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特色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770
颗粒名称:
特色农业
分类号:
F327.45
页数:
22
页码:
53-74
摘要:
本章讲述了安徽云梯畲族乡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中发展笋干竹、雷竹、毛竹等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农业
云梯畲族乡
经济发展
内容
云梯畲族乡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发展笋干竹、雷竹、毛竹、山核桃、中药材等名优农产品种植,使笋干竹、雷竹、毛竹、山核桃、中药材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随着农村环境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云梯畲族乡农家乐蓬勃发展,农家乐也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笋干竹栽培
宁国笋干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云梯畲族乡是宁国笋干的主要产区之一,1985年产笋干115吨,占全县产量的60.5%,其中,毛坦村的石笋干更是远近闻名。2015年,云梯畲族乡竹笋干产量达450吨,产值达1350万元;元竹采运达1万吨,产值达500万元。
笋干竹种类 笋干竹为禾本科植物,是由笋期相近、形体差别不大的一个品种群组成,大多为刚竹属的中型竹种。笋干竹性喜温暖湿润,因云梯畲族乡春季、夏季雨水多,土壤疏松肥沃,笋干竹生长好,发笋多,笋体大。笋干竹加工后制成笋干。
宁国笋干竹竹种资源丰富,初步调查竹种近20个。主要竹种有石竹、淡竹、早竹、红壳竹、水竹、刚竹、雅竹、石绿竹、毛金竹、桂竹等。
石竹 别名灰竹。竹子秆高8米,箨舌先端平,两侧不下延。笋期为4月中下旬。石竹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坡度较缓、土层深厚、背风向阳、水湿条件好的地方出笋多、笋体大、产量高。集约经营的石竹林,鲜笋亩产量可达1500千克以上。石竹笋脆嫩鲜美,壳薄肉厚,清香可口,是加工宁国笋干的主要竹种,其加工产量占笋干总产量的75%以上。
早竹 别名雷竹、菜竹。以出笋最早,秆箨黑绿色,箨鞘光滑无毛,竹秆节间粗短而较均匀,上部秆箨之箨舌强烈下延等特点而容易识别。3月上中旬,即开始出笋,有的在春节期间就可以从地下掘笋。早竹的笋期较长,到5月底还出笋。其笋鲜、嫩、香、脆俱全,可鲜食,也可制笋干、制作罐头。早竹的产量高、上市早,是一个优良的笋用竹种。
刚竹 别名胖竹、光竹、台竹等。分黄皮刚竹和槽里黄刚竹两个变种。由于箨环不明显,竹秆节间表面在放大镜下可见猪皮状的晶状小点,出笋晚且持续时间长,较易于识别。初笋于5月中旬,末笋于8月。笋味略苦,鲜食须经煮沸后再烹调,方可除尽苦味,食味也较鲜美,加工笋干无须经过任何处理。刚竹抗逆性强,在平地、河滩及山坡上多有分布。
红壳竹 箨舌紫黑色,先端截平,箨鞘紫红色或褐红色。笋期在4月中旬。笋味甘甜鲜美,体态秀丽,为优良的食用笋,栽培和分布比较广泛。
桂竹 别名五月季竹、麦黄竹、小麦竹、五月扳等。秆高达16米,径宽14厘米,秆箨有箨耳和肩毛,箨耳共1枚至2枚,肩毛长而弯曲。笋期在5月中旬。笋粗壮、味鲜美,可鲜食,也可制笋干、罐头。桂竹抗性较强,适生范围大,多生长在山坡下部和平地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在黏重土壤上生长情况较差。
水竹 秆高5~6米,径粗3~4厘米。秆箨或笋箨绝无斑点,新秆箨及箨环皆无毛。笋期在4月下旬,笋体较小,壳肉也较薄,但笋味尤鲜美。
笋干竹栽培 笋干竹具有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易栽培等特点。在立地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三年即可满园,四年便有收获,因此深受农民喜爱。
笋干竹系刚竹属中的一些中型散生竹种,对地形、土壤的要求不甚严格,只要坡度缓斜、土层较厚的地方,都可以造林,但以疏松、肥沃、湿润的酸性至中性土壤生长为宜。造林前的秋冬季节,根据地形、土壤等情况,实施全垦或带垦整地,施足基肥。下年1—3月,选择阴雨天或雨后晴天进行栽竹,母竹选择1年至2年生、分枝低、生长健壮的竹株。挖母竹时要注意保护鞭根,一般留来鞭、去鞭各长20~30厘米,带土10~15千克,留枝4盘~5盘,削去梢部,并尽量做到随起随栽。按每亩120株的密度,挖好长、宽各50~60厘米,深30~40厘米的穴。根据母竹蔸的形状大小,适当地修整穴壁、垫土,然后放入母竹,保持鞭根自然舒展。再用表土塞紧四周,分层踏实,使鞭根与土壤紧密连接。浇足定根水,盖上一层土。造林后3年,视竹林生长情况进行间种或套种绿肥,并及时除草松土,以利多发新笋,提早满园。
遵循“砍Ⅳ、留Ⅲ、不留Ⅵ”的砍伐标准,砍去林地内所有杂灌和Ⅴ龄以上老竹,适当地留笋养竹。经过五年的调整,使立竹度保持在1000株/亩左右,I龄竹占25%,Ⅱ龄竹、Ⅲ龄竹、Ⅳ龄竹、Ⅴ龄竹共占75%。每年5—8月,从山下到山上逐步抽槽深翻,槽宽1米左右,挖深50厘米,槽与槽之间相隔8~10米,挖槽结合施肥,做到施得深、施量足。出笋期的前二分之一时间全部挖笋,后二分之一时间要选留笋养竹,土层薄的多养竹,土层厚的多产笋。因为早期挖笋,能促进潜伏芽发笋,有利于提高竹笋产量;后期留竹,成竹率高,质量好。竹鞭有趋松性,通过埋青和培土,改良土壤,使竹鞭朝疏松深厚的地方发展,不但能提高竹笋的产量,而且能提高笋的质量。逐年抽槽深挖,进行埋青,分区培土,每年培肥一个区,培土厚度以5厘米为宜。
笋干加工
笋干加工的主要工序包括采笋、去壳、蒸煮、烘烤、成形、分级、包装等。
采笋 在出笋季节,采掘长30厘米左右的鲜笋。如遇天气多雨、气温较高,每天采一次,反之,可间隔2~4天采一次。
去壳 用削笋刀沿笋体从上到下削出一条笋壳带(以不伤笋米为度),然后剥剩余笋壳。该种方法比手工硬剥壳快而省力。
蒸煮 把笋米置入锅内,一层笋米一层食盐(一般每锅放入250千克笋米,加入25~38千克食盐和13千克水),用大火煮4个小时至6个小时,中间翻一次锅,保证笋米熟度均匀,待笋米变黄时即可起锅。
烘烤 把捞出的熟笋均匀铺在烤帘上,用文火在帘下烘烤,并不断翻动。烘干后,即得笋干。
雷竹栽培
概况 雷竹是笋干竹中以出产鲜笋供应市场为主的笋用竹种,因早春打雷时即可出笋,故名雷竹,又因出笋早而得名早竹,其鲜笋称为早笋。雷竹是人工长期培育的竹种,竹农把竹当作蔬菜种植,市场上的新鲜竹笋如同新鲜蔬菜,深受人们喜爱,故而雷竹又被称为菜竹。
雷竹的地域分布范围比较窄,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西北部与安徽省东南部的天目山脉延伸的丘陵及河谷平畈地带。云梯畲族乡是雷竹地理分布的中心地带。在计划经济时代,为解决温饱,农村可开垦的耕地都用于种粮食作物,雷竹栽培虽历史悠久,但仅作为农户的“自给菜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鲜笋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价格的不断上升,云梯畲族乡人民政府因势利导,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对雷竹进行推广,从而使当地雷竹栽培得到发展,很快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1998年,云梯畲族乡雷竹由1985年的357亩扩大到11323亩,一般亩收入达800~1000元。一些农户采用竹园早出高产培育,收益更高,一般每亩增加产值5~10倍,最高的亩产值达2.5万元。1998年,全乡鲜笋产量达2684吨,比1985年增长9.7倍,成为远近挖早笋(2010年摄)闻名的早笋之乡。
雷竹造林 云梯畲族乡雷竹造林多以栽培为主,因山区的垂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局限性,雷竹一般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缓坡和河谷平畈地带。2000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云梯畲族乡地处长江下游一级支流水阳江上游的水源地,不少梯田退耕还林栽培了雷竹。云梯畲族乡推广雷竹栽培获得成功,与当地的地质、地形、气候、土壤条件有很大关系。云梯畲族乡地质基础是广泛分布的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该乡年平均气温为15.2℃,≧20℃的有效积温为3110℃,年降雨量为1388.2毫米,无霜期为200~210天,比较适宜雷竹生长。
雷竹笋用林的整地方法分为全垦、带状和块状整地,通常采用全垦整地。雷竹的全垦整地完成后,最后是挖穴,一般雷竹的造林密度为每亩40穴~60穴。有坡度的林地,其穴的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竹子的造林一般都选择在春季进行。春季种竹是当地的传统习惯,也是人们长期种竹实践的经验总结。从立春开始,气温逐步上升,天气转暖,降水增多,万物复苏。春季正是雷竹的孕笋期,母竹和地下鞭积累贮存了丰富的营养,笋芽从休眠半休眠状态开始萌动,竹子的生理活动日趋活跃。因此,在春季种竹,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能满足竹子出笋、抽枝发叶的生长需要,种竹成活率高。
幼林抚育 由于当地人把雷竹园当作菜园耕耘,所以竹林抚育投入人工成本比较多。一般新造林地每年至少除草松土2次。施肥结合深翻松土进行,每年安排3次。在雷竹幼林阶段,留养的新竹离母竹越远,越可促进地下鞭迅速密布全林地,使新造林快速均匀地郁闭成林。从第二年开始,采用疏笋的方式挖笋,留远的,挖近的;留强的,挖弱的;留稀的,挖密的。通过疏笋,既可提高母竹留养的质量,又可促进地下鞭的生长,还能增加竹笋收入,一举多得。第三年、第四年,仍应进行疏笋,但留养的新竹数量也应逐年增加。
新造竹林的前两年,可以套种黄豆、四季豆、西瓜、土豆、地瓜等农作物,以耕代抚,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又对土地起到覆盖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杂草滋生,还可增加竹林的经济收入,以短养长,而且可以促进新竹生长,使新造林地及早投产。
成林培育 雷竹的成林阶段是指5~20年的竹林。成林阶段的竹林培育技术要求:一是留笋养竹,保持适度的立竹量。高产竹林每亩立竹量为800~1000株,每年留养新竹150~200株,留养的新竹要健壮,立竹分布要均匀,竹龄结构要合理。一般初期出土的笋应及时挖完,盛期以来的笋应分批疏采,选留一定的养竹量后,其余及末期笋应全部挖掉。8—9月,应砍伐竹龄在5年以上的老竹,砍伐量与当年留养新竹量大致相等,使竹林的年龄结构为1年、2年、3年生竹各占25%,4年生竹占20%,5年生竹仅占5%。二是林地松土除草、施肥。松土除草,挖掉竹蔸、老鞭、死鞭,促进地下鞭和竹笋生长。每年应松土两次,6月、11月各1次,并结合松土进行施肥。6月应深翻松土,11月宜浅翻或浅铲。疏松土壤,有利于提早出笋。
雷竹竹秆壁薄而脆,冬季容易被大雪压断,应适当钩梢,钩梢可在9月进行,留枝为12~15盘。另外,钩梢可增加竹林冬季的透光度,提高白天的地表温度,有利于出笋。雷竹会零星开花,大都发生在新竹,可达20%。由于开花消耗大量营养,对竹林生长极为不利。一旦开花应立即挖除,以减少养分消耗,并加强管理,施重肥,尤其是要多施氮肥,改善竹林的营养条件和碳氮比,延缓竹子开花,促进竹子的自我复壮。
早出高产培育 雷竹是春季最早出笋的优良食用竹笋,通过早出高产培育技术,可以使雷竹出笋期提前两个月。这样,人们在春节前也能品尝到美味的早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早期雷笋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雷笋的价格也非常高,如1992年杭州市场上雷笋的售价达30元/千克。雷竹早出高产培育技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冬天里的春笋,丰富了市场品种,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雷竹栽培的经济效益。
冬季低温少雨是雷竹延迟出笋的主要原因。早出高产培育技术是指在冬季对竹园地面进行覆盖,覆盖物有麦壳、麦秆、杂草、锯木屑、锯竹屑(末)、竹刨花、有机肥等,也可以与乙烯薄膜覆盖结合使用。通过覆盖,提高竹园土壤的温度,满足雷笋的生长温度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对竹林进行浇水灌溉、施肥,以满足雷笋的生长水分、养分需要。满足了雷笋生长的温度、水分、养分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提早出笋。一般竹园在12月进行施肥、浇水,覆盖后40天左右开始出笋。由于覆盖物较厚,外界气温又很低,竹笋大都在覆盖物中。人在覆盖物上走过,如脚下有硬的感觉,就可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然后把土盖回原处,再把覆盖物盖好,使土层继续保持一定的温度。初期是隔几天挖一次,之后逐渐缩短间隔时间。挖笋过半时就可以减少覆盖物的厚度或全部除去覆盖物,以迅速降低土层的温度和湿度,延迟竹笋出土,保留部分笋芽,在气温回升时留竹。
山核桃栽培
概况 山核桃栽培在宁国历史悠久,是当地的土特产。宁国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宁国县志》记载,山核桃是因为“宁国山多,初生未去皮似桃故名”。在中国,山核桃栽培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主要集中在天目山脉南北两侧及其延伸的山区,对自然条件要求苛刻,地域性特征明显。宁国市是“中国山核桃之乡”,宁国山核桃已经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云梯畲族乡地处天目山腹地,是宁国山核桃主产区之一。历史上,山区林农为了温饱问题,千方百计地发展粮食生产,山核桃栽培不受重视。1985年,云梯乡山核桃栽种面积仅有78亩。随着城市山核桃市场的逐步扩大,山核桃特产的价格不断攀升,山核桃成为山区林农增收的重要来源,栽培面积不断扩大。1991年,云梯畲族乡有山核桃1194亩;2003年,达5880亩;2013年,达13726.5亩,其中白鹿村有3909亩、千秋畲族村有3813亩、云梯村有3417亩、毛坦村有2587.5亩。自2000年实行退耕还林后,云梯畲族乡历史上漫山遍野的梯田逐步被山核桃树林等经济林所覆盖。
山核桃栽培
云梯畲族乡属天目山中低山区,山岭纵横,谷深交错,日照率较低,雨量充沛,独特的气候环境适宜栽培山核桃。随着林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山核桃栽培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栽培技术。
选留种子 选择发育健壮、树冠宽阔端正、无病虫害、结果期大小年差异不大、果枝多、产量高、种粒大、果壳薄的25年至30年生的壮龄母树。白露后8天至12天,果实成熟,摇动树枝,果实自行落下,或用竹竿击落果实进行采收。采收果实时,最好用手剥除外果皮,把去壳的山核桃倒入盛有清水的木桶,捞取空壳,除去杂物,拣去小果、虫蛀果,选留饱满种子,摊放在室内,经常翻动,使之阴干。种子处理后,不立即播种,需采取干藏和室外坑藏方法贮藏。贮藏的种子要保持低温(以5℃~8℃为宜),沙土不可过干过湿,需经常检查,每隔5~10天翻动一次。
培育壮苗 选择肥沃、深厚、排水良好又较湿润的沙质土作为育苗地。播种前一个月,在室外用湿润细沙与种子层积,待种子露芽后取出播种。冬播时间为每年12月,春播不过清明。冬播盖深土,春播复浅土。苗地管理以除草为主,出苗后及时拔草,在阴雨天或雨后锄草、松土,每年进行5次至6次,结合追施肥料,清沟排水,遇旱浇水保苗。
栽种造林 在25°以下的山坡带状开垦,除去柴草根;在25°以上的山坡块状整地,在植树点上开垦,有利保持水土。云梯畲族乡的传统习惯是采用野生苗造林,优点是苗木根扎得深,生长得快,不怕水冲,不怕土淤,栽后8~10年就能结果。移栽期一般在每年二三月树液流动时(群众根据树枝发出铁锈色嫩芽判断时间),造林成活率最高。野生苗用3~4年生,苗圃地苗用2年生、达到6厘米高的粗壮苗栽种。选择阴天,边起苗、边运、边栽,行株距5米×6米。
林地经营管理 在幼林地间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以耕代抚,每年抚育3次,适时中耕除草。成林地抚育,为便于采收和平衡大小年,在山核桃果实成熟前,割除杂草、荆棘等,堆积一起,并在采收后撒铺林地。每年四五月或七八月,在树根上方穴施肥料,能促进多结果、增加果实的饱满度。
山核桃病虫害防治 山核桃病虫害是影响山核桃产量的重要因素,防治病虫害可以起到保护树林、促进生长、增加产量等作用。山核桃常见病害有山核桃枝枯病、山核桃溃疡病。常见虫害有山核桃蝗虫、天社蛾、山核桃蚜虫、胡桃豹夜蛾、天牛类(桑天牛、皱绿天牛等)。
山核桃采摘 白露时节,山核桃生长期满,种仁饱满,收获正当时。云梯畲族乡有农谚道:“白露到,竹竿摇,小小核桃满地跑。”此时是山核桃种植户收获山核桃的季节,民间俗称“打核桃”。
“打核桃”是一项艰苦而危险的劳动,需要人爬到树上去操作。山核桃树多长在陡峭的山上,打核桃的人不仅要有力气和胆量,还要有经验和技巧。没有经验的人,打核桃时一阵乱打,果子虽打下来了,但会损伤结果枝,影响第二年的收成。所以有经验的林农在打核桃时尽可能地不打枝干,只对准山核桃果实打。
山核桃从树上打下来,其果实外有一层厚厚的蒲壳。人们从地上捡拾山核桃并集中堆放,就地脱蒲运籽下山。在此过程中,蒲壳汁会把人的手染成褐色,颜色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洗掉,亦成为山核桃采摘季节林农辛勤劳作的特有标记。运下山的山核桃,由农户自己进行水选、晾晒成干籽后出售给加工企业。山核桃加工企业给山核桃加配料进行水蒸、烘烤,然后进入市场。
毛竹栽培
宁国是全国毛竹重点生产县之一,云梯畲族乡与竹乡浙江安吉山水相连,是宁国毛竹重点产区之一。随着竹材市场的扩大,毛竹价格不断升高,畲乡林农积极扩大毛竹栽培面积。1985年,云梯乡毛竹面积为1887亩;2013年,毛竹林面积达8782.5亩。2015年,全乡毛竹采运达22万根,产值达264万元。
毛竹造林 云梯畲族乡的低山丘陵区的中下坡及山坳部位,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栽培毛竹的好地方。退耕还林后,过去的一些梯田也被畲乡林农栽上毛竹。最适宜栽毛竹的时间为每年2—3月。移栽母竹要讲究方法:一是要选好母竹,母竹年龄最好是1~3年生,只要枝叶浓绿、分枝较低、无病虫害、胸径在2~5厘米都可作为母竹。二是要挖好母竹。大部分毛竹最下一盘枝的方向与鞭的走向大致平行。挖母竹时,先在离竹秆50厘米左右的地方用锄挖开土层,找到竹鞭,按来鞭留33厘米、去鞭留50厘米的长度截断。切鞭时,人面对母竹,锄口向外,切口要平滑。挖竹要保护鞭芽,不伤根,不要猛摇竹干,以免扭伤、折断“螺丝钉”(竹篼基部与竹鞭的连接部位)。母竹挖起后,用快刀削去竹梢,留枝丫四五盘。母竹搬运时要保护鞭和芽,长途运输要采取包扎根盘、遮盖等措施。三是要栽好母竹。根据母竹根盘的形状、大小,挖一个比根盘稍大的穴,穴底先填肥土,把母竹放下扶正,缓坡去鞭向上,竹鞭要自然舒展,用细土把竹鞭围紧填实,根部要紧,竹鞭两头要松,去鞭覆土要浅,土厚要高于原秆基6~7厘米。一般每亩栽植30株母竹。
竹林抚育 新造竹林1~3年内,进行林中间种,以耕代抚。在间种操作中,应注意不要损伤鞭根、竹蔸和笋芽。出笋前后,禁止人畜进入林地。每年除草松土1~2次,并合理施肥,促进新竹生长,提早满园。成林抚育主要抓住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护笋养竹。竹鞭每个节上有一个芽,通过分化,有的成为鞭芽,长成新鞭,有的成为笋芽,笋芽发育膨大成笋,秋季叫秋笋,冬季叫冬笋,春季叫春笋。因此,冬笋是春笋的前身,春笋是冬笋的发展和继续,挖冬笋就直接影响来年的春笋和新竹的产量。竹林中不能成竹的退笋要及时进行挖掘。二是合理砍伐。毛竹是竹养鞭、鞭孕笋、笋成竹,循环繁殖,相互影响。因此,砍伐年龄、季节和密度都直接影响新竹的产量和质量。一毛竹钩梢(2012年摄)般用材林应该是“留三度(1~5年生),砍四度(6~7年生),四度、五度见空留”。从上年的立冬到下年立春的这段时期是砍竹最好季节。一般毛竹用材林砍伐后每亩应留150~250株,根据留养密度,确定砍竹数量。三是拔山抚育。又被称作洗竹棵。就是把林内杂草灌丛砍掉,拔山时间最好在6—7月。四是垦复施肥。挖除砍竹后留下的竹蔸子、浮鞭、树蔸子。小年应在5—7月进行;大年在白露以后进行为宜。垦挖深度一般为10~16厘米,结合施肥增产显著。垦挖时,扩大四周林缘,促进竹林向四周伸展。五是钩梢。合理钩梢,可以防止毛竹被大风雪压倒,保持竹秆通直,又可得到竹枝、竹梢等副产品,增加收益。钩梢应在白露至小雪时节进行。每株毛竹留枝应不少于15盘。在林稀、风雪危害很少的地方,一般的竹林最好不要进行钩梢。
中药材种植
宁国是宁国贝母的产地,是“中国前胡之乡”,也是中国白术的重要产地,云梯畲族乡是宁国贝母、“宁前胡”、鸡腿术的主产区之一。2010年,全乡共生产中药材35吨;2015年,生产中药材达84吨。
宁国贝母
1968年,药农在云梯畲族乡汤公山发现并采挖了野生贝母,后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教授陈心启审核,定名为“宁国贝母”,商品名为“皖坪贝”。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主管药师殷淑芬和全国贝母专家、教授陈心启研究宁国贝母的成果——《药用贝母新资源》,发表于《云南植物研究》1985年第3期。
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清华等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对比检验,发现宁国贝母有效成分:总生物碱含量在0.3%左右,高于浙贝,与安徽贝母(新种,1983年定名)差不多,从该品种总碱中分得碱Ⅰ、碱Ⅱ、碱Ⅲ、碱Ⅳ四种生物碱。前三种碱为贝母类所共有,分别定名为贝母甲素、贝母乙素和贝母辛;而碱Ⅳ为无色细针状结晶,熔点为284℃~286℃,为宁贝所独有的一种新生物碱,其分子式为C23H47NO2,命名为宁贝甲素(ningpeininea)。经药理试验,宁国贝母醇浸膏及总生物碱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疗效很好。
宁国贝母是冬种夏收作物。寒露下种,立冬萌芽,2月中旬齐苗,3月下旬为盛花期,立夏前后茎叶枯死,立夏后收获。宁国贝母原种分布在汤公山1000米处,具有可塑性大、抗涝性强的特点。它对土壤、气候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应力较强。野生种已成功地引种到低山,甚至栽培于平地、菜园或房前屋后的空闲地,且生长茂盛。云梯年平均降水量达14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凡具有地下鳞茎的植物,雨水多时鳞茎易烂,但宁国贝母生长良好。
栽培特点 宁国贝母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皆可,因而繁殖速度快。同时,两种繁殖方法交替使用,又能防止品种退化。初栽挖破的贝母仍能成活生长,故可采用鳞茎种植和切片种植,有利于扩大生产、节约种子、提高商品质量。宁国贝母利用鳞茎进行无性繁殖,以向阳、湿凉稍干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通畅、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为宜。种植前,土地必须深耕细耙,做成鱼背形的高畦。寒露前后,种子起土,进行选种。种子贝母要随挖随选,当天下种。下种时,开沟平直,贝芽向上平排,覆土厚度要平于或略高于垧面。覆土后应铺上厩肥。冬至前后,鳞芽未露土面时重施基肥,主要施入人粪尿、饼肥、家畜肥。立春后施苗肥,苗高13厘米时补施一次人粪尿或化肥。立春后,除草需与追肥结合,此后见草需用手拔。
加工程序 立夏前后,地上禾苗枯萎时,选择晴天把挖出的贝母装入竹箩内,放置在河水中洗净附着的泥沙,再把贝母置入倾倒的水缸或竹箩内,用竹扫帚搅动贝母,使其互相摩擦,直至表皮脱净、液浆渗出为止。然后把贝母与石灰粉以4:1的比例混合、拌匀、晒干。如果遇到阴雨天,可把贝母摊开过一夜,使其阴干,或用小火烘干。
“宁前胡” 前胡为伞形科植物,分为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其干燥根可药用。宁国所产前胡主要为白花前胡,以个大、皮黑、条长、内黄、香味浓等优点畅销国内外,素有“宁前胡”的美誉。
“宁前胡”主要分布在海拔200~1500米的向阳山坡上,以及路旁、林缘、灌丛中。性喜温和,耐寒、耐旱、怕涝。山越高,“宁前胡”的生长年限越长,质量就越好。云梯畲族乡的前胡,以毛坦村出产的“宁前胡”质量最佳,出口率最高。
栽培技术 “宁前胡”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可种植。宜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透气性好、有一定荫蔽的缓坡地,如高塝田、幼林地等。空闲地可在头年每亩施入土杂肥、猪栏粪等1000千克腐熟有机肥作为基肥,冬季翻耕封冻。整地前可施50千克过磷酸钙加10千克复合肥,做成1.2~1.5米宽的平整畦面待播。12月上旬,开始播种育苗,称作冬播;或在第二年3月上旬至清明节期间播种,称作春播。每亩用种量为0.75~1千克(出芽率在85%以上),以撒播为主,也可采用条播。播后覆土,最好盖一层薄草木灰或用扫帚轻扫即可,覆土不可过深,否则影响发芽率。“宁前胡”也可在经济林幼林地套种,农历正月底撒入种子即可。
“宁前胡”迟播遇干旱天气要注意保墒,可用稻草覆盖,必要时可浇水。苗高5厘米时要除草间苗。为了遮阴,可在地沟套种玉米之类的高秆作物,减少“宁前胡”抽薹率。4—6月,重点除草。7月底、8月初追肥,二年生的前胡此时不可施肥。为了促进“宁前胡”根部的生长,提高产量,对一年生和二年生“宁前胡”不留种的植株在抽薹早期进行折茎打顶,打顶应选在4月上旬茎秆未木质化时进行。
采收与加工 “宁前胡”一般在11月底开始采挖,挖取不抽薹的植株根部,齐芦头去掉茎叶,除尽泥土,晒干或低温烘干,搓去细须根即可分级出售。
白术
宁国市东南部的白术产区,位于天目山北麓,与著名浙江於潜於术的产地相连接、自然环境相似,以云梯畲族乡毛坦村所产的白术质量最好。因其皮光滑、秆细、肉多、气味香浓,形似鸡腿,故又名“鸡腿术”,是白术中的上品。
白术喜凉爽、怕高温,种子萌发适温为25℃,根茎生长最适温度为26℃~28℃,日平均气温超过30℃时抑制生长,能耐-10℃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栽培。白术与禾本科轮作为好,不宜重茬。
选地整地 栽种白术,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力中等的砂质壤土。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冬耕,经冰冻熟化,第二年春季播种前,每亩施厩肥、堆肥、草皮灰等2500千克混合肥,40千克过磷酸钙,耙细整平,做宽120厘米、高20厘米的畦。
繁殖方法 第一年用种子育苗培育术栽种白术,第二年春季进行栽植或移栽。首先是种子育苗。选择颗粒饱满、色泽新鲜、无病虫害的种子,3—4月播种。播种前,把种子放入25℃~30℃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保湿催芽,待种子萌动露白点后播种。在畦面按行距15厘米左右开浅沟,播幅宽10厘米左右,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盖草木灰,覆土后扫平,每亩用种量为4~5千克。保持畦面湿润,15~20天可出苗。幼苗出土后,勤除草,适当间苗,及时摘除花薹。
术栽贮藏 10月下旬,采挖根茎,抖掉泥土后,剪去茎叶和须根,即为术栽。术栽修剪时,宜保留长0.5厘米的茎基和1厘米左右的须根,使株形良好。把术栽摊于室内晾1~2天,待表皮稍干后,在阴凉处用湿沙与术栽分层堆积,总厚度在30厘米以下为宜,并在中间插几束稻草以利通气。
术栽栽植 选择大小均匀、表皮光滑、芽头饱满、顶端细长、尾部圆大、须根细密、无病虫害的术栽,在12月下旬至下年3月下旬(冬至到下年春分)栽植或移栽。因土层浅薄的地区保温差,栽植或移栽可推迟到每年农历二三月间下种。栽植时,每穴放术栽2个,并覆盖薄土。
田间管理 苗期要勤除草松土。植株封行后宜拔草不松土,以免伤其根部。注意雨后及露水未干时不能除草,否则容易感染铁叶病。一般需追肥3次:第一次在苗出齐后;第二次在5月下旬,每次每亩施1000千克稀薄人畜粪尿,促进植株生长;第三次在摘除花薹后5~7天进行,每亩施20千克复合肥、1000~1500千克人粪尿。术栽栽植后,要及时摘除茎基部长出的新苗,只留主苗。待7月植株陆续长出花蕾后,除留种田外,要及时剪去花蕾,使养分集中,促进根茎生长。
采收加工 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采收期。当白术茎秆变为黄褐色、叶片枯黄时要及时采挖。若采挖时间过早,根茎会较嫩,药材会质量差、产量低;若采挖时间过迟,已萌生侧芽,白术干后表皮会皱缩,导致品质降低。收挖时,应选晴天,挖出全根,抖净泥土,剪除茎秆,晒干或低温烘干后即可出售。
乡村农家乐
新农村建设使云梯畲族乡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使人们进出乡村变得方便快捷;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使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农村饮用水工程使乡村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使乡村农户实现电气化;有线电视村村通、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宽带网村村通等工程使乡村走进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使乡村出现了闲置住房。与此同时,城市环境问题又使乡村清溪流泉、山峦叠翠的生态价值凸显,人们开始向往大山深处溪流做伴、幽谷为家的生活。到农村休闲度假逐步成为城里人的时尚。云梯畲族乡的农村居民抓住机遇,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民宿,逐步成为该乡农村的新兴产业。
2007年6月,有26位上海人到龙王山脚下的毛坦村度假,在当地的民宿一住就是15天。云梯畲族乡由此拉开了发展乡村民宿的序幕。2015年,云梯畲族乡有农家乐34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共5家。
2014年,全乡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劳动力有324人。根据对全乡千秋畲族风情园、毛坦村将军关漂流、农家乐及旅游经营户、3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测算,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437元,其中旅游业人均纯收入4966.2元,占30.2%。2015年,云梯畲族乡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是年,全乡累计接待游客达1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5000余万元。
畲酒红乡村度假酒店 2012年,千秋畲族村的畲酒红乡村度假酒店被评为“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该农家乐以畲族风情广场为中心,占地80亩,是集会议、客房、餐饮、娱乐、歌舞表演为一体的畲族文化主题酒店。
太子塘度假村 2014年,云梯村的太子塘度假村被评为“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该农家乐位于石千公路边,是集游泳、餐饮、会议、商务休闲、文艺活动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度假村。
天龙山庄 毛坦村的天龙山庄于2012年兴建。2014年,被评为“安徽省三星级农家乐”。该农家乐具有三星级标准的厨房,游客可在该山庄体验养猪、养鸡、除草、施肥、采茶、挖笋等劳动。2015年,天龙山庄创建成为“安徽省四星级农家乐”。
知识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在北京方志出版社所写的《云梯畲族乡志》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