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476
颗粒名称: 发式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95-96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发式,男子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式样则大有殊别,亦长期被视为一方一族的主要标志。一般不佩戴饰物,有的夹有一两枚银饰或头夹。已婚妇女,甚为特殊,且随地域服装之异,亦分为西路式和东路式。西路式,亦称“霞浦式”,是典型的古典式畲族“盘龙髻”。
关键词: 服饰 畲族 霞浦县

内容

霞浦畲族发式,男子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式样则大有殊别,亦长期被视为一方一族的主要标志。
  女子传统发式,婚前婚后亦大不相同。未婚少女较为简单,通常盘梳成扁圆形,以红色绒线(或棉纱线、毛线)两束,一束自上而下压于发角,一束自前往后围一围,压于发顶,形似红边黑绒帽,额前留“刘海”(齐眉)。或将红色绒线夹杂发中,编成辫子,挽盘头上成圆帽状。一般不佩戴饰物,有的夹有一两枚银饰或头夹。
  已婚妇女,甚为特殊,且随地域服装之异,亦分为西路式和东路式。
  西路式,亦称“霞浦式”,是典型的古典式畲族“盘龙髻”(又称“凤凰髻”)。发式复杂,云髻高鬓,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支长约20厘米、直径约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用红绒线扎紧其中段,往上折,呈斜角,使后端头发膨松在后脑勺突出,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型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往右绕过头顶,至前顶与垂下的发束汇合缠扎,接着陆续增添假发,把整股头发从左往右盘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
  东路式,有少、老之分。少妇发型,头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右侧头发扎上一束红绒线,往右边拢,与左侧头发合拢,以发夹固定于耳上,后部头发用红绒线扎紧,从左往右,盘于头顶。额顶缠裹一黑色丝织头巾(俗称“青帕”)。中老年妇女发型,在脑后结一盘髻,类似汉族妇女“髻纽”,但较大而扁平,套以发网(俗称“髻纽〓”),插戴发夹和银花,过额前裹黑色丝织头巾。
  50年代后,发式随服装逐步汉化。现在,绝大部分青少年,以至中年女子都改成了与汉族相同的发式,而相当部分45岁以上的中、老年女子则仍保留传统发式。在重大节日或一些特殊场合,青少年女子亦多有临时梳扎传统发式,或套戴用红绒线缠扎的假发圈,作为民族的一种象征性标志。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