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编 地理人口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405
颗粒名称:
第一编 地理人口志
分类号:
K29
页数:
47
页码:
21-67
摘要:
本编介绍了福建省霞浦县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滩涂、气候温度、土地资源、人口分布等。
关键词:
地方志
霞浦县
内容
第一章 自然环境
霞浦畲族,杂、散居于霞浦县,其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与整个县境休戚相关。
第一节 县境概况
霞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雄踞台湾海峡西北岸。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位于东经119度46分~120度28分、北纬26度25分~27度07分之间。东部濒临东海(三沙港距台湾基隆港仅132浬),南部、西南部与连江县、罗源县、宁德县海域相连,西北与福安县接壤,北部与柘荣县,福鼎县毗邻。素有“闽浙要冲”、“海堧重镇”之称。
全县陆地面积14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83万亩,平均每人不足0.61亩,全县海域面积28897平方公里,其中浅海滩涂面积34.14万亩,200米深浅以内的海域面积4335方亩。海岸线全长404公里,居福建之首;大小港口138个;大小岛屿63个。属地少人多、山广海阔的沿海县。其自然条件良好、山海资源丰富,是有“千里花园、万里鱼池”之誉的“鱼米之乡”。但是,所辖的14个乡镇(沿海9个、山区3个、平原1个、海岛1个)。自然条件参差不等,而畲族居处之地,以山区、半山区为主,平原、沿海也占一定比例,“靠山吃山”的居多,“靠海吃海”的甚少,其地理环境相对较差。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群在此劳动生息,夏、商属古九州之一的扬州地,西周属七闽地,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东汉、三国属侯官县。晋太康三年(282)设置温麻县,治此。隋开皇九年(589)并入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恢复温麻县,不久移治连江,改称连江县,此地为宁远镇。长安二年(702)分置温麻县,治此。天宝元年(742)改称长溪县。五代、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县为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撤州为县,成化九年(1473)又升县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州为府,仍治此,且就治设置附郭县,称“霞浦”。霞浦县之名始此。民国2年(1913)撤销福宁府,保留霞浦县,属闽海道,道旋废,直属福建省。24年(1935)后,先后归属第一、第八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县仍保留,先后归属福安专区、宁德地区。
霞浦历史悠久,地域重要,温麻县设置以来,曾经长期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晋代科学家葛洪、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日本高僧空海、宋代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谢翱等都在此留下足迹。明正统间,州人柴头进在此响应邓茂七起义;嘉靖间,沿海军民在爱国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领导下,英勇抗击入侵倭寇;万历间,文学家谢肇淛游此,记录了闽东畲族早期的生产活动情景。畲族在此前后,不断入迁,与汉族共同开发、建设家园。清初,畲汉兵民响应刘中藻抗清,攻陷周城;乾嘉间,蔡牵以南乡水澳为据点,发动东南海上大规模起义,转战闽、台、浙、粤,不断抗击清军。清末民初,闽、浙畲族“福宁山民会馆”在此创办。
霞浦是闽东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19年(1930)开始,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这里的畲汉人民,点燃革命火种,举行武裝暴动(其中,“闽东红军独立团”在畲村西胜寺建立,红军第一支海上部队“闽东红军独立团海上游击队独立营”在西洋岛组编);建立苏维埃政权(其中,霞鼎县苏维埃政府在柏洋成立),实行土地革命,坚持游击战争。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斗争中,畲族人民起着重要作用,作出很大贡献。26年,红军北上抗日(这里的部分人民武装被编入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皖南),革命斗争仍继续不断。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领导青年学生、市民、农民开展革命活动,建立游击山头。1949年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霞浦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简称“新中国”)成立后,霞浦畲汉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勤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会以来,发扬“文明豁达、自强不息、协力开拓、求实争先”的“霞浦精神”,更加不懈地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努力。
霞浦古老而不封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县后,进一步发挥优势,国民经济得以长足发展。1989年国民生产总产值达21155万元(按不变价计算,下同),人均达481元;国民收入18443万元,人均收入417元;社会总产值达3669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009万元,工业总产值16033万元。比1949年增长87.59倍;粮食总产量13.66万吨,比1949年增长4.48倍。农民(占全县总人口85.8%)人均收入605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420万元。全社会出口收购总值6353万元,其中,工业企业出口产品产值6204万元,农产品出口供货总值149万元。对外经济,日趋活跃。储蓄存款2022.7万元。城乡贸易市场相当兴旺,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
交通以公路为主,县境通车里程510公里,长途班车可径达宁德地区各县,以及福州、莆田、泉州、石狮、厦门、平阳、温州等地;10个乡镇有水路可通,沿海有8个海运站、12个码头,其中三沙古镇码头,为福州--上海的客轮停靠站。沿海港口年吞吐量19万吨。
文教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有学校1235所,其中:中学19所,小学784所,幼儿园24所,业余学校408所;在校学生数83361人,其中:中学生11781人,小学生52223人;教职员3828人。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演出公司、广播电视局、《霞浦报》社等文化、新闻单位。松城、三沙二镇有闭路电视。农村业余文艺活动亦十分活跃。医院及卫生院站有32个(个体未计),实际开放病床位581张,有卫生技术人员978人;有村保健站265个,村卫生员416人。
名胜古迹及旅游点,主要有:空海入唐之地——赤岸、大京城堡、东关建善寺、松山靖海宫(妈祖宫)、塔岗山虎镇塔、三沙留云洞、水门畲族观音亭、长春法华寺、盐田西胜寺、牙城杨家溪、一浿瀑布等等。此外,三沙台胞接待站,是福建省首批四个台胞接待站之一。
第二节 地形地貌霞
浦西北依山,东南面海。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盘谷错落,溪涧漫流,沿海海岸线曲折回长,滨海平原散布,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滩涂宽广,海域辽阔。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大致呈三级阶梯状下降。
西北部的柏洋乡、中东部的水门乡(北部),系太姥山的西南坡,地势最高,属30个畲村地貌类型表注:海拔高度一般以村委会所在地为准。第一级。其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县内1000米以上的四座山峰都分布于此。境内山峦耸起,地面崎岖,海谷幽深,具有明显的山地特点。
西部的盐田乡(北部)、中西部的崇儒乡、中东部的水门乡(中、南部)、东北部的牙城镇、三沙镇等广大地域,地势比上一级有明显下降,属第二级,其一般高度在300~500米之间。境内分布着丘陵和低山,其间错综夹杂着丘谷盆地和冲积平原。
东南沿海诸乡镇,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盆谷、平原及滩涂,顺沿海岸线带状环绕展布,地势最低,属第三级。
畲族所居处的30个畲村,第二级19个,第三级11个,没有第一级的。
县境地样复杂,有中山(海拔800米左右)、低山(海拔500~800米)、高丘陵(海拔250~500米)、低丘陵(海拔50~250米),山间盆谷、冲积平原、滨海平原,以及浅海滩涂、深浅海域。各类地貌的分布又相互错杂交集,其比例参差很大,粗略估箅,陆地之中丘陵占七成多,中低山占二成多,盆谷和平原尚不足一成。畲族居处地,大部分是丘陵。
丘陵 山地 盆谷 平原 县境丘陵,多是熔火山岩丘陵,畲村丘陵大多属此。这类丘陵一般丘顶较平,丘陵有缓有陡,坡度5~25度,丘间沟谷多呈U型,丘间盆谷较发育,土层厚。土壤多为红壤,植被较好。光、热、水,土条件好,适合荼、果、与经济林的多种经营。长春、下浒、三沙及中部部分地区,有花岗岩丘陵。这类丘陵丘顶较平或呈圆状,坡陡,起伏大,坡度一般大于25度。丘间沟谷V形、U形并有,成为丘间小型盆谷,土层较薄,植被覆盖率较低,常有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一级”地势区和“二级”地势区的一小部分。畲族地区占一定比例。其相对高度200~500米,坡度30~45度。区内切割强烈,切割深度达50~700米,沟谷大部分为V型谷和要峡谷,陡岩石壁发育。上部为黄壤及山地草甸,中部为黄红壤,下部为红壤,耕地少,交通不便,宜发展林业。
山间盆谷,主要分布于北部、中部地区,崇儒新村、霞坪,水门茶岗、大浿,州洋马洋等畲村均有。其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多发育在溪流交汇的地方,常与构造有关系。盆谷内地势起伏不大,且向沟谷倾斜,冲积、堆、冲-洪积扇、冲沟发育,周围的丘陵土层较厚,多被开发利用。盆谷温湿条件好,是内陆山区的主要耕作区。
河海沉积平原,分布于沿海河口地带,盐田南塘、瓦窑头,州洋青福、墓斗、溪南白露坑等畲村均有。其海拔在15米以下,地面平坦开阔,微向海倾斜,为河口、海面淤积上升或人工围垦而成的。组成物质为中细砂、粉砂、亚粘土、淤泥,为水稻土、盐土。光、热、水、气、肥、土,地形条件较好,开发利用率高,是重要的产粮区。
河流
河流,多源于境内山地,穿行于狭谷之中,源短流急,自成流域,略呈树枝状水系,单独入海。灌溉利用率不高。
北部溪流密布,由于森林覆盖较好,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流量较为充沛,但南部溪流较少,且短小。
境内主要河流有杯溪、罗汉溪、七都溪、三河。
杯溪,干流发源于柏洋,由北向南流经崇儒,至盐田入海,流域有畲村散布。干流长45公里,流域面积285.2平方公里,河流比降16.4‰。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9.5立米/秒。由于河床切割较深、落差不集中,且无理想山岭控制,河流两岸耕地分散,高程较高,因此尚未开发利用。其主要支流是自东北侧交汇于盐田上村的崇儒溪(该溪又有王家溪、倒流溪等小支流交汇),霞坪、新村等畲村,皆在其流域,灌溉、发电多赖于此。
罗汉溪,干流发源于柏洋,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崇儒,至州洋入海,流域畲村不多。其干流长38公里,流域面积206.4平方公里,河流比降22.8‰,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2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7.8立方米/秒。70年代在其上游兴建溪西水库,总库容量396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占其流域面积的25.7%。其河床落差大,且分段集中,对发展水电有较高价值,至今在干流上已开发了一些梯级电站,年发电量近5000万度,诸畲村用电多由此提供;还兴建了一处万亩片系引水工程,渠道长达210.2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62659亩;兴建自来水厂,年供应量315万吨。其主要支流是自东北侧交汇于州洋江边的下徐溪(桐油溪),大浿、七斗岔等畲村在其域内,灌溉赖此。
七都溪,发源于福鼎县,由西北向东南,流经牙城入海,多年平均径流量4.1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24立方米/秒。霞浦境内干流长18.5公里,流域面积88.3平方公里,河流比降16.2‰,该溪入牙城渡头后,河床平缓约有10公里在港湾里行进。
三河(长溪),系由玉岩溪及石浿溪汇合而成,由州洋西南向东入海,马洋、墓斗,七宝洋、青福等畲村皆在其上游。其干流长17.5公里,流域面积55.3平方米,河流比降25.7‰,多年平均径流量0.4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49立方米/秒。60年代,在其支流石浿溪上兴建七宝洋水库,库容量14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800亩。70年代,在其干流中段进行人间改道,兴建堤防,保护沿岸农田及县城。
滩涂 海域
浅海滩涂,分布东吾洋、福宁湾、盐田湾、牙城湾及下浒、海岛地带,沙江沙塘街下岐山、溪南关门瓮里、盐田南塘海边、三沙二坑等少量畲衬处在其旁,一些相距不太远的畲族村亦常就近利用“讨小海”。由于海岸线绵长曲折、港湾澳口众多,受风面小,潮流畅通,又大多为溪、河淡水出口处,水质肥沃,比重适宜,滩涂浅海底质多为泥沙、泥、沙泥三种结构,少量为纯沙质,且地势较平坦,倾斜度小,铒料生物丰富。为发展鱼、虾、贝、藻类养殖生产提供了非常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
海域,面积辽阔,县境外濒闽东渔场,内有二洋(东吾洋、官井洋)、三湾(福宁湾、三沙湾、牙城湾)、四港(盐田港、古镇港、东冲港、吕峡港),其中,有得天独厚的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和东吾洋对虾天然繁殖场。这些,构成多种多祥的渔业生态环境。海水养殖、海洋捕捞之条件均很好。但宜养殖的浅海,尚未充分利用,而大部分渔场都在10~60米等深浅的近内海区生产,60米以外广阔海域多未利用,近外海以至远洋渔业大有作为。
第三节 气候
霞浦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溫暖,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受海洋影响,夏长而凉,冬短而暖,秋温明显高于舂温。季风气候明显,气象要素垂直差异明显,环境气候类型复杂。春季多雨,夏季常旱,夏秋之交有台风或热带风暴。
温度
县境各乡镇累年平均气温16~19℃(累年地面平均温度21.8℃,略高于气温)。有畲族居处的各乡镇,累年平均气温依次为:桕洋16.1℃,水门16.2℃,崇儒17.8℃,牙城18.0℃,沙江18.3℃,盐田、州洋、松城均为18.5℃,溪南、长春、下游、北壁均18.6℃,三沙18.8℃。
累年年平均最高气温在20~24℃之间,以陆地平原地区温度最高。入春开始,天气逐渐变暖,一年中以盛夏7月为最热月,平均值25~29℃(地面温度34.1℃);九月下旬开始,逐渐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天气转冷,最冷月为一月,平均值6~10℃(地而温度9.7℃)。县气象站所测的累年极端最高气温值38.5℃(1967.7),极端最低气温值-3.4℃(1962.1.31)。
平均气温近于全县平均值的崇儒畲族乡,月均温变化,如下曲线图:
县境内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抬升而下降,一般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每年平均气温下降0.56℃左右。但由于一年四季大气环流不同,所以各月平均气温递减率也有差异。同时,由于地形和环境类型不同,造成气候的类型也不一样。如:向阳坡的气温高于背阳坡,山间狭谷比开阔盆地日差较大等等。
县境热量丰富。有畲族居处的绝大部分地区累年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0℃的积温。一般为5200~7000℃之间,其分布情况大体是海拔每抬升100米,积温平均减少在200℃。越冬作物基本不受冻害,无明显休眠期。稳定通过≥1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北部海拔500米以上,积温4650℃以下,持续天数227天以下;中部海拔300米以下,积温5000℃以上,持续天数237天以上。
中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热量均能满足一年三熟的需要,北部地区一年只能二熟。
日照时数,以畲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中部地区计,累年年平均值为1899.2小时,平均日照率为月平均43%。月平均日照时数,以7月份最多,为283.7小时,日照百分率63%;以2月份最少,仅102小时,日照百分率32%。各月太阳幅射总量为5~14千卡/(厘米)2之间,年幅射总量105.526千卡/(厘米)2。一年之中以七、八月份为高峰,达13~14千卡/(厘米)2,2月份最少,仅5.244千卡/(厘来)2。
据农业部门测算,光能利用率甚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复种指数不高,还没有注意到高光效的作物和品种的选择,以及发展间套种,增施有机肥间接地增加田间二氧化碳等,而山高水冷的山地地区,种植单季稻,充分利用七、八月份光能资源,则较为合理。
降水 湿度
县境各乡镇累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800毫来之间。降水分布,从沿海向西北山区逐渐递增,特别是迎风城的水门畲族乡降水量最为丰富,年平均达1723.3毫米,其他有畲族居住的乡镇,累年平均值依次为:牙城1708.1毫米,柏洋1644.7毫米,崇儒1629.4毫米,盐田1509.8毫米,溪南1463.7毫米,沙江1390.2毫米,松城、州洋1359.5毫米,长春1306.5毫米,三沙、下浒、北壁1225毫米左右。
降水日数,全年平均雨日(日降水量≥0.1毫米,定为一个雨日)为165天,降水日数最多的是3~6月份的春雨季和梅雨季,月平均降水日数达18~21天,秋季降水日数最少,10~12月份平均降水日数均在10天以下,内陆降水日数稍多于沿海区。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以5~9月的雨季为多,其累年5个月平均降水量达833.5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61%(其中又以7~9月的台风降雨季最多),而]0月~次年2月的干季,累年5个月平均降水量仅247.3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9%。雨季是主要作物生长季节;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资源。
畲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中部地区,季降水量见下表(单位:毫米):
降水年际间可变化很大,县境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在14~19%之间,山区大于沿海。降水量相对变率季节变化,平均以春雨季最大,为36%,秋冬干季最小,仅21%。
蒸发量。县境水面多年平均蒸发量,绝大部分在1050~1200毫米之间;陆地多年平均蒸发量在500~700毫米之间,其趋势均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与降水情况恰恰相反。以畲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中部计,年平均蒸发量为1323.6毫米,以7月份最大,平均蒸发量200.3毫米,以2月份最小,平均蒸发量39.9毫米。
相对湿度。亦以畲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中部计,累年平均相对值为80%左右,雨季的6月份最大,达85%左右,干季的11月份最小,仅74%左右。整个县境则是山区和海岛偏大,年平均值达80%以上,内陆地区较小,多在80%以下。其年分布情况:夏半年(3~8月)相对湿度大于冬半年(9~2月);而各地相互比较来看,山区冬半年相对湿度比沿海大,夏半年却比沿海小。
风及其他
风,与天气系统及地形影响有关。县境有内陆、海洋、港湾,各地风力差异很大,松城地区属港湾内的小平原,年平均风速2.2米/秒,秋季的9月最大,平均风速2.6米/秒,夏季的6月最小,平均风速1.6米/秒。沿海地区,阻挡面小,风力显著偏大,滨海的三沙(岗头顶)年平均风速达5.8米/秒,最大月平均风速达7.6米/秒。畲族居处多内陆山区,除个别裸露山头风力较大外,绝大部分地方受地形阻挡和摩擦作用,一般风力均比松城地区小。
县境全年以东南风居多,但从风向季节变换看,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夏半年盛行东南风(平均频率为10.3)和东南偏东风(平均频率为9.3),冬半年盛行东北风(平均频率为8.0)。
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日数规律,与平均风速的分布规律相应,内陆全年出现日数仅6~7天,而沿海岛屿竟达100天左右。
沿海岛屿风力资源率富,可以开发利用。1975年畲村下岐山曾试验风力发电,但未成功。
夏秋之交,每有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以至台风。影响县境者,每年平均有3次左右。受台风袭击,常造成山洪爆发、山坡崩塌、土壤冲刷,堤岸决口,良田淹没,对生产、生活影响甚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1966年“九·三台风”的风力最大:≥12级的大风,正面袭击县境,持续2个多小时,加上暴雨、海啸,沿海地区损失惨重。
干旱,是本县主要自然灾害。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0.8左右。大旱,平均约三年就有一次。旱情的季节分布的特点是:以夏旱为主,秋冬旱次之,春旱较少。地理分布特点:东南沿海由于温度高,风大,蒸发量大,夏季雷雨较小等原因,是重旱区;山区因夏季雷雨较多,旱情一般较轻。
洪涝,每为暴雨所致。各地累年暴雨全年平均日数在3.4~5.2日之间,其季节分布以7-9月的台风暴雨最多。其次为5月的梅雨季,洪涝灾害多集中在这段时闻。易涝区主要是松城、州洋、牙城等乡镇,即容易积水又受山洪,海汛影响的几个“洋当〞小平原。
霜,全年平均无霜期为300天,而实际有霜目数仅16天。一般初霸在12月上旬,而终霜在次年2月中旬,初霜与终霜相隔65天左右。
雪,很少有。平均五年下一次,每次二至三天,雪量不多,一般难以聚集。
冰雹,更少有。有亦不大,一般直径为0.5~2厘米,持续时间1~10分钟。
雾,县境内陆平原区雾日不多,累年平均仅5.9天,多在春季;海上的雾日,累年平均34.1天,多出现在3~5月。
第四节 资源
霞浦县自然资源丰富,除水资源、气候资源等等,本节着重记述与畲族地区关系最大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土地资源
县境土地总面积223.43万亩。由于地貌复杂多样,加上人为的长期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多样性的土地类型和利用结构。其类型及利用现状(1989年)的百分比,大略如下页左图所示。30个畲村耕地与山地的面积,则如下页右表。(单位:亩)
按畲族人口占其总人口100%的洋边、新村、溪坪、霞坪、岭头、南门山、凤江等7个纯畲族村测算:每人平均占有耕地1.64亩、山地9.35亩,都是全县同类人均占有量的2.69倍。
耕地 全县有耕地26.83万商,其中水田17.05万亩,农地9.78万亩。30个畲村有耕地30546亩,其中水田22750亩,农地7796亩,水田占耕地面积74.47%,较之全县的同类比例多11.47个百分点,水田的数与比例都是相当可观的。而这些水田中,平原、平洋田仅占23.8%,较之全县的同类比例要少17.99个百分点;梯田、山垅田占76.2%,则相应比全县多17.99个百分点。农地占耕地25.53%,比例不大,而数量却不少。这些农地中,山坡地占82.2%,较之全县的同类比例要少8.06个百分点,而平地占17.8%,则相应比全县多8.06个百分点。
全县水田中,一类田占16.12%,主要分布在河谷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其土壤所处的地形部位有利,光热充足,水利条件好,上壤熟化程度高,土酥绵软,透水通气,耕性良好,供肥性能强.肥劲足而稳,常年双季稻亩产800公斤左右;二类田占17.5%,其水热条件较好,土壤养分与贮备尚好,存在不间程度的障碍因素,有一定增产潜力;三类田占36.29%,常年水稻亩产在500公斤以下,其特点是,水利条件差,易旱易涝、或常年溃水,质地过沙过粘,耕性不良,存在障碍因素,有效养分低。
全县农地中,一类地占28.29%,其土壤耕层深厚,保水性好,地沙粘适宜,坡度平缓,常年粮食产量500~700公斤;二类地占39.63%,耕层中等,保水性一般,坡度小于25度,有干旱威胁,不稳产,常年产量400~600公斤;三类地占32.08%,这类土壤分布部位坡度大,冲刷严重,耕层浅薄,质地过沙或过粘,干旱威胁严重,耕性差,常年产量350公斤以下。
耕地利用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70~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率大有增长(畲族耕地利用,详《经济·种植业》)。但是,乡村之间差异甚大,而且从总体来看,耕地资源的利用也不合理:重用地轻养地,导致土壤生态环境逐渐变差;重粮食作物轻经济作物,布局差,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更严重的是:50年代以来,因修公路、水利等基本建设和农村占地盖房,大量占用耕地。据统计,1989年全县耕地比1949年减少37238亩,下降12.19%,比历史耕地最多的1956年减少45195亩,下降14.42%。这种占用、蚕食耕地的现象,在畲族地区同样存在。
山地 全县有山地153.41万苗,其中林地122.67方亩、荼园地10.11方亩、果园地5.29万亩、牧地15.34方亩,利用率70%左右,开发的潜力相当大。
畲族地区有山地12.30万亩(1989年不完全统计),茶园地8912亩,果园8790亩,牧地13745亩。
林地。全县山地中,林地占79.96%。林地中有林地占60.70%,疏林地占12.27%,灌木林地占1.37%。有林地中用材林占59.14%,经济林占17.49%,薪炭林占21.71%,防护林占1.66%,森林覆盖率为33.72%。
茶园地、果园地、牧地。全县山地中,茶园地占6.59%,果园占3.45%,牧地占10%。荼园地己利用70%左右,果园地、牧地利用甚少,尤其是宜果地是现在果园的4倍多,资源潜力还很大。
荒山、荒地。全县山地中,尚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占30%左右。其中,宜林地30多万亩,宜茶地3万亩左右,宜果地4万亩左右,宜牧地10万亩左右。这些荒山荒地多为原来的有林地,但采伐后未更新利用,还有长期强度破坏而未能天然恢复的森林迹地,少量是荒地和抛弃的熟荒地。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森林。县境树木约有70科、293种。主要树种有:杉木、柳杉、松杉,马尾松、黑松,毛竹、绿竹,棕梠,银桦,相思树,油茶,大叶槠、米槠、苦槠,栲树,泡桐,樟木,槠木等。杉木是主要用材林的优良品种,全县面积达10方亩,蓄积量7.5万立方米;马尾松是主要的用材和薪炭林树种,全县面积达24万亩,蓄积量7.5万立方米;毛竹是竹类主要品种,全县面积达2.5万亩;油茶和油桐是主要经济林种,全县分别有6.2方亩和7.2万亩。此外,许多小杂树种均能利用加工,为发展食用菌等提供相当充足的原材料。
栽培作物。县境栽培作物资源较为丰富。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甘薯次之,其他还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芝麻、甘蔗、烟叶、黄麻、苎麻、茉莉花、席草、芦笋和一些药材;其他作物,主要有蚕豆、豌豆、四季豆、榨菜,各种蔬菜、果瓜以及绿肥、青饲料等。50年代以来,从外地引进大量优良新品种,而相当部分地方品种仍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果树。县境果树种类有20多神,主要有柑桔、荔枝、香蕉、枇杷、柿、杨梅、柚、梨、桃、李、番石榴、葡萄等。品种也较多,还有一些名优品种:柑桔有福桔、雪柑、温州蜜桔等,荔枝有涵江小核荔枝、乌叶、兰竹等,枇杷有大粒、小粒、单核等,李有崇儒芙蓉李、红李、蜜李、胭脂李、?等,梨有芹头梨、赤壁梨、长溪梨等,柿有扁柿、牛心柿、钻柿、冬秘、冬黃、甘柿等,杨梅有后澳里红钱、红杨梅、白杨梅、香杨梅、土大杨梅、金桔檩杨梅、上杨梅等。
此外,还有积壳、酸枣、野葡萄、桃金娘、无患子、弥猴桃、苦桃、米槠等10多种野生果树种。
茶叶。全县已利用的有性和无性的荼树有30多个品种,其中四季春、岚下大茶、春分茶,木地菜茶等是本地良种;福鼎大白茶、大毫茶、福云6、7、20、23号、福安大白茶、梅占、云南大叶种、政和大白茶、水仙、佛牛、毛蟹、铁观音等是外地引进的良种。
牧草。全县共有牧草158种,其中草木102种,29科;灌木56种,29科。成片草场以禾本科为主,豆科少量,不耐牧;十边地以鸡眼草、狗牙根等耐牧的牧草为主。
食用菌。县境山区有多种野生菇类,主要有松菇、红菇、鸡肉菇等。70年代以来,开始人工培植食用菌,主要品种有银耳(白木米)、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凤尾菇、黑木耳和竹荪等。动物资源家畜、家禽猪。主要是福安花猪和霞浦黑猪,还有约杂种、长白杂种、平阳杂种等三个杂交类型。牛。主要是福安水牛和霞浦黄牛,还有少量黑白花乳牛和海福特、夏洛来、西门答尔等。福安水牛体躯高大、四肢粗壮、役力大,公牛日均犁田3~3.5亩,犁沙质田4~5亩,母牛役力稍差。羊。以本地山羊为主,其体型较大,成年公羊体重30公斤左右,母羊25公斤左右。此外,还有四川麻羊、平阳羊等。鸡。以仙居鸡为主,其体形小,但长得快,屠宰率:公鸡78%、母鸡73%。此外,还有少量的康力司、杂交来航鸡及药用的太和鸡。鸭。主要有麻鸭(约占75%)和半番两种。麻鸭的品种有霞浦鸭、涵江麻鸭、大连麻鸭、昆山大麻鸭等。霞浦麻鸭善跑善觅食,产蛋早、屠宰率高,但已退化,渐为外来麻鸭所替代。
水产动物县境水产动物种类极多,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鱼类就有700多种,大多数是暖水性鱼类,也有暖温性及冷性鱼类。生态类型以低层、近低层居多,中上层次之。主要经济鱼类有大黄鱼、带鱼、鳗鱼、鲳鱼、马鲛、鳓鱼、鳀鳁鱼等60多种。甲壳类有毛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棱子蟹等20多种。缢蛏、花蛤、泥蚶、海蛎等四大贝类,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盐田畲族乡的花蛤为一方名产。珍贵海产尚有海参、鲍鱼、江瑶、石斑鱼、四指马鲅、文蛤、竹蛏等20多种。此外,野生海洋动物100多种中,经济价值较大的长螺、黄螺、乌鲶、泥螺、白鲶、乌头、剑蛏等。其中产于畲村下岐山附近滩涂的福宁湾剑蛏,壳薄肉细味美,是全国稀有的蛏类最佳品种。
虫害天敌县境农作物虫害天敌类群较多,仅稻、麦、薯主要农作物的虫害天敌就有:姬蜂23种,茧蜂12种、鳖蜂1种、小蜂1种、赤眼蜂2种,瓢虫21种、步行虫5种、虎甲虫2种、隐翘虫2种,寄蝇4种、食蚜蝇5种、头蝇1种,腊蝽8种、花蝽2种,草蛉7种,褐蛉1种,蜘蛛类12种。
第二章源流
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
畲族源流,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纵观各家对畲族源流的论述,可归纳为土著说和外来说两种。土著说认为畲族是闽、粵、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原始居民,其中具体说法也不尽相同,即:古越人的后裔;‘南蛮’的一支,为广东的土著居民;福建土著‘闽’族的后裔等。外来说以为畲族乃为外地迁来的民族,具体说法有: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畲族与‘东夷’靠西南的一支的‘徐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河南‘夷’或源自河南,其祖是‘龙麒’等。”(施联朱《畲族研究论文集·前言》,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霞浦县,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这一地区至少在四千年前就有原始人群劳动、生息。而《福宁府志》、《霞浦县志》等均载:四十一都葛洪山“上有篆文数字,人莫能识”,这种类似华安县汰内仙人潭“仙篆”的摩崖石刻,有的专家认为是一种原始的图像文字,甚至“似不妨假设:仙篆是畲民作品”。(朱维幹《福建史稿》)——留下这些文化遗存的先民,是否就是“土著说”中所说的“古越人”或“福建土著‘闽’族”,本志不便臆测,姑妄记之,聊资参考。现在分布在霞浦县境的畲族,则是明、清以来陆续从外地迁徙而来的。第一节民族名称“畲族”之称,是国务院于1956年根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53、1955年两次深入福建、浙江、广东等族地区的识别调查研究,经同本民族协商而公布正式确认的。在此之前,霞浦(古温麻、长溪、福宁之旧治)一带早有以“畲”相称其民者。见诸历史文献者:明代谢肇淛《长溪琐语》称“畲人”;清代卞宝第《闽峤輶轩录》称“畲民”;光绪福建提刑按察使司《告示》述群呼其为“畲”;民国《霞浦县志》、《民国三十三年霞浦县地方自治概况》亦谓“畲民”。
霞浦畲族诸种谱牒,均有出现“畲”(或作“畲”、“〓”、“〓”、“佘”、“奢”)字,对其意义与来历,亦多有详细析述。
水门茶岗等处所藏的《冯翌郡雷氏宗谱》,有《释明畲字义》专文:
国(清)朝乾隆二年,奉闽省督抚部宪郝卢具奏:普天之下,最善良者莫畲民若也。男耕女织,恪守法纪,风俗近古。奉旨命下绘画畲民图册进览,仍准畲民不编丁甲、免派差徭,循例古法,勒石铭禁。十七年,又蒙查明“畲”字义。历朝来广东、广西、江南、江西等处皆有蓝、雷、钟、李散居处焉,服贾力田者有之,登科第隶仕籍者有之,未见有“畲民”二字。唯福建、浙江固有“畲民”之称,“畲客”之号,不知其何谓也?而字书不载“畲”字,惟字典内有“畲奢”,二音,释为:三岁治田曰畲奢,又曰火种也。其义近农民。命督抚部院查核,督抚部院召问老叟雷有金,云:“开山为田,以供赋税,高地无水之处栽种山苗。山苗,我们所谓‘奢禾’。该地邻人因我们业种奢禾,遂称呼我们曰奢客(一作畲客)。如今之采茶人俱称曰‘茶客’一类。世人不识其义,且不知来历,以猜疑我们往古之日大抵从番而入,捏造入番二字合,即读‘〓’字。以是云耳。”
崇儒上水等处所藏《汝南郡蓝氏族谱》,亦有《释明畲字义》与上文同。并另有记叙:
汉顺帝时,有钟姓、雷姓官员同奏:盘、蓝、雷、钟四姓,原系上古忠勇王功臣,后裔仕廊庙无不致身尽忠,农草野无不尽力耕作,高山无水之处,栽种奢禾,遇歉岁能济饥。请封名号。上准奏,旨谕:盘、蓝、雷、钟四姓,种奢禾济饥有功,山米助田米,就以入田米成一字,曰‘〓’,四姓子孙封曰‘〓家人民’。”
溪南白露坑等处所藏《福建福宁府颍川钟氏宗谱》之《谱序》,则以钟氏“福宁族亦盛”,“多山居力农,只与蓝、雷二姓联姻,而人遂称‘畲民’。考《说文(解字)》:烧榛种田为畲,音佘。本一字二音,并无〓字。今福宁土民俗书为〓,即官府案牍亦从俗为〓。然考其字,并无恶劣之称,不过为山居农民而已。”
认为民以“畲”称,乃因“山居力农”,“耕山而食”,从事畲耕(刀耕火种),“其义近农民”,与其粗放的耕作生活有紧密联系,反映当时这一民族农业经济的生产特点。而霞浦山区畲族农业生产至今仍然保留一些诸如劈田埂、烧山灰(作肥料)、烧荒炼山等习惯。因而,史家称之“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是符合原义的。至于“奢客”(或“畲客”)之称是否因“业种奢禾”,且聊备一说。不过,畲话“稻”音近“禾”,霞浦称奢禾为山稻,在畲族山区种植,确实经久未断。“该地邻人”称其“奢客”、“畲客”、“畲人”、“畲民”、“畲婆”,本来不含贬义,大多没有鄙薄的意思。崇儒等畲乡,还传说其祖先蓝、雷、钟姓,从连江马鼻上岸后,在迁徙过程中曾居于畲山,山上有“畲婆宫”,因而被称为“畲山客人”,简称“畲客”,自然亦无恶意。而《蓝氏宗谱》谓“畲家人民”之称,乃封建皇帝所谕封,则明显带着褒义与自豪感的。
此外,清乾隆间,福宁府霞浦县正堂所立的严禁滥派菑民差徭碑示,以及水门茶岗、盐田瓦窑头、溪南南门山等处所藏的谱牒,尚有“菑民”之称,其义与“畲民”大抵相同。官府案牍有“山民”之名谓,而民间有“〓(piǎ)客”之称呼,则与其居处山野有关。
外地文献以“輋”、“軬”,或“〓”、“蛇”为称者,其音皆似“畲”,然本地所有文献文字记载都没有出现,民间亦一直没有传闻。
尽管本地畲族对其族称有各种解释,“畲族”这一名称,还是在国务院定称二三十年之后,鉴于民族政策的实施、民族关系的根本改善,才逐渐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和拥护的。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畲族的名称不甚了解,本民族中的一些人则总有所忌讳,不太愿意被称为畲族,甚至到80年代还有要求改变这一名称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畲”在霞浦以及其他不少方言中与“蛇”“邪”的读音相混。定称之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汉族中有一些人恶意曲解其义,更有甚者,还加上侮辱性字眼,以至编成顺口溜等,横加岐视、讥嘲、欺凌、诟病,挑起民族纠纷。于是,畲族人民对这些称谓很是反感。
由于畲族与苗族、瑶族有一些相似之处,而一些历史文献,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志、文集,以及官府案牍,往往把畲族混称为“苗人”、“瑶人”,或“畲瑶”、“苗瑶”,民国政府则有称其为“苗夷”者(如:民国26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各县区苗夷民族的概况》)。50年代初,霞浦县人民政府民族工作报告中,还出现“苗族”之称呼。这种误称也影响了畲族本身,不少族人也自称为苗族或瑶族,这在谱牒中亦时有出现。50年代,霞浦一般汉族干部、群众以“苗族”相称者为数甚多,偶有少数以“瑶族”相称。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50~60年代多称畲族为“劳动嫂”、“劳动哥”,以示尊重、客气,也有统称其男女为“少数民族”或“民族同志”的。侮辱性的称呼,逐渐消失。70~80年代,以“畲族”相称的逐渐普遍,而统称其为“少数民族”的,仍占相当比例,民间称“畲人”、“畲客”,以及“苗族人”的,犹时有所闻。
霞浦畲族往往自称“sānha”,但对其义多不甚了解,惟少数老者及一些研究者能作解释,而其解释又很不一致。
大约有如下几种写法和说法:
“山哈”:即山客(畲语“哈”,意为客)。指居住在山里的外地人(霞浦称外地迁居者为“人客人”),言明其居住环境及本地本族是从外地迁徙而来的。这一说法比较普遍。
“山家”:意为山居人家。
“山宅”:意为山里住居户。
“三合”:指本族是由盘、蓝、雷或蓝、雷、钟三姓氏为主聚合而成的共同体。
“三铪”:即山越、山夏。在古越山区生息繁衍的古越人之后裔。此系本族来源的又一说法。有人建议改畲族之称为“山铪族”。
此外,还有自称“siha”,即“食客”。传说,盘瓠王征番有功,高辛皇帝恩准其子孙免纳粮税,免派差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走到哪里可以吃到哪里。故有此称。霞浦畲族,在本族中多互称“zigěyǐng”,即“自家人”或“自个人”、“自己人”。称汉族为“h616u”,即“华老”、“汉老”,亦写作“阜老”、“河老”或“福老”。好些人出于友好、礼貌,谦称自己是“小姓人”,而尊称汉人为“大姓人”亦有称自己是“三姓人”,称汉族为“百姓人”的。第二节迁徙肇衍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或谓即畲族谱牒所说的“凤凰山”),并在局部范围内进行迁徙活动,至13世纪南宋时,其活动地域基本上还在原聚居区内,向外迁徙尚属少数,而至临近14世纪的宋末元初,其迁徒活动愈来愈频繁,范围亦愈来愈大,相当部分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14世纪70年代后的明清时期,则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一带的山区、半山区及一些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现在这样零散的分布格局,与汉族彼此交错相处,以至杂居。
据霞浦畲族诸姓谱牒记载,明代初年与中叶,畲族已相继进入福宁州治境(今霞浦县境),至明末清初,其迁徙活动已相当频繁。入境路线主要由陆路自福安进入本州西部、西南部,或由水路自罗源、连江、宁德直接进入本州西南部、南部。其迁徒规模一般比较小,多以家庭或房支为单位进行,情况相当复杂。入境后或就近落脚,或在“闽浙官道”沿线不远之处栖身,或稍事停留再继续往东北迁徙,进入福鼎,以至浙江南部,后来亦有一部分再由这些地方倒流回迁,进入本境东部。在漫长流徙过程中,过州过府,经县经乡,往往不是一次性定居,而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每经一处总有相当部分留在原处定居,而又有相当部分继续迁徙,因此迁徙沿线都有畲民居住。直至清代中后期,以至民国时期,霞浦畲族才渐次停止迁徙活动,形成现在这样的分布状况。
霞浦畲族谚语:“御生盘、蓝、雷,戚亲钟、李、吴”,认此六姓氏为畲族“自家人”。福宁山民会馆,将此六姓氏大书于厅壁;据档案,民国初“已登记会员计:盘、蓝、雷、钟、李、吴诸姓,有二千人之多”。六姓氏中,除盘姓极罕见,“于今无传”外,其他五姓一直是霞浦畲族的主要姓氏。其中尤以蓝、雷、钟三姓居多。这些姓氏的畲民,在县境主要畲村的启肇、蕃衍的大体情况,以其相应的谱牒为依据,分述如下。蓝姓
入迁福宁(霞浦)者,主要有三大支派。
其一是明天启元年(1621),由水路直接从罗源进入福宁三十八九都青皎发族的主要宗支。该支始祖百六,挈妇李氏乘舟渡海,据传最初在南塘岐岸搭寮暂居,之后渐次东移西池、后坑。一年冬天,大雪遍地,因寻牛发现栖牛之处绿草茵茵,认为是“风水宝地”,遂建房定居(因称其地为“牛岭”),开基发派。其二世:长法照,居牛岭,并分衍二十五六都石竹垅(崇儒霞坪。四世士远为祖)、后地垅(一作后地洋东。崇儒新村后地。四世士明为祖)、西坑(柏洋。四世士春为祖)、浅坂(盐田瓦窑头。四世士谷为祖)、杨家溪(牙城。五世元广从福鼎翠郊迁入,后又分盐田洋边)、后樟(崇儒笕下后樟。五世元金从西坑迁入,后又分后垅、水确洋、围墙里等)、三坪(三沙。五世元利为祖)、西山箩七(水门十三箩。五世元参为祖)、湖坪垅(水门武坪。六世必珊从浅坂分迁)、西胜梨坪(盐田。八世子叁从翠郊分迁)、柴桥头(牙城后洋。十一世成境从翠郊分迁);二法曜,居牛岭,分衍利湾(四姓士海为祖)、湖岭尾(崇儒岚下。四世士河为祖);三法光,居牛岭,分蛤蟆潭(崇儒霞坪。四世士肇为祖)、坪岭(州洋岭头。五世元盛为祖)、林头(盐田洋边岚头。五世元珠为祖);四法郎,居牛岭(一说未知居址),其孙四世士寅,只身自牛岭到鲤鱼山创居兴业,生四男,分四房、发族甚多。该支以罗源迁牛岭之祖百六为开基之祖,而由牛岭渐次发族,其子孙或留居本地,或就近发派,相当部分散居本县西部,亦有部分散居本县中部、东部,以及外县。近四百年间,已繁衍十五、六世,成为一大旺族,其较大聚居行政村有:盐田瓦窑头、西胜、洋边,州洋马洋(鲤鱼山),崇儒新村、后地、霞坪等。
其二是明末(一说清初)由浙江南部回迁福建东部,在福宁西路山区发族衍派的重要宗支。该支始祖齐满(名五满),其先世从广东潮州徙居福建,先移漳浦、永春,再搬罗源南郊与大浿头。明洪武十三年(1380),以“地瘦岁饥”,族人会议改迁福宁并浙江温州、平阳等处,历经辗转,数传之后子孙分居多处,其中宜懿一派住泰顺沙坵田。崇祯九年(1636。一说清顺治初年),宜懿派下四世齐满,率次男兆聪、三男兆明,自沙坵田移居福宁二十五、六都水漕垅,从此开基创业,娶媳生孙,人丁鹊起,成为崇儒上水主要开发者,进而就近扩散派居霞潭(五世兆聪为祖)、牛路岭尾(八世云清为祖)、古厝溪、游家岚,又是崇儒霞坪、州洋岭头等处畲村的重要开发者。此外,州洋之七宝洋、墓斗、霞山、马洋鲤鱼山,以至松城酉关、盐田南塘、水门大浿等地均有齐满派下衍发者。而齐满之兄弟四满、六满,亦在明末“迁福宁西路”,与齐满共同发派,成为本县西部、中部畲族乡村一大旺族。
其三是清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由汀州府上杭县进入福宁南乡发族的重要宗支。该支始祖雷贵,“有择居之智,能善相阴阳,遍观霞浦(指溪南一带)地方,卜居小南四十六七都牛胶岭之地。山川秀美,形似犀牛望月,遂开基立业,以大其族焉。其后发祥……”这一支派大部分扎根牛胶岭,至三世启盛、启如,分别为东、西二房之祖,分衍发派,历经三百余年,蕃衍十三、四世,成为牛胶岭主要居民。这一支系,发族甚众,有一部分外迁他处,如西房八世寿范,迁半路里(白露坑)、寿×迁头箩(溪南南门山),有一部分则回迁本地,如自七世建回住居进船山(白露坑)的一派,数世后相继全迁回牛胶岭,亦有一部分抱养他处,如八世寿×生十子:春砚抱养于南门山蓝家、四弟抱养于镇江(溪南)蔡家、客云抱养于后首(沙江)郭家,簇簇抱养于后首谢家、见赠抱养于官塘(溪南甘棠)翁家、十弟抱养于三洲(下浒)王家,改其姓,发其族,不尽而述。
与此同根者尚有:雷贵的两位兄弟同时由上杭进入福宁,一在大南四十三都罗浮(长春里城),一在中南四十四五都梅洋(沙江)——派居罗浮者,亦蕃衍十三、四世,成大南一大宗支;派居梅洋者,民间传说后来改为韩姓。
除以上三大支派外,零星入迁者尚多,其中有些宗支发派还是比较多的。
发衍于州洋西部的一支,是清同治间(1870年左右)从福安化皎满洋(城阳)入迁的。其先祖世×,肇迁洋边寨下;其二世大×迁至洋边高山牛溷头;其三世于民国初年(1912年左右)相继下山,就近迁至墓斗、青福一带;俊永居书堂里,俊棘居大坪园,俊敝居黄澜(王坛),俊裁居坞斗(墓斗)……百余年间,繁衔数百丁口,成为这一带较大的宗支。其他若州洋东部之赤岸、北部之岭头等,亦有与此同宗支者。
散处于县东部的一些宗支,是清乾隆以来,陆续从浙江南部、本州福鼎等处倒流回迁的。来自浙江平阳朱山者:承光于乾隆间,肇迁牙城第一层,并派衍水门大浿(光绪间,其后裔升添始迁)等处;承式稍后亦到第一层,升斌则于光绪间迁来,景善于道光间迁牙城鹧鸪岗,景眉稍后迁牙城小桥西山;承安稍后迁水门浦后溪尾,升水于民国初亦迁此;景海同治间迁三沙二坑孝井,并派衍牙城凤江沙江(民国31年,其后裔清仙始迁),景清同时迁孝井附近的大湾,国旺入迁牙城后洋;升贵于光绪间迁牙城东街头畚斗洋……来自浙江泰顺者:景×于道光间迁水门茶岗溪尾,其同辈景福则转从福鼎下寮移居二十五六都舍投堂(崇儒新村)。
散居于县境西部、南部的一些宗支,也有从浙江南部迁来的。景等于乾隆间自平阳朱山迁池岙(北壁);宗俤于光绪间自平阳王仁洞迁青皎上郑溪边里(盐田瓦窑头)。
发衍于崇儒笕下樟坑的一支,是清嘉庆初,自福安溪塔迁入的,其祖为法浓,三世祜滋在此盖起大厝,而后140余年,就厝繁行成山乡一大畲村,并有部分零星外迁发族。
海边(盐田南塘)蓝姓,是佬细在民国23年(1934)大革命失败后,由福安老苏区林洋洋坪搬来的。
崇儒溪坪蓝姓有二支,一支自福安穆阳王楼来,已繁衍14世,一支自浙江来,已繁衍7世。雷姓
雷姓畲族在福宁出现时间早,蕃衍支派多,分布地域广。
崇儒霞坪《雷氏族谱》:元五“明弘治戊申年(1488)徙居福宁州长溪五载”。是本地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畲族居民。
雷姓畲族入迁福宁者,主要有五大支派。
其一是明隆庆或万历初(1570~1580年左右)从福安金斗洋迁居发族于福宁州小南半山区及沿海地带的主要宗支。该支始祖承万(奏名法贤,称第一)从罗源大浿,几经辗转而肇基福安金斗洋,其二世继远(小十八)迁福宁州,居三坑(沙江炉炕),移头箩(溪南南门山),再搬到三十八九都青皎海边。当时海边还是一片荒滩,到此后,做张姓财主的守墓人,肇基发派,其子孙大多居此,迁出的亦有部分回迁,如五世成兆移居头箩,生三男,除长子思懿定居头箩发族外,二子思益、三子思尧均回迁海边,经过一代一代的辛勤经营,开辟了海边500多亩田地,成为一县之中人丁仅次于白露坑的畲族自然村;继远之兄继武(小十三,奏名法献。一说,名世轩,乃小十八之子)则抱养文岐(溪南傅竹门岐)李廷喜为子(改名承祖),居墙围里(盐田瓦窑头)亦成大宗支,并发派于青皎过岭(盐田洋边。承祖子元进为祖)、一浿(州洋墓斗。元进子春茂为祖)、西池(盐田瓦窑头。元盛子陈荣为祖)、炉炕三坑(沙江。元亮孙伯达为祖)、凤尾洋(盐田姚澳。伯达子天序为祖)。下青山(盐田姚澳。伯达子天朗为祖)、吴家祥(盐田姚澳。伯达四世孙志粮为祖)……此外,马洋洋尾厝(州洋)、墓仓半岭(崇儒新村)、坡头油麻园、青?垅(沙江坡头)、牛鼻头(下浒文星明)、坪园七只桥(崇儒)……诸处雷氏,亦有与此同支派者。
其二是明万历七年(1579)由福安溷里迁入福宁州三十八九都长岗(一作黄岗山,即今盐田村里大岗山),在西部、西南部发族的宗支。该支始祖祖发,“迁居黄岗山”(其坟在大岗山厝后门)。其二世,长房文福(名印岩)居村里五箩洋,并派衍于盐田二铺(四世志字为祖)、李仔(四世志燕为祖)、沙江小马葛藤湾(四世志千为祖)、后仓(十×世××为祖)、溪南关门瓮里(四世志士为祖);二房文禄居二铺磨石坑,并发派于磨石坑外村〓三世法训为祖)、里村坑头(三世法赞为祖);三房文寿居溪南半月里,并发派于溪南南门头、沙江大坪等。四百余年间,该宗支繁衍二十余世,各成一方旺族,其中尤以半月里、葛藤湾、二铺等最为兴盛。
其三是明万历间(约1600年)直接由罗源大浿头迁居发族的“红山雷”宗支。该支始祖武×,兄弟俩同迁闽东,一迁福安金斗洋,一迁福宁州三十八九都红山(青皎山)下卜居发派。其二世,应朝派居本都洋边,应琪派居本都岚头,应宝派居柴秤坪(州洋马洋),应禄派居金斗洋(沙江水潮。废村,迁前洋等处)、开明派居小岭芳田(崇儒路口方田岗),国攀、国枝、国良同派居南洋黄土企(沙江大坪);其三世,日亮、日盛居洋边,日坤、日昇居岚头,日众居黄土企,日朝居小岭水井湾(崇儒溪坪)、日序居楼基(盐田村里)、日华居楼坪(盐田洋边)、日明居外楼仔(盐田村里地);其四世,有远(日昇子)移四十六、七都蓝溪南洋山(溪南南门山)发派,有璋、有麟居小岭虎路边(崇儒溪坪老虎湾);其七世,位活居佳池里(溪南白露坑岔头);其八世,宇灼、宇宋同移北庶(沙江大墓里北拓)……这一支派,繁衍三四百年,发派于县境西部、东部、西南部、其中尤以盐田洋边,崇儒溪坪、州洋马洋、沙江大坪、溪南南门山等最为兴盛。此外,四十一都下岐山(沙江沙塘街)雷氏,亦属“红山雷”宗支,其祖为世德,约在清乾隆间(1760年左右)迁此发族,人丁甚旺。
其四是清顺治初年(1644年左右)从福安茶洋迁入福宁州二十五、六都一带,而发族于西部山区的重要宗支。其先祖“自粤东入闽,散处于福鼎大旗坑、福安茶洋及宁郡(霞浦)东陆、西陆之地……”其六世祖元贤,从福鼎大旗坑迁来,最早居住在湾里(崇儒霞坪),后有一部分就近迁至霞潭里,一部分在本乡都范围内移动,或迁居水漕泷上水,或到后地,或到走马坪;一部分则沿杯溪而到申斗(盐田龙凤店)等地……该宗支在本县已经繁衍了十三四代,人丁颇为兴旺。州洋松山小城、后港等处雷姓者,亦有从湾里、霞坪分迁者。发派甚多,不尽而述。
其五是清乾隆初年(1740年左右)从浙江南部进入福宁下四都草岗(水门茶岗)等处,而在东部半山区发族的主要宗支。该支始祖念二郎,原籍罗源,徙迁昆阳(浙江平阳),其五世启华“平邑郑家山、白云山,霞邑牙城雉溪、大坪,鼎邑苏家垅、杭州九都之祖也”,启福“福宁府西门外之祖也”,启率“福宁府草岗、笼(陇)头
花园里(三沙浮山)、葫芦门(州洋墓斗)、石门坑(水门)及青岙外舍(斜)田坪(水门)、沙江(牙城凤江),平邑黄坛口、云遮山、猪头岗之祖也”,启隆“平邑昌云岙底,霞邑鲎(孝)井(三沙二坑)、杨梅塆(牙城凤江)及雉溪、乌坪(水门武坪)外水洋之祖也”,启彩“霞邑马祖坪(水门高盘),泰邑官仓之祖也”,启进亦为霞邑马祖坪之祖。
这些宗支中,入迁福宁最早、发派最多的,当首推启辛之长子振清(有清,又名元清)之支系。乾隆初年,振清由泰顺坳头来到福宁下四都,得浦后村汉族帮助,先在草岗山下大路边搭寮暂居,开垦荒山野岗,进而移半山腰盖房定居,生下二男(孔二、孔四),逐渐发族,250年左右繁衍至十五世,大多就地生息,使这里成为县东部首屈一指的畲族聚居村。亦有一部分在本世纪零星外迁于本县葫芦门(十世明守为祖)、石门坑(十世明登为祖)、陇头花园里(十二世大英为祖)、长春(十六世大珠为祖)、青岙外斜田坪(十二世大春为祖)、沙江(十四世新炉为祖)……至于其他支系,来霞浦的时间都比较短迟,发族亦比较少,如:启华派下六世孙日善(十一世),至光绪间才移居牙城雉溪,大洋大坪(水门),百年左右繁衍到第五代(十五世)人丁尚不足十口。难以一一枚举。
除了以上五大支派,雷姓畲族尚不乏零星入迁者,有些宗支发派还比较多。
迁入水门大浿的一支,是清初来自本州十一都菁寮(今属福鼎前岐)的。其一世世绵,明崇祯间迁菁寮,三世启后移居四都大浿,六世景秉于乾隆末(1786年左右)移居三十八九都青皎灯心岗(盐田瓦窑头。废村,后迁上郑),十世增长亦迁此。而牙城斗门王家山、水门山后、州洋赤岸、大沙等处,亦有与此同支派者。
发衍于州洋西部的一些支派,多是清末民初从福安迁来的。岚青(青福洋垱厝)居者,来自福安康厝半山及穆阳满山;石浿墩居者,来自福安溪前瓜溪;丁步头居者,来自福安穆阳牛序坂。
此外,崇儒新村半岭雷姓,来自福安溪尾;新村洋尾清雷姓,来自福安城关,下浒四斗雷姓,来自罗源八井:北壁盘前牛角湾雷姓,来自宁德洋中溪旁;盐田瓦窑头上郑雷姓,来自浙江平阳溪边里;柏洋大岭小溪、前宅、吴洋岗、外西坑、岙岭的雷姓,则是从福安磨石坑或浙江平阳等处迁来的……这些零星宗支,入迁时间都比较迟,除四斗、半岭已蕃衍百余年外,其他大都只有几十年。
钟姓
福宁钟氏多以钟音为始祖——按,钟音,“洪武三十一年(1398)任浙江天台知县,由广州潮州府迁罗源大坪里,为入闽开创祖也”。其后世大部分回迁福建,成为闽东钟姓之主派。
霞浦畲族钟姓亦大多由此发派
其最早者有二:
其一是明天顺间(1460年左右),派居福宁州四十四五都芦坑青?垅(沙江)之支系。其肇基祖是四世居赵,居青?垅,并发派于盐田二洋里(六世文采为祖)、鼻后横路下(六世文兴为祖)……
其二大抵也是明天顺间派居福宁州三十六、七都过洋(州洋马洋)之支系,其肇基祖是四世居元,居过洋,并发派于金家洋(一作经加垟。沙江水潮。废村。后迁前洋等处。七世其加,一作世芝为祖)、后井尾(沙江水潮。七世世居为祖)……
其发族众多的重要宗支亦有二:
其一是明万历初(1580年左右),由福安五都大林(坂中)迁福宁本州小南四十六,七都白虎坑(溪南白露坑),蕃衍于县西南半山区及沿海地带,成为一县钟姓主派者。该支始祖十一世孙七(原名希党,一作希堂。系九世钟昇嫡孙),派居白虎坑,这里三山拱护,南向“霞浦头洋”,村在山麓洋首,有小溪穿流,距海不过七八里,地理环境甚佳,孙七在此生四子,发四房:长“江”房元仪,居本地,又发四房,福房思定,居本地,并派迁四十九、五十都上坎(溪南后慕。十四世启连为祖)、台江(溪南。十四世启富为祖),西安(溪南。十五世文佃为祖)、菖蒲湾(后慕。十六世茂豪为祖)……禄房思奕迁四十九五十都南洋山尾箩(溪南南门山),并分迁本都大湖(溪南七星小湖。十六世茂明为祖)……寿房思义居白露坑,并分衍本都半路里(十四世启王为祖)、牛胶岭(十四世启凤风为祖)……喜房思羽迁三十八九都岚头;次“河”房元耀,迁本都山仔兜(后慕山建后);三“海”房元连迁本都瓮里(关门),这是本境居海岛唯一的一支畲族居民;四“汉”房元足,仍居白露坑。以上诸房,发族俱众,其中尤以始迁地白露坑最为兴盛:四百余年间,已繁衍二十三代,丁口多达六百余人,成为一县之中的最大畲族聚居自然村。
其二是明嘉靖间(1540年左右),由福安大林迁福宁州二十五、六都后地洋东〔崇儒新村),发派于县境西部、中部以至中南诸处的一大宗支。该支始祖九世钟晟,乃白露坑始祖孙七的叔公(钟昇之弟),在后地(崇儒)定居,生七男:长明蒂,居后地洋东,并分衍坪地(后地坪。废村)、东路后山(牙城)、南路炉坑(沙江):二明超,派居岭头(州洋),并再衍后澳里(州洋)、塔头尾(松城东关)、后港(州洋)等;三明端,居岭头(州洋),并就近派衍菜堂下、古厝溪等;四明继,派居葛藤湾(沙江),并派衍不远的岱后、下岐山等;五明绳,派居泰顺,并转衍岭头、梨坪湾等;六明德,派居七宝洋长碧山(州洋)、一浿(州洋)等;七明远,派居福鼎,分泰顺等处。
属音公派下,零星入迁的重要宗支尚有:
五世君达(按其行第似应为四世),居三十六七都五斗(盐田西胜),其孙声昭亦由新坵(西胜。废村)迁五斗。
十三世月祥,由福安南山迁霞浦四十都岱后(沙江大墓里)。
十五世仲灵,清康熙间(1685年左右),由福安坑门里迁福鼎庶头里,再迁霞浦三十三都西坑(柏洋),并派居石亭浦车头(崇儒)。
七世金生,清嘉庆间(1800年左右),居三十六七都杯溪岭后岗(盐田龙凤店)。
十六世学明,清嘉庆间(1815年左右)由福安和庵迁霞浦三十八九都林头石甲里(盐田洋边岚头)。
十六世阿福,由宁德飞鸾黄土垒迁霞浦四十四五都下北山(沙江龙湾北山)。
十四世祐王,由福安南山迁霞浦四十四五都马头山(沙江水潮)。
十七世元孝,居四十六七都三罗墩(溪南白露坑。废村)后裔就近迁牛胶岭。
十六世茂朝,由上坑迁四十四都头岗(沙江小马)。
十五世天生,由三十八九都青皎北洋仔迁本都海边老虎湾(盐田南塘)。
十七世兰蔡,清嘉庆间(1815年左右)由福鼎迁泰顺潭边,再迁霞浦三十六七都西胜小梨坪(盐田)。
十五世明寿,清道光间(1847年左右),由福安穆阳仙岭迁霞浦三十四五都金谷衕(崇儒半路张)。
十七世家敷,由福安二三都上天口迁霞浦四十六七都慕前岗(溪南长兴)。
十七世启元,由福安茶坑迁霞浦二十五六都古厝里(州洋岭头古厝溪),后其弟启需再迁居三十八九都马洋(州洋)。
十七世若贤,原居白路东山,清嘉庆间(1807年左右),居三十六七都浿里(盐田西胜浿里),其子四:长怀清由白路东山迁三十四五都金谷衕白箬湾(崇儒半路张):次怀明由柏柱洋东山迁本都牛楼(盐田西胜)、三怀章仍居东山。
十五世月进(按其行第似应为十三世),由福安柏柱洋筠竹坪,迁霞浦二十五六都老虎湾(崇儒溪坪)。
十九世茂珊(乳名进),及胞弟茂瑚、堂弟茂琳,于清光绪初(1880年左右),由福安到霞浦西路霞兰里(崇儒霞坪)为人做长工,受尽艰辛仍难果腹,茂瑚、茂琳返福安求生,茂珊则辗转到崇儒倒流溪畔,为县城名绅王邦怀(俊民)看守祖坟,开荒度日,聊得生存。不久,茂瑚、茂琳亦到此与其共同开发,逐渐盖房建村,取名墓庄(今改称新村),一百余年来繁衍五六代,人丁百余众,开垦数十亩田地,加上后来从盐田瓦窑头以及福安、福鼎、泰顺,相继迁入几户(钟、雷、蓝三姓均有),使这荒野坟地,成为西路的一大畲村。
此外,湖岭尾清水壑(崇儒岚下)钟姓,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从福安柏柱洋迁来的(始祖连朱)。柏洋王必垄、岙岭、仁溪以及其他乡镇的一些钟姓,其祖或溯钟晟、希党,由崇儒后地、溪南白露坑发派繁衍,或宗沙江青?垄、州洋过洋兴宗聚族,或直接从外县迁入,发派众多,不尽而述。李吴诸姓
李姓畲族在福宁出现相当早,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数量不很多。
其始祖李廷玉“原籍福建泉州安溪湖头”,“时因闽倭寇作乱,而自湖头逃出,至福州汤岭蓝色艳家借宿,公观其品行端方,才貌过人,故招为女婿,子孙特授盘匏郡马之职,厥后,移雁落洋(霞浦水门半岭)”,其时大约是明天顺间(1460年左右),延玉在雁落洋定居,五传至万十三郎,转徙白岩(福鼎),生六子,分礼、乐、射、御、书、数六房,而后再以此六房分别为第一世,发衍于福宁东北及浙江南部泰顺等处,其中射房有一支派居福宁赤溪、半山、长庭下;书房有一支回迁雁落洋(五世文贤为祖),并分衍池坑(牙城茶坑。六世国明为祖),浦后五里牌(水门茶岗。九世永泉清乾隆间由池坑分衍)等,成为东部畲族一大宗支。
又有一宗,其先祖原亦为汉族,因避乱进入某地畲族山区,入赘于雷十三万家,遵从其俗,遂成畲族(或云:此亦李廷玉故事之说)。其后裔亦有迁入福宁东部。
文爵、国梓于清乾隆间(1794年左右)先后由福鼎县青陇迁入杨家溪池坑半山(牙城茶坑),士寅亦于同时同地迁入梨壁湖。
国林于清乾隆间(1787年左右)由平阳兰宋洋迁五都山坪半山岚(三沙三坪);士嘉于嘉庆间(1808年左右)亦从兰宋洋迁七都木朗岭(牙城)。
永督于清同治间(1871年左右),由福鼎下楼(叠石苏山)迁牙城上庭(斗门下亭)。
其他零星入迁者,不一一尽述。
吴姓畲族,散布在西部盐田、东北部牙城等处,人数比较少。
盐田西胜南山的一支,于清乾隆元年(1736)来自福安城关吴厝坪。其始祖原祯,本是汉人,因家遭意外之灾,发妻被杀,只身潜来避难。南山其时已是畲族居住村,落户后娶本村钟氏女为继室,且随从畲家风俗,其子孙亦均与畲家婚配,遵从其俗(福安原族不准其后裔认同,于是自己单独立谱,成为畲族)。二百五十余年,已历十一世,分衍四房(第四世分房)。其人口占南山畲族总数三分之一强。州洋赤岸、溪南半路里、沙江北山等处亦有其分衍者。
牙城上梅花的一支,是清代末年从闽南搬来的,迁来时已是畲族,由于家谱失落,具体缘因不详。
此外,霞油畲族《同源娘姓歌》列举,盘、蓝、雷、钟、周、林、吴、千、刘、张、羊、王、宗、世、章、朱、爰、曹、方、康等20个姓氏为其“同源娘姓”,而本县本族中尚有陈、杨、连、赖、魏、孔等杂姓,皆零星散处,惟以盐田西胜稍见集中,其派系纷纷,多为汉人入赘加入畲族而保留原姓。
第三章人口分布
霞浦,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霞浦畲族人口,占全地区畲族人口24.57%,占全省畲族人口8.48%,占全国畲族人口6.55%。仅次于福安,居第二位。第一节人口
霞浦畲族共有9122户,39618人(1989年统计),分别占全县总户数8.2%、总人口8.96%。
霞浦畲族人口中,男性22219人,占56.1%,女性17399人,占43.9%。性比例为127.77(女性=100)。
姓氏结构,雷、蓝、钟三大姓氏(在全县姓氏中,按人口数的排位分别是第八、第十、第十三)共占全县畲族人口总数的97.25%,其中雷姓15866人,占40.05%,蓝姓12508人,占31.57%,钟姓10154人,占25.63%。李、吴二姓,仅占2%,其他陈、杨、朱、林、连、赖等,所占比例极小。
年龄结构,0~3岁3438人,占8.68%:4~6岁2523人,6.37%;7~12岁5011人,占12.65%;13~15岁2575人,占6.5%;男16~59岁劳力人口12153人,占30.67%;60岁以上2127人,占5.37%。女16~54岁劳力人口9545人,占24,09%;55岁以上2246人,占5.67%。
文化结构,详本书第五编第三章《教育》。
职业结构,详本书第三编第一章《综述》。
霞浦畲族,从明、清到民国,人口再生产情况,基本都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民国26年至38年(1937~1949),人口净增1992人,年平均净增仅166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加快,1949~1953年,人口净增832人,年平均净增208人;1953~1964年,人口净增3091人,年平均净增281人,1964~1982年,人口净增8974人,年平均净增499人;1982~1989年,人口净增5789人,年平均净增827人。落实计划生育措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1989年,霞浦畲族人口净增43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略低于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11.1‰)。
霞浦畲族近半世纪人口统计,如下表:霞浦县畲族人口统计表第二节分布
霞浦畲族,杂、散居处在县境之内除海岛乡之外的所有13个大陆乡镇。
如果以松城镇为中心,西北取崇儒笕下(17.5公里。与松城直线距离的约数,下同)、北取水门长湖(13公里)、半岭(17公里)、东北取牙城一层(25.5公里)连成一线,东取三沙二坑(21.5公里)上连一层下接西南之溪南南门山(24公里)连成一线,西取盐田西胜(16公里)上连笕下下接南门山亦成一线,三线构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则全县畲族的85%左右都分布这个区域内,若把东北点缩移到半岭,与西北的笕下,西南的南门山构成一个三角形,分布相对就更密集了。
具体而言,西部的盐田乡、中西部的崇儒乡和中东部的水门乡,畲族人口数分别为6157人、4292人和4113人,都是占其总人口数20%左右的畲族乡。三乡畲族人口计有14562人,占全县畲族总人口36.76%。中部的州洋乡,畲族人口数为6658人,占其总人口数16.32%,绝对数居一县之首。中南部的沙江镇、西南部的溪南镇和东北部的牙城镇,畲族人口数分别为4018人、3522人和2904人,均占其总人口数的10%左右,属畲族分布比较多的乡镇。东部的三沙镇、南部的长春乡、北壁乡、下浒镇,以及中部的松城镇、西北部的柏洋乡,其畲族人口数分别为1639人、1634人、1354人、1037人、1204人和1124人,均占其总人口数10%以下,属畲族分布比较少的乡镇,但这些乡镇畲族人口均在1000人以上,与外地相比还是比较多的。
以人口密度计,全县每平方公里有畲族26.6人。松城、州洋、沙江、盐田、溪南、崇儒、水门、牙城等乡镇,都在平均数以上,
其中,松城镇每平方公里74.1人,州洋、沙江、盐田等乡镇每平方公里41人以上,溪南、崇儒等乡镇每平方公里30人以上。除了没有畲族居住的海岛乡之外,柏洋乡畲族人口密度最为稀少,每平方公里仅6.4人,东冲半岛上的3个乡镇,每平方公里都在20人以下,其中长春乡为10.6人,仅多于柏洋乡。
霞浦畲族分布在县内190个行政村中(占全县总数的64.4%)。
畲族人口比例占60%以上的行政村有:盐田畲族乡的瓦窑头、西胜、洋边、二铺:崇儒畲族乡的新村、上水、溪坪、霞坪、笕下;水门畲族乡的茶岗、半岭、长湖、大浿;州洋乡的墓斗、青福、岭头、马洋、八斗浿;沙江镇的大墓里、大坪;溪南镇的白露坑、南门山;牙城镇的凤江、一层;长春乡的法华;三沙镇的三坪、单斗、二坑和下浒镇的四斗等29个。其中,洋边、二铺、新村、溪坪、霞坪、岭头、南门山、凤江等,都是畲族人口比例占100%的畲族行政村。而墓斗、瓦窑头、白露坑、西胜、青福、茶岗、岭头则是畲族人口在954~1593人的行政村。畲族人口比例占30~60%的行政村有:盐田畲族乡的南塘、姚澳,崇儒畲族乡的岚下、半路张,水门畲族乡的青岙、七斗岔,州洋乡的大沙、七宝洋,沙江镇的龙湾、小马,溪南镇的后慕,牙城镇的茶坑、斗门、敖岭,长春的里城,三沙镇的东山,北壁乡的盘前和柏洋乡的西坑、大岭、阮洋等20个。
霞浦县畲族分布在县内501个自然村中(占全县总数的23.84%)。畲族人口500以上的自然村有:溪南白露坑本村和盐田南塘海边;301~500人的自然村有:崇儒上水本村、水门茶岗本村、州洋马洋鲤鱼山、青福石浿墩、沙江龙湾北山、沙塘街下岐山;201~300人的自然村有:盐田瓦窑头本村,七罗洋,洋边本村,二铺本付、磨石坑,西胜陈洋墩、南山、长岗,姚澳吴家洋;崇儒岚下清水壑、溪坪小岭;水门玉山下徐,州洋青福洋垱厝、丁步头,岭头坪岭;沙江大墓里本村、井上罗,小马后仓,古县村后;溪南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长兴大山里,关门瓮里,长春长溪罗汉坪;三沙东山本村;北壁武岩牛栏头,盘前本村、牛角湾,松城西关西山洋,101~200人的自然村有:盐田姚澳下青山,瓦窑头上郑、墙围里、梨湾、浅坂、溪边里,龙凤店申斗,洋边高山、菇岭;崇儒新村本村、后地、洋尾清,霞坪霞兰里,溪边大洋里、宅后、岚下神头岭、州洋马洋柴秤坪、洋尾厝、赤岸北门兜、保恩坑、过溪、大沙本村、池头、南洋、小沙兰田湾、八斗浿长垄岗、墓斗字(书)堂里、霞山、岚后、一浿、王厝山、外墓斗、青福牛大王、岭头本村、古厝溪、梨坪湾,沙江古县竹园、大墓里桃源岭、水潮前洋、马头山、白露长沙、大坪黄土企、南山头、浿头下车、八堡坑后门、芦坑青甲垄、油麻园,溪南后慕山建后、上浿、长兴塔头垅、南门山山坑、尾箩、宫兜,牙城斗门王家山、一层本村、文洋利洋里、渡头田头、凤江企垄,三沙单斗本村、外高山、三坪岔头、三头浿、二坑本村、小皓洋坪,长春路里、长坑,北壁上岐大年田、会洋宫兜,松城东关县下塘、中乘本村,柏洋大岭小岭、阮洋十八立、山头洋、西坑外西坑、岙岭,下浒文星明牛鼻头、李溪边,四斗本村、凤门垄、居安齐济篮。第三节人口、地名录
1989年霞浦畲族分布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及其相应的居住人口、户数,详录于后。其中,村指行政村,自然村依次列其后。括弧内的数字,前为畲族人口数(单位:人),短撤后为畲族户口数(单位:户);括弧内的文字,系其曾用名或别名。行政村,一般都注明旧时隶属于某都,有的还注明旧时隶属于某地。村名后无数字者,为废村,或数字归饼入邻近的大村。盐田畲族乡(6157人1428户)
瓦窑头村(1 400/240 三十八九都 青皎地) 瓦窑头(2 70/42) 七箩洋(213/35) 梨湾(193/32利湾) 墙围里(168/30墙围内) 浅坂(1 53/28)溪边里(145/25) 上郑(142/24) 新村(85/1 5 白鹅鼻) 王婆店(25/6)马迹岭(6/1) 牛岭 灯心岗 头箩 南门 篾楼里 北洋仔 猪头坑 西胜村(1 1 39/298 栖胜 栖圣 西镇 岗面 东胜 三十六七都) 陈洋墩(221/4廷洋中) 南山(212/43) 长岗(210/38) 行路湾(84/1 7) 竹林下(80/18竹兰下) 水竹桥(65/16水利桥) 龙虎岗(50/1 7) 五斗(51/1 5)贝里(2 8/1 3 浿里 马地(2 7/6) 下长岗(2 6/9) 下洋(2 3/4) 三斗(23/4) 龙潭(20/4) 笊篱山(1 5/3济池山) 路口洋(11/2猪头洋) 箩八(8/1) 田螺述 梨坪 孟峰 牛楼 新坵 曲坑
洋边村(847/201三十八九都) 洋边(268/52垟边) 高山(1 71/40)菇岭(1 2 0/3 0 过岭 姑岭 兴岭) 后洋(8 5/2 2) 楼坪(7 0/2 0) 岚头(74/1 8 栏头 林头 兰头) 寨下(32/8 在下 烟墩下) 对宫里(2 7/1)姚澳村(619/1 53尤澳 三十八九都) 吴家洋(2 35/55) 下青山(1 53/35)凤尾洋(94/20) 石头坑(58/1 1 蛇头坑) 牛埕岗(47/23) (散居32/9)
二铺村(5 7 0/1 3 1 二布 三十八九都) 二铺塘(1 8 2/4 5) 磨石坑(200/40里 外村) 拱桥里(68/18) 头桥(50/12) 苦椎栏(26/6风水栏)董湾里(410/10转弯里 坑头弯) 坑头 暗桥里
南塘村(51 5/126三十八九都 青皎地) 海边(315/82上、下海边) 洋当(200/44) 老虎湾 孝坑里
村里村(42 8/1 00 三十八九都) 新厝(1 5 0/3 0) 楼基(1 1 2/2 5) 罗园(7 8/2 1) 五箩洋(7 0/1 7) 西洋(4/2 施洋) 大岗山(1 4/2 黄岗山 长岗 大峰山)
龙凤店村(3 0 0/5 2 三十六七都 杯溪地) 申斗(1 7 3/2 5) 将军潭(72/14) 岭后岗(55/13)
盐田村(129/35三十八九都) 二洋里(86/20李仔树(39/14李仔 )盐田(4/1) 〓
钓岐村(89/14三十八九都) 上澳塘(89/14)
里马村(5 5/1 2 三十六七都 杯溪地) 其岗尾(3 0/5 旗岗尾) 蛇里(20/5斜里) 衕田头(5/2烂田头)
王高店村(1 7/3三十六七都杯溪地) 毕厝里(11/2) 湖头(6/1芜头)
中浿村(8/2东浿 三十八九都)
杨梅岭村(4/4三十六七都) 郑家洋(2/2) 岭头里(1/1) 暗井(1/1)
北洋村(2/2三十六七都)
浒屿村(2/2富屿 虎屿 三十八九都)上村(1 3/4)乡直机关(20/5)崇儒畲族乡(4292人1 035户)
新村(6 7 5/5 9 二十五六都) 新村(1 5 6/3 5 墓村 墓仓 墓庄) 后地(1 4 1/26 后地垄) 洋尾清(1 1 2/2 3) 半岭(8 5/2 7 里、外半岭) 石排洋(78/21) 走马坪(52/13) 世头堂(51/14舍投堂) 后地坪(坪地) 后地洋东(后地洋中) 赵叶洋
上水村(574/146水漕垄水漕垅水普垅二十五六都) 上水(430/115)下水(8 0/1 9 下墩尔 下墩嫩) 贵岩下(3 7/7 髻岩下 鬼岩下) 占峰(27/5 上、下占峰尖峰) 八斗湾
岚下村(472/107二十五六都) 清水壑(21 3/42老鼠壑 出水壑 曲水曲 清水谷) 神头岭(1 95/50 劲头岭) 长角潭(38/1 1 茶甲兰 长甲潭) 散户(26/4)
溪坪村(4 6 1/1 1 2 二十五六都 三十四五都) 小岭(2 1 3/5 0 里、外小岭) 老虎湾(89/19) 桃湾山(76/22) 溪坪(46/1 2) 猴洞(3 7/9猴衕猴弄) 三节岭(三左岭)
霞坪村(449/104霞兰里 大坪后合名 二十五六都) 霞兰里(1 70/35霞潭 虾潭 霞潭里 蛤蟆潭里) 大坪后(70/1 8) 旗爿山(62/1 6 乾爿山 棋盘山) 三箩洋(62/14) 石竹笼(57/14石竹垄) 曲箩(28/7) 塆里 提岩大山
半路张村(392/93鸡角衕 金谷衕 三十四五都) 马岗(86/1 8) 半路张(84/19) 白叶湾(74/1 7 白箬湾)
三罗坑(68/16) 上岩(48/12) 散居户(32/1 1)
溪边村(384/8 卢家墩 职田铺 职田 三十四五都) 大洋里(1 44/30)安后(142/30) 付厝垄(52/1 1) 散居户(46/1 1)
笕下村(236/62三十六七都石亭地) 樟坑(72/20) 笕下(62/1 1笕下) 溪乾楼(3 3/8) 后樟(30/1 1后章) 单斗仔(1 7/5) 洋中厝(1 2/4) 犁路头(10/3) 碑坑 樟坑厝下 过崖
汴洋村(139/33边洋 二十五六都) 金斗洋(46/11) 青垄(72/16) 下马垄(2 1/6) 路口村(1 3 3/35 三十四五都) 正坑(88/25 箭坑) 散居户(45/10)
坪园村(1 1 6/2 7 二十五六都) 七只桥(7 6/1 8 七里桥 七姊桥 七姐桥) 下南洋(40/9)
石亭村(99/30树亭 蜀亭三十六七都) 外家楼(34/11外楼) 里家楼(26/9里楼) 可坑头(10/3 曲弯头浦车头 石门限) 散居户(29/7)
崇儒村(61/10重鱼从农 二十五六都) 上村(51/8) 散居户(10/2)
郑洋村(21/6郑公洋 郑翁杨 二十五六都) 吊笕(21/6吊咸)
保安村(21/5报恩 二十五六都) 雷家里(21/5)
濂溪村(13/3里厝 二十七都溪边地) 苏大坪(13/3外厝 大坪里)
亭头村(11/2二十五六都岚下地) 加腰(11/2嘉曜)
左岭村(10/4二十七都) 溪东(10/4) 上苍
东杞洋村(4/4东吉洋 东圯洋 东进 二十五六都)
洋沙溪村(3/1二十七都)
溪西村(2/2二十七都)
乡直机关(16/6)水门畲族乡(4 1 3 1人89 6户)
茶岗村(1 0 5 2/2 1 0 草坪 草岗 下四都) 茶岗(3 6 8/7 6) 长垄仔(134/28) 大旺(128/24大往) 溪尾(126/32) 五里牌(124/22) 柿 岗(118/20) 里溪里(54/8溪里) 〓
青岙村(492/100深澳 青澳 二三都 四都 青皓地) 青岙(193/42)田坪(1 88/40外斜) 大宅(28/7) 赤岭(23/5赤壁岭) 新桥头(23/4仙桥头) 马山(1 0/2) 后洋(27/7)
半岭村(451/103四都) 大龙岗(134/30) 雁落洋(1 26/30安乐洋鹰
落洋) 大路下(120/30东山洋 梨头岗) 东瓜坪(71/13冬瓜坪)
长湖村(325/85长坑湖 头合名 四都) 长坑(90/28) 山里洋(86/23)洋边(70/19) 上亭基(52/1 1 上堂基 大堂基) 湖头(27/4)
湖里村(394/74 四都) 后宅(108/23) 楼角(85/16刘角) 四角井(87/22) 柴头岗(35/8) 岭头(5 1/10) 何成丘(28/5何成坵)
大浿村(323/71 四都) 新厝(105/27) 田岗(96/16) 大浿(74/16)里山(48/12)
玉山村(245/48四都) 下徐(245/48)
七斗岔村(21 7/60四都) 小洋(74/22) 后山(54/14) 溪宅(50/13)管山(21/3官山) 上井(18/8)
高盘村(189/42四都) 马厝坪(118/24) 基下(32/9) 岐垄(39/9)
里洋村(145/29四都) 刘山(97/18) 陈家山(48/11) 大洋村(107/26 马洋头 马回头 五六都) 四箩(43/9) 大坪(64/17)
水井头村(56/17四都) 水池下(56/17))
上洋衬(55/15上四都) 下洋仔(55/15)
墩后村(55/14二三都) 柘头门(18/4) 江家洋(37/10)
水门村(10/8石门坑 红门 四都)
桥头村(7/2 四都)
散居户(8/2)州洋乡(665 8人1 5 1 0户附城城郊)
墓斗村(1 59 3/3 0 7 坞斗 三十六七都 岚青地) 一浿(1 9 3/4 8) 霞山(1 84/42) 外墓斗(144/34) 王厝山(1 28/30) 字堂里(124/28书堂里)岚后(102/24兰后) 里墓斗(96/20) 王坛(95/20黄澜 玉坛) 下池湾(77/1 5) 桥头里(72/14石塔里 西宅里) 罗家山(65/15) 浦宫(65/1 5普宫 外葫芦门) 后洋(6 1/1 5) 八斗(43/1 0) 车楼下(43/9 蔗楼下) 散居户(101/) 石浿堂
青福村(1 1 1 0/2 2 3 岚青、宝福里合名 三十六七都 岚青地) 石浿墩
(331/66石浿) 洋垱厝(268/58洋中厝 岚青纸田洋) 丁步头(241/48矴步头) 牛大王(143/25) 七里曲(96/20七里窟) (散居户31/6)
岭头村(954/288 一都 二十五六都) 坪岭(248/54 彭岭) 古厝溪(181/39古厝里) 岭头(166/40) 梨坪湾(143/29) 菜堂下(94/20) 塔湾(55/12)) 王霞(41/7) 长洋(26/8)
马洋村(767/186三十八九都) 鲤鱼山(351/68下店 利余山) 柴秤坪(1 26/34柴镇坪) 洋尾厝(100/32) 窑后(88/23瑶后) 过洋(58/15) 蕉栏(40/10蕉岚招兰) 散居户(4/4)
大沙村(458/108三十四五都) 大沙(176/45) 池头(165/35) 南洋(1 17/28)
八斗浿村(4 0 7/9 8 二十八都 二十五六都) 长垄岗(1 2 2/2 8) 六斗(72/1 8) 洋中(63/1 5) 浿兰里(5 5/1 2) 棕树垄(48/1 3棕 垅 樟垄) 后溪(47/12) 〓 〓
赤岸村(403/100二三都) 北门外(128/34) 过溪(121/30) 报恩坑(112/25) 东八斗(42/11八斗 北斗)
竹下村(2 6 1/67 一都 二三都) 后岙里(99/24 后澳 后澳里) 外岙(5 2/9 外澳) 沙墩坪(34/9 沙塘坪) 溪头里(2 8/7 青头里) 散居户(48/18)
小沙村(203/50三十四五都) 兰田湾(182/44澜田湾) 散居户(21/6)
七宝洋村(156/29三十六七都 岚青地) 新厝(98/18外洋山) 茶坑里 (58/11)
后港村(68/1 7鸥港二三都)
古岭下村(53/21瓜岭下二三都) 大树下(53/19大下)
松山衬(39/11松农松渔一都) 小城(39/11城仔〓)
江边村(36/4江边岚二三都)
利埕村(34/6一都)
后岐村(24/6二三都)
宝清村(19/4报亲三十六七都)
桥头村(19/7二三都)
水坑村(18/6一都二十五六都)
利洋村(14/2一都)涌山村(8/2三十八九都)青岐村(5/1二三都)长沙村(2/1三十四五都)沙头村(1/1三十四五都)乡直机关(6/2)沙江镇(40 1 8人899户)
大墓里村(686/127 四十都 岱后地) 大墓里(253/43大里) 井上罗(2 0 7/3 9) 桃园岭(1 2 7/2 3 桃源岭) 油坊丘(8 2/1 6 油楻后) 溪坪挡(17/6) 岱后 北柘(北蔗)
大坪村(466/109四十四五都) 黄土企(168/37) 南门头(151/39) 桥头(85/20) 七丘田(62/13)
龙湾村(438/104三十八九都 四十四五都) 北山(392/92老虎弄) 岭尾(46/12) 第一浿 港边
沙塘街村(4 3 8/9 8 沙塘 四十一都) 下岐山(3 42/7 5 后岐山 上、下壑) 方厝城(96/23)
水潮村(397/96水头 四十四五都) 马头山(168/43) 前洋(147/33)西村(82/20) 金家洋(经家洋)
小马村(348/90小麻 四十四五都) 后仓(235/63) 葛藤湾(57/12)石浿头(56/15西浿头 赤庐) 漧头岗
古县村(3 7 0/8 3 过县 旧县 古城 四十一都) 村后(2 3 0/5 5) 竹园(1 15/23) 马槽(25/5)
八宝村(163/30八堡 四十四五都) 坑后门(108/20) 畚箕湾(55/10)
白鹭村(162/37福江 得渡 白路 四十九五十都) 长沙(162/37) 后洋头 环后
浿头村(160/36四十四五都) 下车(115/25) 洋中厝(45/11)
炉坑村(219/50芦炕 四十四五都) 油麻园(116/26) 青甲垄(103/24
青?垄)
南屏村(46/8南塍 四十都) 岩兜院(46/8)
沙江村(1 7/4沙洽 四十都) 散居户(125/31)溪南镇(35 2 7人8 6 1户)
白露坑村(1207/302 四十六七都) 白露坑(635/168 白虎坑 白鹭坑 红坑) 半月里(2 48/68 半路里) 牛胶岭(2 1 5/40 牛脚岭 吴家岭) 岔头(83/20) 八斗面(26/6北斗面) 三罗墩七狮坑 虎尾山 芋蛋田 南山
南门山村(5 6 4/1 4 5 南洋山 四十六七都) 尾箩(1 6 3/4 2) 上楻(118/27上杭 上横) 宫兜(106/25) 丹斗(93/29半岭 单斗) 头箩(79/20头罗) 散居户(5/2) 牛寨
长兴村(523/114长边 塘边 四十六七都) 大山里(291/66) 塔头垄(144/26) 墓前岗(58/14) 后洞(30/8)
后慕村(365/106四十九五十都) 山建后(166/48山仔兜 山见后) 上坎(106/28) 昌慕湾(85/28菖蒲湾) 后慕(8/2)
关门村(210/51 四十九五十都) 瓮里(204/50) 关门(6/1官门 江门)
下砚村(2 0 8/3 6 砚石 砚江 四十九五十都) 上坑(9 7/1 4) 下砚(47/8) 大坪头(27/7) 岭尾(26/5) 上砚(1 1/2)
青山村(1 1 5/2 7 四十八都) 东安墓(7 2/1 7) 白湾(2 6/5) 青山(1 7/5) 溪尾村(75/19 四十九五十都) 大洋中(63/16大洋当) 围头桥(12/3)
霞塘村(75/16下塘 四十八都) 过岭(32/7) 八尺(27/5八尺门)官塘(16/4)
七星村(50/14四十九五十都) 小湖(50/14)
岱岐头村(48/1 1苔崎 四十八都) 王家边(36/6) 西岩(12/4)
傅竹村(19/7傅筑付竹 富足 四十八都) 傅竹(18/6) 横坑(1/1)甘棠村(19/4官塘 四十六七都)
西安村(18/3西蚶 西江 四十九五十都)
台江村(1 3/5 台澳 四十九五十都)芹头村(5/1琴头 四十六七都)长腰村(4/1五十都)南岸村(2/2四十六七都)散杂居(7/3)牙城镇(2904人653户)
斗门村(495/116斗门头 七都) 王家山(116/22) 东澳(88/22) 蔡家山(8 5/2 0) 鹧鸪岗(78/1 8 济和岗) 上牛道(54/1 0 上湖道) 大湾当(25/10) 下亭(28/9上亭下庭 上埕) 牛楼(21/5)
凤江村(3 4 5/7 0 凤楼、沙江合名 五六都) 企垄(9 9/1 9) 丁步头(86/19) 沙江(60/12) 上南后(50/10) 南后(50/10)
一层村(335/59第一层 七都) 下一层(95/23) 八斗面(74/18) 后兰(66/1 8) 上一层(4 3/1 2) 三斗湾(25/3) 上樟(20/4 上章) 青盘(12/3昌盘)
茶坑村(2 79/66 池坑 四都) 大坪(5 6/1 8) 茶坑(48/1 2) 东山岗(4 1/4) 坡沙岗(3 9/3) 上麻园(3 8/8 竹兰头) 下山(1 9/5) 里岗(15/4) 田岗(15/3) 招坑(7/2) 下麻园(6/2)
后洋村(253/65七都) 中岭口(97/25) 后洋(48/12) 村里(36/9)柴桥头(25/6) 四斗垄(27/7) 铁炉坑(1 3/4) 洋尾(7/2)
文洋村(228/49云洋 七都) 利洋里(148/30) 后宅(65/1 5) 文洋(15/4)
西门村(194/35七都 牙城地) 南湾(59/4) 白水山(63/15 白鼻山耙水山) 半岭(56/12) 西岭(16/4)
枣岭村(1 8 2/44 古岭 上、下左岭 五六都) 洋边山(8 4/2 1) 大坪(41/10) 山里坑(37/8) 北墘(20/5)
东街头村(1 73/42上六都五六都) 龟村(88/22古村龟仓) 樟柏洋(65/15) 田北岭(20/5) 畚斗洋(本斗洋)
敖岭村(1 5 1/4 0 七都) 牙藤岗(8 0/2 0 牙廷岗 敖柏洋地) 田腹里(71/20田福里) 渡头村(144/30七都) 田头(144/30) 田家心村(48/10五六都) 南墘(48/10) 凤门村(30/7斗门头 五六都) 下石碑(30/7石碑里) 雉溪村(18/3五六都) 半岭(18/3) 后山村(29/10五六都) 井洋(15/5) 墓湾(14/5)长春乡(1 6 34人49 2户)
长春村(5 7 4/1 6 4 长春 棠村 四十二都) 路里(1 6 4/4 5) 长坑(1 61/4 5) 岭后里(75/2) 招抗(6 7/2 5周坑) 牛寨(48/1 0)) 五斗坑(38/8) 下山(26/9)
法华村(3 3 8/7 5 四十三都) 摇山洞(6 7/1 1) 法华(5 5/1 3) 大京楼(44/9) 土桥(25/8) 旗杆脚(25/7) 北斗岗(20/5) 三箩洋(19/4) 加里垄(15/4) 安居里(15/2安基里) 半岭(12/5) 毛竹湾(10/1) 北斗里(9/2) 西庄楼(8/1梳妆楼) 南平岗(8/1南坪岗) 霞岭里(5/1) 法华寺(1/1)
长溪村(295/58四十三都) 罗汉坪(265/52) 洋头(30/6)
里城村(186/63四十三都罗浮地) 下坂(92/40后坂) 北世(75/16北势) 桥头(10/4) 里城(9/3)
加竹村(17/8竹仔山 四十三都)
大京村(13/5大金五十二都)
长门村(11/3四十二都) 天堂(11/3)
祖厝村(10/2四十二都)
武岐村(7/1 四十二都)
下洋城村(5/2四十三都)
大京茶场(160/80保仓坑地)
乡直机关(18/10)
三沙镇(1 639人3 7 3户)
三坪村(403/84山坪五都) 三条浿(152/30三头浿) 岔头(125/25)下三坪(28/7) 上三坪(16/4) 散居户(82/18)
单斗村(3 4 5/8 5 五都) 单斗(1 1 7/3 0) 外高山(1 1 5/2 8) 红石岭(66/14) 其丘(43/11棋坵) 四罗(4/2 四箩)
二坑村(338/70五六都) 二坑(175/40) 孝井(74/14鲎井) 大湾(51/9) 塘钓(38/7)
东山村(272/62 四都) 东山(239/55) 胡家山(33/7)
小皓衬(165/39古皓后尾岚 五六都青皓地) 洋坪(112/26) 散居户(53/13)
浮山村(33/7五六都)
蔡洋村(11/2五六都)
石头鼻村(7/1五六都)
东壁村(5/1五六都)
东澳村(3/2三沙)
中心村(2/1三沙)
烽火村(1/1五六都)
镇直机关(54/18)北壁乡(1 3 54人3 05户)
盘前村(5 1 1 8 五十三都) 盘前(2 1 7/5 5) 牛角湾(2 0 5/44) 斗门头(89/19)
上岐村(143/31五十三都) 大年田(143/31)
会洋村(135/29五十三都) 宫兜(135/29)
武岩村(344/200乌岩 五十三都) 牛栏头(255/90) 加头(49/1 1) 洋坪(40/7)
四门桥村(78/16五十三都)
北壁村(37/9百辟岩五十三都)东冲村(25/5五十三都)铁炉村(12/3五十三都)河山村(15/3五十三都)池澳村(9/2蛎澳 五十三都)下岐村(3/1五十三都)散居户(41/7)松城镇(1 1 43人2 1 7户)
西关村(410/98西门外 龙津 光明) 西山洋(234/56) 宫后(102/25)穴山里(50/2) 曲路头(24/5)
东关村(272/56东门外塔头尾塔旺街信义 东风) 县下塘(183/38)东关(89/18)
俊星村(128/29登俊、德星合名 前进) 俊星(75/1 7) 四箩洋(53/1 2 后山)
中乘村(120/51 中心、乘驷合名 胜利)
万贤村(79/1 1万安、集贤合名 解放)
散居户(16/3)
县直机关(168/78)柏洋乡(1 1 24人25户)阮洋村(335/67三十三都) 山洋头(184/37) 西北立(1 51/30新劈历)西坑村(301/70三十三都) 外西坑(180/39) 岙岭(121/31)大岭村(152/35三十三都) 小溪(152/35上、下小溪)陈墩村(96/33三十三都) 半坑(96/33半坑垱)横江村(66/20石龟 横坑 二十七都) 吴洋岗(41/12) 王必垄(25/8)西宅村(52/1 5西山下 二十九都) 柘下(52/1 5)
坂头村(48/8板头二十七都)前宅村(20/6二十七都)林洋村(20/5林家洋 三十三都) 仁溪(20/5)乡直机关(14/12)散居户(20/4)下浒镇(1 0 3 7人2 3 1户)
四斗村(405/93五十三都) 四斗(147/34) 上凤门垄(107/21) 下凤门垄(79/22) 大岭边(72/16)
文星明村(2 2 8/6 0 文星坪 五十一都) 牛鼻头(1 3 7/3 6) 李溪边 (91/24)
居安村(191/36五十三都) 齐济兰(11 3/21车济兰 车 篮) 笊篱山(46/9) 丁马企(32/6)
延亭村(97/21延亭澳 成城澳 五十三都) 半丈(97/21)〓
前洋村(61/9五十三都) 官坪里(61/9)
柘洋村(34/9 小柘洋 五十三都) 猴岭(34/9)
下浒衬(21/3下浒塘五十三都) 松柏山(21/3)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