有彩绘或灰塑装饰。前有照墙(天地墙)后有回照墙(太极墙),墙上多有“福”字和吉祥寓意装饰。
  现在全县畲村中最大的瓦房,是牙城斗门鹧鸪岗的群体木结构大厝,多达108间,占地总面积4700平方米。这是1965年人民政府救灾扶贫拨款建造的,当时上牛道与鹧鸪岗2个自然村的村民,都居住在这座大厝里。
  霞浦畲族传统瓦房,注重实用,朴实无华,除少数大厝外,旧时的建筑都不甚讲究,极少有装饰品,也少设边门,窗户大多比较低矮、窄小、阴暗、潮湿。人畜混居、厨厕不分、天井沤肥的现象相当普遍,连大厝也不例外。这种状况到80年代,才大有改变。此后新建造的瓦房占地面积100~200平方米左右,几乎全是砖木或石(方整石)木结构,立、上梁后,即以砖或方整石砌墙,以砖隔间,有的不用木〓,只用木屋架。通常盖两层,层高3~3.5米,楼上有出廊,有隔间。都注意采光、通风、美观、适用,大量使用水泥、玻璃、机制平瓦等新建筑材料,还逐渐使用油漆、涂料、瓷砖等,内装修比较讲究。有的前廊庑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平台屋面,逐渐向平台房过渡。这些新瓦房,大多以“户”为单位建造,通常是一座房住着一个小家庭。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