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畲族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733
颗粒名称: 千秋畲族村建设
分类号: K295.45
页数: 6
页码: 31-36
摘要: 本段讲述了安徽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在基础设施道路、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建设等内容介绍。
关键词: 千秋畲族村 建设 云梯畲族乡

内容

千秋畲族村是少数民族村。2010年,该村被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试点。2012年,实施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2013年,该村被列入安徽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森林村庄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在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下,通过乡、村的共同努力,村庄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村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道路建设 村组通道路建设,2007年完成3千米云铜路道路的硬化,2012年完成西太路、千秋关路、桃树坞路共7.43千米道路的硬化,2013年完成铜岭路、西仰路共2.7千米道路的硬化,2014年完成大四路、铜百路、太仰路、环库路共3.1千米道路的硬化,2015年完成铜岭关路1.9千米道路的硬化。至2015年,村组道路硬化率达100%。
  户户通道路建设,2008年千秋畲族村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水泥路每平方米补助10元,花坛每平方米补助20~50元。2008年有34户获得19104元补助;2009有21户获得19537元补助;2012年有32户获得42062元补助。至2013年,9个村民组、80%的农户完成户户通道路硬化。
  电力设施建设 在推进新农村电网建设中,2008年,宁国市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工作,千秋畲族村成为全市首批15个获“新农村电气化村”称号的试点村之一。2013年,该村共有用电农户350户,供电设施有变压器6台,其中在2011年、2012年共改造了3台,总供电能力达600余千瓦时,其中村民用电量达450千瓦时、畲族风情园用电量达110千瓦时,完全满足日常用电量。
  通信设施建设 千秋畲族村设有电信代办点、电话代办点、邮箱。至2013年,该村的有线电视(含卫星电视)覆盖率达100%;网络开通率达100%,全村的电脑拥有量达200余台。全村通信顺畅,共有固定电话110部、手机1080部,村民主要使用电信、移动通信网络,电话普及率达98%。
  村庄亮化建设 至2013年,全村已在云铜路、千秋关老路、铜岭路、西太路安装仿古路灯108盏、普通节能路灯35盏,在畲族风情园安装仿古路灯10盏、草坪灯20盏、激光灯6盏,公共场所及村主要建筑共安装灯带900米,70%的村组道路和户户通道路以及公共场所都实现了亮化。为了确保全村范围内的路灯正常照明,千秋畲族村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千秋畲族村村委会(甲方)与承包人(乙方)于2013年1月签订《千秋畲族村路灯维修、维护工程协议书》。
  特色村寨改造与保护 为了突出畲族文化底蕴,增添畲族建筑元素,在村入口处建造特色村寨门楼,对环村道路沿线的65户农民住房,统一按照“灰色墙面砖、特色木格子窗、安装畲族图腾标识”的民族风格要求进行改造。对有历史价值的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充分展现畲乡民居的历史变迁。
  在中心村建设畲族文化墙,再现畲族群众早期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场景。在村庄道路旁安装带有“畲”字的箱形路灯。发掘、整理、展示畲族文化,组织排练畲族民歌、畲族舞蹈、畲族婚嫁等表演节目。云梯畲族民歌、畲族婚嫁习俗已申报并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蓝开友、雷金花(女)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每年举办“三月三”歌舞文艺会演及民俗展示活动,村民着畲族传统服饰参加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畲族文化氛围。
  2011年,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及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千秋畲族村村民朱马根回乡创业,村企共建千秋畲族风情园。2012年,畲族风情广场、接待中心、宾馆、酒店等一期工程项目相继竣工开业。为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2014年,千秋畲族村在中心村开始建造千秋畲族文化礼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方便村民办事和解决问题,2012年,千秋畲族村结合民族特色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千秋畲族小学原校舍进行改扩建,建成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科技信息及就业服务、群众议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便民服务大厅面积有35平方米。
  为方便村民生产和生活,在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坚持因地制宜、功能整合的原则,先后建设法治文化广场、人口文化广场、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室外体育健身广场,及畲酒红超市、小龙便民超市、桥头便民超市等5家便民超市。
  环境连片整治 2012年6月,千秋畲族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总投资达272.5万元,其中省专项资金160万元、乡村自筹112.5万元。
  根据山区村庄布局特点,生活污水处理采用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户采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2012年,千秋畲族村共完成60个沼气池的建设任务。在村民居住集中、人口比较密集的中心村,采用“A/O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的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处理生活污水能力为120吨/日。中心村居民共850人,受益人口达800人,按照山区农户生活习惯,以居民每天生活污水排放量100升/人计算,每天产生生活污水80吨,通过同步建设的3.6千米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生活垃圾治理项目涉及5个自然村,总人口达1173人,受益人口达1173人。按人均产生垃圾1.5千克/日的标准,项目区每日产生垃圾约1.7吨。治理工程完成后,共新建垃圾房16座、垃圾转运站9座,新增垃圾转运车1辆、垃圾清运车4辆、垃圾渗沥液收集车(吸粪车)1辆、垃圾桶100个、清扫保洁人员5人,日处理垃圾能力达2吨。按照“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市处理”的方式,千秋畲族村实现项目区生活垃圾定点投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的目标。
  千秋畲族村开展饮用水水源治理,对太子坑水库坝上及铜岭关居民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新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截污坝2处,新建固定的永久宣传标牌10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为了让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走进群众,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和参与该项工作,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在项目区公路沿线设置宣传标语牌;制作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宣传片和宣传图片展;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宣传单、宣传册;在村务公开栏点对相关物资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通过系列宣传教育工作,群众知晓率达99%以上,该村村民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为建立长效机制,2012年8月,云梯畲族乡制定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长效运行资金测算及保障措施,每年从乡财政专项资金中列支7.32万元,用于千秋畲族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长效运行、管理和维护。
  森林村庄建设 2013年4月,千秋畲族村中心村绿化工程开始施工,5月下旬基本完工。由于8月出现严重的干旱,绿化苗木成活率不高,经过补植抚育于10月底通过验收,新增绿化面积31亩,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达52%,道路、河渠绿化率达92%,人均公共绿地为18平方米。
  该村进行道路绿化,在云铜路道路两侧栽植紫叶李、石楠、红花檵木球等共520株,麦冬草坪共1100平方米,丛植色块共980平方米,建成后绿化面积达10.2亩;在西太路道路两侧栽植紫叶李、红花檵木球、红叶石楠球等共346株,麦冬草坪共700平方米,丛植色块共95平方米,建成后绿化面积共3.6亩;在千秋关老公路两侧栽植广玉兰、紫薇、红叶石楠球共1550株,建成后绿化面积共7亩。
  该村对水库、河流进行绿化,在环太子坑水库栽植红梅、桂花、罗汉松、柳树等共1593株,果岭草共6500平方米,麦冬草坪共2800平方米;在千秋关激浪漂流段两侧栽植柳树、女贞、红花檵木球等共604株,果岭草共520平方米,马尼拉草坪共550平方米。
  开展公共休闲绿地建设。在村委会广场栽植香樟、桂花、广玉兰、茶梅等共107株,丛植色块共550平方米;在千秋畲族风情园栽植精品高大乔木银杏、香樟、罗汉松等共265株,果岭草共6000平方米。
  对居民庭院进行绿化。根据条件,在全村农户庭院修建花池,共栽植多秆杜鹃193株、丛植色块1200平方米。
  在绿化管护上,2013年1月,千秋畲族村村委会与本村绿化养护员签订《绿化养护协议书》,工作要求:养护员每月进行1次村庄绿化修剪;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止破坏花草树木的行为;及时预防花草树木的季节性灾害;及时更换干枯苗木。养护员的待遇是每月管护费1000元。
  农民文化乐园建设 2013年,千秋畲族村被省文化厅列为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村,开展乡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工程。按照“一场(台)、一堂(室)、一墙(廊)、一站”[文化广场或表演舞(戏)台,学堂或文化活动室,文化墙或文化廊,志愿者服务站]的基本要求开展建设,并使用全省统一的“文化乐园”标识。
  中心村建设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畲族风情广场,用于举办每年“三月三”文艺演出、民俗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内建有140平方米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千秋关舞台。中心村的堂(室)建有畲族文化礼堂、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配置电视机、VCD、投影仪等设备,可在该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党员教育活动。中心村文化墙(廊)建设是在村道两旁、村委会、旅游景点等墙面绘制2000余平方米的畲族文化墙;在广场周边建设40平方米的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千秋畲族村的村史、风情、风物、风采、风光。建设志愿者服务站,开设便民服务大厅,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知识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云梯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在北京方志出版社所写的《云梯畲族乡志》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