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畲族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469
颗粒名称:
畲族艺术
分类号:
J193
页数:
6
页码:
83-88
摘要:
穆云畲族乡畲族艺术概括了音乐、舞蹈、工艺、武术、竞技、建筑等介绍。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艺术
福安市
内容
音乐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娱活动。畲歌在历史上承担着畲家其他民间艺术都无法比拟的作用,畲族人民抒怀抒情、教化育人、交际等无不依赖于畲歌。畲族称山歌为“歌言”,就是以歌代言、无所不歌的意思。畲民一个人上山劳动,往往通过唱歌来排遣寂寞。当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会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畲歌形成了一定的歌俗歌规。譬如他们有拦路对歌、来客对歌、“做表姐对歌”“歌节歌会对歌”等。从前,畲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同姓不通婚、同村不对歌。除此之外,不论时间和地点,也不管人数多少,只要路上遇到异性的族人,特别是“出行”做客或者参加歌会的异性青年,男方就会抢上前去拦住女方盘唱。
声乐 主要有山歌、礼俗歌、宗教歌。
山歌 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其唱法有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而演唱形式有独唱、男女对唱和齐唱,还有“双条落”,双条落是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的重唱,是畲族多声部的歌唱音乐。
礼俗歌 即仪式歌,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
宗教歌 即巫歌。主要是宗教活动音乐,有演奏、演唱,中间穿插些咒语、念白,手法多用重复。乐器以龙角、铃刀、法鼓、三音锣、木鱼、大钹、大锣相组合,加上人声的独唱、领唱、伴唱、齐唱等形式,形成独特的韵律。
器乐 有鼓箫班器乐、宗教器乐。
鼓箫班器乐通常以两支唢呐为主奏,伴以常规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有二胡、京胡、月琴、竹笛、小锣、大锣、钹、木鱼等。曲目可连缀演奏也可独成一曲。多用于婚丧喜庆等场合。以走奏和坐奏两种形式背谱演奏。旧时演奏者多不识字,用的是“工尺谱”。演奏者之间配合默契,表演自如。时下所表演的多为闽剧角色。鼓箫班由相对稳定的人员组成,多者8人以上,俗称“大吹”;少者为4人,俗称“小吹”。通常每人均会兼吹、打两种以上乐器。
宗教器乐有龙角、三音锣、铃刀、法铃、法鼓等。龙角又称“角”,也称“羚号”,是木吹乐器。三音锣由三面大小不一的铜锣构成。以一竹帛小槌击之发音,每面锣均发一固定高音,因分别念懂=c3(do;i)、丁=ba3(降la;b6)、冬=bg3(降so;b5),故称三音锣,也称三音。铃刀由五片铜板、一个铜圈串于梨形的粗铜线上与铜柄刀相连而名之。
舞蹈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在舞台上能看到的更多的是新时代的畲家枪(串)担舞、采茶舞、丰收舞等。畲族“枪担舞”是由畲族人上山砍柴草劳动转化而来的。上山时,畲族人边唱山歌,边用力敲击“枪担”,逐渐演变为“枪担舞”,也称“打抢担”。它吸收了畲拳畲棍中的拔、挑、架、劈等“对打”动作,融体育、舞蹈为一体。而“枪担”是闽东畲族山村农民常见的劳动工具,把竹竿或木头两头削尖,用以挑柴草、农产品,其长短视劳动者身材而定。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鞘),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透出一股纯朴的山野劳动气息。表演队伍16~24人,表演章节内容分为“青山翠竹”“刀鞘声声”“刀花翻舞”“竹响山际”等部分,充分展示“枪担舞”表演的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穆云畲族乡对这一畲族传统体育节目进行挖掘、整理,并在穆云中心小学编排了畲族“枪担舞”,在各种大型场合演出,得到了认可。
工艺
刺绣
畲族女服的领口、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都刺绣各式纹样。图案上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和角隅纹样等,形体上有自然纹和几何纹。自然纹以植物纹为主,动物纹为次。植物纹饰有牡丹、梅花、莲花、菊花、桃花、兰花等。动物纹饰有凤凰、喜鹊、鳌鱼、龙蛇、虎豹、麒麟、狮子、麋鹿、月兔等。刺绣色彩调配以原色为主,辅之次色,色彩强烈、醒目、反差大。畲族除衣裙刺绣外,还在帐帘、肚兜、鞋面、童帽上绣花。
编织
主要是编织花带。畲族花带是以各种颜色的丝线用手工编织而成。花带尺寸不定,长者十来丈,短者仅尺余;宽者6厘米,窄者1厘米。花带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等。规格不定,“七根花”:不论带子宽窄,有的要拉百余根基线,有的仅30余根,而穿梭编织花纹图案仅靠正中7根线,其余的织成平面花边,颜色各自选取。花纹图案是“田、由、甲、申”等字样,以及双菱形纹和其他几何纹样相结合。这种纹样的花带多做围身裙的裙带。“十三根花”可织纹样有蝴蝶、蜻蜓、梅花等,这种纹样的花带多用以捆衣物和包袱,也是传统婚嫁中姑娘定亲的必备品。“十七根花”和“十九根花”:编法周密、花工大,成品宽大、畲民盘在腰间作装饰品用,也称“山哈带”。编织花带是畲家少女的基本功。畲族女孩大凡七八岁就跟着阿娘、阿姐学编织。
竹编
畲山多毛竹,畲家多出篾匠。篾匠多系个人投师学艺,受雇后根据雇主需要进行编织,较少全村习一艺之现象。其制品主要为用具:箩(有米箩、油箩,皆精致严密,油箩内外皆上漆)、筐、篓、斗笠(有大小粗细之别)、笊篱、筛、篮(有菜篮、提篮、晾篮)、畚箕、土箕、饭箕、火笼、竹簟、竹席、竹枕、竹椅、竹床等。畲家的竹编产品旧时常为陪嫁物品,编织便尤其精细美观,而且上漆。篾匠皆有因经常编制而特别拿手的篾活。
雕刻
包括木雕和石雕。木雕多用于富裕人家窗棂上人物、花鸟的雕刻,牙藤床上人物花鸟装饰的雕刻,衣橱上人物花鸟的雕刻,祠庙雀替或其他装饰的雕刻以及祠堂神主牌龙凤花卉装饰的雕刻。石雕多用于祠堂庙宇大门两侧的吉祥物或神龛佛座以及石坊、坟墓的装饰。
剪纸
成品称“纸花”。多用于礼仪习俗,有喜花、冥花、供花和样花四种。喜花,红纸剪制,办喜事用。冥花,白、绿、黄三色纸剪制,办丧事用。供花,红纸剪制,祭神祀祖用。样花,纸色不拘,作刺绣衣物图案底样。畲家剪纸构图简单、粗犷,以变形的自然花卉纹为主,几何图形纹为辅,少见动物图案。
武术
畲族武术以畲拳最为著名,棍术次之。
畲拳
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创编者是雷乌龙,人们尊称他为“乌龙公”。畲拳以八法拳为主,有三箭摇角、十二劲功、铁牛入石等8个套路,还有翻门拳、六九拳、勒步拳、五虎下山等。其中五虎下山内容包括猛虎拜月、猛虎献拳、猛虎掏心、猛虎打滚4趟共108招,打法灵活多变。
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跳等。进攻时多用拳肘,防守时常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动作紧凑,进退灵活,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碾盘,眼如铜铃”的特点。畲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数十种之多。练功的方法也很特别,如练铁砂掌之前,先砍一节粗壮的竹筒,内装一条毒蛇。蛇腐烂后,练武者将手插进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痒难忍,急需插入米糠、谷子或沙子及铁砂中摩擦,久之则皮肉坚硬。畲拳中有点穴绝招,一旦被点中穴,便动弹不得。
棍术
拄杖、锄头、扁担等生产工具都是畲家的习武器械。盘柴槌(即打柴棍)是棍术的一种,有长短之分,长的3.6米左右,短的2.3米。其招式有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天观地测等。
畲族棍术以“钟家棒”最具特色,包括开武子五棒、柳叶子棒、七星子五棒等。钟家棒相传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上杭畲、汉起义军钟三、钟子仁训练义军所创。畲民为纪念他们,取名为“钟家棒”。此外,还有连环棍、金龟点水棍、三节棍以及刀术、杷头勾刀对打等。
竞技
打尺寸
一人站在直径约2米的圆圈内,右手执一根30~40厘米长的棍子(即“尺”),左手拿一根筷子长的竹条(即“寸”),以“尺”将“寸”打出圈外。站在圈外的一伙人在“寸”落地前争取接住它,再投向圈内。圈内的人可再以“尺”将“寸”击出,或用手接住。谁使“寸”落地,谁就输了。此项活动传说起源于唐代畲民起义中“赤手拨箭”的故事。操石磉 推石头角力。操即推,石磉即石块。石块呈扁圆形,底面光滑。大者百来斤,小的几斤至几十斤不等。比赛地点一般在石铺的路面上。两组各有一个人站在己方的石块上,其余组员二三人或推或拉站立石上的人,使他足下蹬踩的石块猛撞对手石块,谁的石块被撞后滑到路边,谁便输了。
骑“海马”
在海滩足踩名叫“海马”的滑溜板飞速前进。“海马”本是生产工具,用于海水退潮后在滩涂上“讨小海”。明嘉靖年间(1522-1566),戚继光在闽抗倭时,曾训练士卒骑“海马”追逐倭寇,效果奇佳。生产中休息时骑“海马”比速度、比花样、比负重,既惊险诙谐,又热闹壮观。
竹林竞技
以爬竹竿和射箭最吸引人。许多人爬竹竿只用手不用足,而且有的参赛者还是倒立向上爬,动作敏捷得像猿猴一般。射箭是比赛用箭射飞行中的斑鸠。
建筑
畲族民居建筑包含一般民居、大型民居和宗祠会馆三种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畲族民居经历了从“草寮”到土木结构的“瓦寮”房屋的变迁,草寮为早期畲族的简易建筑,此后采用夯土墙的“泥间”,这种“泥间”也经历从平房到二层的发展过程。“草寮”已基本不见,“泥间”在穆云畲乡一些古老村庄还比较常见。
民居
穆云畲族乡的传统民居主要是土楼,坯土墙体,木结构,双面坡屋顶,青色瓦片覆盖,多为双层,上层用来放置杂物,下层正中间为厅堂、左右为厢房,中间厅堂又由木屏隔开前后两间,前面厅堂设(祖)神位,后面放置日用杂物,如磨、臼或饲养家禽等;左右两厢房各分隔两间为卧室,室内陈设简陋,右厢房后段多为厨房,厨房一般不设烟囱,厨房中水的来源很有特色,畲民将山上的溪水、泉水用竹筒引入房中,下面挖一条水槽用来养鱼。
畲族建房忌讳在“无风水”地和“无吉日”时动土建房,屋坐向忌朝水源。房屋大多建造在山坡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住宅简单而古朴,乡土气息浓厚。传统聚落多为散漫型的居民点,且建筑格局无严格的风水理论,但宅门和灶门的朝向均有一定的规制。
宗祠会馆
畲族社会多以血缘关系的远近集聚,共用一个祠堂,祠堂建立后,其基本组织不变。祠堂的建筑形式各地大体一致。较大型的祠堂有前后厅,左右走廊和前后厅各两侧房,中央是天庭;小型祠堂前后厅没有房间。畲族重视始祖盘瓠之祭,其祭祖活动一般在祠堂进行。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