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42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源流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4
页码:
38-51
摘要:
本段介绍了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源流,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定论。霞浦县,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这一地区至少在四千年前就有原始人群劳动、生息。
关键词:
畲族
族源
霞浦县
内容
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
畲族源流,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纵观各家对畲族源流的论述,可归纳为土著说和外来说两种。土著说认为畲族是闽、粵、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原始居民,其中具体说法也不尽相同,即:古越人的后裔;‘南蛮’的一支,为广东的土著居民;福建土著‘闽’族的后裔等。外来说以为畲族乃为外地迁来的民族,具体说法有: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畲族与‘东夷’靠西南的一支的‘徐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河南‘夷’或源自河南,其祖是‘龙麒’等。”(施联朱《畲族研究论文集·前言》,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霞浦县,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这一地区至少在四千年前就有原始人群劳动、生息。而《福宁府志》、《霞浦县志》等均载:四十一都葛洪山“上有篆文数字,人莫能识”,这种类似华安县汰内仙人潭“仙篆”的摩崖石刻,有的专家认为是一种原始的图像文字,甚至“似不妨假设:仙篆是畲民作品”。(朱维幹《福建史稿》)——留下这些文化遗存的先民,是否就是“土著说”中所说的“古越人”或“福建土著‘闽’族”,本志不便臆测,姑妄记之,聊资参考。现在分布在霞浦县境的畲族,则是明、清以来陆续从外地迁徙而来的。
第一节 民族名称
“畲族”之称,是国务院于1956年根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53、1955年两次深入福建、浙江、广东等族地区的识别调查研究,经同本民族协商而公布正式确认的。在此之前,霞浦(古温麻、长溪、福宁之旧治)一带早有以“畲”相称其民者。见诸历史文献者:明代谢肇淛《长溪琐语》称“畲人”;清代卞宝第《闽峤輶轩录》称“畲民”;光绪福建提刑按察使司《告示》述群呼其为“畲”;民国《霞浦县志》、《民国三十三年霞浦县地方自治概况》亦谓“畲民”。
霞浦畲族诸种谱牒,均有出现“畲”(或作“畲”、“〓”、“〓”、“佘”、“奢”)字,对其意义与来历,亦多有详细析述。
水门茶岗等处所藏的《冯翌郡雷氏宗谱》,有《释明畲字义》专文:
国(清)朝乾隆二年,奉闽省督抚部宪郝卢具奏:普天之下,最善良者莫畲民若也。男耕女织,恪守法纪,风俗近古。奉旨命下绘画畲民图册进览,仍准畲民不编丁甲、免派差徭,循例古法,勒石铭禁。十七年,又蒙查明“畲”字义。历朝来广东、广西、江南、江西等处皆有蓝、雷、钟、李散居处焉,服贾力田者有之,登科第隶仕籍者有之,未见有“畲民”二字。唯福建、浙江固有“畲民”之称,“畲客”之号,不知其何谓也?而字书不载“畲”字,惟字典内有“畲奢”,二音,释为:三岁治田曰畲奢,又曰火种也。其义近农民。命督抚部院查核,督抚部院召问老叟雷有金,云:“开山为田,以供赋税,高地无水之处栽种山苗。山苗,我们所谓‘奢禾’。该地邻人因我们业种奢禾,遂称呼我们曰奢客(一作畲客)。如今之采茶人俱称曰‘茶客’一类。世人不识其义,且不知来历,以猜疑我们往古之日大抵从番而入,捏造入番二字合,即读‘〓’字。以是云耳。”
崇儒上水等处所藏《汝南郡蓝氏族谱》,亦有《释明畲字义》与上文同。并另有记叙:
汉顺帝时,有钟姓、雷姓官员同奏:盘、蓝、雷、钟四姓,原系上古忠勇王功臣,后裔仕廊庙无不致身尽忠,农草野无不尽力耕作,高山无水之处,栽种奢禾,遇歉岁能济饥。请封名号。上准奏,旨谕:盘、蓝、雷、钟四姓,种奢禾济饥有功,山米助田米,就以入田米成一字,曰‘〓’,四姓子孙封曰‘〓家人民’。”
溪南白露坑等处所藏《福建福宁府颍川钟氏宗谱》之《谱序》,则以钟氏“福宁族亦盛”,“多山居力农,只与蓝、雷二姓联姻,而人遂称‘畲民’。考《说文(解字)》:烧榛种田为畲,音佘。本一字二音,并无〓字。今福宁土民俗书为〓,即官府案牍亦从俗为〓。然考其字,并无恶劣之称,不过为山居农民而已。”
认为民以“畲”称,乃因“山居力农”,“耕山而食”,从事畲耕(刀耕火种),“其义近农民”,与其粗放的耕作生活有紧密联系,反映当时这一民族农业经济的生产特点。而霞浦山区畲族农业生产至今仍然保留一些诸如劈田埂、烧山灰(作肥料)、烧荒炼山等习惯。因而,史家称之“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是符合原义的。至于“奢客”(或“畲客”)之称是否因“业种奢禾”,且聊备一说。不过,畲话“稻”音近“禾”,霞浦称奢禾为山稻,在畲族山区种植,确实经久未断。“该地邻人”称其“奢客”、“畲客”、“畲人”、“畲民”、“畲婆”,本来不含贬义,大多没有鄙薄的意思。崇儒等畲乡,还传说其祖先蓝、雷、钟姓,从连江马鼻上岸后,在迁徙过程中曾居于畲山,山上有“畲婆宫”,因而被称为“畲山客人”,简称“畲客”,自然亦无恶意。而《蓝氏宗谱》谓“畲家人民”之称,乃封建皇帝所谕封,则明显带着褒义与自豪感的。
此外,清乾隆间,福宁府霞浦县正堂所立的严禁滥派菑民差徭碑示,以及水门茶岗、盐田瓦窑头、溪南南门山等处所藏的谱牒,尚有“菑民”之称,其义与“畲民”大抵相同。官府案牍有“山民”之名谓,而民间有“〓(piǎ)客”之称呼,则与其居处山野有关。
外地文献以“輋”、“軬”,或“〓”、“蛇”为称者,其音皆似“畲”,然本地所有文献文字记载都没有出现,民间亦一直没有传闻。
尽管本地畲族对其族称有各种解释,“畲族”这一名称,还是在国务院定称二三十年之后,鉴于民族政策的实施、民族关系的根本改善,才逐渐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和拥护的。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畲族的名称不甚了解,本民族中的一些人则总有所忌讳,不太愿意被称为畲族,甚至到80年代还有要求改变这一名称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畲”在霞浦以及其他不少方言中与“蛇”“邪”的读音相混。定称之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汉族中有一些人恶意曲解其义,更有甚者,还加上侮辱性字眼,以至编成顺口溜等,横加岐视、讥嘲、欺凌、诟病,挑起民族纠纷。于是,畲族人民对这些称谓很是反感。
由于畲族与苗族、瑶族有一些相似之处,而一些历史文献,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志、文集,以及官府案牍,往往把畲族混称为“苗人”、“瑶人”,或“畲瑶”、“苗瑶”,民国政府则有称其为“苗夷”者(如:民国26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各县区苗夷民族的概况》)。50年代初,霞浦县人民政府民族工作报告中,还出现“苗族”之称呼。这种误称也影响了畲族本身,不少族人也自称为苗族或瑶族,这在谱牒中亦时有出现。50年代,霞浦一般汉族干部、群众以“苗族”相称者为数甚多,偶有少数以“瑶族”相称。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50~60年代多称畲族为“劳动嫂”、“劳动哥”,以示尊重、客气,也有统称其男女为“少数民族”或“民族同志”的。侮辱性的称呼,逐渐消失。70~80年代,以“畲族”相称的逐渐普遍,而统称其为“少数民族”的,仍占相当比例,民间称“畲人”、“畲客”,以及“苗族人”的,犹时有所闻。
霞浦畲族往往自称“sānha”,但对其义多不甚了解,惟少数老者及一些研究者能作解释,而其解释又很不一致。
大约有如下几种写法和说法:
“山哈”:即山客(畲语“哈”,意为客)。指居住在山里的外地人(霞浦称外地迁居者为“人客人”),言明其居住环境及本地本族是从外地迁徙而来的。这一说法比较普遍。
“山家”:意为山居人家。
“山宅”:意为山里住居户。
“三合”:指本族是由盘、蓝、雷或蓝、雷、钟三姓氏为主聚合而成的共同体。
“三铪”:即山越、山夏。在古越山区生息繁衍的古越人之后裔。此系本族来源的又一说法。有人建议改畲族之称为“山铪族”。
此外,还有自称“siha”,即“食客”。传说,盘瓠王征番有功,高辛皇帝恩准其子孙免纳粮税,免派差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走到哪里可以吃到哪里。故有此称。霞浦畲族,在本族中多互称“zigěyǐng”,即“自家人”或“自个人”、“自己人”。称汉族为“h616u”,即“华老”、“汉老”,亦写作“阜老”、“河老”或“福老”。好些人出于友好、礼貌,谦称自己是“小姓人”,而尊称汉人为“大姓人”亦有称自己是“三姓人”,称汉族为“百姓人”的。
第二节 迁徙肇衍
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或谓即畲族谱牒所说的“凤凰山”),并在局部范围内进行迁徙活动,至13世纪南宋时,其活动地域基本上还在原聚居区内,向外迁徙尚属少数,而至临近14世纪的宋末元初,其迁徒活动愈来愈频繁,范围亦愈来愈大,相当部分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14世纪70年代后的明清时期,则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一带的山区、半山区及一些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现在这样零散的分布格局,与汉族彼此交错相处,以至杂居。
据霞浦畲族诸姓谱牒记载,明代初年与中叶,畲族已相继进入福宁州治境(今霞浦县境),至明末清初,其迁徙活动已相当频繁。入境路线主要由陆路自福安进入本州西部、西南部,或由水路自罗源、连江、宁德直接进入本州西南部、南部。其迁徒规模一般比较小,多以家庭或房支为单位进行,情况相当复杂。入境后或就近落脚,或在“闽浙官道”沿线不远之处栖身,或稍事停留再继续往东北迁徙,进入福鼎,以至浙江南部,后来亦有一部分再由这些地方倒流回迁,进入本境东部。在漫长流徙过程中,过州过府,经县经乡,往往不是一次性定居,而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每经一处总有相当部分留在原处定居,而又有相当部分继续迁徙,因此迁徙沿线都有畲民居住。直至清代中后期,以至民国时期,霞浦畲族才渐次停止迁徙活动,形成现在这样的分布状况。
霞浦畲族谚语:“御生盘、蓝、雷,戚亲钟、李、吴”,认此六姓氏为畲族“自家人”。福宁山民会馆,将此六姓氏大书于厅壁;据档案,民国初“已登记会员计:盘、蓝、雷、钟、李、吴诸姓,有二千人之多”。六姓氏中,除盘姓极罕见,“于今无传”外,其他五姓一直是霞浦畲族的主要姓氏。其中尤以蓝、雷、钟三姓居多。这些姓氏的畲民,在县境主要畲村的启肇、蕃衍的大体情况,以其相应的谱牒为依据,分述如下。
蓝姓
入迁福宁(霞浦)者,主要有三大支派。
其一是明天启元年(1621),由水路直接从罗源进入福宁三十八九都青皎发族的主要宗支。该支始祖百六,挈妇李氏乘舟渡海,据传最初在南塘岐岸搭寮暂居,之后渐次东移西池、后坑。一年冬天,大雪遍地,因寻牛发现栖牛之处绿草茵茵,认为是“风水宝地”,遂建房定居(因称其地为“牛岭”),开基发派。其二世:长法照,居牛岭,并分衍二十五六都石竹垅(崇儒霞坪。四世士远为祖)、后地垅(一作后地洋东。崇儒新村后地。四世士明为祖)、西坑(柏洋。四世士春为祖)、浅坂(盐田瓦窑头。四世士谷为祖)、杨家溪(牙城。五世元广从福鼎翠郊迁入,后又分盐田洋边)、后樟(崇儒笕下后樟。五世元金从西坑迁入,后又分后垅、水确洋、围墙里等)、三坪(三沙。五世元利为祖)、西山箩七(水门十三箩。五世元参为祖)、湖坪垅(水门武坪。六世必珊从浅坂分迁)、西胜梨坪(盐田。八世子叁从翠郊分迁)、柴桥头(牙城后洋。十一世成境从翠郊分迁);二法曜,居牛岭,分衍利湾(四姓士海为祖)、湖岭尾(崇儒岚下。四世士河为祖);三法光,居牛岭,分蛤蟆潭(崇儒霞坪。四世士肇为祖)、坪岭(州洋岭头。五世元盛为祖)、林头(盐田洋边岚头。五世元珠为祖);四法郎,居牛岭(一说未知居址),其孙四世士寅,只身自牛岭到鲤鱼山创居兴业,生四男,分四房、发族甚多。该支以罗源迁牛岭之祖百六为开基之祖,而由牛岭渐次发族,其子孙或留居本地,或就近发派,相当部分散居本县西部,亦有部分散居本县中部、东部,以及外县。近四百年间,已繁衍十五、六世,成为一大旺族,其较大聚居行政村有:盐田瓦窑头、西胜、洋边,州洋马洋(鲤鱼山),崇儒新村、后地、霞坪等。
其二是明末(一说清初)由浙江南部回迁福建东部,在福宁西路山区发族衍派的重要宗支。该支始祖齐满(名五满),其先世从广东潮州徙居福建,先移漳浦、永春,再搬罗源南郊与大浿头。明洪武十三年(1380),以“地瘦岁饥”,族人会议改迁福宁并浙江温州、平阳等处,历经辗转,数传之后子孙分居多处,其中宜懿一派住泰顺沙坵田。崇祯九年(1636。一说清顺治初年),宜懿派下四世齐满,率次男兆聪、三男兆明,自沙坵田移居福宁二十五、六都水漕垅,从此开基创业,娶媳生孙,人丁鹊起,成为崇儒上水主要开发者,进而就近扩散派居霞潭(五世兆聪为祖)、牛路岭尾(八世云清为祖)、古厝溪、游家岚,又是崇儒霞坪、州洋岭头等处畲村的重要开发者。此外,州洋之七宝洋、墓斗、霞山、马洋鲤鱼山,以至松城酉关、盐田南塘、水门大浿等地均有齐满派下衍发者。而齐满之兄弟四满、六满,亦在明末“迁福宁西路”,与齐满共同发派,成为本县西部、中部畲族乡村一大旺族。
其三是清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由汀州府上杭县进入福宁南乡发族的重要宗支。该支始祖雷贵,“有择居之智,能善相阴阳,遍观霞浦(指溪南一带)地方,卜居小南四十六七都牛胶岭之地。山川秀美,形似犀牛望月,遂开基立业,以大其族焉。其后发祥……”这一支派大部分扎根牛胶岭,至三世启盛、启如,分别为东、西二房之祖,分衍发派,历经三百余年,蕃衍十三、四世,成为牛胶岭主要居民。这一支系,发族甚众,有一部分外迁他处,如西房八世寿范,迁半路里(白露坑)、寿×迁头箩(溪南南门山),有一部分则回迁本地,如自七世建回住居进船山(白露坑)的一派,数世后相继全迁回牛胶岭,亦有一部分抱养他处,如八世寿×生十子:春砚抱养于南门山蓝家、四弟抱养于镇江(溪南)蔡家、客云抱养于后首(沙江)郭家,簇簇抱养于后首谢家、见赠抱养于官塘(溪南甘棠)翁家、十弟抱养于三洲(下浒)王家,改其姓,发其族,不尽而述。
与此同根者尚有:雷贵的两位兄弟同时由上杭进入福宁,一在大南四十三都罗浮(长春里城),一在中南四十四五都梅洋(沙江)——派居罗浮者,亦蕃衍十三、四世,成大南一大宗支;派居梅洋者,民间传说后来改为韩姓。
除以上三大支派外,零星入迁者尚多,其中有些宗支发派还是比较多的。
发衍于州洋西部的一支,是清同治间(1870年左右)从福安化皎满洋(城阳)入迁的。其先祖世×,肇迁洋边寨下;其二世大×迁至洋边高山牛溷头;其三世于民国初年(1912年左右)相继下山,就近迁至墓斗、青福一带;俊永居书堂里,俊棘居大坪园,俊敝居黄澜(王坛),俊裁居坞斗(墓斗)……百余年间,繁衔数百丁口,成为这一带较大的宗支。其他若州洋东部之赤岸、北部之岭头等,亦有与此同宗支者。
散处于县东部的一些宗支,是清乾隆以来,陆续从浙江南部、本州福鼎等处倒流回迁的。来自浙江平阳朱山者:承光于乾隆间,肇迁牙城第一层,并派衍水门大浿(光绪间,其后裔升添始迁)等处;承式稍后亦到第一层,升斌则于光绪间迁来,景善于道光间迁牙城鹧鸪岗,景眉稍后迁牙城小桥西山;承安稍后迁水门浦后溪尾,升水于民国初亦迁此;景海同治间迁三沙二坑孝井,并派衍牙城凤江沙江(民国31年,其后裔清仙始迁),景清同时迁孝井附近的大湾,国旺入迁牙城后洋;升贵于光绪间迁牙城东街头畚斗洋……来自浙江泰顺者:景×于道光间迁水门茶岗溪尾,其同辈景福则转从福鼎下寮移居二十五六都舍投堂(崇儒新村)。
散居于县境西部、南部的一些宗支,也有从浙江南部迁来的。景等于乾隆间自平阳朱山迁池岙(北壁);宗俤于光绪间自平阳王仁洞迁青皎上郑溪边里(盐田瓦窑头)。
发衍于崇儒笕下樟坑的一支,是清嘉庆初,自福安溪塔迁入的,其祖为法浓,三世祜滋在此盖起大厝,而后140余年,就厝繁行成山乡一大畲村,并有部分零星外迁发族。
海边(盐田南塘)蓝姓,是佬细在民国23年(1934)大革命失败后,由福安老苏区林洋洋坪搬来的。
崇儒溪坪蓝姓有二支,一支自福安穆阳王楼来,已繁衍14世,一支自浙江来,已繁衍7世。
雷姓
雷姓畲族在福宁出现时间早,蕃衍支派多,分布地域广。
崇儒霞坪《雷氏族谱》:元五“明弘治戊申年(1488)徙居福宁州长溪五载”。是本地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畲族居民。
雷姓畲族入迁福宁者,主要有五大支派。
其一是明隆庆或万历初(1570~1580年左右)从福安金斗洋迁居发族于福宁州小南半山区及沿海地带的主要宗支。该支始祖承万(奏名法贤,称第一)从罗源大浿,几经辗转而肇基福安金斗洋,其二世继远(小十八)迁福宁州,居三坑(沙江炉炕),移头箩(溪南南门山),再搬到三十八九都青皎海边。当时海边还是一片荒滩,到此后,做张姓财主的守墓人,肇基发派,其子孙大多居此,迁出的亦有部分回迁,如五世成兆移居头箩,生三男,除长子思懿定居头箩发族外,二子思益、三子思尧均回迁海边,经过一代一代的辛勤经营,开辟了海边500多亩田地,成为一县之中人丁仅次于白露坑的畲族自然村;继远之兄继武(小十三,奏名法献。一说,名世轩,乃小十八之子)则抱养文岐(溪南傅竹门岐)李廷喜为子(改名承祖),居墙围里(盐田瓦窑头)亦成大宗支,并发派于青皎过岭(盐田洋边。承祖子元进为祖)、一浿(州洋墓斗。元进子春茂为祖)、西池(盐田瓦窑头。元盛子陈荣为祖)、炉炕三坑(沙江。元亮孙伯达为祖)、凤尾洋(盐田姚澳。伯达子天序为祖)。下青山(盐田姚澳。伯达子天朗为祖)、吴家祥(盐田姚澳。伯达四世孙志粮为祖)……此外,马洋洋尾厝(州洋)、墓仓半岭(崇儒新村)、坡头油麻园、青?垅(沙江坡头)、牛鼻头(下浒文星明)、坪园七只桥(崇儒)……诸处雷氏,亦有与此同支派者。
其二是明万历七年(1579)由福安溷里迁入福宁州三十八九都长岗(一作黄岗山,即今盐田村里大岗山),在西部、西南部发族的宗支。该支始祖祖发,“迁居黄岗山”(其坟在大岗山厝后门)。其二世,长房文福(名印岩)居村里五箩洋,并派衍于盐田二铺(四世志字为祖)、李仔(四世志燕为祖)、沙江小马葛藤湾(四世志千为祖)、后仓(十×世××为祖)、溪南关门瓮里(四世志士为祖);二房文禄居二铺磨石坑,并发派于磨石坑外村〓三世法训为祖)、里村坑头(三世法赞为祖);三房文寿居溪南半月里,并发派于溪南南门头、沙江大坪等。四百余年间,该宗支繁衍二十余世,各成一方旺族,其中尤以半月里、葛藤湾、二铺等最为兴盛。
其三是明万历间(约1600年)直接由罗源大浿头迁居发族的“红山雷”宗支。该支始祖武×,兄弟俩同迁闽东,一迁福安金斗洋,一迁福宁州三十八九都红山(青皎山)下卜居发派。其二世,应朝派居本都洋边,应琪派居本都岚头,应宝派居柴秤坪(州洋马洋),应禄派居金斗洋(沙江水潮。废村,迁前洋等处)、开明派居小岭芳田(崇儒路口方田岗),国攀、国枝、国良同派居南洋黄土企(沙江大坪);其三世,日亮、日盛居洋边,日坤、日昇居岚头,日众居黄土企,日朝居小岭水井湾(崇儒溪坪)、日序居楼基(盐田村里)、日华居楼坪(盐田洋边)、日明居外楼仔(盐田村里地);其四世,有远(日昇子)移四十六、七都蓝溪南洋山(溪南南门山)发派,有璋、有麟居小岭虎路边(崇儒溪坪老虎湾);其七世,位活居佳池里(溪南白露坑岔头);其八世,宇灼、宇宋同移北庶(沙江大墓里北拓)……这一支派,繁衍三四百年,发派于县境西部、东部、西南部、其中尤以盐田洋边,崇儒溪坪、州洋马洋、沙江大坪、溪南南门山等最为兴盛。此外,四十一都下岐山(沙江沙塘街)雷氏,亦属“红山雷”宗支,其祖为世德,约在清乾隆间(1760年左右)迁此发族,人丁甚旺。
其四是清顺治初年(1644年左右)从福安茶洋迁入福宁州二十五、六都一带,而发族于西部山区的重要宗支。其先祖“自粤东入闽,散处于福鼎大旗坑、福安茶洋及宁郡(霞浦)东陆、西陆之地……”其六世祖元贤,从福鼎大旗坑迁来,最早居住在湾里(崇儒霞坪),后有一部分就近迁至霞潭里,一部分在本乡都范围内移动,或迁居水漕泷上水,或到后地,或到走马坪;一部分则沿杯溪而到申斗(盐田龙凤店)等地……该宗支在本县已经繁衍了十三四代,人丁颇为兴旺。州洋松山小城、后港等处雷姓者,亦有从湾里、霞坪分迁者。发派甚多,不尽而述。
其五是清乾隆初年(1740年左右)从浙江南部进入福宁下四都草岗(水门茶岗)等处,而在东部半山区发族的主要宗支。该支始祖念二郎,原籍罗源,徙迁昆阳(浙江平阳),其五世启华“平邑郑家山、白云山,霞邑牙城雉溪、大坪,鼎邑苏家垅、杭州九都之祖也”,启福“福宁府西门外之祖也”,启率“福宁府草岗、笼(陇)头花园里(三沙浮山)、葫芦门(州洋墓斗)、石门坑(水门)及青岙外舍(斜)田坪(水门)、沙江(牙城凤江),平邑黄坛口、云遮山、猪头岗之祖也”,启隆“平邑昌云岙底,霞邑鲎(孝)井(三沙二坑)、杨梅塆(牙城凤江)及雉溪、乌坪(水门武坪)外水洋之祖也”,启彩“霞邑马祖坪(水门高盘),泰邑官仓之祖也”,启进亦为霞邑马祖坪之祖。
这些宗支中,入迁福宁最早、发派最多的,当首推启辛之长子振清(有清,又名元清)之支系。乾隆初年,振清由泰顺坳头来到福宁下四都,得浦后村汉族帮助,先在草岗山下大路边搭寮暂居,开垦荒山野岗,进而移半山腰盖房定居,生下二男(孔二、孔四),逐渐发族,250年左右繁衍至十五世,大多就地生息,使这里成为县东部首屈一指的畲族聚居村。亦有一部分在本世纪零星外迁于本县葫芦门(十世明守为祖)、石门坑(十世明登为祖)、陇头花园里(十二世大英为祖)、长春(十六世大珠为祖)、青岙外斜田坪(十二世大春为祖)、沙江(十四世新炉为祖)……至于其他支系,来霞浦的时间都比较短迟,发族亦比较少,如:启华派下六世孙日善(十一世),至光绪间才移居牙城雉溪,大洋大坪(水门),百年左右繁衍到第五代(十五世)人丁尚不足十口。难以一一枚举。
除了以上五大支派,雷姓畲族尚不乏零星入迁者,有些宗支发派还比较多。
迁入水门大浿的一支,是清初来自本州十一都菁寮(今属福鼎前岐)的。其一世世绵,明崇祯间迁菁寮,三世启后移居四都大浿,六世景秉于乾隆末(1786年左右)移居三十八九都青皎灯心岗(盐田瓦窑头。废村,后迁上郑),十世增长亦迁此。而牙城斗门王家山、水门山后、州洋赤岸、大沙等处,亦有与此同支派者。
发衍于州洋西部的一些支派,多是清末民初从福安迁来的。岚青(青福洋垱厝)居者,来自福安康厝半山及穆阳满山;石浿墩居者,来自福安溪前瓜溪;丁步头居者,来自福安穆阳牛序坂。
此外,崇儒新村半岭雷姓,来自福安溪尾;新村洋尾清雷姓,来自福安城关,下浒四斗雷姓,来自罗源八井:北壁盘前牛角湾雷姓,来自宁德洋中溪旁;盐田瓦窑头上郑雷姓,来自浙江平阳溪边里;柏洋大岭小溪、前宅、吴洋岗、外西坑、岙岭的雷姓,则是从福安磨石坑或浙江平阳等处迁来的……这些零星宗支,入迁时间都比较迟,除四斗、半岭已蕃衍百余年外,其他大都只有几十年。
钟姓
福宁钟氏多以钟音为始祖——按,钟音,“洪武三十一年(1398)任浙江天台知县,由广州潮州府迁罗源大坪里,为入闽开创祖也”。其后世大部分回迁福建,成为闽东钟姓之主派。
霞浦畲族钟姓亦大多由此发派
其最早者有二:
其一是明天顺间(1460年左右),派居福宁州四十四五都芦坑青䖬垅(沙江)之支系。其肇基祖是四世居赵,居青䖬垅,并发派于盐田二洋里(六世文采为祖)、鼻后横路下(六世文兴为祖)……
其二大抵也是明天顺间派居福宁州三十六、七都过洋(州洋马洋)之支系,其肇基祖是四世居元,居过洋,并发派于金家洋(一作经加垟。沙江水潮。废村。后迁前洋等处。七世其加,一作世芝为祖)、后井尾(沙江水潮。七世世居为祖)……
其发族众多的重要宗支亦有二:
其一是明万历初(1580年左右),由福安五都大林(坂中)迁福宁本州小南四十六,七都白虎坑(溪南白露坑),蕃衍于县西南半山区及沿海地带,成为一县钟姓主派者。该支始祖十一世孙七(原名希党,一作希堂。系九世钟昇嫡孙),派居白虎坑,这里三山拱护,南向“霞浦头洋”,村在山麓洋首,有小溪穿流,距海不过七八里,地理环境甚佳,孙七在此生四子,发四房:长“江”房元仪,居本地,又发四房,福房思定,居本地,并派迁四十九、五十都上坎(溪南后慕。十四世启连为祖)、台江(溪南。十四世启富为祖),西安(溪南。十五世文佃为祖)、菖蒲湾(后慕。十六世茂豪为祖)……禄房思奕迁四十九五十都南洋山尾箩(溪南南门山),并分迁本都大湖(溪南七星小湖。十六世茂明为祖)……寿房思义居白露坑,并分衍本都半路里(十四世启王为祖)、牛胶岭(十四世启凤风为祖)……喜房思羽迁三十八九都岚头;次“河”房元耀,迁本都山仔兜(后慕山建后);三“海”房元连迁本都瓮里(关门),这是本境居海岛唯一的一支畲族居民;四“汉”房元足,仍居白露坑。以上诸房,发族俱众,其中尤以始迁地白露坑最为兴盛:四百余年间,已繁衍二十三代,丁口多达六百余人,成为一县之中的最大畲族聚居自然村。
其二是明嘉靖间(1540年左右),由福安大林迁福宁州二十五、六都后地洋东〔崇儒新村),发派于县境西部、中部以至中南诸处的一大宗支。该支始祖九世钟晟,乃白露坑始祖孙七的叔公(钟昇之弟),在后地(崇儒)定居,生七男:长明蒂,居后地洋东,并分衍坪地(后地坪。废村)、东路后山(牙城)、南路炉坑(沙江):二明超,派居岭头(州洋),并再衍后澳里(州洋)、塔头尾(松城东关)、后港(州洋)等;三明端,居岭头(州洋),并就近派衍菜堂下、古厝溪等;四明继,派居葛藤湾(沙江),并派衍不远的岱后、下岐山等;五明绳,派居泰顺,并转衍岭头、梨坪湾等;六明德,派居七宝洋长碧山(州洋)、一浿(州洋)等;七明远,派居福鼎,分泰顺等处。
属音公派下,零星入迁的重要宗支尚有:
五世君达(按其行第似应为四世),居三十六七都五斗(盐田西胜),其孙声昭亦由新坵(西胜。废村)迁五斗。
十三世月祥,由福安南山迁霞浦四十都岱后(沙江大墓里)。
十五世仲灵,清康熙间(1685年左右),由福安坑门里迁福鼎庶头里,再迁霞浦三十三都西坑(柏洋),并派居石亭浦车头(崇儒)。
七世金生,清嘉庆间(1800年左右),居三十六七都杯溪岭后岗(盐田龙凤店)。
十六世学明,清嘉庆间(1815年左右)由福安和庵迁霞浦三十八九都林头石甲里(盐田洋边岚头)。
十六世阿福,由宁德飞鸾黄土垒迁霞浦四十四五都下北山(沙江龙湾北山)。
十四世祐王,由福安南山迁霞浦四十四五都马头山(沙江水潮)。
十七世元孝,居四十六七都三罗墩(溪南白露坑。废村)后裔就近迁牛胶岭。
十六世茂朝,由上坑迁四十四都头岗(沙江小马)。
十五世天生,由三十八九都青皎北洋仔迁本都海边老虎湾(盐田南塘)。
十七世兰蔡,清嘉庆间(1815年左右)由福鼎迁泰顺潭边,再迁霞浦三十六七都西胜小梨坪(盐田)。
十五世明寿,清道光间(1847年左右),由福安穆阳仙岭迁霞浦三十四五都金谷衕(崇儒半路张)。
十七世家敷,由福安二三都上天口迁霞浦四十六七都慕前岗(溪南长兴)。
十七世启元,由福安茶坑迁霞浦二十五六都古厝里(州洋岭头古厝溪),后其弟启需再迁居三十八九都马洋(州洋)。
十七世若贤,原居白路东山,清嘉庆间(1807年左右),居三十六七都浿里(盐田西胜浿里),其子四:长怀清由白路东山迁三十四五都金谷衕白箬湾(崇儒半路张):次怀明由柏柱洋东山迁本都牛楼(盐田西胜)、三怀章仍居东山。
十五世月进(按其行第似应为十三世),由福安柏柱洋筠竹坪,迁霞浦二十五六都老虎湾(崇儒溪坪)。
十九世茂珊(乳名进),及胞弟茂瑚、堂弟茂琳,于清光绪初(1880年左右),由福安到霞浦西路霞兰里(崇儒霞坪)为人做长工,受尽艰辛仍难果腹,茂瑚、茂琳返福安求生,茂珊则辗转到崇儒倒流溪畔,为县城名绅王邦怀(俊民)看守祖坟,开荒度日,聊得生存。不久,茂瑚、茂琳亦到此与其共同开发,逐渐盖房建村,取名墓庄(今改称新村),一百余年来繁衍五六代,人丁百余众,开垦数十亩田地,加上后来从盐田瓦窑头以及福安、福鼎、泰顺,相继迁入几户(钟、雷、蓝三姓均有),使这荒野坟地,成为西路的一大畲村。
此外,湖岭尾清水壑(崇儒岚下)钟姓,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从福安柏柱洋迁来的(始祖连朱)。柏洋王必垄、岙岭、仁溪以及其他乡镇的一些钟姓,其祖或溯钟晟、希党,由崇儒后地、溪南白露坑发派繁衍,或宗沙江青?垄、州洋过洋兴宗聚族,或直接从外县迁入,发派众多,不尽而述。
李 吴 诸姓
李姓畲族在福宁出现相当早,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数量不很多。
其始祖李廷玉“原籍福建泉州安溪湖头”,“时因闽倭寇作乱,而自湖头逃出,至福州汤岭蓝色艳家借宿,公观其品行端方,才貌过人,故招为女婿,子孙特授盘匏郡马之职,厥后,移雁落洋(霞浦水门半岭)”,其时大约是明天顺间(1460年左右),延玉在雁落洋定居,五传至万十三郎,转徙白岩(福鼎),生六子,分礼、乐、射、御、书、数六房,而后再以此六房分别为第一世,发衍于福宁东北及浙江南部泰顺等处,其中射房有一支派居福宁赤溪、半山、长庭下;书房有一支回迁雁落洋(五世文贤为祖),并分衍池坑(牙城茶坑。六世国明为祖),浦后五里牌(水门茶岗。九世永泉清乾隆间由池坑分衍)等,成为东部畲族一大宗支。
又有一宗,其先祖原亦为汉族,因避乱进入某地畲族山区,入赘于雷十三万家,遵从其俗,遂成畲族(或云:此亦李廷玉故事之说)。其后裔亦有迁入福宁东部。
文爵、国梓于清乾隆间(1794年左右)先后由福鼎县青陇迁入杨家溪池坑半山(牙城茶坑),士寅亦于同时同地迁入梨壁湖。
国林于清乾隆间(1787年左右)由平阳兰宋洋迁五都山坪半山岚(三沙三坪);士嘉于嘉庆间(1808年左右)亦从兰宋洋迁七都木朗岭(牙城)。
永督于清同治间(1871年左右),由福鼎下楼(叠石苏山)迁牙城上庭(斗门下亭)。
其他零星入迁者,不一一尽述。
吴姓畲族,散布在西部盐田、东北部牙城等处,人数比较少。
盐田西胜南山的一支,于清乾隆元年(1736)来自福安城关吴厝坪。其始祖原祯,本是汉人,因家遭意外之灾,发妻被杀,只身潜来避难。南山其时已是畲族居住村,落户后娶本村钟氏女为继室,且随从畲家风俗,其子孙亦均与畲家婚配,遵从其俗(福安原族不准其后裔认同,于是自己单独立谱,成为畲族)。二百五十余年,已历十一世,分衍四房(第四世分房)。其人口占南山畲族总数三分之一强。州洋赤岸、溪南半路里、沙江北山等处亦有其分衍者。
牙城上梅花的一支,是清代末年从闽南搬来的,迁来时已是畲族,由于家谱失落,具体缘因不详。
此外,霞油畲族《同源娘姓歌》列举,盘、蓝、雷、钟、周、林、吴、千、刘、张、羊、王、宗、世、章、朱、爰、曹、方、康等20个姓氏为其“同源娘姓”,而本县本族中尚有陈、杨、连、赖、魏、孔等杂姓,皆零星散处,惟以盐田西胜稍见集中,其派系纷纷,多为汉人入赘加入畲族而保留原姓。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