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490
颗粒名称: 草房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102-103
摘要: 本段介绍了草房,俗称“草寮”或“草寮厝”,是霞浦畲族旧时主要的传统民居。当地汉族所称“畲寮”者,多指此。入迁初期,只是搭盖极为简陋的山棚,通常以数根竹木为支柱和主架,用小竹或竹片缚成框格屋架,其上覆盖茅草、菅芦、稻草等编制成的草帘片,以葛藤或小竹扭扎固定。屋墙多以小竹或菅芦杆篱笆围成,俗称“千枝落地”墙,屋内隔墙,以竹篾或菅芦杆编成,有的涂上泥巴,但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使用几年后,大多废弃,另行择地重建。菅芦、杉树皮之类,只充铺盖畜栏、厕所之用。这些草房,平均占地50平方米左右,墙高2.5~2.8米,多为统间,或以竹?遮隔分为卧房、厨房。
关键词: 居住文化 畲族 霞浦县

内容

草房,俗称“草寮”或“草寮厝”,是霞浦畲族旧时主要的传统民居。当地汉族所称“畲寮”者,多指此。
  入迁初期,只是搭盖极为简陋的山棚,通常以数根竹木为支柱和主架,用小竹或竹片缚成框格屋架,其上覆盖茅草(“茅蓁”草)、菅芦、稻草等编制成的草帘片,以葛藤或小竹扭扎固定。屋墙多以小竹或菅芦杆篱笆围成,俗称“千枝落地”墙,屋内隔墙,以竹篾或菅芦杆编成,有的涂上泥巴,但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这种草房,一般占地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左右,墙高2米左右,屋面坡度在45度以上,檐、地相距1.5米左右,出入都要低头弯腰。使用几年后,大多废弃,另行择地重建。
  定居后,逐渐改进为土木结构,诛茅为盖,砌石为基,筑土为墙,以较粗的木料为支柱,但大多没有安放柱础石(据传,这是以畲民为客居人的缘故),屋架有的沿用旧式竹缚框架,有的则以梁、桁、椽等构成,柱、梁、桁间皆凿榫相接,所覆盖的草帘片,多用茅草酌加稻草,以绳索固定,且层层重叠,厚度每达10厘米以上,使用几年,再行翻新。菅芦、杉树皮之类,只充铺盖畜栏、厕所之用。
  结构形式,大体有三种,皆四面筑墙。“个”字形结构的:俗称“孩儿掏伞”,正中立一木柱,屋面为4个等腰三角形组合的四角攒尖顶,屋架放置墙体上;“介”字形结构的:竖立两根木柱,顶端安一横梁,屋面为两个等腰梯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组成的四坡顶,房架撤置于墙体上;复合“介”字形结构的:骨架由若干组“介”字形的梁、柱构件(相当于汉族瓦房的“〓”,详后),与桁、椽等组合而成,起先多是只用四柱组成的两个“介”字构件,建构整座房子,俗称“四脚亭”,至晚清、民国时期,多用四组“介”字形构件,每组木柱三、五、七根不等,屋中隔壁为间,屋面多为两个长方形组成的双坡悬山顶(俗称“人字栋”),除以茅披盖外,实际已具四瓦房格局。
  这些草房,平均占地50平方米左右,墙高2.5~2.8米,多为统间,或以竹?遮隔分为卧房、厨房。开有前、后门,极少有边门,仍多没有窗户和烟囱(檐下留有较大间隙,以通风排烟),高寒山区的灶间,设有火炉塘,以供冬季烧火取暖。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