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蕨类植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药图谱》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99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蕨类植物
分类号: Q949.36
页数: 35
页码: 16-50
摘要: 中国常用畲药畲族中药材蕨类植物介绍。
关键词: 畲族 中药材 苔藓类植物

内容

畲药名:石壁果果
  通用名:蛇足石杉
  拉丁学名:Huperziaserrata(Thunb.)Trev.
  科属:石杉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植株高10~30cm。茎直立或下部平卧,单一或数回二叉分枝,顶端有时有芽孢。叶螺旋状排列,略呈4行疏生,具短柄,椭圆披针形,长1~2cm,宽3~4mm,短尖头,基部狭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尖锯齿。中脉明显。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大同形。孢子囊肾形,叶腋生,两端露出,几乎每叶都有。孢子同形,极面观为钝三角形,3裂缝,具穴状纹饰。
  生境分布: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阴湿处。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采收,除去泥沙,干燥。7~8月采收孢子,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外用
  应用:跌打损伤(皮肤未破损):石壁果果适量捣碎,冲加热黄酒,敷患处,每日3~6次。
  畲药名:坛头松
  通用名:柳叶马尾杉
  拉丁学名:Phlegmariurus cryptomerianus(Maxim.)Ching
  科属:石杉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植株高20~25cm。茎簇生,直立,上部倾斜至下垂,通常3~4次二回分枝,广开展,茎粗2~3mm。叶螺旋状排列,斜展而指向外,披针形,长1.5~2.2cm,宽1.5~2mm,先端锐尖,基部缩狭下延,无柄。叶革质,有光泽,中脉背面隆起,干后绿色。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同大,也斜展而指向外。孢子囊圆肾形,两侧突出叶缘外。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阴湿岩石上苔藓丛中。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干燥。
  用法:外用,捣碎外敷
  应用:无名肿毒:坛头松适量捣碎,加入米酒,敷患处。
  畲药名:山裹猫
  通用名:石松
  拉丁学名:LycopodiumjaponicumThunb.
  科属:石松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匍匐主茎地上生,长达数米,向下生出根托,向上生出侧枝;侧枝倾斜,高15~30cm,2~3回以钝角作广二叉分枝,小枝连叶扁平,宽通常8~10mm。叶螺旋状排列,往往向两侧平展,稀疏,线状钻形或针形,长5~6mm,顶端具灰白色透明长发丝(易脱落),全缘,背面扁平,质薄而软。孢子叶穗2~6(最多可达8)个,生于出自小枝的具疏叶的高总柄顶部,通常有明显的小柄,圆柱形,长2.5~5cm;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先端锐尖,具长尾,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孢子囊肾形。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草丛中或林间湿地。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治胸肌及腰肌劳损:山裹猫30g、鸡方尾15g、黄芪6g、升麻2g。浸酒500mL,浸30天后每天服一次,每次50~100mL。
  畲药名:坛头刷
  通用名:灯笼草
  拉丁学名:Palhinhaea cemua(L.)Franco et Vasc.
  科属:石松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主茎直立,高30~50(最高可达100)cm,树状,淡绿色,顶端往往着地生根,发生新枝,上部多回分枝,小枝较短,细弱;叶一型,螺旋状排列,线状钻形,全缘,有棱,质软,弯弓,外展或斜向上,长3~4mm,顶端芒刺状。孢子叶穗生小枝顶端,单一,无柄,成熟时下指。孢子叶覆瓦状排列,三角形,先端呈芒尖状,边缘流苏状。孢子囊生于孢子叶叶腋,黄色。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丘陵。有作花卉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除去泥土,洗净,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外用
  应用:带状疱疹:鲜坛头刷适量捣碎,加适量米醋敷患处。
  畲药名:岩柏
  通用名:兖州卷柏
  拉丁学名:Selaginellainvolvens(Sw.)Spring
  科属:卷柏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主茎直立,禾秆色,高15~25cm,下部不分枝,上部2~3回分枝。叶在茎上一型,螺旋状排列,紧贴,卵形,先端尖,基部一侧常有撕裂状凹缺,边缘有睫毛状细齿;枝上叶二型,背腹各2列,侧叶斜展,斜卵状披针形,渐尖头,基部上侧圆形,边缘略有细齿,下侧微凹,全缘;中叶指向上,斜卵形,先端渐尖,基部两侧不等,外侧耳形有睫毛,边缘有细齿;中脉明显,两侧各有1条并行的沟。孢子叶穗单生于小枝枝顶,稀有双生,四棱柱形,长约1cm;孢子叶卵圆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全缘或有疏细齿,背面龙骨状隆起;孢子囊肾形;孢子二型。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有腐殖堆积的岩石上或灌丛下。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可用鲜品
  应用:肝硬化腹水:岩柏60~100g、两头牢10~15g,水煎服。
  畲药名:石壁松 鸡方尾
  通用名:江南卷柏
  拉丁学名: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
  科属:卷柏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主茎直立,禾秆色,高15~30cm,下部不分枝,上部分枝。叶在下部茎上一型,螺旋状疏生,卵形至卵状三角形,枝上二型,背腹各2列,侧叶斜展,卵形至卵状三角形,短尖头,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细齿或下侧全缘,有白边;中叶斜卵圆形,锐尖头,基部斜心形,有膜质白边和细齿;叶草质,光滑。孢子叶穗单生枝顶,四棱柱形,长4~8mm;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锐尖头,边缘有白边和细齿,背部龙骨状隆起;孢子囊圆肾形;孢子二型。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林缘、农田边。
  采收加工:7月下旬后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肝炎:石壁松30g、阴行草20g、乌韭10g,水煎服。
  畲药名:还魂草 九死还魂草
  通用名:卷柏
  拉丁学名: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
  科属:卷柏科
  药用部位:全草植物特征:植株高可达20cm。通常茎和宿存的分枝下部聚合成粗短的主干,枝密生顶端,排列成莲座状,遇干旱时内卷如拳。叶二型,互生,背腹各2列4行,侧叶斜展,卵状钻形,先端具长芒,基部下侧楔形,上侧截形,两侧强烈不等,边缘下侧膜质白边狭,基部具粗齿,上侧膜质白边阔,具微齿;中叶略斜展,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具膜质透明芒刺,基部圆,有一簇细毛,边缘有膜质白边及缘毛状细齿。叶近革质,背面沿中脉隆起,膜质的边缘及芒刺有时变成棕褐色,孢子叶穗四棱柱形,单一,着生小枝顶端,长约1cm,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边缘膜质有细齿,呈龙骨状隆起;孢子囊圆肾形;孢子二型。
  生境分布:生于岩石上或生于岩石旁土中。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去根,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小儿高热惊风或小儿咳嗽:干品还魂草3~5g,水煎服(或根水煎,叶开水泡)。
  畲药名:地塌蓬 穿龙岩柏
  通用名:翠云草
  拉丁学名:Selaginellauncinata(Desv.)Spring
  科属:卷柏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主茎伏地蔓生或攀附他物而上升,禾秆色,有棱,分枝处有根托;枝略斜升,多形;分枝上的叶二型,背腹各2列,侧叶平展,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短尖头,基部心形,全缘,有白边;中叶疏生,指向枝顶,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全缘,有白边;叶薄草质,在庇荫的生活环境中上面蓝绿色,下面淡绿色,在裸露的生活环境中上面往往呈红褐色。孢子穗叶生于小枝顶端,四棱柱形,长6~12mm,孢子叶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全缘,背部呈龙骨状隆起,孢子囊卵形;孢子二型。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农田四周或田间小路。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去根,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1黄疸肝炎:地塌蓬全草连根30~50g,水煎服。2外伤出血:穿龙岩柏适量碾细粉敷患处。3水肿:鲜地塌蓬50~100g,水煎服。
  畲药名:笔管草
  通用名:笔管草
  拉丁学名:Hippochaete debilis(Roxb.)Ching
  科属:木贼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横走,在节和根上密生黄棕色长毛。气生茎多年生,一型,直径4~6mm,分枝少,多在下部或不分枝;中空,粗糙,主茎有脊16~24条,脊上有1行小疣状突起,或有小横纹,沟中有气孔线2行。叶退化,下部联合成鞘,鞘圆筒形,紧贴于茎,较短,顶部常为棕色;鞘齿狭三角形,上部膜质,浅棕色,早落,下部革质,背部扁平,两侧有明显的棱;侧枝有脊8~12条,鞘齿较短,有时宿存。孢子叶穗生于枝顶端,椭圆形,长1~2.5cm,顶端有小尖突。无柄。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沙滩、林缘灌丛中或草地上。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茎粗大者,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高血压:笔管草20~30g,水煎服。
  畲药名:接骨草 洗桌草
  通用名:节节草
  拉丁学名:Hippochaete ramosissima(Desf.)Boerner
  科属:木贼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横走,在节和根上疏生黄棕色长毛。气生茎多年生,一型,直径2~3mm,多在下部分枝。中空,粗糙,主茎有脊8~16条,脊上有1行小疣状突起,或有小横纹,沟中有气孔线1~4行。叶退化,鞘筒狭长,略呈漏斗状,顶部有时棕色;鞘齿三角形,边缘薄膜质,有时上半部也为薄膜质,背部隆起,部分宿存。孢子叶穗生于枝顶端,椭圆形,长约1cm,顶端有小尖突。无柄。
  生境分布:生于山涧、溪边沙滩上或石堆中。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晾通风处阴干。 用法:煎汤内服,鲜品外用
  应用:骨折:接骨草30g,水煎服,另取鲜品捣烂敷患处。
  畲药名:黄狗头
  通用名:紫萁
  拉丁学名:OsmundajaponicaThunb.
  科属:紫萁科
  药用部位:根和茎及叶柄残基
  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纺锤形或类球形,斜升。叶二型,簇生;不育叶柄长20~50cm,禾秆色;叶片宽卵形,长30~50cm,宽20~40cm,二回羽状,羽片5~7对,对生,长圆形,基部1对最大,其余向上各对渐小;小羽片无柄,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圆形或斜截形,边缘密生细齿。侧脉二叉分枝,小脉近平行,直达锯齿。叶纸质,幼时被绒毛,后变光滑。能育叶二回羽状,小羽片强度紧缩成线形,长1.5~2cm,沿下面中脉两侧密生孢子囊;孢子囊棕色。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林下较湿润处。
  采收加工:深秋时挖根和茎,除去叶柄、须根及泥沙,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鲜品外用
  应用:无名肿毒:鲜黄狗头适量捣烂、加黄酒敷患处。
  畲药名:狼衣
  通用名:芒萁
  拉丁学名:Dicranopteris padata(HHutt.)Nakaike
  科属:里白科
  药用部位:根和茎,叶、幼苗和茎髓
  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密被深棕色节状毛。叶远生;叶柄圆柱形,褐禾秆色,略有光泽,长短不一,基部以上光滑;叶轴1~3回二叉分枝,多数二回,一回叶轴比二回粗而长,三回的最细最短,细嫩时有星状棕色的节状毛;顶芽卵形,密被深棕色节状毛并外包一对卵状、边缘具不规则裂片或粗齿的苞片;各回分叉处两侧各有1片平展的宽披针形的羽状托叶;末回最长,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向先端变狭,尾尖,基部上侧变狭,篦齿状深羽裂达羽轴;裂片平展,35~50对,线状披针形,先端钝,有时微凹,羽片基部上侧数对极短,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全缘,具软骨质狭边。侧脉斜展,每组有3~4(5)条小脉,直达叶边。叶纸质,上面黄绿色或绿色,下面灰白色,沿羽轴、中脉及侧脉疏被深棕色节状毛。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基部上侧或上下两侧小脉的弯弓处,由5~8个孢子囊组成。
  生境分布:生于无林或疏林的山坡。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内服煎汤,外用,鲜品捣敷
  应用:骨折:鲜狼衣适量捣烂敷患处。
  畲药名:铜丝藤 上树狼衣
  通用名:海金沙
  拉丁学名:Lygodiumjaponicum(Thunb.) Sw.
  科属:海金沙科
  药用部位:全草或根及根和茎
  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攀援,长达数米。叶三回羽状,羽片多数,二型,对生于叶轴的短枝上,枝的顶端有1个被黄色柔毛的休眠芽;羽柄长约2cm;不育羽片三角形,长宽几相等,二回羽状;一回小羽片3~4对,互生,卵圆形;二回小羽片1~3对,互生,卵状三角形或卵状五角形,通常掌状3裂,中央裂片短而宽,先端钝,基部近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浅锯齿,中脉明显,侧脉1~2回二叉分枝,直达锯齿。叶草质至纸质,脉上疏短毛;叶轴和羽轴上两侧有狭边并被灰白色毛;能育羽片三角形,长宽近相等,8~16cm,在末回小羽片或裂片边缘疏生流苏状的孢子囊穗,穗长4~8mm,宽1~1.5mm,成熟时暗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林缘、灌草丛中、田头地角等。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干燥;深秋挖取根及根和茎,洗净,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可用鲜品
  主治:全草:1肾炎浮肿:铜丝藤30~50g、龙须草30~50g、毛筋草30~50g、蛤蟆衣30~50g,水煎服。2肝硬化:铜丝藤、灯芯草、山里黄根、细叶水团花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前、香茶菜、茵陈、水苦益、车前草、岩柏、白山毛桃根各适量,水煎服。禁食酸、辣。
  根及根和茎:1结石:铜丝藤根50g,水煎服。2风湿:铜丝藤根50g,水煎服。3甲型肝炎:上树狼衣根50g、矮茶20g,水煎服。
  畲药名:高骨墙鸡 漆祖公
  通用名:乌蕨
  拉丁学名:Sphenomeris chinensis(L.)Maxon
  科属:鳞始蕨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而横走,密被褐色钻形鳞片。叶近生或近簇生;叶柄禾秆色或褐禾秆色,有光泽,上面有纵沟,基部被鳞片,向上光滑;叶片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不缩狭或缩狭,四回羽状;羽片15~25对,互生,有短柄,卵状披针形,先端尾尖,基部楔形,近基部的三回羽状;末回小羽片倒披针形或狭楔形,先端截形或圆截形,有不明显的小牙齿,基部楔形,下延,其下部的末回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有1~2条小脉的短裂片。叶脉下面明显,在小裂片上为二叉分枝。叶坚草质,无毛。孢子囊群顶生于1条(少有2条)小脉上,每裂片常仅1个,少有2个;囊群盖厚纸质,半杯形,近全缘或多少呈啮蚀状。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路旁、梯地旁、山脚阴湿地或田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带根的全草,洗净,鲜用或干燥。煎汤内服,可用鲜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1腹泻:漆祖公30~50g,水煎服。2肝炎:高骨墙鸡30g、山里黄根30g,水煎服。3疯狗咬伤:鲜漆祖公根和茎200g,水煎服,连服数天。
  畲药名:蕨丝
  通用名:蕨
  拉丁学名:Pteridiumaquilinum(L.)Kuhn var.latiusculum(Desv.) Underw.
  科属:蕨科
  药用部位:根和茎、嫩芽
  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黑色,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锈黄色或黑褐色细长毛,后渐脱落。叶远生;叶柄深禾秆色,基部常黑褐色;叶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三回羽状;羽片10~15对,近对生或互生,斜向上,有柄,基部一对最大,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近截形,二回羽状至三回深羽裂;小羽片10~15对,互生,斜展,有柄,卵形至长圆披针形,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近截形,下部的较大,一回羽状或二回深羽裂;二回小羽片12~15对,互生,近平展,有短柄,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先端尾状,基部常缩狭近平截;一回深羽裂,裂片6~11对,互生,近平展,无柄,矩圆形,先端圆钝,基部稍狭。叶脉羽状,侧脉分叉,上面下凹,下面凸出。叶通常近革质,上面无毛,下面沿主脉、各回羽轴有淡棕色或灰白色细长毛。孢子囊沿羽片边缘着生在边脉;囊群盖线形,二层,外盖厚膜质,近全缘,内盖薄膜质,边缘不整齐。
  生境分布:集中生于灌草丛中、丘陵荒山或开垦地上。
  采收加工:春季采收嫩芽,深秋挖取根和茎,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外用
  应用:扭伤:蕨丝嫩根7个捣烂敷患处。 注意:易致癌,不能生食、多食、久食。
  畲药名:白鸡脚
  通用名:剑叶凤尾蕨
  拉丁学名:Pteris enslformis Burm.
  科属:凤尾蕨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斜升,被深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二型;不育叶柄禾秆色,有4棱,无毛,能育叶叶柄较长;不育叶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二回羽状;羽片4~6对,对生,下部的有柄,上部的无柄,下部2~4对羽片较大,三角形,一回羽状,上部羽片通常不分裂,长圆状,先端圆钝,基部下侧略下延,边缘有尖齿;能育叶片与不育叶片同形,但较大,羽片3~6对,对生斜向上,除顶部1~2对外均有短柄,最下的2对羽状,向上的2~3对常2~3叉,小羽片线形,先端渐尖,基部下侧下延,边缘近顶部不育部分有细齿。侧脉通常二叉。叶草质,无毛;叶轴及羽轴淡禾秆色,无毛。孢子囊群线形,沿能育小羽片的叶缘着生;囊群盖线形,膜质,全缘。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路边石缝中。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小儿腹泻:白脚鸡10~15g、石榴皮1~1.5g、陈皮2~3g,水煎服。
  畲药名:乌鸡脚
  通用名:井栏边草
  拉丁学名:Pterismulttfida poir.
  科属:凤尾蕨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短,直立,顶端密被栗褐色、线状钻形鳞片。叶簇生,二型;叶柄禾秆色,有四棱,光滑,上面有沟;叶片长卵形至长圆形,一回羽状,但下部一至数对羽片往往二或三叉;不育叶有侧生羽片2~4对,无柄,顶生羽片和上部羽片单一,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短尖或长渐尖,边缘有不整齐锯齿并有软骨质的边,下部羽片常有1或2片斜卵形或长倒卵形的小羽片;能育叶有侧生羽片4~6对,与顶生羽片同为线形,先端长渐尖,全缘,基部数对羽片常2~3叉。叶脉明显,侧脉单一或二叉。不育叶草质,能育叶坚纸质,两面无毛;叶轴禾秆色,两侧有由羽片的基部下延而成翅。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线形,膜质,全缘。
  生境分布:生于石缝、墙根、山地丘陵等。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可用鲜品
  应用:1败血(崩漏):乌脚鸡15g、牛须刺30g、染卵草7.5g、龙牙草15g、益母草6g、坚七扭侧根30g、千里光15g、白鸡冠花6g,水煎服。2肾炎:乌脚鸡20~30g、油柴根20~30g、益母草20~30g,水煎服。
  畲药名:丝米草 高骨青柏
  通用名:野雉尾
  拉丁学名:Onychiumjaponicum(Thunb.)Kunze
  科属:中国蕨科
  药用部位:全草植物特征:根状茎长而横走,幼时披深棕色、全缘、披针形鳞片,易落。叶近簇生;叶柄淡禾秆色或有时基部深棕色;叶片三角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四周羽状深裂;羽片9~11对,互生,斜向上,有柄,卵状披针形,基部1对较大,三回羽状;小羽片6~8对,上先出,互生,长圆形至斜卵形,基部的较大,二回羽状;末回小羽片线状披针形,宽不及2mm,全缘。叶脉在不育裂片上1条,在能育小裂片上羽状,小脉斜向上伸达叶边并与边脉汇合。叶草质,两面无毛。孢子囊群线形,膜质,灰白色,全缘。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的林缘、路边,灌丛阴处。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可用鲜品 应用:黄疸:丝米草30g,水煎服。
  畲药名:乌脚枪
  通用名:扇叶铁扇蕨
  拉丁学名:AdiantumflabellulatumL
  科属:铁线蕨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短,近直立,密被棕色、线状披针形有光泽的鳞片。叶簇生;叶柄亮紫黑色,向上光滑;叶片扇形至不整齐的阔卵形,长10~25cm,宽8~25cm,叶轴2~3回不对称的二叉分枝或鸟足状三叉分枝,羽片指向各方;小羽片8~15对,互生,平展,有短柄,斜方状椭圆形至扇形,上缘及外缘圆形,不育部分有细锯齿,基部圆楔形。叶脉扇形分叉,明显,伸达叶缘。叶坚纸质,无毛;叶轴、羽轴及小羽轴柄均为黑褐色,有光泽,上面疏生红棕色短细毛,下面无毛。孢子囊群着生于小羽片的上缘及外缘的小脉顶端,每小羽片有2~8个;囊群盖椭圆形,革质,黑褐色,全缘。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下或林缘灌丛中。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可用鲜品
  应用:1感冒:乌脚枪60g,水煎服。2牙痛:乌脚枪60g,水煎漱口。
  畲药名:鹅口药
  通用名:虎尾铁角蕨
  拉丁学名:Aspleniumincisum Thunb.
  科属:铁角蕨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短而直立,顶部被黑褐色的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3cm,亮栗色或红棕色,一面有1条纵沟,基部疏被鳞片,向上光滑;叶片阔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变狭,二回羽裂至二回羽状,羽片约20对,互生或近对生,平展,上部的较大三角状披针形或披针羽,先端渐尖,一回羽状或深羽裂;小羽片密接,基部1对较大,长圆形或卵形,基部宽楔形,圆头并具粗齿牙;下面羽逐渐缩短成卵形或半圆形,边缘有粗齿。叶脉羽状,侧脉二叉,不达叶边。叶薄草质,无毛,叶轴上面绿色,下面常为栗色。孢子囊群长圆形,着生于小脉上侧分枝近基部,靠近中脉,囊群盖长圆形,膜质,全缘。
  生境分布:生于石塍缝隙、茶园四周等。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外用
  应用:1肾炎:鹅口药30g、石菖蒲15g、千年霜15g、白茅根15g,水煎服。2中耳炎:鲜鹅口药适量,稀烂,加适量冷开水,绞汁滴耳,每次3滴,每日3次,药渣适量塞耳。
  畲药名:吓草
  通用名:铁角蕨
  拉丁学名:Asplenium trichomanes L.
  科属:铁角蕨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短,直立,顶部密被黑褐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栗褐色,有光泽,基部被鳞片,向上光滑,连同叶轴上面有1纵沟,沟的两侧各有1条全缘的膜质狭翅;叶片线形,先端渐尖,基部略变狭,一回羽状;羽片18~35对,互生或近对生,平展,长圆形或卵圆形,中部的较大,先端圆,基部为不对称的圆楔形,边缘具圆齿,下部各对羽片渐缩小,基部1对常缩成耳状。叶脉羽状,不明显,侧脉二叉或单一。叶纸质,无毛。孢子囊群长圆形,着生于小脉上侧分枝的中部;囊群盖长圆形,全缘。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丘陵石上。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鲜品外用
  应用:1外伤出血:鲜吓草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2肾炎:吓草30g、石菖蒲15g、千年霜15g、白茅根15g,水煎服,每日2剂。
  畲药名:贯众花
  通用名:胎生狗脊
  拉丁学名:WoodwardiaproliferaHook.et Arn.
  科属:乌毛蕨科
  药用部位:根和茎
  植物特征:根状茎粗短,斜升,密被红棕色、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簇生;叶柄深禾秆色,基部密被鳞片,向上幼时有鳞片,后光滑;叶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并为深羽裂,基部不缩狭,二回羽状深裂;羽片7~12对,互生,斜向上,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称,羽裂深达羽轴约2.5mm处;裂片极斜向上,上先出,基部上侧的裂片较长,下侧的裂片远离羽轴,仅以狭翅下延,形成凹缺,裂片向上渐缩短,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通常在中部以上具有细尖锯齿。叶脉不明显,沿中脉两侧各有1~2行长圆形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叶厚纸质,两面无毛,上面常有许多小芽孢,着生于裂片的主脉两侧网眼的交叉点上,芽孢萌发后有基部密被鳞片的匙形幼叶一片,脱母体后能长成新植株。孢子囊群近新月形,顶端略向外弯,着生于裂片中脉两侧网脉上;囊群盖与囊群同形,开向中脉。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潮湿向阳路边,沟边。
  采收加工:深秋挖取根和茎,除去叶柄、须根及泥沙,洗净,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感冒:贯众花15~30g,水煎服。
   畲药名:公鸡吊
   通用名:贯众
  拉丁学名:Cyrtomiumfortunei J.Smith
  科属:鳞毛蕨科
  药用部位:根和茎
  植物特征: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升,密被深褐色、边缘有缘毛的阔卵形或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禾秆色,基部密被大鳞片,向上渐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片10~20对,互生或近对生,有短柄,镰刀状卵形或镰刀状披针形,中部的稍大,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上侧三角状耳形突起,下侧圆楔形或斜切,边缘有锯齿,其余向下各对近等大或略小,顶生羽片和侧生羽片分离,同形或有时为2~3叉。叶脉网状,每网眼有内藏小脉1~2条。叶坚草质,边缘不加厚,仅沿叶轴,羽轴和中脉下面被少数披针形鳞片和纤维状小鳞片。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内藏小脉中部或近顶端;囊群盖圆盾形,质厚。全缘。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
  采收加工:深秋挖取根和茎,除去叶柄、须根及泥沙,洗净,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外用适量,可用鲜品
  应用:1毒蛇咬伤后伤口不愈:公鸡吊捣碎100g,加入白酒500mL,浸10天后,外洗伤口,每日数次。2小儿疳积:公鸡吊30g,水煎服。
  畲药名:凤凰卵
  通用名:肾蕨
  拉丁学名:Nephrolepisauriculata(L.)Trimen
  科属:肾蕨科
  药用部位:块茎
  植物特征:根状茎直立,被蓬松的淡棕色、狭长钻形鳞片,并生有各四面横走,粗铁丝状的长匍匐茎,茎上除疏被鳞片外,并有纤细的根和近圆形的块茎,块茎的直径可达1~1.5cm,也密被鳞片。叶簇生;叶柄深禾秆色或褐禾秆色,通常密被淡棕色的线形鳞片;叶片狭被针形,先端短尖,基部不缩狭,一回羽状;羽片多数,互生,无柄,以关节着生叶轴上,常密集呈覆瓦状排列,中部羽片较大,向基部的渐短,常变成卵状三角形,长不及1cm,先端钝圆,基部不对称,下侧圆形,上侧为三角状耳形,边缘有疏浅的钝锯齿。侧脉纤细,小脉伸达近叶边外,顶端有1个纺锤形的水囊体。叶草质,两面无毛,也无鳞片,仅叶轴两侧被纤维状鳞片。孢子囊群着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沿中脉两侧各排列1行;囊群盖肾形。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或林下。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1黄疸:凤凰卵30~60g,水煎服。2腹泻:凤凰卵30g,水煎服。
  畲药名:老鼠尾
  通用名:阴石蕨
  拉丁学名:Humatarepens(Linn.f) Diels
  科属:骨碎补科
  药用部位:带根和茎的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长而横走,直径1~3mm,被鳞片;鳞片红棕色,膜质,披针形,盾状着生。叶疏生,叶柄深禾秆色,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上,被疏鳞片,老时近光滑;叶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不缩狭,二回偶三回羽状分裂;羽片6~8对,无柄,基部下延于叶轴两侧形成狭翅,基部1对最大,近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圆钝,基部不对称,下侧较宽,分裂成羽状深裂,上侧较狭,分裂或为牙齿,其余向上务羽片渐短,长圆形,先端钝。叶脉羽状,上面不明显,下面粗而明显。叶革质,两面无毛或沿叶轴有极稀疏的棕色鳞片。孢子囊群近叶缘着生,位于分叉小脉顶端,通常仅羽片顶部有3~5对;囊群盖半圆状阔肾形,宽略过于长,以阔基部着生。
  生境分布:附生于岩石上。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鲜品外用
  应用:1骨折:鲜老鼠尾适量。捣烂敷患处。2中风:老鼠尾20g、九节兰10g、地木10g、地骨皮10g、洗桌草10g、红藤10g、青藤15g、兰香草15g,水煎服。
  畲药名:老鼠尾巴
  通用名:圆盖阴石蕨
  拉丁学名:Humatatyermanni Moore
  科属:骨碎补科
  药用部位:带根和茎的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粗壮,长而横走,直径4~5mm,密被鳞片;鳞片,灰白色或淡棕色,线状披针形,基部圆质形,盾状伏生。叶疏生;叶柄淡红褐色,仅基部有鳞片,向上光滑,叶片宽卵状五角形,长宽近相等,项端渐尖并为羽状,基部不缩狭,3~4回羽状深裂;羽片约10对或较多,有短柄,基部1对最大,三角状披针形,2~3回羽状深裂,基部下侧小羽片最大,长圆状披针形,二回羽裂,第2对以上的远羽片较小,披针形,一回羽裂;末回裂片近三角形,先端钝,通常有长短不等的二裂或钝齿。叶脉羽状,上面隆起,下面不明显,侧脉单一或分叉。叶革质,无毛。孢子囊群着生于上侧小脉顶端;囊群盖膜质,圆形,长与宽略相等,仅以狭的基部着生。
  生境分布: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关节炎:老鼠尾巴30g,水煎服。
  畲药名:仙人指甲 豆爿草
  通用名:抱石莲
  拉丁学名: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Bak.) Ching
  科属:水龙骨科
  药用部位:全草植物特征:根状茎细长横走,淡绿色,疏被鳞片;鳞片棕色,先端长钻形,基部近圆形并为星芒状,边缘有不规则细齿。叶远生;二型;近无柄;不育叶的叶片圆形、长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长1~2cm,宽6~13mm,先端钝圆,基部狭楔形下延,全缘;能育叶叶片倒披针形或舌形,长2.5~5cm,宽5~8mm,先端钝圆,基部缩狭,或有时与不育叶同形。叶脉不明显。叶肉质,下面疏被鳞片。孢子囊群圆形,沿中脉两侧各排成1行,位于中脉与叶边之间,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
  生境分布:附生于林下岩石上。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可用鲜品
  应用:肺脓肿:仙人指甲、多花勾儿茶、华山矾、木槿、构树根、蜈蚣草各适量,水煎服。
  畲药名:七星剑 山海带
  通用名:江南星蕨
  拉丁学名:Microsoriumhenyi(Christ)kuo
  科属:水龙骨科
  药用部位:带根和茎的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长而横走,顶端被易脱落的盾状鳞片;鳞片棕色,卵形,先端锐尖,基部锐尖,基部圆形,全缘,筛孔较密。叶远形;叶柄淡褐色,上面有纵沟,基部疏被鳞片,向上光滑;叶片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下延于叶柄形成狭翅,全缘而有软骨质的边。中脉明显隆起,侧脉不明显,小脉网状,网眼内有分叉的内藏小脉。叶厚纸质,下面淡绿色或灰绿色,两面无毛。孢子囊群大,圆形,橙黄色,沿中脉两侧排成较整齐1行或有为不规则2行,靠近中脉;无隔丝。
  生境分布:附生于林下湿润的岩石上或地上。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应用:尿路感染(尿频):七星剑30g、车前草20g、铜丝藤根15g,水煎服。
  畲药名:鸭掌草 金鸡脚
  通用名:金鸡脚
  拉丁学名:Phymatopsishastate(Thunb.)Kitagawa ex H.Ito
  科属:水龙骨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细长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红棕色,鳞片狭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略有齿,盾状着生。叶对生,叶柄基部被鳞片,并以关节与根状茎相连,向上光滑。叶片通常为指状3裂,或有时单叶、二叉与指状3裂共存。少有5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软骨质狭边,全缘或略呈波状,或有细浅钝齿。中脉或侧脉两面均明显且稍隆起,小脉网状,有内藏小脉。叶厚纸质,两面无毛,下面略呈灰白色。孢子囊群圆形,沿中肪两侧各排成1行,位于中脉叶边之间。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湿地或林下少阴处。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可用鲜品
  应用:1小儿疳积:鸭掌草(约3g)。研细粉开水吞服。2便血:鸭掌草120g。煎汤,加粳米,肥猪肉适量,煮食。
  畲药名:坛头蓬 石壁蓬
  通用名:石蕨
  拉丁学名:Saxiglossumamgustissmum(Gies.)Ching
  科属:水龙骨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细长横走,密被盾状着生的鳞片;鳞片红棕色,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有微齿。叶远生几无柄,基部密被卵形鳞片,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叶片线形,先端钝尖,基部渐缩狭。中脉上面凹下,下面隆起,小脉网状,沿中脉两侧各有1行狭长网眼,无内藏小脉,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叶革质,边缘强度向下反卷,幼时上面疏被星状毛,下面密被黄色星状毛。孢子囊群线形,沿中脉两侧各排列1行,幼时为反卷的叶边覆盖,成熟时张开,露出孢子囊群。
  生境分布: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红眼病:坛头蓬30~50g,水煎服。
  畲药名:石刀
  通用名:庐山石韦
  拉丁学名:Pyrrosiasheareri(Bak.)Ching
  科属:水龙骨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叶一型;叶柄粗壮,深禾秆色,略呈四棱形,被星芒状毛,基部密被鳞片并有关节与根状茎相连,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圆形或为不对称的圆耳形。中脉上面平坦或有褶皱,下面隆起,侧脉两面稍下凹或不甚明显,小脉网状,不明显。叶革质,上疏被星芒状毛或无毛,有细密洼点,下面密被灰褐色的具短阔披针形臂的星状毛。孢子囊群小,圆形,满布于叶片下面,在侧脉之间排列成紧密而整齐的多行,幼时密被星芒状毛。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岩石上或树干上。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除去杂质,低温干燥。
  用法:煎汤或研末内服。
  应用:1崩漏:石刀20g、白鸡冠花15g,水煎服。2尿频(量少):石刀适量。研成细粉内服,每天2次,每次3~5g。
  畲药名:石缸豆 石豇头
  通用名:水龙骨
  拉丁学名:Polypodiodes nipponica(Mett.)Ching
  科属:水龙骨科
  药用部位:根和茎
  植物特征:根状茎长而横走,灰绿色,通常光秃而被白粉,顶端密被鳞片;鳞片棕褐色,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齿。叶远生;叶柄禾秆色,基部疏被鳞片,关有关节与根状茎相连,向上光滑;叶片长圆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羽状深裂几达叶轴;裂片15~30对,互生或近对生,近平展,线状披针形,中部较大,先端钝或短尖,全缘,下部2~3对常向下反折,基部1对略缩短而不变形。网脉羽状,沿中脉两侧各有1行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叶薄纸质或草质,两面密生灰白色钩状柔毛,叶轴和羽轴也有毛。孢子囊群小,圆形,着生于内藏小脉顶端,沿中脉两侧各有1行,靠近中脉。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林缘、山沟水边、岩石上或树干上。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外用
  应用:1牙痛:石缸豆15g,水煎服。2跌打损伤:鲜石缸豆适量,加米酒适量捣烂敷患处。
  畲药名:猴姜
  通用名:槲蕨
  拉丁学名:Drynariafortunei(Kunze)J.Smith
  科属:槲蕨科
  药用部位:根和茎
  植物特征:根状茎肉质,粗壮,扁条状,横走,密被鳞片;鳞片金黄色,纤细,钻状披针形,有缘毛。叶二型;槲叶状的聚集叶矮小,无柄黄绿色后变枯黄色,干膜质,卵形或卵圆形,基部心形,边缘粗浅裂,下面有疏短毛;正常叶高大,绿色,两侧有狭翅,基部密被鳞片;叶片长圆状卵形至长圆形,先端尖,基部缩狭呈波状,并下延有翅的叶柄羽状,羽状深裂;裂片6~13对,互生,略斜向上,披针形,先端锐尖,边缘有不明显的疏钝齿,下面1~2对裂片不缩短或稍缩短。叶脉网状,两面均明显。叶纸质,仅上面中脉被短毛。孢子囊群圆形,生于正常叶的内藏小脉的交结点上,沿中脉两侧各排成2至数行。
  生境分布: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外用
  应用:1面神经麻痹:猴姜50g、糯米50g、黄鳝血适量,先将糯米蒸熟,与猴姜一起捣烂,做成饼状,取黄鳝血涂于饼面,贴于瘫痪面。一般10小时见效。2骨折:猴姜50g、铜钱7枚、酒糟适量,在密封坛内浸一天,取猴姜捣烂敷患处。
  畲药名:水铜钱 浮萍草
  通用名:萍
  拉丁学名:MarsileaquadrifoliaL.
  科属:萍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细长横走,柔软,有分枝。叶柄基部被鳞片;叶片由4片小叶组成,成十字形生于叶柄顶端;小叶倒三角形,外缘圆弧形,基部楔形,全缘,幼时有毛。叶脉自基部放射状分叉,伸向叶边。孢子果卵圆形或椭圆状肾形,幼时有密毛,通常2~3枚簇生于长1~1.5cm,的梗上,梗着生于叶柄基部或近叶柄基部的根新衣茎上,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同生在一个孢子果内,大孢子囊有1个大孢子,小孢子囊有多数小孢子。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或一年内有季节性干旱的浅水沟内或低洼地等。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伤后狂笑:水铜钱10~20g,水煎冲黄酒服。
  畲药名:红萍 天女散花
  通用名:满江红
  拉丁学名:Azollaimbricata(Roxb.)Nakai
  科属:满江红科
  药用部位:全草
  植物特征:根状茎主茎不明显,横走,似二歧状分枝,枝出自叶腋,数目政以与茎生叶几相等,种下生须根,沉入水中。叶无柄,互生,覆瓦状排列,长约1mm,先端圆或圆截形,基部圆楔形,全缘,通常分裂成上、下二片,上(背)裂片肉质,春夏时绿色,秋后呈红色、红色,有膜质边缘,浮有水面,表面有乳头状突起,表面下有空腔;下(腹)裂片膜质,有时呈紫红色,状如鳞片;没入水中。孢子果成对着生于全枝基部的下裂片上,大孢子果小,长卵形,内含1个大孢子囊;小孢子果大,球形,内含多数小孢子囊,囊内有着生丝状毛的泡胶块6个,共有小孢子64个。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池塘、水沟中。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
  用法:煎汤内服
  应用:热感冒:红萍3~6g,水煎服。

知识出处

中国畲药图谱

《中国畲药图谱》

本书稿是对畲药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与总结的,记录了畲药400余味,所收录药材图片以开花时期为主,涵盖了浙江、福建等畲民族集聚区的药材;文字叙述包括植物形态、性状和功能功效。同时,对畲药名称的畲族语言称谓加以详细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