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754
颗粒名称: 社会事业
分类号: C916
页数: 5
页码: 43-47
摘要: 本段讲述了安徽云梯畲族乡社会事业中学校教育、畲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社会事业 教育 云梯畲族乡

内容

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下,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云梯畲族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进入21世纪,学校畲族文化教育特色鲜明,乡畲族中心小学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表彰;全乡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乡卫生院进一步推进医疗设施标准化,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门诊逐步向规范化迈进。
  学校教育 1924年,在云梯汤王庙创办公办云梯初级小学(四年制),首任校长为洪锦山。1925年,该校扩大为完全小学(六年制);1927年,改为初级小学,学校迁至云梯中街朱家礼堂。1931年,改为完全小学,有学生49人,教职员4人。1945年,学校有高级、初级复式班各1个,学生共70余人。1947年,学校停办高级班。
  1949年秋,云梯小学改为私立,设初级班,有教师2人。1950年,恢复高级班,增加教师1人。1952年,云梯小学转为公办,新建6个教室,学校很快形成6个年级、6个班的办学规模,共有学生200余人、教师7人。此后相继设立千秋、白鹿、毛坦教学点,形成云梯中心学区。1956年,云梯小学拆除朱家礼堂,新建2个教室,学生数量有所增加;停办千秋教学点,白鹿、毛坦教学点发展为完全小学。
  1963年,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民委)拨款5000元,创办千秋畲族学校。在千秋畲族村新建一幢14间土木结构的2层楼房,于1964年投入使用。是年,招收1年级至4年级学生共50余人,设2个复式班。1969年,千秋畲族学校发展成为完全小学,设5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50余人(其中畲族学生50余人)、教师6人。
  1969年秋,云梯小学附设初中班,初一年级招生40余人。1971年,发展到初中3个年级,每个年级各1个班,共有110余名学生。1972年,云梯人民公社筹建初中学校;1974年,基本建成;1975年春,初中与小学分设,初中共有4个班,学生近200人,教师14人。1977年,云梯初中发展到7个班,共有学生300余人、教师18人。1980年,云梯初中实现考取中专零的突破,该校学生李自兵考入宁国师范学校。1980—1995年,云梯初中共考取中专72人,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达300余人。
  20世纪70年代,云梯人民公社先后增设中间村、小阳山、落花、西坑、毛民5个教学点,多为一二年级复式教学,学生共20人左右,教师均为临时聘请。改革开放后,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先后撤并小阳山、西坑、毛民教学点。20世纪90年代,学校生源减少。1994年、1997年,分别撤并落花、中间村教学点。2000年,云梯畲族乡完全小学五年级学生集中到云梯中心小学就学;2001年,四年级及以上学生也集中到云梯中心小学就学。2002年秋,云梯畲族乡设九年一贯制“云梯畲族学校”,中心校设在云梯初中,有小学部3年级至5年级、初中部1年级至3年级,保留云梯、白鹿、千秋、毛坦4个教学点。
  2003年,云梯畲族学校有小学生387人、初中生275人、教师43人。随着初中生源的减少,为提高教学质量,2005年,云梯畲族学校初中部并入仙霞镇初级中学,云梯畲族学校更名为云梯畲族中心小学,保留六年制小学建制,下设云梯、白鹿、千秋、毛坦4个教学点,共有小学生250余人,教师23人。
  2006年3月至2007年8月,为扶持云梯畲族中心小学发展,市教育主管部门安排仙霞中心小学校长刘传平兼任云梯畲族中心小学校长,调仙霞中心小学教导处主任谢红旗担任畲族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谢红旗担任学校校长。在各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仙霞中心小学的大力帮助下,云梯畲族中心小学的校园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师资教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学校民族特色得到彰显。通过多年努力,云梯畲族中心小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成果显著的民族特色示范小学。2014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5年,云梯畲族中心小学设中心校和白鹿、千秋、毛坦3个教学点,共有小学生135人、教师20人。
  畲族文化教育
  艺术及体育教育 1998年,云梯初中成立毽球队,并参加安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此后,学校不时因比赛需要开展毽球教学,也有部分畲族教师把畲族文化元素融合教学、教研中,并取得较好的成绩。2003年,云梯畲族乡教师蓝玉芳研究毽球教学的论文获安徽省中小学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教师蓝红英指导畲乡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把畲族文化元素融入电脑作品之中,获得宁国市中小学电脑作品评比一等奖。
  2006年,云梯畲族中心小学教师陈肖进指导学校畲族学生排练舞蹈《伐竹乐》,参加安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并获三等奖。此后,该校每年都编排一些畲族歌舞节目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频获佳绩。畲族歌舞因此成为该校艺体方面的一大特色。
  2007年开始,云梯畲族中心小学普及毽球,做到一人一毽。2010年,该校被授予安徽省及宣城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称号。2008年,该校外出学习竹竿舞,把竹竿舞作为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并对竹竿舞进行加工,使之成为一种表演形式。每年“六一”儿童节的相关活动上,竹竿舞都亮相舞台,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校本教材 2007年,云梯畲族中心小学开始编写校本教材《走进云梯畲族乡》,该教材于2008年完稿、印刷,应用于该校的畲族文化教学。从2008年开始,该校开展“走进云梯畲族乡”教学,让学生了解畲族文化、畲乡概况等。
  2008年,云梯畲族中心小学开始进行畲语教学。畲语课是每月一节,开课范围仅限于畲族学生,由教师蓝红英承担教学任务。起初,由于没有教材和相关畲语教学经验,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备课。从2010年秋季开始,该校在全校所有年级开设畲语课,并实现每周一节的常态化教学,畲语课授课老师由学校在畲族教师中遴选。畲语教学使云梯畲族中心小学的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畲族日常用语,不让畲族语言在云梯畲族乡年轻一代中消失。2014年,该校启动畲语教材编写工作,因畲族有语言无文字,教材编写难度很大。2015年年底,《说畲语》教材基本定稿。
  畲族民歌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为了让这一“非遗”项目在学校得以有效传承,2014年秋季,云梯畲族中心小学开始在社团课中开设畲族民歌学唱班。2015年,该校开始编写畲歌教材;是年年底,《唱畲歌》教材基本编写完成。
  医疗卫生 解放前,云梯仅有一家个体中药店,中医师兼中药师是云梯村祖传中医李宏奎;解放后,个体中药店实行公私合营。为解决畲民治病经费困难,1965年前后,畲民生病治疗的费用可凭发票到县民政局报销一半。1966年4月,成立云梯乡卫生院,卫生院位于云梯老街,朱木发为第一任院长。从1973年起,畲民生病由县委统战部和县政府民族宗教事务科,根据困难情况酌情给予补助。1993年,省、县两级拨专款12余万元,于1995—1996年在乡老卫生院办公楼旁新建一幢780平方米的卫生大楼,配备相应的医疗器械和技术力量。2009年,拆除老卫生院办公楼,新建门诊用房。2013年,在云梯村石千公路旁新建一幢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卫生院大楼,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公共卫生科及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和妇幼保健规范化门诊,配备输液大厅、住院病房等标准化设施,有床位6张,人员编制共9人,乡卫生院下设4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至2015年,乡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基本做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乡。

知识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云梯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在北京方志出版社所写的《云梯畲族乡志》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