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606
颗粒名称: 礼仪风俗
分类号: K892.357
页数: 4
页码: 164-167
摘要: 礼仪风俗概括了人生礼仪、节俗等介绍。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风土习俗 礼仪风俗

内容

人生礼仪
  穆云畲族乡人生礼仪之俗,畲汉之间相差无几。桂林村《王祠宗谱》,于清嘉庆二年(1797)起稿重修,至嘉庆六年(1801)完稿。谱载主要的人生礼俗,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较具穆云地方特色。
  冠礼 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成年礼——冠礼。桂林王祠宗谱曰:“男子二十而冠,朂以成人之道。虽三加之礼废之已久,然亦不可太简率。先冠数日,求有才望者为之命字;届期,请族中高年德行兼茂者一人以加其冠。行礼,执事者进冠笄,尊者受之,至冠者前祝之,遂加冠笄。冠毕,引之先拜祖考,次拜父母,又次拜亲房叔伯,然后拜谢尊长。次早,通族叔伯致贺于其家。”进入21世纪后,冠礼习俗基本废弃。
  婚礼 传统婚姻礼仪,习惯上有说合、送小帖、送大帖、送日子、送礼鱼、迎娶等礼酒花彩之类。桂林王祠宗谱曰:“娶妇则称家择配,将娶数日前,通族不论亲疏各送财物致贺。先期一日,启请宗族接嫁。至日,备早饭不拘席数,延请尊长;妇女则午饭一餐,妇入门而散。妇将至,尊长至大门外迎接,所以重其事也。及下轿,夫妇交拜毕,新人入房座席,新郎出外,无对坐共牢之礼。昏时自备佳期酒数席,请同辈后生饮,极欢而罢。其余若看新妇、撒帐、送新郎之类,甚为鄙俗,且一家之人尤见亵渎,切当痛革。次早,引新妇出房同拜天地、祖先,次拜舅姑,又次拜亲房叔伯,然后入房。三日,通族尊长拜贺,妇出拜而入,主人备双杯酬谢焉。”
  丧礼 传统社会对于丧事一向是大操大办。桂林王祠宗谱曰:“丧以哀为本。每见各族凡遇丧事,叔伯男妇则聚食于其家,贪饕酣饮,几至荡产;内亲如婿与甥之属,则过其木匠漆匠棺木之费多方诛求,以致相失,不情之甚。吾家丧礼,称家而行,识高者不作佛事,择日成服,宰杀猪羊,备设祭品,延请亲戚。至期,鸡初鸣致祭,通族叔伯弟侄各送祭礼拜祭。次日,设酒酬谢。无识者作度亡一会,终则备三牲一奠而已,无浮费,无过索,此亦得崇本之意欤。然则死时各房叔伯并妇女依次行吊,内族中不敢演戏作乐。”
  祭礼 桂林王祠宗谱曰:“中元祭于祠堂,清明祭于坟墓,春秋唯此而已。中元之祭,主祭宜长房嫡孙,若不知礼数,则另举年高有德者以代之,不必执定大宗之说。前期一日习仪,请主出外厅事,始祖居上席,昭穆各二房列左右。至期,鸡鸣击鼓三通,以集族众,然后行礼。祭毕,设酒散神,惠序昭穆,而礼之情文备举矣。”
  节俗
  元旦 即正月初一。桂林王祠宗谱曰:“元旦,晨起鸣锣一通,老少齐诣祖祠,俟人众皆齐,启椟对主各依次序立,四拜毕,然后出至前堂,老者在上,少者分旁,拜过尊长,拜毕,两旁弟侄又自相对拜,方散归拜寿、拜私年。”
  元宵 正月十五。但民间的庆祝活动通常正月十四开始,正月十五夜达到高潮,此后还会延续三至十日不等。桂林王祠宗谱曰:“元宵日,十四夜至十七夜止,各家结鳌悬花灯,延僧于祠内设水陆道场,一昼夜居人游。尝间有好事者作驮故事,四邻丛集,填街塞巷,亦一方之快睹也。”
  “三月三” 三月初三,旧传为踏青日,有青年男女春游之说。每年“三月三”,以荠菜(俗称猪母孵)炖鹅肉,或荠菜炖猪小肠、荠菜炖猪肉,饮食可解热清毒、防治皮肤病。
  端午 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节前,女婿照例要给岳父母送黄鱼,俗称“送鱼”。娘家要给外甥、外甥女送节饼、夏天衣物,俗称“送节”。端午节这天,左邻右舍的小孩簇拥到新娶亲人家,由新媳妇将五色彩线系到手腕上,俗称“记节”。传说五月初五是闽王王审知的忌日,福安等地曾经提前至五月初四过节。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纪念屈原又改为五月初五过节。节日当天须以菖蒲及艾叶饰作宝剑状悬于门两边,取避瘟疫去邪魔之意。桂林王祠宗谱曰:“端午节悬蒲插艾,家包角黍备祭品以祀其先。”汉族人家一般用竹叶、竹箨裹成锥状,并且备祭品祭祀先祖。桂林等村落有举行龙舟赛等活动。
  七夕日 七月初七,古之乞巧日,有吃“七夕茶”之俗。这一天,农村家家炒花生、黄豆之类,分给小孩。端午节小孩手腕系上的彩线,这个时候剪下,绑在花生、黄豆上,扔到房瓦上,让鹊鸲(俗称十报信)、麻雀等啄食,俗称能增强小孩记性。如今年轻人将这天作为情人节,互相祝贺。
  中元节 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这天下午,家家户户设宴祭祀祖先并焚烧纸线,俗称“做半”。也有人家十二、十三或十四日做半。原来祭祖是合族在祠堂内共同祭祖(如桂林村《王祠宗谱》有此记载),天主教传入福安后,明崇祯七年(1643)、八年(1644)七月半穆阳缪氏合族(包括信教与非信教)在百岁街总祠内举行祭祖,从而引发长达几个世纪的礼仪之争,从此以后,各村非信教家庭七月半逐渐改在各自房屋内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前亲友间晚辈要给长辈送月饼。中秋节的晚餐特别丰盛,合家团聚赏月吃饼,取意“月圆饼圆,举家团圆”。境内山村盛行“偷瓜盗果”过中秋的有趣习俗。民国以后,此俗不存,人们常在中秋节制作、悬挂各种新奇的灯笼,现在则举办猜灯谜等文娱活动。
  重阳节 九月初九,民间有结伴登高的习俗。福安民众多登溪潭与甘棠交界的鹦哥山、晓阳与穆云交界的白云山、赛岐鳌锋山,以及仙岫山、天马山,穆云民众多就近登穆阳狮子岩。
  冬至 民间在冬至日早晨有吃汤圆的习俗。俗有“吃了冬节丸,冬天不怕冷”之说。旧俗冬节期间祭扫先人坟墓,与清明合称春秋祭扫,今冬节仅存拾骨重葬之俗。推广火葬后,则不再拾骨重葬。
  穆云畲族乡的岁时节事以“走八寺”“正月迎神”和“白云山歌会”最具地方特色。
  “行八寺”礼佛 即“走八寺”,意喻“走八字”,即正月初八诸村信众结伴而行,步步莲花地,处处参佛堂,祈盼一年“八字好”,平安和顺,如意吉祥。一日要参佛于八座寺院,时间紧凑,多选佛寺相对集中之乡里。福安西部乡间亦热衷于“行八寺”,当地有“金五峰(庵),银普照(庵)”之说,即将位于康厝畲族乡的五峰庵(今为五峰寺)、普照庵(今为普照寺)作为“走八寺”的起点。而将位于穆阳镇的苏堤村积庆庵作为终点。西部村民“走八寺”时都要先祭祀村中神庙,如五峰庵坐落于彭洋村,该村有祭祀薛明月(令之)的神庙,“走八寺”则由此庙燃香起始。而普照庵边有东岳庙,动身时则先祭祀东岳大帝。最后的终点站,除了“走”积庆庵外,还得到闻名遐迩的苏堤村“芙蓉宝殿”,即俗称“浮头宫”的五显帝庙里祭祀神灵。因此,“走八寺”在起点和终点要加上两座民间信仰的神庙。西部的“八寺”中包括位于穆云畲族乡的龙鸣寺(水尾庵)、净光寺(水昧阁)、万佛寺等。总之,除了首尾的寺庙不变外,其余寺庙则主要是就近选取。
  正月迎神 迎神以宗族祠堂和村落及“境”为主,组成轮值醮头(首),主持祭祀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正月十一穆阳镇街道迎显应王,正月十二康厝畲族乡苏坂村迎苏八公,正月十三穆云畲族乡桂林村王姓。桂林村共有10个宫庙,分别为奶娘宫、天后宫、忠平侯王宫、齐天大圣宫、温康谢元帅宫、五显大帝宫、黄三公宫、福德正神宫(做福,不做清醮)、虎马将军宫和林谢法主宫。每年正月奶娘宫、天后宫和忠平侯王宫都要前往祖殿祧(请)神,正月十三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近年游神前,王姓族亲分别结队到周宁杉洋村请林公大王,古田中村临水宫请陈靖姑,莆田湄洲岛请妈祖。根据路途远近,十二日赴周宁、古田,十一日赴莆田。前者请神后没有休息通宵达旦赶回穆云,后者住一夜后赶回。十三日上午巡游,游神队伍中有300多辆小车,许多为桂林村外出经商者。十三日下午在祠堂演出酬神戏,一直演到十五日元宵夜。十五日又在村中8座神庙轮流做醮。十五日在齐天大圣庙,十六日在五显帝庙,十七日在林公大王庙,十八日在奶娘(临水夫人)庙,十九日在林谢师公庙,廿日在虎马将军庙,廿一日在黄三公庙,廿二日休息一日,廿三日在翁、康、谢三元帅庙,每日清醮时间都从下午开始至午夜(原至次日凌晨)结束。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