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467
颗粒名称: 女装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91-92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妇女上衣传统式样,为古典右衽大襟式小袖服,最具一方民族特色。布色纯黑,比一般汉装稍长。服斗和领口、衩角,分别刺绣图案或花边,色彩红艳斑斓,工艺精细讲究,纹样华美而富有寓意。立领,领口有一金属圆扣。右衽角至腋下以布条制琵琶带系结。两侧衣衩内缘和袖口内有滚镶添条,袖口卷折外露。内有套肩,没有口袋。式样因地而异,分西路式和东路式。全县畲族女子贴身一般都有红色或蓝色的兜肚。结婚时一律穿白色衬衫一传说,唐代漳浦畲族祖先遭陈元光镇压,畲女被迫嫁唐军士兵,内衣尽白,以追念死去的亲人,遂相沿成俗。
关键词: 服饰 畲族 霞浦县

内容

霞浦畲族妇女上衣传统式样,为古典右衽大襟式小袖服,最具一方民族特色。布色纯黑,比一般汉装稍长(75厘米左右)。襟角为斜角。服斗和领口、衩角,分别刺绣图案或花边,色彩红艳斑斓,工艺精细讲究,纹样华美而富有寓意。立领,领口有一金属圆扣(铜质或银质)。右衽角至腋下以布条制琵琶带系结。两侧衣衩内缘和袖口内有滚镶(重复缝纫)添条,袖口卷折外露。内有套肩,没有口袋。式样因地而异,分西路式和东路式。
  西路式:是霞浦畲族典型的代表服式,故又称“霞浦式”,流行于县西、南、中部和东部一些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内左衽也是大襟式,也有服斗和系带,可以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领口低窄,中部最高处约2厘米。大襟一般是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左侧延伸至中线,右侧尽襟边,斜长16厘米,垂直6.5厘米,宽1~10多厘米不等,由1~3组图案组成,每组称为一“池”,宽1~3厘米,以红色为主。习惯以所绣组数,分称“一红衣”、“二红衣”、“三红衣”,或按领口绣花,分为“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达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老妇和少女所穿的则偏窄,多只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都没有绣花,只在袖口、两侧衣衩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一九蓝)布块或布条,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东路式:是霞浦畲族另一种重要服式,流行于县东部水门、牙城、三沙等乡镇大部分畲村,及福鼎县多数地区(故又称“福鼎式”)。式样、绣花与西路式基本相类似,但只能单面穿。其特点是有复领,分大领和小领,领口较高,中部最高处约5厘米。盛装,领口装饰两颗约2厘米大的红绒球(俗称“杨梅花”),球底托十几片布叶子。有的盛装背后还装饰银制小薄片。右边大襟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袖口添边,配以红色布条,或加滚其他颜色或印花红布条,两侧衣衩内缘滚镶红色添条。有些少女装没有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服斗上。
  全县畲族女子贴身一般都有红色或蓝色的兜肚(俗称“肚仔”)。结婚时一律穿白色衬衫一传说,唐代漳浦畲族祖先遭陈元光镇压,畲女被迫嫁唐军士兵,内衣尽白,以追念死去的亲人,遂相沿成俗。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