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40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15
页码:
23-37
摘要:
本段介绍了福建省霞浦县的基本情况、地形地貌、气候、资源。
关键词:
霞浦县
地貌
环境
内容
霞浦畲族,杂、散居于霞浦县,其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与整个县境休戚相关。
第一节 县境概况
霞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雄踞台湾海峡西北岸。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位于东经119度46分~120度28分、北纬26度25分~27度07分之间。东部濒临东海(三沙港距台湾基隆港仅132浬),南部、西南部与连江县、罗源县、宁德县海域相连,西北与福安县接壤,北部与柘荣县,福鼎县毗邻。素有“闽浙要冲”、“海堧重镇”之称。
全县陆地面积14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83万亩,平均每人不足0.61亩,全县海域面积28897平方公里,其中浅海滩涂面积34.14万亩,200米深浅以内的海域面积4335方亩。海岸线全长404公里,居福建之首;大小港口138个;大小岛屿63个。属地少人多、山广海阔的沿海县。其自然条件良好、山海资源丰富,是有“千里花园、万里鱼池”之誉的“鱼米之乡”。但是,所辖的14个乡镇(沿海9个、山区3个、平原1个、海岛1个)。自然条件参差不等,而畲族居处之地,以山区、半山区为主,平原、沿海也占一定比例,“靠山吃山”的居多,“靠海吃海”的甚少,其地理环境相对较差。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群在此劳动生息,夏、商属古九州之一的扬州地,西周属七闽地,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东汉、三国属侯官县。晋太康三年(282)设置温麻县,治此。隋开皇九年(589)并入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恢复温麻县,不久移治连江,改称连江县,此地为宁远镇。长安二年(702)分置温麻县,治此。天宝元年(742)改称长溪县。五代、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县为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撤州为县,成化九年(1473)又升县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州为府,仍治此,且就治设置附郭县,称“霞浦”。霞浦县之名始此。民国2年(1913)撤销福宁府,保留霞浦县,属闽海道,道旋废,直属福建省。24年(1935)后,先后归属第一、第八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县仍保留,先后归属福安专区、宁德地区。
霞浦历史悠久,地域重要,温麻县设置以来,曾经长期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晋代科学家葛洪、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日本高僧空海、宋代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谢翱等都在此留下足迹。明正统间,州人柴头进在此响应邓茂七起义;嘉靖间,沿海军民在爱国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领导下,英勇抗击入侵倭寇;万历间,文学家谢肇淛游此,记录了闽东畲族早期的生产活动情景。畲族在此前后,不断入迁,与汉族共同开发、建设家园。清初,畲汉兵民响应刘中藻抗清,攻陷周城;乾嘉间,蔡牵以南乡水澳为据点,发动东南海上大规模起义,转战闽、台、浙、粤,不断抗击清军。清末民初,闽、浙畲族“福宁山民会馆”在此创办。
霞浦是闽东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19年(1930)开始,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这里的畲汉人民,点燃革命火种,举行武裝暴动(其中,“闽东红军独立团”在畲村西胜寺建立,红军第一支海上部队“闽东红军独立团海上游击队独立营”在西洋岛组编);建立苏维埃政权(其中,霞鼎县苏维埃政府在柏洋成立),实行土地革命,坚持游击战争。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斗争中,畲族人民起着重要作用,作出很大贡献。26年,红军北上抗日(这里的部分人民武装被编入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皖南),革命斗争仍继续不断。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领导青年学生、市民、农民开展革命活动,建立游击山头。1949年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霞浦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简称“新中国”)成立后,霞浦畲汉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勤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会以来,发扬“文明豁达、自强不息、协力开拓、求实争先”的“霞浦精神”,更加不懈地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努力。
霞浦古老而不封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县后,进一步发挥优势,国民经济得以长足发展。1989年国民生产总产值达21155万元(按不变价计算,下同),人均达481元;国民收入18443万元,人均收入417元;社会总产值达3669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009万元,工业总产值16033万元。比1949年增长87.59倍;粮食总产量13.66万吨,比1949年增长4.48倍。农民(占全县总人口85.8%)人均收入605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420万元。全社会出口收购总值6353万元,其中,工业企业出口产品产值6204万元,农产品出口供货总值149万元。对外经济,日趋活跃。储蓄存款2022.7万元。城乡贸易市场相当兴旺,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
交通以公路为主,县境通车里程510公里,长途班车可径达宁德地区各县,以及福州、莆田、泉州、石狮、厦门、平阳、温州等地;10个乡镇有水路可通,沿海有8个海运站、12个码头,其中三沙古镇码头,为福州--上海的客轮停靠站。沿海港口年吞吐量19万吨。
文教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有学校1235所,其中:中学19所,小学784所,幼儿园24所,业余学校408所;在校学生数83361人,其中:中学生11781人,小学生52223人;教职员3828人。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演出公司、广播电视局、《霞浦报》社等文化、新闻单位。松城、三沙二镇有闭路电视。农村业余文艺活动亦十分活跃。医院及卫生院站有32个(个体未计),实际开放病床位581张,有卫生技术人员978人;有村保健站265个,村卫生员416人。
名胜古迹及旅游点,主要有:空海入唐之地——赤岸、大京城堡、东关建善寺、松山靖海宫(妈祖宫)、塔岗山虎镇塔、三沙留云洞、水门畲族观音亭、长春法华寺、盐田西胜寺、牙城杨家溪、一浿瀑布等等。此外,三沙台胞接待站,是福建省首批四个台胞接待站之一。
第二节 地形地貌霞
浦西北依山,东南面海。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盘谷错落,溪涧漫流,沿海海岸线曲折回长,滨海平原散布,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滩涂宽广,海域辽阔。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大致呈三级阶梯状下降。
西北部的柏洋乡、中东部的水门乡(北部),系太姥山的西南坡,地势最高,属30个畲村地貌类型表注:海拔高度一般以村委会所在地为准。第一级。其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县内1000米以上的四座山峰都分布于此。境内山峦耸起,地面崎岖,海谷幽深,具有明显的山地特点。
西部的盐田乡(北部)、中西部的崇儒乡、中东部的水门乡(中、南部)、东北部的牙城镇、三沙镇等广大地域,地势比上一级有明显下降,属第二级,其一般高度在300~500米之间。境内分布着丘陵和低山,其间错综夹杂着丘谷盆地和冲积平原。
东南沿海诸乡镇,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盆谷、平原及滩涂,顺沿海岸线带状环绕展布,地势最低,属第三级。
畲族所居处的30个畲村,第二级19个,第三级11个,没有第一级的。
县境地样复杂,有中山(海拔800米左右)、低山(海拔500~800米)、高丘陵(海拔250~500米)、低丘陵(海拔50~250米),山间盆谷、冲积平原、滨海平原,以及浅海滩涂、深浅海域。各类地貌的分布又相互错杂交集,其比例参差很大,粗略估箅,陆地之中丘陵占七成多,中低山占二成多,盆谷和平原尚不足一成。畲族居处地,大部分是丘陵。
丘陵 山地 盆谷 平原 县境丘陵,多是熔火山岩丘陵,畲村丘陵大多属此。这类丘陵一般丘顶较平,丘陵有缓有陡,坡度5~25度,丘间沟谷多呈U型,丘间盆谷较发育,土层厚。土壤多为红壤,植被较好。光、热、水,土条件好,适合荼、果、与经济林的多种经营。长春、下浒、三沙及中部部分地区,有花岗岩丘陵。这类丘陵丘顶较平或呈圆状,坡陡,起伏大,坡度一般大于25度。丘间沟谷V形、U形并有,成为丘间小型盆谷,土层较薄,植被覆盖率较低,常有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一级”地势区和“二级”地势区的一小部分。畲族地区占一定比例。其相对高度200~500米,坡度30~45度。区内切割强烈,切割深度达50~700米,沟谷大部分为V型谷和要峡谷,陡岩石壁发育。上部为黄壤及山地草甸,中部为黄红壤,下部为红壤,耕地少,交通不便,宜发展林业。
山间盆谷,主要分布于北部、中部地区,崇儒新村、霞坪,水门茶岗、大浿,州洋马洋等畲村均有。其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多发育在溪流交汇的地方,常与构造有关系。盆谷内地势起伏不大,且向沟谷倾斜,冲积、堆、冲-洪积扇、冲沟发育,周围的丘陵土层较厚,多被开发利用。盆谷温湿条件好,是内陆山区的主要耕作区。
河海沉积平原,分布于沿海河口地带,盐田南塘、瓦窑头,州洋青福、墓斗、溪南白露坑等畲村均有。其海拔在15米以下,地面平坦开阔,微向海倾斜,为河口、海面淤积上升或人工围垦而成的。组成物质为中细砂、粉砂、亚粘土、淤泥,为水稻土、盐土。光、热、水、气、肥、土,地形条件较好,开发利用率高,是重要的产粮区。
河流
河流,多源于境内山地,穿行于狭谷之中,源短流急,自成流域,略呈树枝状水系,单独入海。灌溉利用率不高。
北部溪流密布,由于森林覆盖较好,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流量较为充沛,但南部溪流较少,且短小。
境内主要河流有杯溪、罗汉溪、七都溪、三河。
杯溪,干流发源于柏洋,由北向南流经崇儒,至盐田入海,流域有畲村散布。干流长45公里,流域面积285.2平方公里,河流比降16.4‰。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9.5立米/秒。由于河床切割较深、落差不集中,且无理想山岭控制,河流两岸耕地分散,高程较高,因此尚未开发利用。其主要支流是自东北侧交汇于盐田上村的崇儒溪(该溪又有王家溪、倒流溪等小支流交汇),霞坪、新村等畲村,皆在其流域,灌溉、发电多赖于此。
罗汉溪,干流发源于柏洋,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崇儒,至州洋入海,流域畲村不多。其干流长38公里,流域面积206.4平方公里,河流比降22.8‰,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2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7.8立方米/秒。70年代在其上游兴建溪西水库,总库容量396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占其流域面积的25.7%。其河床落差大,且分段集中,对发展水电有较高价值,至今在干流上已开发了一些梯级电站,年发电量近5000万度,诸畲村用电多由此提供;还兴建了一处万亩片系引水工程,渠道长达210.2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62659亩;兴建自来水厂,年供应量315万吨。其主要支流是自东北侧交汇于州洋江边的下徐溪(桐油溪),大浿、七斗岔等畲村在其域内,灌溉赖此。
七都溪,发源于福鼎县,由西北向东南,流经牙城入海,多年平均径流量4.1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24立方米/秒。霞浦境内干流长18.5公里,流域面积88.3平方公里,河流比降16.2‰,该溪入牙城渡头后,河床平缓约有10公里在港湾里行进。
三河(长溪),系由玉岩溪及石浿溪汇合而成,由州洋西南向东入海,马洋、墓斗,七宝洋、青福等畲村皆在其上游。其干流长17.5公里,流域面积55.3平方米,河流比降25.7‰,多年平均径流量0.4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49立方米/秒。60年代,在其支流石浿溪上兴建七宝洋水库,库容量14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800亩。70年代,在其干流中段进行人间改道,兴建堤防,保护沿岸农田及县城。
滩涂 海域
浅海滩涂,分布东吾洋、福宁湾、盐田湾、牙城湾及下浒、海岛地带,沙江沙塘街下岐山、溪南关门瓮里、盐田南塘海边、三沙二坑等少量畲衬处在其旁,一些相距不太远的畲族村亦常就近利用“讨小海”。由于海岸线绵长曲折、港湾澳口众多,受风面小,潮流畅通,又大多为溪、河淡水出口处,水质肥沃,比重适宜,滩涂浅海底质多为泥沙、泥、沙泥三种结构,少量为纯沙质,且地势较平坦,倾斜度小,铒料生物丰富。为发展鱼、虾、贝、藻类养殖生产提供了非常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
海域,面积辽阔,县境外濒闽东渔场,内有二洋(东吾洋、官井洋)、三湾(福宁湾、三沙湾、牙城湾)、四港(盐田港、古镇港、东冲港、吕峡港),其中,有得天独厚的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和东吾洋对虾天然繁殖场。这些,构成多种多祥的渔业生态环境。海水养殖、海洋捕捞之条件均很好。但宜养殖的浅海,尚未充分利用,而大部分渔场都在10~60米等深浅的近内海区生产,60米以外广阔海域多未利用,近外海以至远洋渔业大有作为。
第三节 气候
霞浦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溫暖,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受海洋影响,夏长而凉,冬短而暖,秋温明显高于舂温。季风气候明显,气象要素垂直差异明显,环境气候类型复杂。春季多雨,夏季常旱,夏秋之交有台风或热带风暴。
温度
县境各乡镇累年平均气温16~19℃(累年地面平均温度21.8℃,略高于气温)。有畲族居处的各乡镇,累年平均气温依次为:桕洋16.1℃,水门16.2℃,崇儒17.8℃,牙城18.0℃,沙江18.3℃,盐田、州洋、松城均为18.5℃,溪南、长春、下游、北壁均18.6℃,三沙18.8℃。
累年年平均最高气温在20~24℃之间,以陆地平原地区温度最高。入春开始,天气逐渐变暖,一年中以盛夏7月为最热月,平均值25~29℃(地面温度34.1℃);九月下旬开始,逐渐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天气转冷,最冷月为一月,平均值6~10℃(地而温度9.7℃)。县气象站所测的累年极端最高气温值38.5℃(1967.7),极端最低气温值-3.4℃(1962.1.31)。
平均气温近于全县平均值的崇儒畲族乡,月均温变化,如下曲线图:
县境内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抬升而下降,一般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每年平均气温下降0.56℃左右。但由于一年四季大气环流不同,所以各月平均气温递减率也有差异。同时,由于地形和环境类型不同,造成气候的类型也不一样。如:向阳坡的气温高于背阳坡,山间狭谷比开阔盆地日差较大等等。
县境热量丰富。有畲族居处的绝大部分地区累年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0℃的积温。一般为5200~7000℃之间,其分布情况大体是海拔每抬升100米,积温平均减少在200℃。越冬作物基本不受冻害,无明显休眠期。稳定通过≥1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北部海拔500米以上,积温4650℃以下,持续天数227天以下;中部海拔300米以下,积温5000℃以上,持续天数237天以上。
中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热量均能满足一年三熟的需要,北部地区一年只能二熟。
日照时数,以畲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中部地区计,累年年平均值为1899.2小时,平均日照率为月平均43%。月平均日照时数,以7月份最多,为283.7小时,日照百分率63%;以2月份最少,仅102小时,日照百分率32%。各月太阳幅射总量为5~14千卡/(厘米)2之间,年幅射总量105.526千卡/(厘米)2。一年之中以七、八月份为高峰,达13~14千卡/(厘米)2,2月份最少,仅5.244千卡/(厘来)2。
据农业部门测算,光能利用率甚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复种指数不高,还没有注意到高光效的作物和品种的选择,以及发展间套种,增施有机肥间接地增加田间二氧化碳等,而山高水冷的山地地区,种植单季稻,充分利用七、八月份光能资源,则较为合理。
降水 湿度
县境各乡镇累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800毫来之间。降水分布,从沿海向西北山区逐渐递增,特别是迎风城的水门畲族乡降水量最为丰富,年平均达1723.3毫米,其他有畲族居住的乡镇,累年平均值依次为:牙城1708.1毫米,柏洋1644.7毫米,崇儒1629.4毫米,盐田1509.8毫米,溪南1463.7毫米,沙江1390.2毫米,松城、州洋1359.5毫米,长春1306.5毫米,三沙、下浒、北壁1225毫米左右。
降水日数,全年平均雨日(日降水量≥0.1毫米,定为一个雨日)为165天,降水日数最多的是3~6月份的春雨季和梅雨季,月平均降水日数达18~21天,秋季降水日数最少,10~12月份平均降水日数均在10天以下,内陆降水日数稍多于沿海区。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以5~9月的雨季为多,其累年5个月平均降水量达833.5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61%(其中又以7~9月的台风降雨季最多),而]0月~次年2月的干季,累年5个月平均降水量仅247.3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9%。雨季是主要作物生长季节;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资源。
畲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中部地区,季降水量见下表(单位:毫米):
降水年际间可变化很大,县境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在14~19%之间,山区大于沿海。降水量相对变率季节变化,平均以春雨季最大,为36%,秋冬干季最小,仅21%。
蒸发量。县境水面多年平均蒸发量,绝大部分在1050~1200毫米之间;陆地多年平均蒸发量在500~700毫米之间,其趋势均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与降水情况恰恰相反。以畲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中部计,年平均蒸发量为1323.6毫米,以7月份最大,平均蒸发量200.3毫米,以2月份最小,平均蒸发量39.9毫米。
相对湿度。亦以畲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中部计,累年平均相对值为80%左右,雨季的6月份最大,达85%左右,干季的11月份最小,仅74%左右。整个县境则是山区和海岛偏大,年平均值达80%以上,内陆地区较小,多在80%以下。其年分布情况:夏半年(3~8月)相对湿度大于冬半年(9~2月);而各地相互比较来看,山区冬半年相对湿度比沿海大,夏半年却比沿海小。
风及其他
风,与天气系统及地形影响有关。县境有内陆、海洋、港湾,各地风力差异很大,松城地区属港湾内的小平原,年平均风速2.2米/秒,秋季的9月最大,平均风速2.6米/秒,夏季的6月最小,平均风速1.6米/秒。沿海地区,阻挡面小,风力显著偏大,滨海的三沙(岗头顶)年平均风速达5.8米/秒,最大月平均风速达7.6米/秒。畲族居处多内陆山区,除个别裸露山头风力较大外,绝大部分地方受地形阻挡和摩擦作用,一般风力均比松城地区小。
县境全年以东南风居多,但从风向季节变换看,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夏半年盛行东南风(平均频率为10.3)和东南偏东风(平均频率为9.3),冬半年盛行东北风(平均频率为8.0)。
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日数规律,与平均风速的分布规律相应,内陆全年出现日数仅6~7天,而沿海岛屿竟达100天左右。
沿海岛屿风力资源率富,可以开发利用。1975年畲村下岐山曾试验风力发电,但未成功。
夏秋之交,每有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以至台风。影响县境者,每年平均有3次左右。受台风袭击,常造成山洪爆发、山坡崩塌、土壤冲刷,堤岸决口,良田淹没,对生产、生活影响甚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1966年“九·三台风”的风力最大:≥12级的大风,正面袭击县境,持续2个多小时,加上暴雨、海啸,沿海地区损失惨重。
干旱,是本县主要自然灾害。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0.8左右。大旱,平均约三年就有一次。旱情的季节分布的特点是:以夏旱为主,秋冬旱次之,春旱较少。地理分布特点:东南沿海由于温度高,风大,蒸发量大,夏季雷雨较小等原因,是重旱区;山区因夏季雷雨较多,旱情一般较轻。
洪涝,每为暴雨所致。各地累年暴雨全年平均日数在3.4~5.2日之间,其季节分布以7-9月的台风暴雨最多。其次为5月的梅雨季,洪涝灾害多集中在这段时闻。易涝区主要是松城、州洋、牙城等乡镇,即容易积水又受山洪,海汛影响的几个“洋当〞小平原。
霜,全年平均无霜期为300天,而实际有霜目数仅16天。一般初霸在12月上旬,而终霜在次年2月中旬,初霜与终霜相隔65天左右。
雪,很少有。平均五年下一次,每次二至三天,雪量不多,一般难以聚集。
冰雹,更少有。有亦不大,一般直径为0.5~2厘米,持续时间1~10分钟。
雾,县境内陆平原区雾日不多,累年平均仅5.9天,多在春季;海上的雾日,累年平均34.1天,多出现在3~5月。
第四节 资源
霞浦县自然资源丰富,除水资源、气候资源等等,本节着重记述与畲族地区关系最大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土地资源
县境土地总面积223.43万亩。由于地貌复杂多样,加上人为的长期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多样性的土地类型和利用结构。其类型及利用现状(1989年)的百分比,大略如下页左图所示。30个畲村耕地与山地的面积,则如下页右表。(单位:亩)
按畲族人口占其总人口100%的洋边、新村、溪坪、霞坪、岭头、南门山、凤江等7个纯畲族村测算:每人平均占有耕地1.64亩、山地9.35亩,都是全县同类人均占有量的2.69倍。
耕地 全县有耕地26.83万商,其中水田17.05万亩,农地9.78万亩。30个畲村有耕地30546亩,其中水田22750亩,农地7796亩,水田占耕地面积74.47%,较之全县的同类比例多11.47个百分点,水田的数与比例都是相当可观的。而这些水田中,平原、平洋田仅占23.8%,较之全县的同类比例要少17.99个百分点;梯田、山垅田占76.2%,则相应比全县多17.99个百分点。农地占耕地25.53%,比例不大,而数量却不少。这些农地中,山坡地占82.2%,较之全县的同类比例要少8.06个百分点,而平地占17.8%,则相应比全县多8.06个百分点。
全县水田中,一类田占16.12%,主要分布在河谷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其土壤所处的地形部位有利,光热充足,水利条件好,上壤熟化程度高,土酥绵软,透水通气,耕性良好,供肥性能强.肥劲足而稳,常年双季稻亩产800公斤左右;二类田占17.5%,其水热条件较好,土壤养分与贮备尚好,存在不间程度的障碍因素,有一定增产潜力;三类田占36.29%,常年水稻亩产在500公斤以下,其特点是,水利条件差,易旱易涝、或常年溃水,质地过沙过粘,耕性不良,存在障碍因素,有效养分低。
全县农地中,一类地占28.29%,其土壤耕层深厚,保水性好,地沙粘适宜,坡度平缓,常年粮食产量500~700公斤;二类地占39.63%,耕层中等,保水性一般,坡度小于25度,有干旱威胁,不稳产,常年产量400~600公斤;三类地占32.08%,这类土壤分布部位坡度大,冲刷严重,耕层浅薄,质地过沙或过粘,干旱威胁严重,耕性差,常年产量350公斤以下。
耕地利用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70~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率大有增长(畲族耕地利用,详《经济·种植业》)。但是,乡村之间差异甚大,而且从总体来看,耕地资源的利用也不合理:重用地轻养地,导致土壤生态环境逐渐变差;重粮食作物轻经济作物,布局差,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更严重的是:50年代以来,因修公路、水利等基本建设和农村占地盖房,大量占用耕地。据统计,1989年全县耕地比1949年减少37238亩,下降12.19%,比历史耕地最多的1956年减少45195亩,下降14.42%。这种占用、蚕食耕地的现象,在畲族地区同样存在。
山地 全县有山地153.41万苗,其中林地122.67方亩、荼园地10.11方亩、果园地5.29万亩、牧地15.34方亩,利用率70%左右,开发的潜力相当大。
畲族地区有山地12.30万亩(1989年不完全统计),茶园地8912亩,果园8790亩,牧地13745亩。
林地。全县山地中,林地占79.96%。林地中有林地占60.70%,疏林地占12.27%,灌木林地占1.37%。有林地中用材林占59.14%,经济林占17.49%,薪炭林占21.71%,防护林占1.66%,森林覆盖率为33.72%。
茶园地、果园地、牧地。全县山地中,茶园地占6.59%,果园占3.45%,牧地占10%。荼园地己利用70%左右,果园地、牧地利用甚少,尤其是宜果地是现在果园的4倍多,资源潜力还很大。
荒山、荒地。全县山地中,尚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占30%左右。其中,宜林地30多万亩,宜茶地3万亩左右,宜果地4万亩左右,宜牧地10万亩左右。这些荒山荒地多为原来的有林地,但采伐后未更新利用,还有长期强度破坏而未能天然恢复的森林迹地,少量是荒地和抛弃的熟荒地。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森林。县境树木约有70科、293种。主要树种有:杉木、柳杉、松杉,马尾松、黑松,毛竹、绿竹,棕梠,银桦,相思树,油茶,大叶槠、米槠、苦槠,栲树,泡桐,樟木,槠木等。杉木是主要用材林的优良品种,全县面积达10方亩,蓄积量7.5万立方米;马尾松是主要的用材和薪炭林树种,全县面积达24万亩,蓄积量7.5万立方米;毛竹是竹类主要品种,全县面积达2.5万亩;油茶和油桐是主要经济林种,全县分别有6.2方亩和7.2万亩。此外,许多小杂树种均能利用加工,为发展食用菌等提供相当充足的原材料。
栽培作物。县境栽培作物资源较为丰富。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甘薯次之,其他还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芝麻、甘蔗、烟叶、黄麻、苎麻、茉莉花、席草、芦笋和一些药材;其他作物,主要有蚕豆、豌豆、四季豆、榨菜,各种蔬菜、果瓜以及绿肥、青饲料等。50年代以来,从外地引进大量优良新品种,而相当部分地方品种仍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果树。县境果树种类有20多神,主要有柑桔、荔枝、香蕉、枇杷、柿、杨梅、柚、梨、桃、李、番石榴、葡萄等。品种也较多,还有一些名优品种:柑桔有福桔、雪柑、温州蜜桔等,荔枝有涵江小核荔枝、乌叶、兰竹等,枇杷有大粒、小粒、单核等,李有崇儒芙蓉李、红李、蜜李、胭脂李、?等,梨有芹头梨、赤壁梨、长溪梨等,柿有扁柿、牛心柿、钻柿、冬秘、冬黃、甘柿等,杨梅有后澳里红钱、红杨梅、白杨梅、香杨梅、土大杨梅、金桔檩杨梅、上杨梅等。
此外,还有积壳、酸枣、野葡萄、桃金娘、无患子、弥猴桃、苦桃、米槠等10多种野生果树种。
茶叶。全县已利用的有性和无性的荼树有30多个品种,其中四季春、岚下大茶、春分茶,木地菜茶等是本地良种;福鼎大白茶、大毫茶、福云6、7、20、23号、福安大白茶、梅占、云南大叶种、政和大白茶、水仙、佛牛、毛蟹、铁观音等是外地引进的良种。
牧草。全县共有牧草158种,其中草木102种,29科;灌木56种,29科。成片草场以禾本科为主,豆科少量,不耐牧;十边地以鸡眼草、狗牙根等耐牧的牧草为主。
食用菌。县境山区有多种野生菇类,主要有松菇、红菇、鸡肉菇等。70年代以来,开始人工培植食用菌,主要品种有银耳(白木米)、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凤尾菇、黑木耳和竹荪等。动物资源家畜、家禽猪。主要是福安花猪和霞浦黑猪,还有约杂种、长白杂种、平阳杂种等三个杂交类型。牛。主要是福安水牛和霞浦黄牛,还有少量黑白花乳牛和海福特、夏洛来、西门答尔等。福安水牛体躯高大、四肢粗壮、役力大,公牛日均犁田3~3.5亩,犁沙质田4~5亩,母牛役力稍差。羊。以本地山羊为主,其体型较大,成年公羊体重30公斤左右,母羊25公斤左右。此外,还有四川麻羊、平阳羊等。鸡。以仙居鸡为主,其体形小,但长得快,屠宰率:公鸡78%、母鸡73%。此外,还有少量的康力司、杂交来航鸡及药用的太和鸡。鸭。主要有麻鸭(约占75%)和半番两种。麻鸭的品种有霞浦鸭、涵江麻鸭、大连麻鸭、昆山大麻鸭等。霞浦麻鸭善跑善觅食,产蛋早、屠宰率高,但已退化,渐为外来麻鸭所替代。
水产动物县境水产动物种类极多,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鱼类就有700多种,大多数是暖水性鱼类,也有暖温性及冷性鱼类。生态类型以低层、近低层居多,中上层次之。主要经济鱼类有大黄鱼、带鱼、鳗鱼、鲳鱼、马鲛、鳓鱼、鳀鳁鱼等60多种。甲壳类有毛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棱子蟹等20多种。缢蛏、花蛤、泥蚶、海蛎等四大贝类,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盐田畲族乡的花蛤为一方名产。珍贵海产尚有海参、鲍鱼、江瑶、石斑鱼、四指马鲅、文蛤、竹蛏等20多种。此外,野生海洋动物100多种中,经济价值较大的长螺、黄螺、乌鲶、泥螺、白鲶、乌头、剑蛏等。其中产于畲村下岐山附近滩涂的福宁湾剑蛏,壳薄肉细味美,是全国稀有的蛏类最佳品种。
虫害天敌县境农作物虫害天敌类群较多,仅稻、麦、薯主要农作物的虫害天敌就有:姬蜂23种,茧蜂12种、鳖蜂1种、小蜂1种、赤眼蜂2种,瓢虫21种、步行虫5种、虎甲虫2种、隐翘虫2种,寄蝇4种、食蚜蝇5种、头蝇1种,腊蝽8种、花蝽2种,草蛉7种,褐蛉1种,蜘蛛类12种。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