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艺文掌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651
颗粒名称:
艺文掌故
分类号:
I207
页数:
7
页码:
199-205
摘要:
艺文掌故概括了散文、诗歌等介绍。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艺文
杂记
内容
散文
清泉洞里觅诗踪①
清泉洞,又称“清暑洞”,古名“仙岩洞”,位于桂林村东穆阳溪彼岸八里的凤翔山侧峰,由多块嶙峋巨石构成,其中以形似蛤蟆的巨石覆盖其上,即人称“左济公岩右蛤蟆石”的蛤蟆石,成为一座天然殿宇。洞内外宽内狭,平均宽九米,深达三十二米,离地约高四米,可容纳五百人左右。洞内又有一小洞,其深度弯曲难测,有一线冰泉贴石缓缓流出,泉水清冽,久旱不涸。
光绪十年(1884)版《福安县志·山川》载“螺峰山,在桂林坂”,接着又言“仙岩洞,洞有石室,深四丈许,祀马仙于此”,“俱十七都”。明万历版《福安县志》仅载螺峰山。此为未辟前之清泉洞。相传有刘氏七位姑娘为了避乱隐居洞中,潜心修真,她们以泉水练就神水,防瘟祛疫,乡人祀之,不计其年。七位姑娘称为白莲仙姑,分别名白雪娇、白雪荷、白雪莲、白雪云、白雪玉、白雪娥、白雪梅。
光绪十三年(1887)由桂林秀才王贡南倡辟全洞,王氏家族乐成此事。今存石制神座上有“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吉日桂林坂王姓董事同鼎建”字样。洞内大厅仿南海普陀山仙境,塑造观音云游群像,原七仙姑移居后座,并盖文昌阁供奉魁星,为王氏学子攻读之所。筑修环墙,砌造洞门,王贡南撰洞门联云:“洞弥云气古,泉写道心清”。横额:“清泉古洞”,“清泉洞”之名由此而来。
民国初年,桂林王碧仙带女伴弃俗来此居四十余年,协力耕织,集资修葺,规模日具,以供各地信众礼佛及游客驻足。王碧仙乃桂林医家之女,亦谙医道,悯贫恤苦,施药济世,远近仰其高行,香火日盛,游客日众。当年王骏声、缪邦镛表兄弟就曾在此读书。民国廿五年(1936)再经王碧仙与桂林村王红志集资重修大门及围墙,使全洞面貌为之一新。洞外摩崖石刻五言绝句“崄口万山石,吁嗟行路难。玄穹如有锡,饷此一泉寒”,系时任穆阳区长的闽侯人金振庭撰写。此后不久,金即返闽侯,后去了台湾。
清泉洞是穆阳、穆云、康厝之胜景,常年游客不少,从目前来看,它是福安历史上文人吟咏最多的古迹。1991年,经秋园诗社社员、桂林退休小学教师王正搜集,上自王氏族谱所载1890年的《清泉洞》诗,下至1990年诗社同仁吟咏,共计105篇。如1928年陈铁民烈士《登清泉》:“六朝云雾窟,今日凤翔峰,洞托峥嵘石,天参挺拔松。霜残三径菊,梦破一声钟。危崖空怅望,南国雨兼风。”充分表现革命先烈面对“风雨如磐闇故园”之现状的不满。1930年缪邦镛《咏清泉洞》二首云:“山间石洞溢清泉,夏日来游避暑天。香客骚人同向往,流传中有女神仙。”“攀登乌道绕羊肠,洞内风光清又凉,仙子若迎游客至,此身遮莫是刘郎。”
借民间传说,自我调侃。以画梅著称的缪晋《文昌阁照墙题画》云:“米颠拜石我偷松,偷取云涛入笔锋,千载悠悠黄鹤去,于今独有凤翔峰”,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1942年,陈文翰邀郭虚中同游清泉洞,陈文翰写了《清泉留咏》,郭虚中则有《和西园先生》,二人七律用笔清健,语皆隽永,不愧为同光派陈石遗之高足。1947年,有无名氏题壁诗道:“十年抱璞走风尘,失路归来又问津,洞主殷勤疑远客,通名愧说穆阳人。”“不附青藤上绝崖,嶙峋怪石自安排,曾经一滴清泉水,流到沧瀛不复回。”抒发作者怀才不遇而不愿趋炎附势的情怀。
特别令人感慨叹惋的是,不少人数十年后重游清泉洞的诗,秋园诗社陈桂寿、曹英庄、林阿镛等诗家皆数十年后重登而有感。年寿已高忆当年游清泉洞的,有台湾金振庭1990年的《忆四十六年前题诗大岩感怀》三首:“月啸烟呼笔扫云,清泉留寓水殷勤。情知生息攸关处,与凤共鸣石壁中。”“雨余拾级上山游,栏槛无遮处处留。却怜泉洞清流水,流尽青丝到白头。”“凤翔冉冉下苍穹,地应山灵感慨同。金粟平铺交界处,龙媒去后鸟呼风”。曾在穆阳区公所当过区员的福州赵彦中《清泉洞忆游》云:“寻芳未负艳阳天,弹指掠过五十年。往事依稀孤馆梦,余情旖旎一溪烟。汤汤碧水流无间,朵朵浮云离复牵。洞口桃花犹笑否,因风寄意问清泉。”市内咏诗忆旧游的人甚多,如黄介繁、罗彦青、林华春、缪德奇诸位先生。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1946年塑佛师傅崖刻七律二首:“秋间初塑白莲仙,此次重来把色添。连日受寒风雪下,长宵取暖火炉边。无鸡扰我深更梦,有钵醒人拂晓眠。碌碌半生无所事,三餐随素等参禅”。“巍峨石显济公仙,佛法能涵圣德天。莞尔不言看世界,逍遥无虑倚岩前。鑫刚体相原无幻,菩萨心肠别有缘。愿献真诚频祝祷,梦中悟彻入秋蝉”。第一首诗写自己塑佛生涯:风雪之下终日受冻,长夜里冷得只好到火炉边取暖,寺院里倒没有鸡鸣声打扰我深更梦,为赚取工钱才天不亮就爬起来。半辈碌碌无为,一日三餐一直随和尚们吃素,我和参禅的和尚有何区别!诗篇真实反映了他的生活,抒发其空有抱负却无所作为的惆怅心情。该二首七律对仗工整,平仄合律,估计曾在名师门下读过几年私塾,背诵过《声律启蒙》,尤其是“有钵醒人拂晓眠”的“钵”,是梵语“钵那”之略语,意为钱,言工钱催醒人们拂晓时的睡眠,若无一定造诣,恐难写出此诗句。
我重游清泉洞是1998年7月25日,我们七八位初中同学乘坐一辆三轮摩托车,说去就去,是为了重访旧地,还是为了寻觅诗踪,现在也记不清楚了。山上竹木茂密,连洞门也隐入树影之中了。
进入清泉洞,在殿后隔壁厅,我们看到好多位诗人的墨宝装裱后挂在壁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介繁先生1990年的七律《忆清泉洞》:“髫年结伴记曾游,拂柳分花小径幽。殿角欲昏飞蝙蝠,墙腰未雨篆蜗牛。龛前贝叶龛中佛,洞外炎威洞里秋。别后每思重览胜,蹉跎岁月白人头”。黄介繁先生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其诗词书法皆精妙,此诗八句,刻画入微,句句用语不凡。如“殿角欲昏飞蝙蝠,墙腰未雨篆蜗牛”,不是当年亲临此地并夜宿,怎能写出这种清泉洞独特的景观?尤其是“篆”字,名词作动词用,将蜗牛爬行时体液留下的痕迹,比作写篆书的运笔,真是妙趣横生。可惜这已是老先生的绝笔,适才上山路上,黄滔同学告诉我,黄老先生已于凌晨仙逝,享年九十一虚龄。为纪念这次重游,我鲁班门前挥斤斧,勉强凑成《步介繁先生(忆清泉洞)韵》:“龆龄别后复重游,洞壑难寻云树幽。壁上已无悬蝙蝠,篱间唯见舞牵牛。崖前旧刻翻牛漆,殿后新题卷暮秋。回忆当年远足伴,堪嗟西照近山头”。以此纪念这位在我心目中与先师李若初相仿佛的同乡、老前辈。读小学时,我们曾来此远足,同来的刘凤梅老师告诉我们,以前她来时,见到许多很大很大的蝙蝠悬挂在崖壁上。不过我们始终未曾见到。
1984年端午节,黄介繁先生与部分秋园诗社老会员成立富春诗社,开展活动,直至1988年4月恢复秋国诗社。诗社组织会员到此玩赏,老诗人们感怀激烈。吟咏清泉洞之诗词特别多,留在清泉洞内的诗迹也特别多,为清泉洞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上王正与陈桂寿二位老诗人费心搜集编辑,至今留有《清泉诗荩》,登清泉洞尚有诗人踪迹可寻。如果我市其他古迹也有二位老人一样的有心人,将古今诗作加以搜集整理与传布,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诗歌
登清泉
陈铁民①
六朝云雾窟,今日凤翔峰。
洞托峥嵘石,天参挺拔松。
霜残三径菊,梦破一声钟。
危崖空帐望,南国雨兼风。
咏清泉洞
苏明德②
山间石洞溢清泉,夏日来游避暑天。
香客骚人同向往,流传中有女神仙。
攀登鸟道绕羊肠,洞内风光清又凉。
仙子若迎游客至,此身遮莫是刘郞。
文昌阁照墙题画
缪晋①
米颠拜石我偷松,偷取云涛入笔锋。
千载悠悠黄鹤去,于今独有凤翔峰。
和西园先生
郭虚中
一入山门岚气迷,鸿蒙世界是耶非。
洞藏老子经无字,天补娲皇石不规。
泉自在山清可许,云经出岫静难持。
狼烟狠破华胥梦,青岛瑶池也奋飞。
游洞有感
曹英庄②
清泉宝洞恣游观,无那尘心解脱难。
羡煞斋堂诸菩女,如来幡下任盘桓。
清泉留咏
陈文翰③
倦鸟归来故梓秋,辞车戴笠信天游。
几人洁已泉清肚,谁氏谈经石点头。
品茗风生栖蝠洞,挥毫竹掩读书楼。
朝雍④石室开千古,煮玉何方迹不留。
留言
林卓午①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可惜出山难,春光丘壑没。
当日锢宫墙,谁人识王嫱。
琵琶弹万里,大漠美名扬。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