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写穆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664
颗粒名称: 名人写穆云
分类号: I056
页数: 24
页码: 218-241
摘要: 穆云之美在于一种浑然天成,是在外穆云游子“梦回”的家园,是过客难以忘怀的“梦境”,从流水白云到古韵桂林、从隆坪之史到里楼之春,从葡萄沟到桃花源,穆云是文学家眼里的“安琪儿”,文学家用淡墨浓彩给世人描绘了一个更美好的穆云。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名人 穆云

内容

穆云之美在于一种浑然天成,是在外穆云游子“梦回”的家园,是过客难以忘怀的“梦境”,从流水白云到古韵桂林、从隆坪之史到里楼之春,从葡萄沟到桃花源,穆云是文学家眼里的“安琪儿”,文学家用淡墨浓彩给世人描绘了一个更美好的穆云。
  啊,白云山我走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登临过井冈山的茨坪和朱砂冲,也登临过大别山的金刚台、泰山的岳顶、黄山的天都峰……但我总忘不掉故乡的白云山!从小我就住在白云山下一道溪谷的小村里。溪叫桥溪,所以村子也叫桥溪。桥溪的得名大概由于溪上曾架有一座飞檐木楼的跨虹形大桥。这座全面杉木纵横交错、支在两岸岩石上架起的有屋顶、有廊柱,中间还有神龛的楼宇式桥梁,在别处我还未见过,称得上是就地取材的劳动人民的创造,在山村里显得气宇非凡,虽无雕梁画栋,却委实气概轩昂,是小时我所见到的最壮观的建筑了。人们可以坐在桥上的廊柱下聊天、钓鱼,善男信女更可以在桥上的神龛前烧香磕头。每逢迎神,大队人马抬轿、旌旗华盖、鼓乐锣钲,都可以熙熙攘攘从宽阔的桥楼中涌过对岸。这座桥是全村的政治、文化、宗教中心,也是飞短流长的新闻交流中心,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那时,我在村子里的国民小学读书,经常跟伙伴们在这桥下的深潭游泳、跳水、打水仗。虽听说过白云山很高很高,却也只是高山仰止,从不曾上去过。
  1949年4月,我从福州回到桥溪。那时我已是地下党员,跟几个同志奉命来到白云山开展武装斗争,这才有机会登上了白云山。为了开辟一个根据地,就得先做群众工作,有一天,我和一个同志一道攀山越岭,来到白云山主峰下的里楼楼下村,住在我的一位亲戚——老贫农的家里。第二天一早便一鼓作气,攀上了白云山的主峰。记得那一带布满密林修竹,山道很不好走。青青的大毛竹,一片森然。穿出竹林再往上攀,才见前面的山头平坦起来。及至登上山顶的一片平地,举目远望,心中豁然开朗。我当时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屹立在这高高的山顶上,脚下的群山都走如龙蛇,“一览众山小”了。极目远望,不但可以见到穆阳镇,在云爱云逮的云中还可以看到闪着蓝光的三都澳港湾的海水……这对于住惯了山凹子的我来说,实在是眼界大开,心胸为之一阔。山顶上倒不见白云,片片白云都沉到脚下的山谷里去了。但见天风荡荡,四处又极幽静。百里山河村廊,尽展眼底。这是我第一次登上高山的极兴奋极新鲜的印象,也是终生难忘的印象。后来,我们的一支游击队便出没在白云山的深山密林、溪旁桥边,由几个人发展到一百七八十人,东攻社口,南袭城山,西取穆阳,国民党反动派的县政府、县保安队、警察局再不敢在县城呆,逃窜到赛岐去了。游击队员大多数都是白云山区的村民。还在三十年代,这一带便有红军,富于革命的传统。虽然参加我们游击队的多已是红军的后代,但先辈的红旗他们没有忘记。当时尽管我们只有几个同志来到山区开展工作,革命力量却发展得很快。那里的人民给我们送情报、供饭食、送子送夫来参加队伍,甚至没有枪就扛着锄头和大刀、梭镖、鸟铳的,给我的印象深极了,这也是我终生不能忘记的。我们的队伍在桥溪的桥楼上誓过师,学习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座桥楼现在早已不存在,被洪水冲走了。换上的却是一座水泥桥。1983年我回到桥溪,当年游击队的许多老队员都来看我,我们合影了一张照片,现在还留在我手里,尽管这些战友都已白发苍苍,但当年他们加入游击队的英姿笑脸,仍然活在我记忆里,就像白云山那青青的竹林,那潺潺的溪流,那苍苍的群峰,永远也不会衰老!啊,白云山,我是那么想念您呀!桃林里的村庄①阳春三月,从闽东重镇穆阳驱车前往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沿途万亩桃林满树繁花芳菲斗艳,美不胜收。且行且看,我们远远望见一座峰峦,酷似张嘴耸耳的虎首,这便是虎头山了。山下啸溪之畔,淙淙流水环绕一个古朴村落,大有《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概。
  一抹抹粉红的桃花掩映村道,将我们诱进风情妩媚的桃乡。这时,如诗如画的畲村,正举办“桃花节”畲歌会,山哈穿上畲族节日的盛装,迎迓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据虎头畲族族谱记载:“始祖吴知几,字其神,又名法度。原籍泰顺县九堡大路边,随父迁居福安九都桐湾。妻彭氏、蓝氏,生有九子,居数十载,后经世乱,矣子由桐湾散居各地。知几之第七子吴法东公娶雷氏,为过门女婿,生5子,长子吴达公派下居住虎头,至今已有300余载。”吴达公选择虎头宝地建立家园,至今繁衍270多户人家。吴姓畲人充分利用啸溪河畔这块山园,栽植茶叶及枇杷、葡萄、杨梅、蜜桃等经济作物。从20世纪30年代伊始,村民又广种由澳大利亚传教士引进的水蜜桃(西洋蜜桃与本地白蒲桃嫁接品种),该桃品质极佳,被誉为桃中珍品。三月,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放眼望去,田间地头花团锦簇,红的似火,粉的如霞。广袤的原野上到处人山人海,赏花的、拍照的,来了一拨又一拨。那些寻幽探春的姑娘们,采一枝花拎在手里,也引得蜜蜂伴随飞;那些用镜头追花的小伙子,活跃在花丛中,妙手绘尽妩媚春色;七月水蜜桃成熟时,枝上挂满了熟透的桃子,散发着水蜜桃的芳香。山冈上采摘水果的乡亲们,手提肩挑一筐筐、一篮篮水蜜桃,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穆阳水蜜桃以果大核小、色泽鲜艳、肉质柔软、汁多味甜、香气独特而享有“仙桃”的美誉,因此吸引商贩云集溪坂竞相争购。桃农们坐在桃园里用手机接受预订、捡桃、装桃,将大把大把票子装进鼓鼓囊囊的腰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房前屋后探出的桃花枝,随风摇曳,仿佛在招呼我们进入桃林。沐浴花海,徘徊花丛中,深吸几口氤氲的花气,心花也像花儿一样灿烂。在桃花下与桃农攀谈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把目标锁定在发展省优地方名水果穆阳水蜜桃上,对水蜜桃单株不断地提纯复壮,选种育苗及避雨栽培,使桃树成了最能代表畲乡人幸福之梦的果树。从生产桃到发展桃产业,这个“穆阳水蜜桃第一村”成立了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虎桃牌”商标,协建“穆阳水蜜桃酒厂”,向深加工之路迈进。一株水蜜桃,甜蜜全村人。如今,一个1000多人的村庄,共种植桃树多达2000多亩10万余株,年产量达1000多吨,产值2400多万元,该村水蜜桃还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虎头人呵,桃花美丽着你,水蜜桃甜蜜着你,“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你终于走出了一条绿色乡村的“宽阔路子”。“不想只用一朵花取悦游客,还亦‘一颗桃赚多道钱’,举办桃花节、采摘节等系列活动,使‘虎头桃源’成为福安旅游的亮丽名片。”该村村民主任吴树灿如是说。
  徜徉村中,沿着红彩结的“畲”字灯高挂的文化长廊行走,只见一座座富有畲家文化韵味的新房伫立在桃林茶园间,房顶椭圆形族标“双凤朝阳”格外醒目。一座木拱廊桥,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溪流上。桥下潺潺流水,桥上凉风习习,迎面是“凤凰于飞”艺术雕塑。映入眼帘的树林、廊亭、“摘桃女”造型塑像与古建筑自然结合,畲族传统彩带中的织纹图案也被框饰房屋四周,尽现畲家遗风。新辟的旅游大道两旁镶嵌一首首古代诗人赞颂桃花的诗词,让人过目不忘;“王母蟠桃”“寄书桃”“唐僧三师弟与蟠桃会”……一个个有关桃的典故图像装饰在特制的镜框里,吸引游客们驻足观赏。贯通村内的生态观光道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口,农家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虎头村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观光步道、跨溪木栈桥、观景台、桃文化长廊、停车场等,发展生态观光、田园采摘、畲家小吃等旅游经济,实现了从种植“文化桃”到打造桃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桃林里的村庄,将“花果山”的“生态美”与农业观光旅游业完美“联姻”,惬意了津津有味的甜日子,也惬意了畲民的“绿色红利”。村里建成畲族文化活动中心,倡导文明、崇尚科学蔚然成风。村小学少先队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获全国“创造杯”活动奖;德育教育材料《民族团结一家亲》,被收入福建省思品教材;村支书被推荐参加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在山西大寨召开的全国村主任论坛,在56个民族村百名优秀村干部盛会上,展示了虎头桃乡人的新风采……畲家桃花园,已成为当地一张“金名片”。作为水蜜桃专业村,虎头还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摘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的桂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人们描绘一个“世外桃源”,也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如今,有梦的畲家人,也在构筑一个“新桃花源”的梦想。其实,梦想就是理想,就是蓝图,就是终有一日可能抵达的远景。“追逐一朵花开的时间,等待一颗果实成熟的季节。”虎头村利用“闽东珍果”产业风光带、桃源山庄农家生态园,形成以赏桃、摘桃、品桃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游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做大水蜜桃文章。虎头桃园,蕴含了多少“山哈”的汗水和智慧。村民们用辛勤的汗水,滋润遍野旖旎的花事;用智慧的心血,浇灌“桃花村”活着的文化,这大概就是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虎头村哟,你让水蜜桃美的漫天祥云,满地春风。八方的游客呵,若觅世外乐土,不如转入此中“桃”醉满园春色。这里不只是花的海洋,还是人的海洋、歌的海洋。这种海洋能把你的存心溶化成甜蜜的琼浆!里楼走春①“山外青山楼外楼,白云山边卧里楼;里楼仰鼻撞山头,山头里楼差分毫。”听这首打油诗,你就知道里楼村与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是多么“亲密无间”了。不然,它怎么有“离天最近闽东山村”的美誉呢?作为一方游客游白云山的“大本营”,这些年来,里楼村的知名度在福安当地可是杠杠的啊!丁酉正月走春,我云游白云山的“舟楫”,就泊在这个隶属福安市管辖的穆云畲族乡里楼村。早闻该村是个畲汉杂居的村寨,钟、刘、雷、吴、郑五姓,在这里已传祚两三百年,瓜瓞延绵也有数千之众;不过,如今栖息在这块黄土地上的村民也只有600多人。该村村民主任钟木春告诉我,其先祖为坂中畲族乡大林畲村二十三世祖希圣公的裔孙国忠公,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十六都籁头村迁至里楼卜居发轫。该村钟氏畲民世代以耕读为立身谋,以歌言(山哈对歌)为传家宝,与后来迁徙这里的刘、雷、吴、郑诸姓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诸姓联姻,缔结亲眷。钟木春就与村中刘氏之女结为连理)。过去,钟姓族人大都以农、牧业为生,偶尔也做点小本生意。改革开放春风渐渐吹进了这里的山旮旯,为数不少的钟姓子弟,也步入了高等学府的殿堂,实现了山哈人的凤凰涅槃。如畲家细丁囝钟明,科班毕业后,一步一个脚印,现已担任了宁德市检察院的处长。说到各行各业其他畲家儿女的出彩时,钟木春的脸上总是笑得像山花灿烂。
  该村的另一大姓为刘姓,人口还超过第二大姓的钟姓。我从村支书刘宜春口中得知:其先人是从周宁迁徙来的。刘氏在该村已螽斯衍庆了240多年。其族人与钟氏大体相同,先前亦以农、牧为业,生计全靠小农经济,是党的富民政策,让这里的刘家子弟都宜家宜室、茁壮成长。如刘姓村贤刘安生,早年就把公司开到了乌鲁木齐,其边贸生意还做到吉尔吉斯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如今已挣下数千万资产,那年村中办公益,在新疆安“生”立命的他一下子就捐了200万。还有刘姓后昆刘天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取得双硕士学位的他,现为Orbeus计算机视觉公司Orbeus联合创始人,其前程不可估量。不用多说,从刘宜春话匣子倒出的些许话儿,已让我对这里的刘氏精英刮目相看而心生景仰!里楼走春,目睹耳闻。所见之处无不风光灼灼(部分村民还盖起了别墅式洋房),所闻之言无不赞语声声。正当我沉醉在这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曼妙之中时,回村探亲的村贤刘道光,又给我补上了一节该村民俗民风课程:里楼是北上白云山的通衢之地;明时,周遭村民皆从这里上白岩(白云山银矿矿场)采矿,曾留下“三十六银洞,七十二锅灶”传说。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每年农历六月初一穆阳一带畲族青年上白云山相亲对歌的宿营地。届时,他们都会穿上畲族盛装,在村寨里亮开嗓子,练习盘歌,歌唱爱情,歌唱生活,唱得鸠囝(林鸟)都忘了归巢哩!民风的古朴,更让这里成了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民人人都是模范儿;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畲汉个个从未触碰……白云悠悠,村寨欣欣,清风徐徐,畲汉亲亲。里楼走春,我收获的岂止是满满的喜庆!一段流水惊白云①我要是白云山上的一棵树多好,哪怕是很小的一株也行。是树就有根有叶。根,扎在的山体里,汲取地气,传导着山的脉动,借助几阵风,把根的情怀输送到了枝干,摆动起山的律动。叶,晴天晒着阳光,雨天沐浴雨水,春季翠滴滴的绿醉得自己软绵绵地卖萌;夏季里一片叶子就是一座山的平面图,脉络清晰,沟壑隐约,细细品读,仿佛能读出世界地质公园奇特地貌,高山、峡谷、壶穴,以及每段的水流都记录在这一片叶子里;秋高飞爽,白云山的高峰把天顶得更高,白云轻驾,一树树的红叶,从绿丛中升起,傲雪斗霜的气概立起一面面大势;冬季,山间的树惊呆地望着山头的积雪,一夜间白云山怎么就成满头皆白的仙翁,而山间之树也成了鬓发花白的汉子。
  若成为这里的树,知山知水,还知四季,那才是白云山真正的主人,就是没有满腹经纶与万千游客说天道地,但一定能凭自己丰富的阅历,给游客展示这段水流的经年世事。是的,在白云山九龙洞山上的树就告诉我这一截溪谷的经年流水。从洪荒以来,这条溪谷悬崖挂瀑,壑深成潭,滩流如练,这一段溪谷的水声石语是蟾溪村代代说书的浑厚之声,是溪塔村畲歌对唱的动情旋律,是溪谷中孩子们嬉水的欢声笑语……是她们与这里的天籁经声禅乐和谐奏响的交响乐。那棵岩边的树,就是随着这乐音且舞且长,从小树长成了老树,树上每一个斑点,都记得这一切。我抚摸着老树,用这最亲近的肢体语言向它请教,树干粗粝的肌肤还带着湿润,一个老者的沧桑,一个智者的温馨,同时让我会心入境。
  几年前白云山峡中建了水库,水落而石现,瀑成挂珠,水流浅吟,水与石几百万年相守相离,那种复杂的情感一白于天下,惊动了许多亲见者,惊呆了白云山上空的朵朵白云。洪荒之力与铁石心肠居然磨鬓擦腮演绎出一幕幕水下龙宫,人间奇美的地质大景观。洞,是水与石倾心的沟通;壶,是水与石相约相守的情穴;那瀑布岩又是它们相抚的留痕。只因水的生命在于路上,石的生命在于厮守,石看着汩汩东去的水,只能借日月点灯,以水修书,把自己化作一个笔架守在案头,寄去相思。这水与石天荒地老的爱,原来都见证在九龙洞的这条溪谷中。有情有爱的世界就没有丑恶,这满川的石,块块都美,块块都揣一颗痴心,而又吐纳着灵气。想到这,我慢慢地依偎在树上,萌出一种孩童的可爱。闭上眼,想起传说中朱阳关杜员外女儿杜润玉得桃怀孕而生九龙的故事;想起前些年我的同学在这里演绎的一出让人羡慕的插曲。攀爬、观景,突然一位秀美的姑娘从一块大石跃到另一块时没踩准位,就要下滑,在那块石头上接应她的人,也就是我的同学,大喝一声,“男朋友在此,别怕!”一把猛揣,把她揽在怀里。满溪谷大声喝彩,这一个突如其来的男朋友之“爱”,成了一天的美谈。“男朋友在此,别怕”一路上喊个不停,虽说后面的路,不见有人抱得美女入怀,可这水与石的执爱大美,则让大家心怀满满。
  “走吧!”是我朋友的招呼,天上飘下了一些雨丝。我这一依偎仿佛与树说了许多心语,心中找到了几分满足。我再一次与老树亲近是双手搂着她,那点粗粝的感觉虽然犹在,但我体会更多的是那潮湿的温润。我虽还想问,老树的护肤之润来自何方?还想问,我也能成为这里的一棵树吗?一片落叶从树上落下,慢慢飘到被人称作九龙生命之门大壶穴中,我权把这片落叶当作树的释疑,树的护扶之润来自这九龙洞里潺潺不绝的流水,来自白云山上的天光水沐。人只能是一片树叶,醉美一季,落叶归根就是大福报。
  我取出手帕,擦了擦脸,拭了拭眼角,回顾着老树与这里水与石执爱铸造的风景,几分不舍,几分惬意,别过,别过!古韵新风话桂林①对于桂林,停栖在记忆中的便是古朴与清丽交织的田园骊歌。少年时代的我在穆阳三中求学,住在桂林村口表伯家里,两位表伯都是在宁德退休后一同回归故里置地建房,颐养天年。那时,我正值青春期,性格甚是腼腆,心里怀揣文学梦,总喜在花前树下悠思,静静阅读书籍。然而,校园外的森林常有情侣往来,稍远又担心老人记挂念叨,于是如同玉女飘带般绕桂林村而过的穆水与啸溪汇聚处,那一片葱郁的溪坪茶林,成了我休闲时经常逗留的好去处。而最愉悦的享受,莫过于在炊烟袅袅的黄昏中,沿着桂林别具一格的十八曲螺形路,穿过特色各异、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在香气飘逸的深巷里,享受远近闻名的桂林扁肉,在味蕾上尽情绽放的感觉。那细皮、鲜嫩、华润又甜脆的味儿,一口口细细品尝,真是回味无穷。日子久了,桂林村也成了熟门熟路的地方,村中的千年樟、榕抱樟、五帝泉、蘑菇榕、明镜潭等奇特美景,还有位于村东面1.8公里凤翔山半山处的清泉洞,于绿野芳踪独僻一嶙峋石洞,约200平方米,磐石覆盖,内供神明,成就了一方信众精神寄托。史载清泉洞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桂林王贡南倡辟,融淳厚人文、古朴民风、清爽环境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
  位于桂林村口大榕树处的王氏祠堂是村民们引为骄傲的“天下第一宗祠”。该祠堂因背依螺峰山,俗称螺峰王祠。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因焚于火,到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迁址重建。为土木结构、穿斗抬梁混合式建筑,占地面积1613平方米,主体建筑依次为门楼、戏台、祠厅、祖堂组成,具有鲜明的清后期祠堂建筑特色,主体建筑规模宏大,造工精巧;尤以木雕艺术精美、手法讲究见长,体现了晚清时期闽东一带祠雕艺术的特色,对研究清代中后期祠堂建筑及装饰都具有很大参考价值。据祠堂主事称,桂林王氏乃属太原王氏,是开闽王王审知之后,其开基始祖寿公之子畴德公选择了这块桂树环抱的宝地,作为自己的家园,繁衍子孙后代,至今已有900来年的历史,其分支定居在福安市境内的有康厝的社洋、罗洋、笕头、上村、邮亭,穆阳的苏堤及穆阳本村,赛岐的廉首,甘棠的南塘、港边,以及湾坞溪尾、溪柄等村。此外还有周宁、政和、宁德井上、柘荣窄洋、福鼎秦岐、寿宁祭下洋、下坪峰等县外镇村。该祠堂内现存有明代天启皇帝颁发圣旨一道,且祠堂正门上镶有“开闽第一宗”字样。另离王氏祠堂不远处的桂林启元祠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其祠厅面阔5间,进深7柱,用材硕大,举架特高,明、次间皆采取彻明造,梁架结构粗犷明晰。族人皆称为“众厅”,厅内保存有17通碑刻,数量可观,最早是明万历,以及清代多个时期的,均记载王氏族人公益田产等事由,体现着中国传统聚族而居共置公产的历史现象,对研究福安市历史人文和地方特色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村里历史悠长的还有两个残垣断壁的北门和东门。村中老人介绍,历史上桂林村为防御自卫而筑堡,按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沧桑迁演,现在就剩下城堡北门,位于桂林村“三门境”,保存较为完好。大门外侧灰塑门额横匾,内书“巩固崇恒”四字。门内侧城堡顶部横条石侧沿刻有:“螺峰王宅造”。从北门直走约150米处到东门。门口正东向,城门为四方形,用花岗岩条石叠砌,比较规整。横架在城门内侧上的条石沿面刻写着:民国二十五年(1936)五月重建。东门南向数米处是民居建筑,北向还残存有用大鹅卵石和块石垒砌的残缺旧城墙,斑驳的墙体留下岁月的痕迹,也留下思绪翩跹的浮想。
  桂林村是穆云畲族乡最大的行政村,不仅人才辈出,还是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美德的老区。曾孕育过湖广茶陵州知州王九韶公;出过同治年间丙子科武举人王裕明前辈;有与周恩来总理同学的法国里昂大学法学博士,闽东地下第一个加入中共党组织(1921年入党)的王骏声同志;有曾经参与国家原子弹、火箭研究的师级干部王祖如先生等。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曾志、叶飞、任铁锋、陈挺等革命老前辈都曾在此从事过地下革命斗争。当粟裕带领红军部队进攻穆阳,受溪流阻挡,无法通过时,当地群众踊跃捐工献木,撤下自家的门板、梁木,配合红军抢搭浮桥,使红军渡过穆水,顺利地攻克了穆阳,赢得了胜利。当时粟裕曾感动地许诺,待到全国胜利,一定为桂林村群众建一座红军桥。如今该桥已穿越南北,成为白云山互通口一条重要交通要道。村里建起了农民公园、“文化堂”等休闲活动场所,大批的农民企业家把茶庄开到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青岛等地,桂林村人正以开阔的视野,崭新的风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隆坪史话①从福穆公路往东北约12公里,便来到穆云乡隆坪村,这是一个畬汉杂居的村寨,然村民以汉族居多,全村近300户1000多人口。村民以林姓为主,杂以雷、郭、黄、陈、施、汤、王等姓氏。据村民说,迁徙到这里最早的姓氏是毛氏和刘氏,因此其地最早名曰“毛刘坪”,可如今已寻不到这两姓氏族的踪迹。“邑西二十里有乡曰‘隆坪’,林族居焉。环绕皆山,有文峰,有带水,有灵龟把口,有双蛇赶水胜景也。实胜地,俗醇厚,人质朴。”(《林氏宗谱·建宗祠志》)宋绍熙年间(1190-1194),林姓隆坪始祖文盛父子迁徙至此,以“上大夫”和“孝廉”的身份归隐山林,沿袭至今已有800多年,繁衍子孙有数千之众。此后,上杭陈氏一族,郭姓、黄姓以及其他姓氏,少数民族也相继迁居于此,绵延至今。
  东雄狮西笔岚,北玉女南文峰。群山环抱中,九曲溪流蜿蜒而过,世代隆坪人依山而居、临水而筑,务农为主,自耕自作,在相当一段时期,茶叶、桃李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隆坪村是福安市西部的文化名村,村中古屋、宗祠、牌坊静静伫立,穿越百千年时光,为后人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建成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六月的“节孝坊”(俗称“隆坪牌坊”),位于村中央,将村庄分为上村、下村。这座远近闻名的石坊,是当时“布政司理问衔浙江钱塘县丞陈承昌原配缪安人节孝之坊”,虽历经百年,但正楼、正脊及坊上弓梁、顶脊、匾、牌的龙凤雕塑、花卉、鸟兽纹等,还有12根栏柱柱头的狮雕、圆球等均保存完好。石坊正中间镶着双龙“圣旨”匾,当年文官到此落轿、武官到此下马的盛况仿佛就在眼前。
  黄墙青瓦,飞檐流丹,遗存在村中的几座百年大宅,虽少有人居,但依然气宇轩昂。大门上方匾额上题写的“庆云结荫”“鸿泽渊涵”,以及左右框联中的祖训、祈语等,都洋溢着中国儒家耕读文化的温情。规模最大的当属上村陈氏兄弟依山而建互相毗邻的五座“六扇两边厦”大宅院,占地近10亩。据村民回忆,陈宅正门的“开门见山”四字笔力遒劲、笔风飘逸,遗憾的是因年久失修坍塌加之一场大火,如今陈宅只剩两座大宅空壳,但古屋雕花的马头墙,天井滴水檐留存的太极、八卦,足可见主人当年的风雅和富庶。现在保留较为完整的百年大宅,则是上村的施宅和下村的黄宅。村中除了林氏宗祠,还有林公宫、圣贤宫、显应侯王宫、虎马将军庙等清代建筑,供奉着比干、孔子、文昌帝、关羽、岳飞、林则徐、薛念、林亘、虎马将军等圣贤。这里,还保留有南宋书枢密院事郑寀原配阮氏的墓志铭。
  隆兴寺是隆坪村的又一文化盛景,“业林深处有隆兴,三面环山钩月形,踞虎盘龙安胜势,晨钟暮鼓兆升平,蛛丝不挂屋檐净,红叶无飘瓦栋新,日遇圣僧成正果,继传衣钵有来人。”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的施济堂(庵),位于隆坪村后门山上,是隆兴寺的前身,据说古时瓦栋连云,华表映日,颇为壮观。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寺院后来虽历史经久,经风吹雨打,虫雕蚁蚀,慢慢地栋坏梁倾,逐渐凋残,但却始终未见蛛网牵挂檐下,堂的四周皆是大林,却又不见一片红叶飘积瓦面。随后,在十方善士、仁人君子慷慨解囊之下,寺院得以重建,名因地称,改名为隆兴寺。如今该寺已初成规模,雄伟壮观,并开辟扩充为佛学院,僧众及佛学院读经学生多达100多人。且新建的寺院整个栋面清洁光滑,果真不落一片残叶,实乃一大奇观。寺中开辟塔林,集全国书法名家石刻于一体,人们在隆坪村观览胜景的同时,到隆兴寺里看古迹、读古诗、吃素斋可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虽地处深山,但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隆坪人尊师、重教、乐于求知的优良传统。早在解放前,村里就有过私塾先生和私塾学堂,这在当时的整个闽东尚属少见。解放后,村民们率先让出祠堂办学校,于是隆坪村也有了“国立学校”。上世纪70年代,村里告别了祠堂,建起了土木结构新校舍,福安三中还曾经在这里开设过初中分班。许多农家子女在读书、掌握了丰富知识后,也纷纷当起了教师,教书育人。全村1000多人口中就有110多名从事教育工作,分布在闽东各县(市)中、小学教坛上,这使隆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师村”。相传宋时朱熹涉足此地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铜蛇赶蛤到溪边,双凤朝阳拱中央。双龙戏珠锁水口,五百年后有贤人。”噫嘻!朱子的谶言今日终于变成了现实!一年四季林木葱茏,鸟鸣花香,风景秀丽,淳朴的隆坪人在这大山深处世代繁衍。如今,溪流两岸的步行栈道,村庄的进一步绿化使隆坪村貌焕然一新,八方游客驻足流连,隆坪人也在新农村建设中收获着自己的希望和未来。
  畬乡三月桃花红①三月阳春,暧和的不仅仅是溪流,还有我的目光。我的目光是被畬乡的桃花点燃的。当我在穆云乡虎头村下车时,简直无法想象初见的感觉。不是一小片桃树的花红,而是散布在广袤的原野上的千亩桃红。那种错落有致又连成一气的粉红,犹如一块披在畬乡的薄红盖头,含羞似笑,让你觉得天地也变得如此妩媚多情。旁边是一条长长清清的啸溪,清到让你心醉的那种,清到让你忆起单纯的童年。花的妩媚与啸溪的清纯,共同勾勒出这幅畲乡美图。
  在虎头,无论远眺或者近观,都让人赏心悦目。远眺,则见簇簇桃林犹如西天的彩云,淡红浅红粉红,闲散漂浮,连空气中都浮动着彩色的乐符;近观,则朵朵桃花好似轻盈的粉蝶,拥挤喧嚣欢唱,自在飞舞,在暗红褐色的树枝上演绎着童话的故事。在虎头,平野肥沃的土地里,桃花自然汇成了一条彩色的河流,空灵地流动,欢快地舒卷,它改变了你对色彩的定义。即使在山上,桃树依然是沿山而植,这里一簇,那里一丛,不管山风如何寂寞地吹拂,它们抱成一团盛开自得。桃树给我别样的审美感受,我看到它们战胜了孤独,战胜了喧嚣,清醒地明白自己的生命姿态。因为它们知道阳光始终和自己在一起,它们的花瓣翕开了阳光的翅膀,在山里飞翔。
  最喜欢在非周末的清晨漫游虎头,游人不多,薄雾轻笼。花瓣上衔着甘露,娇态也在这个片刻真实浮现。空气中扇动着花香的羽翼,一个桃花岛又一个桃花岛温柔地将你拥抱,让你突然有遗世独立而成浪漫诗人的错觉。啸溪静静流淌,以水的灵动滋润花的温柔。土地有了桃花的映衬,也仿佛穿上了一件多彩的外衣,显得年轻而富足。几个少女隐藏在桃林中,随意抛出阵阵轻盈的笑声,使这样的清晨更加生机勃勃。在虎头,你可以暗许自己当一位吹箫赋诗赏花的桃花岛主,因为自由和浪漫,就是这里的精神。从虎头村中伸展出一块很大的空地,轻轻嵌入桃林,一棵年代久远的榕树长在那里,亭亭华盖,像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果然旁边设有一庙,供村民祈祝。我透过漫如云彩的桃花,在默默想,这片土地一定是有灵魂的。
  虎头——这样一个有威武名字的村庄,为什么会喜爱上多情的桃花,为什么会选择植桃来丰沃自己的乡土?也许是因为桃这一美丽的果树有着悠远的历史吧。早在4000年前,桃就被人类利用、选择、驯化、栽培,中国商、周时期已有普通桃的原始种,古书如《诗经》《山海经》《管子》,都对桃进行了诸多记载。在它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不仅有了丰富的品种,而且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与畬家人有着何等相似。在滔滔长逝的岁月长河中,在沧海桑田的社会变迁里,畬族人不仅没有被苦难压垮,而且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体育、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枝独秀,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许是因为桃是最能代表乡人幸福之梦的果树吧。在最初的《诗经·周南·桃夭》里,桃就已经在其中吟唱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章。桃因生长旺盛,花色艳丽,结果早而多,亦象征着家庭人丁兴旺、祥和与幸福。到了东晋末年,陶渊明更巧妙地构思出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陶渊明的笔下,桃又变为世外乐土的标志。我想,在漫长的植桃史中,畬乡人定然在每一棵桃树上倾注了勤劳的汗水,给每一朵桃花献上了最甜的笑容,而桃也一定被深深感动了,所以以累累的果实来回报畬乡人,让每一个勤劳的畬家都能“灼灼其华”,让每一个美丽的畬乡都成为桃源乐土吧。桃总是古人用以比喻人才、人品时对象。如“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盈门”等成语,一直沿用至今。从这片畬乡,曾走出了帝师郑寀,走出了一腔爱国热血的中华邮政局军邮总视察林卓午少将,走出了多少举人进士、硕士博士。畬乡人好学上进,心在故土,眼睛却看着世界,他们不做井底之蛙,视野开阔,愿担社会重任,勇济天下苍生,其精神与胸襟尤令人感奋。
  在虎头,在这个平凡的小山村,我透过金色的阳光,似乎看到了这里的村民正以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智慧在这片土地耕耘,无数个创造的日子汇合在一起,厚重的文化便立起来了。面对这些朴素的畬乡人,你怎能不被他们的这种生命姿态所深深打动,并由衷地赞叹和产生敬意呢?三月,我在畬乡,看到桃花红了,看到村貌更新,看到村民笑靥,看到高速公路已通,由此我想到了桃的深层文化符号。在古时,桃树的兴衰,常联系着国家的兴衰。适逢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桃也得以很好发展。《尚书》记载:“周武王克商,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周武王凯旋而归,坐定天下,便公布了一项偃武修文的重大措施。这是一幅和平景象,不用别的花作陪衬,只用桃花,足见桃花和西洋的橄榄枝具有同样的意义。在今天伟大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畬乡的千万桃林,不是也勇立时代的潮头,不是也在合唱一首春天的故事吗?正是:畬乡三月桃红,人间正是春浓。若觅世外乐土,不如转入此中。
  桂林清泉洞①乡愁,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岁月愈久,味道愈浓。因为,岁月酿造记忆的琼浆,时间沉淀怀旧的情感,已然在心田发酵。朋友的聚会,同事的闲聊,话题或多或少都会扯上家乡,福安西部的小村庄——桂林村。我不敢把家乡与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相媲美,但她在游子的心中却有它处不可比拟的美。那里的每一株小草,每一朵野花,都散发我闻过的馨香;那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我儿时的足迹,都贮存我儿时的笑声。更何况,那里还有我的父母和亲人。
  穆云乡桂林村,四周群山环抱。有天龙山、狮子峰、禄山峰,加上万亩林场,千亩生态林,处处树木葱茏,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终日长流不息的穆水,如同一条玉带绕林却不与啸溪合抱而自成一流。村内螺形状的道路别具一格,九弯十八曲的小巷里弄古民居鳞次栉比,交错有序,别有一番水墨江南的韵味。村头巷尾有千年古樟、五帝泉、万年蘑菇榕、明镜潭等景致,景景奇特。尤其以距村东两公里的风翔山的清泉洞,洞构奇特,巧夺天工。一块形似金龟的巨石冠顶,形成一个天然的殿宇,洞宽9米,深32米,洞内有洞,洞洞相通,一泓泉水潆洞而出,水流清清,水声汨汩,疑是银河落家乡。
  相传,清光绪十三年(1887),村中秀才王贡南带着“寻龙先生”到风翔岗山腰处为祖先寻找墓地,看到这里奇石峭立,自成洞穴,洞内清泉自溢清香透彻,寻龙先生用罗盘对照后说:“此地真乃仙家境地,若建立读书楼阁必出大贵。”贡南听了很高兴,顺手把一瓶酒放在洞口,自个侧身爬入洞穴,想探一探这洞到底有多深,冷不防,洞内却滚出了一块大石头,击碎了酒瓶,于是,贡南不敢再往里爬。回家后,贡南放心不下寻找墓地之事,便建议村人开洞建阁,村中螺峰祠堂董事齐声赞许。开春后,便动工挖掘,挖开洞口,洞内竟有一个可容纳上千人的大厅,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洞顶一块大石,足足有两座房子大小,像是天造的屋顶,覆盖着前后两座大厅,整个洞不施一瓦一木,便自成一处广宇。挖掘洞穴的过程中,村里安排一个叫王毛明的人在工地上守夜看管工具。可是一到夜幕降临,洞内便传出男女说话声和乐器弹奏声,王毛明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连夜跑回村里。经他一说,是妖魔在作怪,其他工人也不敢去干活了。几天后,贡南写了一纸祭文,向洞中仙人祷告,请求各位仙翁夜晚勿在洞内大声喧哗,好让工程早日完成,日后定以万年之香火祭祀众仙。一纸祭文果然奏效,从此,晚上非但寂静无声,而且洞口云雾弥漫,清香飘逸,加之泉水叮咚作响,宛如仙境一般。贡南见此情景,提笔写下了这么一副对联:洞弥之气古,泉写道心清。这副对联头尾四个字联得也很特别,从头念起是“洞古泉清”,从尾念起则为“清泉古洞”。“清泉洞”,洞名一直沿用至今。
  站在洞前远眺,穆阳溪水悠悠,洞前竹林苍翠欲滴;洞后漫山遍野的青松,呼啸的涛声,格外爽心悦目。清泉洞的松、竹、石、泉,以其鬼斧神工的特质,独自成景,没有丝毫的造作。身处此境,你感觉不到热烈和奔放,只有清新淡雅,仿佛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漫步洞内,凉风嗖嗖,听泉水叮咚,看清涟涓涓,喝上一口久违的甘露,爽了唇舌,甜了心田。在洞旁先人仿普陀景观,塑观音云游像,建文昌阁,供村中学子膜拜魁星考取功名。由此,这里深深地烙上了宗教和文化的印记。
  “石开石罅一泓清,我佛慈悲泻净瓶。虔折柳枝来蘸得,灵台洒试镜长明。”好一处心灵的栖息地!清冽冽的泉水养育着一方人。从桂林村走出去的学子屡屡出仕,荣宗耀祖,成就一番事业。
  凤凰到此①风景常有,唯个性难觅。而个性,往往从这些气质传导出来:风韵、风情、风范、风骨……这样的气质一搭,念想的空间哗啦增大。风景如人,若颜值内在俱佳,相对而立,则四周空气荡漾流转,气场挪移变换,让人目不斜视。譬如穆云畲乡,端端地安在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下,仙气沾着人气,添了风情,染了风韵,增了风骨,白云山的底蕴就慢慢地晕染开来。
  比如这穆云溪塔葡萄沟。和多数地方一垄一垄盖着塑料膜的葡萄棚栽方式不同,聪慧的“山哈”沿溪面用铁丝拉线搭架栽培,让刺葡萄藤蔓交叉穿插,远远望去,一大片一大片如绿色地毯般铺设而去的葡萄架,葱葱郁郁,连绵不绝。葡萄藤下溪水潺潺,溪岸番鸭成群,或溪里戏水,或岸边栖息;葡萄藤繁叶茂,庇荫一处凉爽。一串串的葡萄,颗粒圆润,裹着白霜,透着蓝紫,轻轻撩开紫衣,露出内里的鲜嫩与水润。满架的丰硕,已经不再是一种装饰,更是生命的投影,依偎在白云山下,透着南国风韵,带着畲家风情。
  顺溪而行。数百年的相思树展开巨大的树冠,投射下大片的阴凉地,三两孩童,在树下嬉戏玩耍,这样看着,目光也变得柔和,想起进入白云山景区时,有道路标识:穆云穆阳,白云山。那时看着就觉得字形端正,结构匀称。穆——云,穆——阳,畲乡柔和的名字,轻轻地在唇齿间呼出时,更有温和恭敬,行云流水,明亮温暖的蕴意,这样的地名,声形意,皆属上乘,与“白云山”紧紧挨着,和谐融洽,让人心生喜欢。
  有“山哈”挑着沉甸甸的葡萄担子从碇步桥上走过,两臂尽力撑开,紧紧握着绳索,控制箩筐晃动的幅度,汗水从额前淌下,脸上却带着欢喜。正午的阳光照在溪面上,也照在他身上,溪水粼粼,漾得身上仿佛镀了一层明晃晃的金光,犹如走在一条金光大道上。这矫健的步伐坚定沉稳,一如其畲族先祖从广东潮州凤凰山麓到福安的迁徙步伐。那始于唐代的步伐,数百年如一日地在这里踏响,在这里繁盛衍生,延续着“溪塔蓝”的辉煌与传统,溪边的“蓝氏宗祠”“畲族文化展馆”“王三公宫”“畲药生态园”与畲家遗存的民居、古亭、廊桥一起,默默收藏这些笃定的步履,让记忆倾听时光深处的动静。
  现在,我对着这个宁德地区最大的蓝氏迁途起源地——穆云乡溪塔村,敬拜!敬拜!畲家的摇篮,似是应约的,我来了,这一约将是一生的念怀。有了念怀,仿佛一切都与自己相关。廊桥、流水、古道、土墙、黑瓦,还有黄狗,都与溪塔村好听的名字一样,让我喜欢。这个背靠白云山麓的村子很小很静,四周群山环抱,桃园偎依。依着背风向阳的山势建起的房子,错落有致。青山绿树,黄墙黑瓦,大块涂抹的色调,因有白灰勾勒的屋檐做边,衬着黑瓦愈加得黑,黄土愈加得黄。
  村子前方是宽阔的大坪,大坪修有水池,池水清澈,应了“水聚明堂为吉”之说。水池旁大片的空地,几块平铺的谷笪上晾晒着红辣椒。红红火火,这就是日子。溪塔畲村,不管条件如何,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样,畲家的日子就如晒在阳光下的一切:小巷可以悠闲踱步,土墙可以挡风避雨,黄狗可以看家护院,灯笼可以点上吉祥。
  轻轻步入一户人家,来不及环视四周的布置和条柱上的大红对联,目光就叫厅堂上高高张贴的“凤凰到此”四字深深吸引。虽然我对畲族知之甚少,但我知道畲族有浓郁的凤凰情结,这与他们认定的民族发祥地广东凤凰山和三公主的传说有着天然的关联,他们视本族女性为凤凰化身。勤劳善良聪明美丽的畲族妇女以对本民族的卓越贡献博得同胞的普遍尊敬,形成了畲家特有的“崇凤敬女”习俗。结婚时,厅堂张贴“凤凰到此”,行跪拜礼时,新娘不下跪,新郎下跪。男尊女卑,仿佛在这里一下子颠倒。
  “凤凰到此”是他们永远的心念。这心念,却让我一下分辨出这户人家的畲族身份,让我看到了被传承的畲族风俗文化,看到了如白云山般坚韧的畲家风骨。这心念,随着白云山的风悠悠转转,让每一朵白云都带着风情,让每一块石头都透着风骨,让我着迷。
  晴川看白云提到白云山,我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洁白、轻盈、缥缈的温柔之美,大朵大朵的白云在山间缭绕、缠绵。那种的洁白、那种飘云,只有白云山这种集山峰、峡谷、溪流、水库于一体的山情水性才能拥有。
  白云山,千峰烘托,巍峨挺立于福安市西北部,据说就因常年白云缭绕而得胜名。我曾去过多次,虽说四时风光各不相同,但那里的悬崖、那里的峡谷,那里的翠树,那里的白云,那里的葡萄沟成了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风景图。这次进白云山,先经历山脚下的溪塔村,是一个有着浓郁风情的畲族村,还是有名的白云山葡萄沟。两条溪流清澈透亮,缓缓而过,在村口会心地交汇,把村庄揽抱怀里。站在溪边或走在葡萄架下,感觉两条溪谷的潺潺流水,击石飞珠,飞溅的都是架上葡萄诱人的光芒。抬起头,架上的葡萄则密密遮掩,偶尔有一两束光柱泄下,仿佛有了神话里天宫神眼偷窥葡萄架下的甜蜜。几刻钟的酝酿,再上白云山,心里仿佛也多了几分情愫,车子沿公路逆流而上,打开车窗,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这空气还是葡萄沟送来的,潺潺流水,淙淙有声,依稀中仿佛还有畲族青年对唱的余音;这空气是白云山送来的,葱葱绿树,呼呼有声,倾听中尽是天籁禅音。同行的朋友为了拍摄白云山的云海与日出,上白云山,我上白云山则如公路盘旋而上一样,为上山而上山。上山公路在没人没车行走时休息,我也在自己听星语与风歌后歇息。
  第二天清晨,看日出,拍日出的人起得特别早,我在他们的动静里也爬了起来,他们扛着照相机直奔山崖,我紧跟其后。因了昨夜的一场雨,山顶的气息有些潮湿,风裹了这湿润扑面而来,那种山野的气息真分不清什么味,我只能说清新。东方闪现着温柔的光,在云层之中有了光芒,光线忽明忽暗,我静静地凝视着那一缕光芒,期待日出时那瞬间的喜悦。周围一片寂静,大家似乎屏住了呼吸,耳畔传来花落时轻柔的声音,我的目光轻轻地掠过远远的云端,在流光溢彩的期许里,思绪在第一缕阳光的温情里婉约晶莹。
  天空渐渐亮起来,周遭染上了金属色,虽是初秋,而草木却风华正茂,微风轻拂中,留下一抹璀璨的霞光。霞光过后便是日出,日出之后便是晴天,雨后的晴天就会有意想不到佛光景观。我见到了,那是在云朵随着风翻滚之后,躲开太阳,铺就一层薄纱,万丈佛光直射而下,我静穆地站在佛光里虔诚合掌,在白云山巅能佛光沐浴,这是这方山水,这方日月的施舍,我俯首轻声道谢,感谢给我一个丽日与静夜,给我这清新山野味道,给我一个有虫鸣低语的空间。
  下山了,白云山壶穴是在我看日出的白云山下,是在我溪塔村葡萄沟源头,这是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景区最神奇一道风景——九龙洞。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块块巨大的岩石经过亿万年流水的侵蚀而成的壶穴,形态各异,它们与山顶上的白云就这样静坐、对视,此刻虽然寂静无声,我却听到梵音阵阵,如行云流水般袅袅升腾,从水里,从岩石上,渐渐氤氲、蔓延、晕染开来,那梵音撩起天上的白云,给予诱惑的希望和光明。白云胜雪,岩石如墨,一种是空灵的美,一种是凝固的美,两种形态,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完美地结合于天地之间的白云山,我就站在这无尽的地欣喜与遐思中。
  风景别后成了念想,白云山的日出、白云山的佛光,白云山的九龙洞……一一流连。如同云恋山,岩恋水,葡萄恋溪塔村,相守永远。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