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名人与名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644
颗粒名称:
名人与名乡
分类号:
K825;K295.75
页数:
14
页码:
183-196
摘要:
福安在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始立县置,关于穆云畲族乡最早的记载也始于宋。自宋始,穆云的名人不胜枚举,其中有对建立福安县有功的郑寀,被誉为“宋末诗人之冠”的谢翱,亦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等。近当代以来,更有本埠或外乡的名人在这片土地留下精彩的印记。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名人
名乡
内容
福安在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始立县置,关于穆云畲族乡最早的记载也始于宋。自宋始,穆云的名人不胜枚举,其中有对建立福安县有功的郑寀,被誉为“宋末诗人之冠”的谢翱,亦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等。近当代以来,更有本埠或外乡的名人在这片土地留下精彩的印记。
历史名人
郑寀(1187-1249)字伯亮,一字载伯,号北山,宋绍定二年(1229)黄朴榜甲科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侍御史。长溪县穆阳福苑利湾(今穆阳镇与穆云畲族乡一带)人。据谢氏谱记载,谢翱故居与郑寀家对面。穆阳三贤之一,与缪烈、谢翱同祭祀于坐落穆阳镇区的仰止祠。父郑之明,封赠承务郎,与妣合葬穆云畲族乡大莲村后山,此墓为福安市古遗址保护文物。隆坪村保留郑寀原配阮氏墓志铭,其夫人薛氏系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十二世孙官至左司郎中的薛恋之女。郑寀六代孙郑万四公,于元至大元年(1308)迁穆阳西铭(今康厝畲族乡西铭村)。
宋绍定二年(1229),登甲科进士,初绶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推官。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淳祐元年(1241),参加馆试后升为秘书省正字;宰相史嵩之遣人笼络,郑寀不予理睬。一日早朝在奏对时说:“国家败坏已极,以权谋私非一人,祸酿非一日也,不光当权者之罪,此乃皇上贪欲之心未泯所致也……”,深得理宗嘉许。后任校书郎,转调为著作郎,又升右正言官兼侍讲。后又调为侍御史,再奏《正名器疏》,升左谏议大夫兼侍读。
宋淳祐五年(1245),长溪西北乡申请析县已二十几年,因县治选址悬而未决。郑寀力主县治设韩阳坂,呈诗理宗曰:“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锁龟湖。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理宗阅后,深为感动,便御批“敷锡五福,以安一县”,于是析长溪县西北乡地建福安县,县治设韩阳坂。
宋淳祐七年(1247)七月,郑寀为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宋史》评论郑寀和师雍都是正人,而意不合,至各袒所说,这也是君子的过失。郑寀还未正式请辞职,便急于求去,旨下仍以原职为临安府洞霄宫提举,赐衣带鞍马,未辞职而赐行,此为特殊礼遇。
宋淳祐九年(1249),授资政殿学士,常伴理宗;一日闲谈时告诉皇上家居长溪县北山,建有澄庵;理宗御书“北山澄庵”赐他,并作诗题扇送行,诗曰:“秋思太华峰头雪,晴忆巫山一片云。去国时来犹未得,诗篇遥赠北山君。”同年,郑寀去世,赠通政大夫,葬于福清县宁德里。福安首任县令郑黼因他建县有功,在县治南面的南山峰下建祠纪念他。明万历《福安县志》载:“北山行祠,祀端明殿学士、提举洞霄宫郑寀。南峰、穆洋皆祀。”今有郑寀雕像立于福安城南天马山麓。
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又作皋父,晚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出生于穆阳樟南坂利湾(今穆阳镇与穆云畲族乡一带),钥之子。谢翱的曾祖谢景晖“肇基穆水畔”,父谢钥“居樟南坂利湾,与郑先生寀家居对面”。谢钥,字君启,性情致孝,居母丧,哀毁庐墓,终身不仕。师从同乡人缪烈,被缪烈招为女婿,研习《春秋》,并著有《春秋衍义》十卷、《左氏辩证》四卷。
谢翱为人雅好山水,所到必选胜游览,题情赋咏。咸淳初,赴临安参加科举试进士,不中。咸淳三年(1267)写成《宋祖铙吹曲》12篇与《宋骑吹曲》10篇,元代诗评家吴莱曾称赞“文句炫煌,音韵雄壮”,被太常乐工拿去演习。不知何故落魄在漳、泉二州,因流离失所而又迁归祖籍浦城九石渡观前村。当时,临安已被元军攻占,南宋政权将近灭亡。当谢翱知悉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建立都督府,就变卖家产,招募乡勇数百人,前往投效。文天祥对《宋祖铙吹曲》早有耳闻,见其感义而来,激动万分,直接任命为咨议参军。跟随文天祥转战漳、梅、赣诸州,一路进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会昌等许多县城。元朝政府颇为震动,即令大军分水陆南下。潮州一战,宋军大败,文天祥被俘就义。谢翱改称粤人,自号晞发子,携带文天祥生前所赠玉带砚,流亡浙江永嘉、丽水一带,对元消极抵抗。先后在越山、西湖等地,组织了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月泉吟社”“汐社”等诗社;联合一批南宋爱国知识分子,互相唱和,抒发亡国之痛。
元成宗初,约1295年,浪迹一生的谢翱最终定居杭州西山,同时娶刘氏为妻。次年,不幸因患肺病去世,享年47岁。友人方凤,弟子吴思齐、方幼学遵照遗嘱将他安葬在子陵台南。其后,弟子吴渭买田修造“月泉精舍”敬奉祭祀,祠名“晞发处士”。人们纷纷赴场以诗文殉悼,并捐建“许剑亭”以示纪念。
谢翱一生辛勤笔耕,著述有集百余卷皆散佚,诗传于今者约200余篇。南京图书馆馆藏有《许剑录》《晞发集》两部。“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时事造就了他的诗文高度,他用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明清两代不少文学家都对谢翱气节和文学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明代杨慎誉之为“宋末诗人之冠”;《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至今其传世之作仅存《晞发集》10卷、《晞发遗集》2卷、《晞发遗集补》1卷及《天地间集》《登西台恸哭记》。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福安知县张蔚然建“三贤祠”,春秋祭祀薛令之、郑虎臣、谢翱三贤。从此,“福安三贤”即成定说。他与外祖父缪烈及父亲的挚友郑寀,被祭祀于“仰止祠”,列为“穆阳三贤”。
王朝佐(1452-1518)字克用,号素庵,明代卓家坂(今穆云畲族乡桂林村)人。生于明景泰三年(1452),卒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父王昌,为教谕。王朝佐曾两次科考都不得志,遂放弃出仕的念头,隐居桂林村郊的螺峰山下。
他虽科举不中,但博通《易学》,并有斐然成章的才华,后被督学发现,将他补入弟子员,却被他辞谢了。他隐居,以教育为业,收徒弟传授学识。不论学员天资如何、能力如何,有教无类,他都能极其耐心地给学生讲解、解惑,回答提问。
处世上,他常常训导子孙崇尚俭朴生活,不去侍奉佛教徒。桂林村以王姓为主,村内王氏族人有是非难辨的纠纷事情,便上门找他评理仲裁,他都能公平、公正地处理,使双方气愤而来,谈笑着和气离开。于是,村内人家每有张罗大摆宴席,都邀请他去当上宾,但他从不赴宴。故里都以他为有才德之人。明万历《福安县志》载:“王朝佐,字克用,卓家坂人。教谕昌子,通易学。两试不偶,超然有嘉遁之志。督学赏其文,令补弟子员,资以廪饩,辞不受。退隐螺峰,教授生徒,有叩不问能否,悉心以告。训子俭泊,不事浮屠,族有曲直,赖以取平。有司请宾席,辞不赴,乡论重之。”
王九韶字尚乐,号凤庭,卓家坂(今穆云畲族乡桂林村)人。廪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乡试第十四名举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任归化(今明溪县)教谕,旋升兴安(今广西桂林)令,官至湖广茶陵知州。
王九韶本质精诚,待人真心。于归化任职教谕,教化出众多的有学问贤才。于兴安当县令,深受百姓爱戴。于湖南茶陵任知州,因地制宜,普遍施行农事,使当地的资源得以开发,经济得以发展。任满归家后,与家乡的父老结集,组织成立“茗社”。乡里人越发敬重他。由于王九韶本分循规,政绩突出,明熹宗朱由校于天启六年(1626),下诏书评价道:“加意育青衿,化宏棫朴;推心置赤子,泽遍桑麻。”此诏书现存在螺峰王祠。他逝世后,列为乡贤被春秋祭祀。《福安县志》人物篇有记载。民国《明溪县志》载:“王九韶,字尚乐,号凤庭。福安举人。来署教谕事。为人宽和。其教人以行己立身为本,文艺次之。士有贫者,不取其贽,且捐赀以赒之。升广西兴安知县。邑人士为立碑,以志其德。”
刘绍基(1812-1869)字步衢,号仰山,清监生、太学生,福里村(桥溪)人。卧虹桥的首要倡建者。
卧虹桥,位于桥溪村的古道溪面上,是过去的闽浙交通要厄,经此桥进入福安城关比绕道穆阳,能节省约一半的路程。《福安县志》卷之四《山川》详载:“卧虹桥,在十六都桥座头。《续志》:名天人桥,凭空结构,高百尺,上覆以亭二十余间。咸丰四年(1854),监生刘绍基等倡建。”
桥座头,一名桥溪,即福里的旧称。村舍以卧虹桥为起点,沿着桥头的溪流两岸建造。卧虹桥原名“天人桥”,旧桥是座大跨度的古廊桥。据县志记载,桥上连续覆盖有亭二十多间,供过往行人休憩之用。
据说,当时春夏汛期,山洪汇涌溪中,飞涛怒沫,舟楫不敢下渡,行人滞留两岸,只能对着溪洪长叹。刘绍基组织发动村民,鼓动周边村落和长期往来此间的商贾,甚至姻眷亲家,终于在咸丰四年(1854)建成了卧虹桥。从此,天堑变通途,远近行人得到便利。
后来卧虹桥毁于山洪,新修为石拱桥,系福里村郑本仕、刘干明等人士于2009年5月18日筹划倡建开工,于2010年6月28日竣工。
刘绍淇(1833-1902)名皆春,字卫水,号竹轩,行嵩四。清按察司照磨衔,例贡生,桥溪村人。刘绍基同胞第五弟。孙刘宗彝。
据桥溪村刘氏家谱记载,他擅长经商,二十岁就独自闯荡江湖,以贩卖瓷器,从瓷器之乡的江西景德镇起家。之后,他游商到达吴越,看到江浙的纺织业发达,心中顿生贸易经,承揽下经销福建的布贸生意。而福建土产菰笋,遂将菰笋顺路贩运到兰溪、杭州、绍兴、海盐乍川等地经售。
春夏之季,他在家乡福安抹制红茶。据近代资料,红茶虽起于坦洋村,却盛于穆阳,当时茶行在穆阳遍街皆是,穆阳溪码头非常繁忙。由于茶叶贸易兴盛,至1917年,穆阳按照福州中心街的宽度建设13米宽的“印坪街”,是福建省当时最宽的街道之一。刘绍淇将茶叶分开包装,外销的很讲究,称为洋装,运往福州南台去出口;内销的则为散装,批发给外地客商。
他经营各种物产,从事商贸长达五十年,不仅足迹踏遍半个天下,而且子孙们都赖以抚养。当年大哥刘绍基倡建卧虹桥,他也做过贡献。由于经商有道,发家致富,捐衔立望,子孙们也受益捐衔。其长子刘世经为郡庠生,长孙刘大培为例贡生捐直隶州分州衔;次子刘世镕为太学生。
郑辉仲郑步常郑辉仲(1841-1920),字发龄,号崑冈,清例贡,官章贻昌,含利湾(今咸福村)人。妻缪淑端,寿宁蓝田村人,一胞生八子,村民至今仍称“八元代”房,用以标榜子孙贤达、兴旺。他早年家里并不宽裕,中晚年则为村居首富,但他笃于儒道,中年丧失贤妻,为报夫人的同甘共苦之德与育子之恩,曾多次谢绝继娶。他六十寿庆,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解元郑书祥赠以匾曰“康强逢吉”;宣统二年(1910)正月七十寿庆,时任清同知衔江西抚州府东乡县知事、宁德霍童人郑宗霖撰文志祝(祝文今存);1920年八十寿庆,出资建咸福飞凤亭以便行人。他还开设“育贤田”以供他的八房子孙读书资费。
郑步常(1877-1938),字观寿,号登仁,清监生,郑辉仲第六子。原配南溪例贡詹寿衢女凤珠,继配晓阳谢朝惠女翠香。据村耄耋介绍,他娶妻两室,却膝下无子,遂虔心于功德事,出资修筑咸福关隘(约建于1912年),后出资修造晓阳村饮水工程。又娶了晓阳吕立焕女维莲,吕氏怀胎五个月他便去世,又五个月后吕氏生下男婴。
郑辉仲、郑步常,是咸福飞凤亭、咸福关隘的建造者。咸福关隘与飞凤亭,相当于咸福村的两个门户。飞凤亭毁于2009年,系南山门广场施工需要而舍弃。村东边入境口的古道上修筑关隘一座,毁于2013年8月3日,系白云山大道施工被拆。
王贡南(1850-1898)字为经,号品叁,清庠生,桂林村人。是避暑胜地“清泉洞”的初始发现者和首要开辟者。清泉洞,位于桂林村凤翔山侧峰。洞由嶙峋怪石构成。左济公岩,右蛤蟆石,上磐石如金龟覆盖,山石嵯峨,各具奇姿。清光绪十三年(1887),王贡南始辟全洞,仿普陀景观,塑观世音云游像,并建文昌阁,奉魁星,作乡学子读书之所。据传,当年王贡南领着堪舆师为祖公觅地,在凤翔岗山腰发现了此处很多奇石峭立,结成一洞穴,洞内流出一线泉水,又香又清,堪舆师用罗盘一照,脱口而出说:“此处真是仙家景界,建立读书楼阁必有大贵。”王贡南则将此事报告族人,在螺峰王祠的主持下,桂林村民开辟全洞,修环墙、筑洞门。王贡南撰洞门联曰:“洞弥云气古,泉写道心清。”这副联每句的首尾字加起来,从头念是“洞古泉清”,从尾念是“清泉古洞”,遂以“清泉洞”为名。又因洞内一潭泉水清澈长流,每逢夏日,山风习习,凉气沁人,成为避暑胜地,村民又叫它“清暑洞”。
刘宗彝(1885-1944)乳名允兹,字稷臣,别字鸷沉,号仁斋,行鸰三,桥溪村人。清末秀才,由福建师范毕业考入北京保定陆军师范,毕业后,历任南京陆军第三中学、北京清河第一中学教职。民国光复,初任武昌都督二等战时参谋官,嗣任福建财政厅主任。
清末,在保定陆军师范与蒋介石、顾祝同等为同学,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参加武昌起义成功,初任武昌都督二等战时参谋官、冯国璋秘书等职,因冯属顽固复辟派,遂去职回家乡。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蔡锷起兵讨袁,刘宗彝在家乡起兵响应。1918年7月15日,率众攻打福安县城,县知事戈乃康令人紧闭城门防御,刘宗彝以其友军未至,无法攻克而撤退。1922年,萨镇冰任福建省省长,福建财政厅主任刘宗彝转任警察第二大队大队长。
1930年,击败福建四大军阀之首卢兴邦的部队。后被国民党海军抓捕,拘留在三都岛。获得释放后,办过报纸,做过生意。
1943年10月,刘宗彝联络大刀会徒占领穆阳镇,数日后又围攻县城,被县长高诚学组织的自卫队击毙多人。大刀会会首王贵生等十多人被抓,刘宗彝被认为是后台,也被抓捕。1944年2月,县长胡邦宪掌握闽东大刀会暴乱情况后,并在保安团团长罗鹏瀛协助下将刘宗彝、王贵生等14人射杀。
钟日住(1892-1937)一作钟曰柱,畲族,下竹洲村人。少时家贫如洗,以采薪换米度日。1933年,闽东革命者马立峰、詹如柏深入竹州山地区宣传革命道理,发展中共组织与农会组织。钟日住深受教育,参加了秘密农会,投身“五抗”即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粮斗争和分田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34年,经倪愚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国民党军队围攻闽东苏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开始,革命者阮英平率领原安德县苏维埃政府的部分干部撤退到竹州山地区。
1935年5月,中共闽东特委重新建立,并决定恢复老区,开辟新区。同年8月,中共宁寿县委成立,倪英峰担任书记。随后,宁寿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钟日住担任主席。倪、钟两人通力合作,把该县13个区、37个乡、300余个村的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起来,还开辟了竹州山一带的秘密交通线,并组建游击队的赤卫队,抓捕土豪12人,镇压反动分子9人,分了8户地主的粮食260多担,创办兵工修械厂和红军后方医院。日住谙熟畲家祖传中医,就地采摘草药,医治伤病员,护理、治愈过叶飞的创伤,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呕心沥血,不遗余力,使竹州山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东党的三个重要依托地之一。
1936年4月,宁寿县苏维埃政府改为安周县苏维埃政府,钟日住继任主席。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胞弟钟凤朝加入了游击队,在一次遭敌追击时跳崖牺牲。儿子钟冬和,也成为红军伤员的护理员。当年,该地保长职责汇报地理情况,国民党军队师长看到“上下竹洲、十二炮”,误以为这里非常广大,有两个州,红军还装备着十二门炮。于是开进一个旅的军队,驻扎咸福为基地,对竹州山进行残酷地“围剿”。
1937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二),敌军趁过春节之机,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下竹洲村。钟日住早已有嗅觉,预先周密安排红军修械厂、红军后方医院安全转移。在反第三次“围剿”时指挥群众撤退,自己却未及转移,不幸被捕。被捕当场,国民党军队逼他供出党内秘密,他坚不吐实,并谎称枪藏在石厝下,国民党军队也有所警惕,跟随去石厝下的路上将他绑得更紧,知道上当后,气急败坏地把他按到龙井闷溺,用铁铲烙他的脊背,并挖出他一只眼珠。从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二)开始,钟日住被敌人严刑逼供,百般折磨,一直至3月29日被活活折磨致死。凶残的敌人斩下他的头颅,用铁丝串通耳孔,挂在咸福村口“示众”。
丁进朝(1902-1943)一作丁晋朝,乳名丁惠源,回族,黄儒村人。受“五卅运动”影响,自1925年开始参加进步活动。1931年春,加入“反帝大同盟”,组织贫农团开展“五抗”斗争;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后,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担任村交通员工作。以经营日用品为掩护,在穆阳蟾溪建立地下交通站,购买武器、药品,侦察敌情,传递信件。
1934年,参与组建村苏维埃政府。是年底,闽东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至1935年2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苏区,丁进朝因身份暴露,转移到宁德二区任区委秘书,在巫家山一带发动群众,组建党的基层组织和秘密交通站。
1938年1月,丁进朝任二区区委书记,与缪舜华等在宁德七都一带组织农会。已经改编为新四军六团的闽东红军于同年2月北上抗日,丁进朝则受命留驻苏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是年4月,配合县委巧施反间计,借国民党之手杀了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原营长、叛徒黄培松。同期,国共合作抗日协议被国民党单方撕毁,国民党顽固派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丁进朝遂随闽东党组织再次转入山区,开展抗日反顽游击战争,兼任中共宁德县委副书记,在桃花溪等地发展党组织和反顽自卫武装。
1939年5月,任中共宁德中心县委书记。翌年4月,任中共闽东特委委员;11月后与闽东主力游击队坚持在福安等地活动。
1941年7月,主持特委工作期间,领导组建宁德抗日游击队,建立游击根据地,转战宁德、松溪、政和等地。
1942年年初,队伍扩大到70多人,组建了闽东游击纵队,下辖七、八、九三个支队,活动于宁德县的广大乡村。同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107师一个营的“搜剿”,使宁德县长因“剿共无力”被撤职查办。是年12月下旬,丁进朝、叶忠率闽东游击队员纵队第八支队在赤溪院前被福安、宁德保安队包围,交战中叶忠牺牲,丁进朝和20名游击队员被俘,押往霍童。1943年1月,丁进朝被国民党枪杀于宁德霍童。
吴则忠(1908-1969)穆云畲族乡蟾溪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为建立闽东地方工农政权做了大量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转赴江西、江苏等地,参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被授予二级红星、自由、解放勋章各一枚。1950年,任福建省公安总队副司令员。1969年4月30日在上海病故,1971年12月被追认为烈士。
蓝木庆(1908-1988)上竹州村人。20世纪30年代,蓝木庆任竹州山村苏维埃政府主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除了给红军、游击队筹粮外,还通过熟人与穆阳街商店搭上关系,购入电池、毛巾、药品等军需用品,瞒过国民党军队岗哨,连夜挑回山里。同时帮助红军独立师建立枪支修造厂、后方医院和土豪看管所等,照料红军伤病员,接待四面八方来这里营宿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在艰苦岁月里,蓝木庆四出宣传,争取“山哈”为红军做好事,站岗放哨。动员“山哈”参军参战、为红军购买物资、传递信件。
1936年,竹州山遭国民党军队摧残掠夺,被放火烧了三天三夜,从上竹洲至周墩(今周宁县)苎园坪数千亩原始森林化为一片焦炭,上、下竹洲等6个村庄变成一片瓦砾。蓝木庆受伤三次,但仍矢志不渝,木楼被烧,他改搭草寮,转入地下坚持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蓝木庆历任咸福乡乡长、副乡长(公社社长、副社长),蟾溪大队大队长。当选过乡、县人民代表,县、地区老区人民代表和省少数民族代表,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蓝木庆分管竹州山基点村,尽管村落分散,道路崎岖,不论白天黑夜、雨天雪天,都出现在各村群众面前,传达上级指示,做思想工作,粮食征购任务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贷款如一到期,也由他收集起来送还银行。
1957-1965年,国家先后拨给竹州山老区修建房屋补助款2万多元,都经过蓝木庆手进行发放。他在发放款目时,坚决做到民主评议,合理分配,从不挪用多占。并为修房户搞设计做预算,跑周宁,奔福安,选购木材砖瓦,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新建房屋1百余间,解决了群众住房困难的问题,他被评为“放心干部”。1961年,穆阳区集体畜牧场下放,区委赠给蓝木庆小猪1只,他却交给生产队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基金。上级救济他的钱物,他有时也转让给“五保户”和特殊困难户,老百姓称他为群众的贴心人。他原来是半脱产干部,一半工资由国家供给。1962年,为了培养年轻干部,组织决定把半脱产指标挪给别的同志,他不但没有思想情绪,而且照样完成他管辖范围内的各项任务。1988年10月病逝,穆云畲族乡党委、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钟延明(1916-1976)生于穆阳四角丘村(今穆云畲族乡南山村下辖自然村)。幼年家道贫寒,举家节衣缩食,供应他在南山村读私塾三年。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谙熟启蒙书《三字经》《幼学琼林》及经书《论语》等。
1928年,因匪患,随父迁居苏堤村,转学于该村私塾,研读《诗经》《左传》等典籍。后因家贫,无力深造,辍学务农,受聘于牛池岗南麓的燕窝(今燕科)、南洋、填头、苏堤等村,当私塾先生。
1932年,他弃教从商,做小本生意。因买卖公平,为人厚道,其小店长年累月,门庭若市。贫苦出生的他,深感弱势群体的无奈,爱打抱不平,为穷人打官司则分文不取。正好碰上穆阳南洋村农民与同村缪姓财主发生田产纠纷。财主仗势欺人,唆使人来殴打侮辱对方,钟延明闻讯,主动前去了解来龙去脉,投书告官并取得胜诉,乡民无不拍手称快。他的正义行为受到乡民和地方有识之士的拥戴,虽然财主财大气粗,也是敢怒不敢言。
钟延明善编畲歌,是近代闽东畲歌的继承与开拓者之一。钟延明把刘备卧龙岗求贤编成三百余条的《三请孔明》,将唐代薛仁贵征东、征西故事编成畲歌八卷二千余条,又编《正德皇下江南》《九千记》即《蚂蚁上天平》,供畲民广为传唱。由于他对畲歌的重要贡献,闽东每年的第一个畲族歌会就在他家的后山牛池岗举行,即农历四月“分龙节”牛池岗歌会。牛池岗属于白云山南麓的子峰,山北有建制村咸福、南山,山南有建制村苏堤等。
蓝甫(1917-1951)又名培轩、启咸、启坚、字上固,祖籍穆阳里岙村(今穆云畲族乡中岙村下辖自然村),其父迁福安城关上杭。1929年,蓝甫往赛岐当学徒,帮工于公泰祥烟店。其后投身商业,售卖蔗糖、桐油等,并将土特产贩运福州等地。
20世纪40年代,办京杂店,并跻身于赛岐商界,其生性豪爽,见义勇为,好为畲民主持公道,与表兄雷美孚、詹茂山、陈斯克交往密切。任赛上保保长,1949年春,任国民党赛岐镇镇长,为保护闽东商业重镇赛岐,与国民党溃军斡旋。1949年下半年,任人民政府赛岐镇财粮委员。
吴则喜(1924-1995)蟾溪村人,1938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同年参加台儿庄战役,1946年,投奔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淮海战役及渡江战役。1958年,参加炮击金门战斗负伤,1959年,转业地方,到龙岩工厂任科长,1961年,调漳州石油供应站任科长,1963年,调漳浦县饮服公司任支部书记。1984年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1995年病逝。
名人与穆云
有史以来,穆云都是福安乃至闽东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因缘际会,本埠或者外乡的很多名人曾在这片土地发生过精彩故事。
畲家夫妇救曾志
穆云的竹州山是闽东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根据地,叶飞、曾志、陈铁民等闽东革命领导人曾在此地有过惊心动魄的历险与逃生经历,这与穆云当地畲、汉两族革命群众的忠诚和勇敢是分不开的。在闽东革命纪念馆,有一副彩图特别显眼,讲述了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畲家嫂子蓝金妹为了掩护重病的曾志脱险,毅然将两岁的孩子丢弃在草堆,这就是流传在闽东各地的“畲嫂救曾志”的传奇故事。曾志(1911-1998),湖南宜章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33-1935年在闽东担任革命领导人。1934年,国民党新十师“进剿”闽东,担任福霞县委书记的曾志因劳累过度、感染疟疾而病倒在穆云小坑村,正是依靠畲族群众淳朴的阶级感情和忠诚的革命态度才渡过难关。钟成清夫妇掩护曾志,悉心照料,还请青草医钟阿章为她治病。养病期间,群众用竹椅子抬着曾志,在各个村子之间转移,一有敌情,立刻背着她躲进山中;曾志走的那天,群众为之送行几十里山路。半个世纪过去了,苏区人民的情与义,曾志须臾无法忘怀,终身为之感恩,曾志曾多次寻找这些恩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打听到他们的真实名字,而保护她、看护她,一大批视她为亲人的纯朴群众,则只留下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曾志这位闽东革命传奇女性的心中。
叶飞说他们最忠诚 叶飞(1914-1999),福建南安人,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海军司令员,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游击队,重建闽东特委与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1935年是闽东三年游击战争中最艰苦的一年。这年冬天,叶飞率闽东红军到穆云的竹州山三湾村,被陈家垅的国民党民团包围。叶飞指挥红军战士突围时,手臂负伤。多亏时任安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钟日住,擅长畲家青草药,他一边掩护叶飞隐蔽下来,一边用青草药为叶飞治疗,终使叶飞伤愈脱险。
在竹州山的三湾自然村还流传着畲族群众蓝木庆施救叶飞的故事:1936年农历十月十九,叶飞带领12名战士来到三湾村的根据地,战士们正在房子里忙着准备午饭,满身疲惫的叶飞独自躺在屋外的一块大石头上闭目养神,不料国民党民团悄悄包围了过来,一名团丁从不远处向叶飞开枪,所幸只是打了哑弹惊醒了叶飞。猛然警觉的叶飞就地闪躲,但立刻扑上来的团丁用枪刺伤了他,叶飞凭借着本能迅速夺了枪支,开枪击毙了团丁。突然的枪声惊动了房子内的红军战士,他们一边还击一边掩护叶飞往山里撤退,有两位红军战士不幸中弹牺牲,附近的红军队伍听到枪声前来打退了民团。三湾村的畲家汉子蓝木庆,猜测叶飞可能已经受伤,马上会同几位村民到山里分头寻找,找了一个下午,太阳快要西落时终于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叶飞。蓝木庆回家拿来稀饭,叶飞却因为伤重而无法下咽。眼看情况十分紧急,蓝木庆立即将叶飞抬上简易的担架,并让妻子走在前面探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冒险跋涉,才将伤势严重的叶飞送到了福安与周宁交界的红军后方医院,叶飞得以转危为安。叶飞在1986年为闽东革命纪念馆题字:“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人民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
韩同林与白云山冰臼的奇幻之旅 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使穆云不仅是风景秀丽的旅游佳处,更是考古研究的绝好样本。地处穆云境内的白云山揭开“世界地质的奇迹”的神秘面纱和科学家们的精心认定是分不开的。多年以来,地质学界有个争议性话题,即“福建是否有第四纪古冰川活动”,这关系到距今200万~300万年的历史事实。2004年福安市组织申报风景名胜区时,在白云山景区蟾溪至龙亭溪峡谷长达10多千米溪段的河谷中发现了一些圆形、心形、蝌蚪形的石臼。当时人们认为很可能是比较常见的“壶穴”,在邀请福建省内一些专家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的时候,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冰臼”!壶穴和冰臼有着很大的差别:壶穴是水流冲击而成,而冰臼则是剧烈的冰川运动造成的痕迹。如果能证明白云山那些长期埋没在水底的景观是冰臼,无疑就能证明福建曾经经历过第四纪的古冰川活动。当然,这个设想需要更权威的论证。
韩同林,1937年生,广东揭西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专家,中国冰臼学的创始人之一。当他置身于河谷冰臼群间,“爱心冰臼”“金蟾产卵”“天眼”“玉如意”“连环臼”等冰臼呈现在眼前时,他认为,“经初步观察可以确认为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群,为福建省首次发现。在南国已发现的冰臼群中,具有数量多、规模大、保存好和类型丰富等特点,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白云山冰臼群主要分布于白云山九龙洞景区及金钟山龙亭溪峡谷景区,大多位于溪段河谷。由于山势险峻、悬崖峭壁众多,呈原生态状态,可进入性差。韩同林幽默地形容此次调研“命悬一线”,“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