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宗教 民间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587
颗粒名称:
宗教 民间信仰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6
页码:
147-152
摘要:
宗教民间信仰概括了佛教、道教、天主教、民间信仰等介绍。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风土习俗
宗教
内容
佛教
根据《三山志》记载,福安佛教寺院的兴建始于唐代大中年间(847-860)。截至2010年,经福安市宗教工作部门登记的穆云佛教寺院有:
龙鸣禅寺
又名“水尾庵”,位于桂林村寨边岗。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于清康熙(1662-1722)、乾隆年间(1736-1795),檀越为穆洋桂林王氏家族。民国《开闽桂林太原王氏宗谱》载:“龙鸣庵,水尾天龙山下,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缘首廷俞、九锡公鼎建。清康熙丙申(五十五年,1716)十二月毁于火,后戊戌年(五十七年,1718)缘首锡范、沐毅、兆衍、周灿率众再建。因历年久远,崩塌颓坏。乾隆四十九年(1784)遂举缘首王正明、殿拱、孔愈、兆夏、兆伟、兆镜、兆命、开极、祚充、殿理、殿教、殿镜、殿缙、殿楠、殿钊、立锐、爱辰、树、立荣、立纶、立诚、良鉴协办修整,墙垣栋宇焕然一新。惜乎五十年(1785)三月复遭回禄,五十二年(1787)三月,旧缘首等即谋重新起建,十二月工竣,今巍然一方胜观矣。”①后年久失修,于1958年毁为平地。1984年,王氏族亲捐资倡修殿宇,比丘尼悟参董理其事。现有大雄宝殿、斋堂、僧舍等佛家建筑,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寺内有比丘尼3人,属禅宗曹洞法系,基本信徒100人。主要佛事有正月千佛圣会、浴佛节、六月十九日观音诞等。寺前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与嘉庆十三年(1808)石碑2通。
隆兴禅寺
原名“隆坪庵”,又名“隆兴庵”,位于隆坪村山麓,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原建筑规模较小,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扩建大雄宝殿。又于1933年改建大殿、新建天王殿,本寺住持云静法师董理其事。1984年,住持比丘泽平法师又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新修圆通殿。1991年5月22日,宁德地委决定为开放寺院。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圆通殿、藏经阁、教学楼、僧舍、斋堂等佛家建筑。2002年8月,隆兴禅寺住持释妙光法师本着弘法利生培养后续僧才的心愿,蒙释福严法师、释元升法师、胡静大护法的鼎力相助,创办甘露佛学苑(为福安市三大女众佛学苑之一)。至2014年,已培养女众僧才160余人,生源遍布汉传佛教地区。寺院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另有彼岸塔、穆云桂林秀溪村念佛堂,属禅宗临济法系。
万佛禅寺
原名樟湾寺,位于桂林村。据传始建于元初,因世代沧桑,渐成废墟。1978年重修,1994年,比丘僧释昇照率众再建,取名万佛寺。后因场所局限,1993年释云密法师迁徙新址,重振山林。现有大雄宝殿、地藏殿、毗卢殿、斋堂、僧寮等,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另有田地1800平方米,菜地1200平方米,茶园1200平方米,山林6000平方米,化身窑50平方米,海会塔600平方米。90年代住持僧觉章,有僧众7人。现寺内有比丘3人,属禅宗临济法系,基本信徒200人。主要佛事包括正月千佛法会,二月、四月释迦诞,六月观音诞等。
净光禅寺
位于桂林村。原名“姊妹阁”,因桂林村王氏姊妹在此结庐出家,吃斋供佛而名。后其名屡有更替。因毗邻龙鸣寺,此地时有慈悲三昧水忏梵音,故又名“水昧阁”,又因阁前溪流源于闽北,此地已是下游,又名“水尾阁”。1986年,观宗庵释润平、性仙尼师相继入寺住修,增建观音阁,并改名“净光寺”。1999年,闽南佛学院戒斌法师遵老尼师遗愿,住锡寺中,发心增建道场。幸得界德、悟光等诸上人大德扶持,寺宇焕然一新,规模初具。现有大雄宝殿、圆通殿、斋堂等佛家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6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住持僧释性仙(俗名王二妹),有僧众4人。2014年,寺内有比丘尼5人,式叉尼2人,基本信徒35人。主要佛事包括正月初四至初七礼拜三千佛、水忏、观音诞、浴佛节,六月初六晒经法会、盂兰盆供等。
法明禅寺
原名建山寺,又名清风寺。位于南山畲族村之莲花山上,北连白云山。法明寺为纪念传说中的法明和尚而得名。始建时间不详,有传说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1934年,为闽东红军独立师活动地点,受国民党军队多次围攻,损毁严重。1988年重修寺宇,2001年更为现名。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活佛殿等佛家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寺内仅沙弥1人,基本信徒8人。主要佛事包括二月、九月观音诞,六月初一如是老佛诞等。
泽云禅寺
原名泽云禅室,又名泽云庵,位于白云山下桥溪村。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檀越主为穆云畲族乡贵洋村黄氏族人。1949年毁于洪水,仅留主殿,20世纪60年代末,主殿被拆,终为废墟。1987年,比丘尼释证巍返乡,重振山林,现有大雄宝殿、僧舍、斋堂、柴房等佛家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寺内有比丘尼1人,比丘2人,属禅宗临济法系,基本信徒50人。主要佛事包括二月、六月、九月观音诞,四月初八浴佛节,六月初一进香日等。
道教
道教闾山夫人教
道教闾山派是中国南方民间道教的分支,由闽越巫法闾山法、道教正一符箓派再加佛教世俗化的瑜伽教,三者合一发展而成的一支教门。闽东闾山夫人教以临水夫人陈靖姑为法主,是闽东方言区包括清代福州府、福宁府影响最大、信众最多的闾山教门。根据民间传说,陈靖姑原为女巫,升天为神,主司保护凡间妇女儿童,同时还具有祈福禳灾、惩恶扬善的法力。
福安各地奶娘宫庙信众,每年或隔年农历正月十五陈靖姑神诞日或七月廿八陈靖姑升天日,会成群结队到古田临水宫祖庙去请香接火分灵,并争取夺得头炉香,当上“头香客”。古田临水宫尚存一通石碑,是1929年穆阳镇通天宫进香团所立的捐资碑。
闾山信仰在畲族的宗教信仰中举足轻重,史诗《高皇歌》记载盘瓠王赴闾山学法的故事。民间流传,畲族巫师得闾山之法,茅山之术,其行罡做法,十分了得。畲族村也笃信陈靖姑信仰。福安道教闾山派归于道教正一派,汉族道士普遍认为其道术源于畲族师公,如雷法腾等。穆云畲族村尚存大量的巫师科仪唱本,主要刊载有关陈靖姑法术的唱词。
缪仙公信仰
缪仙公,名缪从龙,福安穆阳镇仙宅里人。据明万历《福安县志》记载,缪从龙的祖父缪昌道为北宋崇宁四年(1105)文举特奏名,曾任龙溪县尉。南宋绍熙四年(1193),63岁的缪从龙寻道平溪里白云山麓,他独舍资财,鼎力建设临云宫,自称“真人”,创设“太平教”。自宋末开始缪仙翁神迹日益显灵,尤其是祈雨仪式中,更凸显缪仙翁法术的强势。人们将白云山主峰命名为“缪仙峰”,将临云宫改名“缪仙宫”。缪仙信仰流传于闽东北,信仰中心地带是包括穆云畲汉村落在内的白云山山麓。
全真派驻地——清泉宝洞
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村东的凤翔山麓。曾为僧尼住锡,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道教全真派驻地。
天主教
天主教自明崇祯五年(1632)由西班牙多明我会(Dominicans)意大利籍传教士高琦(AngelCocchi)传入福安,穆阳是多明我会早期传教中心。
十五都大留阳(留洋)有“三十六村”之谓,包括穆云畲族乡的里村、上村、下村、外洋、外厝、外垄等村落,是天主教徒最多的村庄之一。1926年,梵蒂冈组建福宁代牧区,设6个总铎区,福安境内就有福安、穆阳、溪填、罗江4个总铎区。穆阳总铎区包括穆阳、留洋、康厝本堂。留洋本堂包括外村教堂、里村行堂、许洋行堂、岭头亭行堂。留洋里村距离外村二里,为留洋主要村落之一。里村行堂系1921年神甫陈若翰请求教区拨款,利用前神甫马林购置的地基起建,1927年竣工。1938年,留洋本堂神甫贾敏达利用神甫住宅创办“加大利达女修院”,供本堂修女集中修道。1951年,神甫林少苍由城关天主教堂回到留洋任本堂神甫,设半耕半读修院。
1951年,中国天主教界开展“三自”(自养、自治、自传)爱国运动,1952年,福安驱逐4名西班牙传教士。1953年,福宁教区改为闽东教区。1956年,福安天主教爱国会成立。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后期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8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1992年3月,里厝建闽东教区显山头圣若瑟堂;1989年9月,闽东教区下村重建留洋玫瑰圣母堂;1992年12月,外洋重建闽东教区外洋圣母堂。
民间信仰
穆云畲族乡许多村落都建有族内供奉的神灵宫庙,并在宗谱中多作详细记载。如1916年修桂林村《螺峰王祠宗谱·庙宇》记载:“林大王宫,在上城门外陇山之下,建自明初,至清雍正癸丑(十一年,1733)被大风偃坏,即重修四围砖墙方丈余。神诞自正月十六,族例入祖祠演戏四台,庆寿不能如期,随时补演;华光宝殿在本村水尾坐北向南。自明万历庚戌年(三十八年,1610)至清朝雍正壬子年(十年,1732)重修;临水行祠在本村南隅,坐北向南。明正德十四年(1519)建,万历己卯(七年,1579)重修。神甚灵,求嗣多应。历年正月十八建醮;谢师公宫祖祠头门右边,每年中元祭祖先先期晚设三牲祭奠为其地主也;连师公宫在本村南隅,临水行祠右边;黄十三师公宫在下城门外,旧在门内左侧。”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全乡民间信仰宫庙共82座,分布于30个建制村,主要供奉林公大王、奶娘、五显帝等。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