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干竹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771
颗粒名称: 笋干竹栽培
分类号: S795
页数: 4
页码: 55-58
摘要: 本段讲述了安徽云梯畲族乡特色农业笋干竹栽培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笋干竹 栽培 云梯畲族乡

内容

宁国笋干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云梯畲族乡是宁国笋干的主要产区之一,1985年产笋干115吨,占全县产量的60.5%,其中,毛坦村的石笋干更是远近闻名。2015年,云梯畲族乡竹笋干产量达450吨,产值达1350万元;元竹采运达1万吨,产值达500万元。
  笋干竹种类
  笋干竹为禾本科植物,是由笋期相近、形体差别不大的一个品种群组成,大多为刚竹属的中型竹种。笋干竹性喜温暖湿润,因云梯畲族乡春季、夏季雨水多,土壤疏松肥沃,笋干竹生长好,发笋多,笋体大。笋干竹加工后制成笋干。
  宁国笋干竹竹种资源丰富,初步调查竹种近20个。主要竹种有石竹、淡竹、早竹、红壳竹、水竹、刚竹、雅竹、石绿竹、毛金竹、桂竹等。
  石竹 别名灰竹。竹子秆高8米,箨舌先端平,两侧不下延。笋期为4月中下旬。石竹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坡度较缓、土层深厚、背风向阳、水湿条件好的地方出笋多、笋体大、产量高。集约经营的石竹林,鲜笋亩产量可达1500千克以上。石竹笋脆嫩鲜美,壳薄肉厚,清香可口,是加工宁国笋干的主要竹种,其加工产量占笋干总产量的75%以上。
  早竹 别名雷竹、菜竹。以出笋最早,秆箨黑绿色,箨鞘光滑无毛,竹秆节间粗短而较均匀,上部秆箨之箨舌强烈下延等特点而容易识别。3月上中旬,即开始出笋,有的在春节期间就可以从地下掘笋。早竹的笋期较长,到5月底还出笋。其笋鲜、嫩、香、脆俱全,可鲜食,也可制笋干、制作罐头。早竹的产量高、上市早,是一个优良的笋用竹种。
  刚竹 别名胖竹、光竹、台竹等。分黄皮刚竹和槽里黄刚竹两个变种。由于箨环不明显,竹秆节间表面在放大镜下可见猪皮状的晶状小点,出笋晚且持续时间长,较易于识别。初笋于5月中旬,末笋于8月。笋味略苦,鲜食须经煮沸后再烹调,方可除尽苦味,食味也较鲜美,加工笋干无须经过任何处理。刚竹抗逆性强,在平地、河滩及山坡上多有分布。
  红壳竹 箨舌紫黑色,先端截平,箨鞘紫红色或褐红色。笋期在4月中旬。笋味甘甜鲜美,体态秀丽,为优良的食用笋,栽培和分布比较广泛。
  桂竹 别名五月季竹、麦黄竹、小麦竹、五月扳等。秆高达16米,径宽14厘米,秆箨有箨耳和肩毛,箨耳共1枚至2枚,肩毛长而弯曲。笋期在5月中旬。笋粗壮、味鲜美,可鲜食,也可制笋干、罐头。桂竹抗性较强,适生范围大,多生长在山坡下部和平地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在黏重土壤上生长情况较差。
  水竹 秆高5~6米,径粗3~4厘米。秆箨或笋箨绝无斑点,新秆箨及箨环皆无毛。笋期在4月下旬,笋体较小,壳肉也较薄,但笋味尤鲜美。
  笋干竹栽培 笋干竹具有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易栽培等特点。在立地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三年即可满园,四年便有收获,因此深受农民喜爱。
  笋干竹系刚竹属中的一些中型散生竹种,对地形、土壤的要求不甚严格,只要坡度缓斜、土层较厚的地方,都可以造林,但以疏松、肥沃、湿润的酸性至中性土壤生长为宜。造林前的秋冬季节,根据地形、土壤等情况,实施全垦或带垦整地,施足基肥。下年1—3月,选择阴雨天或雨后晴天进行栽竹,母竹选择1年至2年生、分枝低、生长健壮的竹株。挖母竹时要注意保护鞭根,一般留来鞭、去鞭各长20~30厘米,带土10~15千克,留枝4盘~5盘,削去梢部,并尽量做到随起随栽。按每亩120株的密度,挖好长、宽各50~60厘米,深30~40厘米的穴。根据母竹蔸的形状大小,适当地修整穴壁、垫土,然后放入母竹,保持鞭根自然舒展。再用表土塞紧四周,分层踏实,使鞭根与土壤紧密连接。浇足定根水,盖上一层土。造林后3年,视竹林生长情况进行间种或套种绿肥,并及时除草松土,以利多发新笋,提早满园。
  遵循“砍Ⅳ、留Ⅲ、不留Ⅵ”的砍伐标准,砍去林地内所有杂灌和Ⅴ龄以上老竹,适当地留笋养竹。经过五年的调整,使立竹度保持在1000株/亩左右,I龄竹占25%,Ⅱ龄竹、Ⅲ龄竹、Ⅳ龄竹、Ⅴ龄竹共占75%。每年5—8月,从山下到山上逐步抽槽深翻,槽宽1米左右,挖深50厘米,槽与槽之间相隔8~10米,挖槽结合施肥,做到施得深、施量足。出笋期的前二分之一时间全部挖笋,后二分之一时间要选留笋养竹,土层薄的多养竹,土层厚的多产笋。因为早期挖笋,能促进潜伏芽发笋,有利于提高竹笋产量;后期留竹,成竹率高,质量好。竹鞭有趋松性,通过埋青和培土,改良土壤,使竹鞭朝疏松深厚的地方发展,不但能提高竹笋的产量,而且能提高笋的质量。逐年抽槽深挖,进行埋青,分区培土,每年培肥一个区,培土厚度以5厘米为宜。
  笋干加工
  笋干加工的主要工序包括采笋、去壳、蒸煮、烘烤、成形、分级、包装等。
  采笋 在出笋季节,采掘长30厘米左右的鲜笋。如遇天气多雨、气温较高,每天采一次,反之,可间隔2~4天采一次。
  去壳 用削笋刀沿笋体从上到下削出一条笋壳带(以不伤笋米为度),然后剥剩余笋壳。该种方法比手工硬剥壳快而省力。
  蒸煮 把笋米置入锅内,一层笋米一层食盐(一般每锅放入250千克笋米,加入25~38千克食盐和13千克水),用大火煮4个小时至6个小时,中间翻一次锅,保证笋米熟度均匀,待笋米变黄时即可起锅。
  烘烤 把捞出的熟笋均匀铺在烤帘上,用文火在帘下烘烤,并不断翻动。烘干后,即得笋干。

知识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云梯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在北京方志出版社所写的《云梯畲族乡志》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