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455
颗粒名称: 畲族文化
分类号: K288.3-53
页数: 40
页码: 71-110
摘要: 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集中的县市,境内721个纯畲族自然村又相对集中在中部的坂中、西部的穆云和康厝3个畲族乡,客观上使境内畲族受汉族同化的影响较小,能保存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畲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民俗语言、风俗习惯、传统服饰。畲族妇女不但服饰打扮美丽多彩,而且习俗奇特,尤以爱唱畲歌和青年男女结婚时“难为亲家伯”而闻名。畲族的民间文体活动也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较有代表性的有“打枪担”“敬茶舞”“畲拳”等,独具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畲族人民世代留传下来的许多优美神话传说、诗歌、故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畲族文化 福安市

内容

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集中的县市,境内721个纯畲族自然村又相对集中在中部的坂中、西部的穆云和康厝3个畲族乡,客观上使境内畲族受汉族同化的影响较小,能保存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在全国具有代表性。
  畲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民俗语言、风俗习惯、传统服饰。畲族妇女不但服饰打扮美丽多彩,而且习俗奇特,尤以爱唱畲歌和青年男女结婚时“难为亲家伯”而闻名。畲族的民间文体活动也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较有代表性的有“打枪担”“敬茶舞”“畲拳”等,独具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畲族人民世代留传下来的许多优美神话传说、诗歌、故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穆云畲族乡是福安市畲族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之一,全乡33个建制村,纯畲族的建制村有16个。其中不乏颇具特色的畲族村庄,如以“葡萄沟”与“溪塔蓝”闻名遐迩的溪塔村;以千亩桃花园著称的虎头村以及福安大白茶发源地高岭村。
  畲族文学
  歌谣
  畲族没有文字,歌谣的传承主要靠口传相授。千百年来,畲族靠民歌记述历史,教育后人,构成了畲族历史来源的一部史诗。畲歌成为畲族最有特色的民间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畲民用汉字记畲语的办法手抄了很多歌本。过去畲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很少,他们就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20世纪60年代以前,畲歌的普及率很高,当时畲民虽然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多,但对起畲歌来却朗朗上口,能够即兴唱对,对答如流。
  歌谣是畲族最主要、最基本的文学样式,畲族歌谣内容十分广泛,触及畲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致可分为叙事歌、抒情歌、时政歌、宗教歌、杂歌等。
  叙事歌 也称“全连”。内容包括族内英雄传说、历史人物叙事诗,如《钟景祺和雷万春》《钟良弼》《蓝佃玉》等;历史歌,叙述历朝兴衰,如《末朝歌》《十八帝》等;小说歌,改编自汉族故事传说,如《奶娘传》《白蛇传》《陈世美》《梁山伯、祝英台》等。
  抒情歌 主要是情歌,多为男女对唱,一般同村、同姓、同宗不邀对唱。还有在日常生活中抒发某种情感、表达某种志向的抒情歌谣。如《拦路歌》《出门歌》《反情歌》等。
  穆云畲族乡王楼村雷七妹演唱的《河深海阔总务泥》:
  男:艰苦多,我郎毛(无)双(无妻无伴)多愁劳,赶鸭上山去食草,赶牛落水食田螺。
  女:表兄弟,河深海阔总务(有)泥(畲语“泥”与“挨”同韵),年长月久苦解(会)了,手掏锄头慢慢挨。
  又如穆云畲族乡下南村雷何锦演唱的《你忖我也忖》:
  男:林中竹枝丫丝丝,鸟在山林母来咪(喂食),
  细时故是母养大,未忖父母先忖你。
  女:你忖我也忖,莫讲我今都毛(无)忖,
  郎忖三工(天)(不会)做活,娘忖三工开门。
  男:忖娘忖上心,转到楼里凊冰冰,
  食饭也口掏饭碗,舀油也口搁灯芯。
  女:你讲忖娘娘也听,六月食酒伴嘴(说表面话)行,
  那见雷声未见雨,日日都是天作晴。
  男:乃因娘情心不花,一日三时娘楼斡(音瓜),
  乃因娘情愁成病,求神问佛解(会)上卦。
  女:我讲忖你就忖你,忖你不是讲面皮,
  务(有)钱买饼当街咬,一块一爿分乞你。
  男:忖娘楼远岭又崎(音企,陡),三十六坡骹行痹,
  那解(会)在郎楼边住,钥匙全串交乞你。
  女:忖郎忖得癫,忖透潭底石鼓弯,
  忖透潭底石鼓烂,扁担发(音剥)笋心正宽。
  时政歌 主要是畲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态而创作的歌谣,表现畲民的政治理想和
  斗争精神。如《五更苦》《未见担银上泰山》等。
  穆云畲族乡竹州山村蓝木庆演唱的《国民党,行倒山》:
  国民党,行倒山,调兵来拍(打)竹州山。团团转,过山弯,汗流一身(不会)爬躝。红军一只(个)寻着,飞机胡乱炸下南(福安地名)。原来国军受欺骗,损兵折将害民团。
  仪式歌 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分婚嫁歌、丧葬歌和日常礼俗歌。如《出嫁哭歌》等。
  穆云畲族乡王楼村雷七妹演唱的《上轿撒谷歌》:
  一把米谷撒厅堂,爹家长收丰收粮,春头多布一粒种,冬下粮食铺满仓。
  两把米谷撒厅前,阿爹楼里快活仙,父母多福又多寿,大男细女喜连天。
  三把米谷撒厅隅,爹家买牛又卖猪,鸡鸭成群六畜壮,年年食颂(穿)都务(有)余……
  劳动歌 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描写劳动情景、诉说劳动感受的歌。如《节气歌》《拾柴歌》《十二月去垌娘》等。
  生活歌 反映人民社会生活方面及家庭生活方面的歌。如《新妇仔,苦难当》《娘今无双无奈何》《牛做白饭分人食》等。
  宗教歌 巫师在巫术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杂歌 包括谜歌、字歌、童谣等。
  附:畲族民歌10首①
  抒情歌
  反情歌
  女:当初情义你交我,今旦反心恋别个。你郎心肝海贼囝,海边贼囝毛(无)这歹(坏)!
  男:我郎远远听知信,早时看出娘色形,心肝五脏我知着,晓得你娘交务(有)人。①以拼音字母、福安话汉字切音或同音字标音。
  女:风吹树摇走岭上,听郎话讲各样妆(讲话不一),未曾成双都讲好,成双过了嫌弃娘。
  男:情义与娘正起头,老鸦来占喜鹊巢,老鼠偷食猫咪饭,共栏牛牯放来斗。
  女:火炮点着(音蝶,燃)只个心,十个人囝九毛(无)情,山崩难留千年树,船开难等半路人。
  男:石鼓反心离落潭,郎情反心毛(无)给娘。白匏反心两边瓤,丝瓜反心剩个囊。
  娘今见信就来查
  女:你郎来到我娘家,娘今见信就来查,看见郎来大欢喜,三口路坎(台阶)一下爬。
  男:我郎来到你娘家,听知娘寮蝉仔哈(叫),生份(陌生)毛胆进入内,感谢娘子出来查。
  女:你郎来到我娘家,姐妹相叫笑哈哈,左手掇着郎包袱,右手掏凳又泡茶。
  男:掏凳郎坐算就是,不欤(要)泡茶许细腻(周到),清水泡茶甜如蜜,食了娘茶认得你。
  女:你郎来到我娘乡,娘今欢喜笑茫茫,前门开了摘橘子,后门开了摘宝元(桂圆)。
  男:宝元是宝元,宝元内里有文章,宝元内里一粒核,分郎食着记的娘。
  时政歌
  五更苦 一更苦,苦天长,三月薯米都食光,保长捉丁又派税,逼得穷人好凄惶。二更苦,苦哀哀,财主横行无可奈,一来穷人不识字,二来都是伊世界。
  三更苦,苦茫茫,蜷转半夜好凄惶,财主怀(不)做又务(有)食,穷人累死都毛(无)粮。四更苦,鸡声鸣,忖来忖去越可怜,财主绸衫掏去囥(音可算切,藏),穷人毛(无)衫好遮身。五更苦,天会明,感谢毛主席大恩人,红军解放到娘峒,天下穷人大翻身。
  劳动歌
  节气歌
  正月雨水共立春,阳鸟岗头来报春,做客人姐回家转,做田郎仔叫耕春。
  二月惊蛰春分透,山兽虫蚁尽出头,蝉仔变身四山叫,鸟仔成双去做巢。
  三月谷雨清明晴,山林树叶片片青,郎那担料(肥料)娘担种,娘那撒种郎犁田。
  四月立夏小满天,阳鸟朗朗叫天晴,麦那割了做田式,禾蔸插落满洋青。
  五月芒种夏至中,日长夜短水成汤,苎布衫子着身上,割菅裹粽分郎尝。
  六月小暑大暑天,一年田式去一半,手掏耙口(音爬犁,薅草器具)去薅草,草那薅了禾转青。
  七月处暑共立秋,坝(音贝)头毛(毛)水要去修,修到门前淹大糯,田那务(有)水禾解(会)稠。
  八月白露秋风时,夜来眠床要盖被,禾惊中秋风打午,午时出稻口(陆算切)花期。
  九月寒露连霜降,忙人薯米做上仓,重阳登山去聊秋,贤娘舂糍喷喷香。
  十月小雪共立冬,过了立冬满洋空,大仓小斗都贮满,砻米酿酒等落春(春播)。
  十一月大雪冬节中,露小落地变成霜,富人绸缎着〓(音卖,不会)了,穷人烤火熬过冬。
  十二月时节大小寒,长年(长工)毛(无)食祭灶暝,年近月满回家转,家家理事走毛(无)闲。
  拾柴歌
  山里拾(音客,砍、捡)柴山里拦,拾得柴来毛(无)串(枪)担,做条串担人到(回家)尽,转到寮里天大暗,柴又贱,米又贵,担柴籴米好吃亏(辛苦),一工难趁(赚)升把米,几时解(会)挨透年尾。
  十二月去垌娘(即去娘垌,去女家)
  正月去垌(他怨切,家、家乡)娘,路边都是做年娘(过年时的妇女),娘那做年大欢喜,个个着(穿)得像新娘。
  二月去垌娘,路边都是锄田娘,大坵细坵都锄了,坝(音杯)头放水淹(音掩)满洋。
  三月去垌娘,路边都是祭坟(波王切)娘,原先坟头发野草(去野草),今晡坟头百花香。
  四月去垌娘,路边都是布田娘,左手揇(拿)来右手布(插),布落田中排排行。
  五月去垌娘,路边都是睇(音太,看)水娘(巡查水田的妇女),坑(山涧)头睇到坑尾转,坵坵田仔水流长。
  六月去垌娘,路边都是薅草娘,人讲男人薅得远,哪知女人比男强。
  七月去垌娘,路边都是口草娘,一岗一弯都?了,姐妹相呼转回乡。
  八月去垌娘,田中禾花踉来香,一菩花来一粒米,一个小娘一个郎。
  九月去垌娘,路边都是割禾娘,一岗一行都割了,日落西山转回乡。
  十月去垌娘,路边都是担粮娘,务(有)人问娘担哪位,担去城里交公粮。
  十一月去垌娘,路边都是担柴娘,卖柴买鱼又买肉,买鱼买肉忙回乡。
  十二月去垌娘,买办年货乐融融,全家老少齐欢喜,主席像来挂厅中。
  生活歌
  新妇仔苦难当
  新妇仔(童养媳),难出头,是爹毛进(家穷无出息)把娘(姑娘自称)丢,蛇落竹筒节节难,马过竹桥步步忧。
  新妇仔,是毛干(音鉴,不值得),颂(穿)着衫子节节断。袖卷串出成豇豆,衫口透孔手来掩。
  新妇仔,是灾过,二十年前做件裤,四十年来补又补,三把柴秤称〓过。
  新妇仔,苦难当,大人都讲细人(小孩)懒。三顿未食一顿饱,锄头掏山掘毛痕。
  娘今无双无奈何
  娘今无你今务郎纷纷解喜欢,口(音逆歪切,我)今无双无耐烦。田山做式毛话讲,锄头棕蓑各一方。
  好花欤(要)开好园中,几时解(会)等人来栽。娘今姻缘配未着,恰似岩层脱落来。
  牛做白饭分人食
  牛角弯弯扁扁势,斤斤泥沙分牛背,牛做白饭分人食,佢伊辛苦人不知。
  杂歌
  十字唱古人
  一字写来一条龙,魏徵梦斩金敖龙,你犯天条该斩罪,唐王也助三扇风。
  二字写来两笔长,包公十七坐开封,独判毛(无)头公案事,世上难寻这清官。
  三字写来三国名,孔明用计排空城,司马仔玛(父)毛胆进,不知城内兵几名。
  四字写来四角方,精忠报国杨令公。杨家个个英雄将,为国立功天下传。
  五字写来半转身,水涨(音盾)金山白蛇精,乃因法海和尚害,雷峰塔下去安身。
  六字写来中横长,(孟)姜女寻夫哭城墙,哭倒城墙八百里,后转天宫解(会)相逢。
  七字写来脚下叉,海中洗浴是哪吒,打死龙王三太子,抽筋剥皮转回家。
  八字写来两边开,山伯遇着祝英台,两人甘愿同生死,变作蝴蝶墓中来。
  九字写来弯咧弯,奶娘学法过闾山,收复三十六宫殿,斩了蚺(音南)蛇飞半天。
  十字写来大团圆,刘锡上京遇三娘,三娘又落黑云洞,七岁破洞刘沉香。
  故事
  神话传说如《男造天,女造地》《石神保人种》《和寅活了七千二百岁》。
  人物传说如《秦皇阿母倒头嫩》《雷万春巧遇钟景祺》。
  史事传说如《畲族女人衫里有两个皇帝印》。
  地方传说如《银池岗》①《石母人的传说》《仙人迹》。
  动植物传说如《山鸡三告状》《番芋蛋》《柿子气杨梅》。
  民间工艺传说如《分龙节》②《二月二庙会》《快快落土》。
  生活故事与其他故事如《雷超治财主》《命带十八败》《状元命》《长年哥问卦》《公鸡为何叫“角角角”》。
  谚语与俗语
  畲族称为“古语”,与汉族说法相同。福安畲族谚语与俗语既有民族特点又受当地汉族的影响,其句法多为七言双句,也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以及单句、多句等。特选取富有特色的谚语与俗语摘录如下。
  (以拼音字母、福安话汉字切音或同音字标音)
  山哈(ha,畲族自称)山哈,伓(ng,不)是亲邻就是叔伯。
  千年亲邻万年族伯。
  盘蓝雷钟一族人。唱起畲歌认族人,蓝雷三姓好结亲。
  一家合好一家亲,一村合好一村亲。
  自家仔(zhōi,囝、孩子)亲又亲,孝顺爷奶(音逆夹切,爷奶,父母)心贴心。
  日头夹(kia,扛)枷(gia,日晕)夹过昼(qiu,中午),几多(gido,很多)坑坑(音烘烘,小溪)断水流。
  清明晴,坝头伓使(ngsoi,不用)行;清明雨,坝头日日去。
  春东夏西(音何狮,夏天刮西风),笠斗棕蓑(zhongsui,棕衣)。
  ①参见本志“艺文杂记·民间传说·银池岗”。
  ②参见本志“艺文杂记·民间传说·分龙节”。
  重阳毛水(mousu,不下雨)一冬晴。多扒(音波河切,薅)一到(音套,次)草,多收三五斗。芒种前,好布田(butan,插秧);芒种后,好点豆。麦吓(ha,怕)清明连夜雨,禾吓(uoha,稻谷怕)白露午时风。求人不如求泥土,务(音花,有)做落泥总务收。伓吓(ngha,不怕)荒年,那(na,只)吓靠天食菜莫食菌(kun,山上野菰),务路莫搭船。禾(wo,水稻)吓(ha,怕)秋来旱,人吓老来难(音你翁切,苦难)。嫩草吓霜伓(ng,不)吓水,做人吓懒不吓穷。欤(音威退切,要)共(nong,与)别人比做田,莫共别人比过年。一懒加十勤,怀(ng,不)勤也欤(音威退切,要)勤。上山怀弯腰,转寮(音刘,家)毛柴烧。笑烂(音狼,破衣服)莫笑补,笑懒莫笑穷。伓吓(ngha,不担心)虎养三个仔,那吓人务两样心。顺风放火,怀使(ngsoi,不用)使力。牵牛欤(音威退切,要)去牵牛鼻,莫去牵牛尾。钱财酒色你莫贪,一世怀使(ngsoi,不用)上官厅。大人爬墙,细人(音狮言,小孩)学样。龙吓(ha,怕)铁,虎吓叉,柿仔吓老鸦,豆腐吓毛牙,竹笋吓叉杖,大汉吓妇娘(bungiong,老婆)。闲工补漏篦(leupi,笊篱)。毛牙欺负烂豆腐。时来一针救两人,毛时甘草毒死人。①
  ①此为民间流传甚广的清乾隆时寿宁清源乡下楼人吴珏的故事。吴珏擅长针灸,一生以行医济世为己任,足迹遍及闽东北与浙南,县民尊其为吴太医。知府李拔曾赐“一郡久夸户扁望,三年徒抱树云心”板联予珏,至今尚存。
  畲族艺畲族艺术
  音乐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娱活动。畲歌在历史上承担着畲家其他民间艺术都无法比拟的作用,畲族人民抒怀抒情、教化育人、交际等无不依赖于畲歌。畲族称山歌为“歌言”,就是以歌代言、无所不歌的意思。畲民一个人上山劳动,往往通过唱歌来排遣寂寞。当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会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畲歌形成了一定的歌俗歌规。譬如他们有拦路对歌、来客对歌、“做表姐对歌”“歌节歌会对歌”等。从前,畲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同姓不通婚、同村不对歌。除此之外,不论时间和地点,也不管人数多少,只要路上遇到异性的族人,特别是“出行”做客或者参加歌会的异性青年,男方就会抢上前去拦住女方盘唱。
  声乐 主要有山歌、礼俗歌、宗教歌。
  山歌 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其唱法有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而演唱形式有独唱、男女对唱和齐唱,还有“双条落”,双条落是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的重唱,是畲族多声部的歌唱音乐。
  礼俗歌 即仪式歌,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
  宗教歌 即巫歌。主要是宗教活动音乐,有演奏、演唱,中间穿插些咒语、念白,手法多用重复。乐器以龙角、铃刀、法鼓、三音锣、木鱼、大钹、大锣相组合,加上人声的独唱、领唱、伴唱、齐唱等形式,形成独特的韵律。
  器乐 有鼓箫班器乐、宗教器乐。
  鼓箫班器乐通常以两支唢呐为主奏,伴以常规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有二胡、京胡、月琴、竹笛、小锣、大锣、钹、木鱼等。曲目可连缀演奏也可独成一曲。多用于婚丧喜庆等场合。以走奏和坐奏两种形式背谱演奏。旧时演奏者多不识字,用的是“工尺谱”。演奏者之间配合默契,表演自如。时下所表演的多为闽剧角色。鼓箫班由相对稳定的人员组成,多者8人以上,俗称“大吹”;少者为4人,俗称“小吹”。通常每人均会兼吹、打两种以上乐器。
  宗教器乐有龙角、三音锣、铃刀、法铃、法鼓等。龙角又称“角”,也称“羚号”,是木吹乐器。三音锣由三面大小不一的铜锣构成。以一竹帛小槌击之发音,每面锣均发一固定高音,因分别念懂=c3(do;i)、丁=ba3(降la;b6)、冬=bg3(降so;b5),故称三音锣,也称三音。铃刀由五片铜板、一个铜圈串于梨形的粗铜线上与铜柄刀相连而名之。
  舞蹈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在舞台上能看到的更多的是新时代的畲家枪(串)担舞、采茶舞、丰收舞等。畲族“枪担舞”是由畲族人上山砍柴草劳动转化而来的。上山时,畲族人边唱山歌,边用力敲击“枪担”,逐渐演变为“枪担舞”,也称“打抢担”。它吸收了畲拳畲棍中的拔、挑、架、劈等“对打”动作,融体育、舞蹈为一体。而“枪担”是闽东畲族山村农民常见的劳动工具,把竹竿或木头两头削尖,用以挑柴草、农产品,其长短视劳动者身材而定。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鞘),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透出一股纯朴的山野劳动气息。表演队伍16~24人,表演章节内容分为“青山翠竹”“刀鞘声声”“刀花翻舞”“竹响山际”等部分,充分展示“枪担舞”表演的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穆云畲族乡对这一畲族传统体育节目进行挖掘、整理,并在穆云中心小学编排了畲族“枪担舞”,在各种大型场合演出,得到了认可。
  工艺
  刺绣
  畲族女服的领口、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都刺绣各式纹样。图案上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和角隅纹样等,形体上有自然纹和几何纹。自然纹以植物纹为主,动物纹为次。植物纹饰有牡丹、梅花、莲花、菊花、桃花、兰花等。动物纹饰有凤凰、喜鹊、鳌鱼、龙蛇、虎豹、麒麟、狮子、麋鹿、月兔等。刺绣色彩调配以原色为主,辅之次色,色彩强烈、醒目、反差大。畲族除衣裙刺绣外,还在帐帘、肚兜、鞋面、童帽上绣花。
  编织
  主要是编织花带。畲族花带是以各种颜色的丝线用手工编织而成。花带尺寸不定,长者十来丈,短者仅尺余;宽者6厘米,窄者1厘米。花带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等。规格不定,“七根花”:不论带子宽窄,有的要拉百余根基线,有的仅30余根,而穿梭编织花纹图案仅靠正中7根线,其余的织成平面花边,颜色各自选取。花纹图案是“田、由、甲、申”等字样,以及双菱形纹和其他几何纹样相结合。这种纹样的花带多做围身裙的裙带。“十三根花”可织纹样有蝴蝶、蜻蜓、梅花等,这种纹样的花带多用以捆衣物和包袱,也是传统婚嫁中姑娘定亲的必备品。“十七根花”和“十九根花”:编法周密、花工大,成品宽大、畲民盘在腰间作装饰品用,也称“山哈带”。编织花带是畲家少女的基本功。畲族女孩大凡七八岁就跟着阿娘、阿姐学编织。
  竹编
  畲山多毛竹,畲家多出篾匠。篾匠多系个人投师学艺,受雇后根据雇主需要进行编织,较少全村习一艺之现象。其制品主要为用具:箩(有米箩、油箩,皆精致严密,油箩内外皆上漆)、筐、篓、斗笠(有大小粗细之别)、笊篱、筛、篮(有菜篮、提篮、晾篮)、畚箕、土箕、饭箕、火笼、竹簟、竹席、竹枕、竹椅、竹床等。畲家的竹编产品旧时常为陪嫁物品,编织便尤其精细美观,而且上漆。篾匠皆有因经常编制而特别拿手的篾活。
  雕刻
  包括木雕和石雕。木雕多用于富裕人家窗棂上人物、花鸟的雕刻,牙藤床上人物花鸟装饰的雕刻,衣橱上人物花鸟的雕刻,祠庙雀替或其他装饰的雕刻以及祠堂神主牌龙凤花卉装饰的雕刻。石雕多用于祠堂庙宇大门两侧的吉祥物或神龛佛座以及石坊、坟墓的装饰。
  剪纸
  成品称“纸花”。多用于礼仪习俗,有喜花、冥花、供花和样花四种。喜花,红纸剪制,办喜事用。冥花,白、绿、黄三色纸剪制,办丧事用。供花,红纸剪制,祭神祀祖用。样花,纸色不拘,作刺绣衣物图案底样。畲家剪纸构图简单、粗犷,以变形的自然花卉纹为主,几何图形纹为辅,少见动物图案。
  武术
  畲族武术以畲拳最为著名,棍术次之。
  畲拳
  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创编者是雷乌龙,人们尊称他为“乌龙公”。畲拳以八法拳为主,有三箭摇角、十二劲功、铁牛入石等8个套路,还有翻门拳、六九拳、勒步拳、五虎下山等。其中五虎下山内容包括猛虎拜月、猛虎献拳、猛虎掏心、猛虎打滚4趟共108招,打法灵活多变。
  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跳等。进攻时多用拳肘,防守时常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动作紧凑,进退灵活,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碾盘,眼如铜铃”的特点。畲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数十种之多。练功的方法也很特别,如练铁砂掌之前,先砍一节粗壮的竹筒,内装一条毒蛇。蛇腐烂后,练武者将手插进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痒难忍,急需插入米糠、谷子或沙子及铁砂中摩擦,久之则皮肉坚硬。畲拳中有点穴绝招,一旦被点中穴,便动弹不得。
  棍术
  拄杖、锄头、扁担等生产工具都是畲家的习武器械。盘柴槌(即打柴棍)是棍术的一种,有长短之分,长的3.6米左右,短的2.3米。其招式有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天观地测等。
  畲族棍术以“钟家棒”最具特色,包括开武子五棒、柳叶子棒、七星子五棒等。钟家棒相传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上杭畲、汉起义军钟三、钟子仁训练义军所创。畲民为纪念他们,取名为“钟家棒”。此外,还有连环棍、金龟点水棍、三节棍以及刀术、杷头勾刀对打等。
  竞技
  打尺寸
  一人站在直径约2米的圆圈内,右手执一根30~40厘米长的棍子(即“尺”),左手拿一根筷子长的竹条(即“寸”),以“尺”将“寸”打出圈外。站在圈外的一伙人在“寸”落地前争取接住它,再投向圈内。圈内的人可再以“尺”将“寸”击出,或用手接住。谁使“寸”落地,谁就输了。此项活动传说起源于唐代畲民起义中“赤手拨箭”的故事。操石磉 推石头角力。操即推,石磉即石块。石块呈扁圆形,底面光滑。大者百来斤,小的几斤至几十斤不等。比赛地点一般在石铺的路面上。两组各有一个人站在己方的石块上,其余组员二三人或推或拉站立石上的人,使他足下蹬踩的石块猛撞对手石块,谁的石块被撞后滑到路边,谁便输了。
  骑“海马”
  在海滩足踩名叫“海马”的滑溜板飞速前进。“海马”本是生产工具,用于海水退潮后在滩涂上“讨小海”。明嘉靖年间(1522-1566),戚继光在闽抗倭时,曾训练士卒骑“海马”追逐倭寇,效果奇佳。生产中休息时骑“海马”比速度、比花样、比负重,既惊险诙谐,又热闹壮观。
  竹林竞技
  以爬竹竿和射箭最吸引人。许多人爬竹竿只用手不用足,而且有的参赛者还是倒立向上爬,动作敏捷得像猿猴一般。射箭是比赛用箭射飞行中的斑鸠。
  建筑
  畲族民居建筑包含一般民居、大型民居和宗祠会馆三种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畲族民居经历了从“草寮”到土木结构的“瓦寮”房屋的变迁,草寮为早期畲族的简易建筑,此后采用夯土墙的“泥间”,这种“泥间”也经历从平房到二层的发展过程。“草寮”已基本不见,“泥间”在穆云畲乡一些古老村庄还比较常见。
  民居
  穆云畲族乡的传统民居主要是土楼,坯土墙体,木结构,双面坡屋顶,青色瓦片覆盖,多为双层,上层用来放置杂物,下层正中间为厅堂、左右为厢房,中间厅堂又由木屏隔开前后两间,前面厅堂设(祖)神位,后面放置日用杂物,如磨、臼或饲养家禽等;左右两厢房各分隔两间为卧室,室内陈设简陋,右厢房后段多为厨房,厨房一般不设烟囱,厨房中水的来源很有特色,畲民将山上的溪水、泉水用竹筒引入房中,下面挖一条水槽用来养鱼。
  畲族建房忌讳在“无风水”地和“无吉日”时动土建房,屋坐向忌朝水源。房屋大多建造在山坡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住宅简单而古朴,乡土气息浓厚。传统聚落多为散漫型的居民点,且建筑格局无严格的风水理论,但宅门和灶门的朝向均有一定的规制。
  宗祠会馆
  畲族社会多以血缘关系的远近集聚,共用一个祠堂,祠堂建立后,其基本组织不变。祠堂的建筑形式各地大体一致。较大型的祠堂有前后厅,左右走廊和前后厅各两侧房,中央是天庭;小型祠堂前后厅没有房间。畲族重视始祖盘瓠之祭,其祭祖活动一般在祠堂进行。
  畲族服饰畲族服饰
  福建省畲族服饰因地域不同而各有特色,穆云畲族乡畲民的着装特色属于福安式。随着畲汉互动的日益增强,畲族男女平时的着装已基本与本地汉族村民相同,但在畲族的传统节庆日,传统服饰穿着率较高;在畲族村,年老的畲族妇女还保存着穿传统服饰的习惯。畲族的传统服饰中,男性服装与汉族村民大体相同,女性服装则富有民族特色。
  发型 传统福安畲族妇女的发式称为“凤凰髻”。成年妇女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面头发扎成坠壶状,前面头发平盘绕与额前,再用几根深红色的绒线环束在发间,并在顶中横栓1条银簪,有的还斜插1条耳扒或1根豪猪簪。为了使前面发髻宽大,已婚妇女往往添上假发,使发式正面像黑色的缎帽。16岁前的少女用红绒缠着辫子,盘绕在头上,额前留刘海。年满16岁后,头发也要梳成妇人式样,但顶中不压银簪,以示区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畲族妇女均剪短发或梳辫子,只有老年妇女保持传统发型。
  服装
  男装 畲族男性的上装,夏天多为青(黑)色、蓝色的大襟布衫;冬天则为青(黑)色、蓝色的大襟棉布衫。布衫无领子,仅用蓝棉布条镶在领口。领口内两肩上另衬一重棉布,俗称“搭肩”。棉布衫样式相同。衣襟边钉有五颗铜扣子或布纽扣。有的老人冬天还加夹袄或棉袄一件,为中间开襟。出门做客则穿背心状的“钱吊”,中间开襟,两边下方各有一口袋横在腰间。缺棉布的人就用双重苎麻布缝成“马甲”。
  畲族男性的下装,夏天为短裤,冬天为长裤,材质、颜色均与上装相同。在款式上,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上都要接上15厘米高的不同颜色的棉布作“裤头”。着装时,用根白色带子作为腰带,将裤头扎紧。
  鞋子为布底方头青(黑)色鞋。鞋面清一色,鞋头折两条中脊,俗称“双梁鞋”。
  男性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宽檐礼帽),青色长衫,襟前、胸前绣有龙纹,青(黑)色布靴。
  女装 畲族妇女服装称为“凤凰装”。上衣为黑色大襟交领式,大襟服斗上没有绣很多花纹,只在衣领上绣水红、黄、大绿等颜色的马牙花纹,沿服斗的边缝上缝一条三四厘米宽的红布边,红布边的下端靠秀头的地方绣一块三角形的角隅花纹,上衣袖口缝一条1寸多宽的红布边。
  围身裙,又称“合手巾”。也是黑布做的,上端有一段三寸多宽的红布横缝在裙身上。裙身通常长1尺,但也有更长的,视人而定。围身裙的上端两角,刺绣简单的花样。
  鞋子是布底方头青(黑)色鞋,鞋口有花线点缀,鞋头折一条中脊,俗称“单梁鞋”。
  畲族姑娘婚礼时戴的银凤冠最为华贵。银凤冠上缝有一片片四方形的錾有凤凰、蝴蝶等样式的银牌,轻薄如纸。再缀上红线穿起一串串五色料珠,垂挂到凤冠的四周。凤冠配有7~9根银链串起的银帘,每根银链上都系有大大小小的的凤凰、蝴蝶、梅花、鱼等图案的银牌与铃铛。银链能垂到胸前,遮住脸部,摇来晃去,叮当作响,因此,银凤冠又被称为“银遮面”。
  畲医 畲药
  畲医
  穆云畲族乡畲族群众多居住乡下。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下,卫生医疗条件较差。为了自身的健康生存和种族的繁衍,畲族群众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当地中草药的性味及功能,逐步形成适合居住地域常见疾病防治的用药特点。畲医诊断疾病主要以“望、问、切”为主要手段,大体将疾病分为“寒、气、风、血、杂症”五大类型,以内治外治并重,还用捽痧、刮痧、挑痧、挑病珠放血、银针灸、艾叶炙等疗术。
  畲医传授方法或为子承父术、代代相传,或以师带徒,徒秉师教,主要在实际诊治工作中学习医术。畲医分内、外、妇、儿、喉、眼、骨、伤科,以及针灸、气功、按摩等;也有按病种分科,如瘰疬、疔疮、痔疮等。畲医在治病时较重视“忌口”,即用药时忌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有时也忌食鱼虾等腥荤类食物,甚至忌食线面、瓜类藤蔓食物。
  畲药 畲医多用青草药治病,使用青草药与汉医基本一致。有的现采现用,有的按季节采集,经晾晒、切片等粗加工备用,且多数系单方,剂量大,服法简单。畲医所采用的青草药,绝大多数穆云畲族乡内皆可采到。2014年,穆云畲族乡溪塔村建立畲药生态园,占地30亩,园中种植1万株厚朴。
  链接:畲族传统偏方选
  外科
  1.折骨损伤
  菠柴(盐肤木)根、漆柴(野漆树)根适量,俱取二重皮(即刮去最外层苦皮后的根皮),捣烂敷在损伤处,缚上。如伤处溃烂,加些冰片掺捣。
  2.喉患火蛾
  杜瓜头捣烂浸洗米水先漱口,后含之,勿吞,吊出丝涎喉自宽。另方:茶须24克、山豆根(百两金,俗称雄真珠凉伞)1.8克、穿山龙0.6克,清煎频饮自愈。
  3.牛舌蛾
  咽喉边生牛舌蛾,亦以杜瓜头浸洗米水漱口后含之勿吞,吊出丝涎。内服金银花藤30克,山豆根(百两金,俗称雄真珠凉伞)6克、穿山龙12克,水煎冷服。
  4.虎蟮(即大腿淋巴结肿痛未见寒热者)
  将金毛狗脊(槲蕨)煎汤半酒盅,和无灰酒随量炖服,二日须服四盅即可痊愈。
  5.手节螺
  铺地锦(天胡荽,俗称砻米鲜)、老蛇刺菠(蛇莓)捣盐敷之。
  手指生天蛇
  丝蚶壳擂细末调鸡蛋清抹之。
  生蛇头
  冬瓜叶捣烂调醋和米糠敷之可消,若成天蛇或已发脓或未发脓,必须改用丝蚶壳擂细抹调鸡蛋清涂抹。
  肛蜞(又称囥蛇,系手足趾疽类)
  金银花全根烧灰存性调麻油抹即效。
  6.瘰疬
  俗谓生疬,因寒暑不调或外寒内热,痰凝气滞,以致耳项结肿。
  防风3克、荆芥3克、桔梗3克、牛蒡子5克、连翘5克、甘草3克、石膏3克、薄荷3克、枳壳3克、川芎3克、苍术3克、知母2克、灯芯20根。水煎服。
  瘰疬坚硬肿痛,潮热咳嗽,未穿溃者。
  川芎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生地3克、陈皮3克、茯苓3克、桔梗3克、白术3克、香附5克、甘草3克、贝母5克、人参3克、昆布5克、升麻2克、红花2克、海粉(煅蛤壳)3克。水煎服。
  瘰疬马刀(瘰疬生于腋下,形如马刀的名为马刀,又称“马刀疮”)坚硬如石,坚而溃或已破流脓者。
  黄芩5克、白芍3克、当归3克、龙胆草5克、桔梗3克、知母3克、黄檗3克、天花粉3克、昆布5克、连翘3克、葛根3克、甘草2克、黄连2克、三棱2克、莪术2克、柴胡2克、升麻2克。水煎服。
  瘰疬及瘿(大脖子)瘤痰核(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初起未溃浓者,治宜活血化坚。
  防风3克、赤芍3克、当归3克、天花粉3克、金银花3克、贝母3克、川芎3克、皂角刺3克、桔梗2克、厚朴3克、五灵脂2克、陈皮2克、甘草2克、乳香2克、白芷2克。水煎服。
  7.筋疬
  抑郁或劳伤气血以致四肢项颈筋缩结累累如贯珠。
  人参3克、茯苓2克、陈皮2克、贝母2克、香附2克、当归2克、川芎2克、黄芪2克、熟地3克、白芍2克、甘草2克、桔梗3克、白术2克、姜三片、枣2枚。水煎服。
  8.乳虎(乳腺炎类,位于乳头上方)
  以冬苎头磨老醋刷之。
  9.出栏虎
  用芋艿头、酸芝草(酢浆草)捣盐饭敷之。
  内科
  1.长期风湿性关节疼痛
  威灵仙15克、茜草根10克、七叶莲(木通科野木瓜属野木瓜或鸭脚莲)15克、星宿菜10克、南风藤10克、土牛滕10克、桑根15克、肖梵天花15克、蜘蛛抱蛋10克、虎杖根15克。水煎服。
  2.肾阳虚腰疼痛
  勾儿茶30克、梵天花15克、包蔷薇15克、杜仲藤(土杜仲)10克、伏牛花10克、仙茅参10克、盐肤木15克、牛奶仔15克、关门草(截叶铁扫帚)10克。水煎服或炖猪脚服。
  3.脑栓塞后遗症、瘫痪
  梵天花15克、仙茅15克、鸡血藤15克、仙鹤草(龙芽草)15克、威灵仙15克、爬岩红5克、红根草(茜草)5克、铁扫帚(马鞭草)10克、蚊母树10克、盐肤木10克。水煎服。
  4.肾阳虚、阳痿、腰痛
  仙茅参15克、柘树(山荔枝)根15克、淫羊藿10克、鸡屎藤15克、勾儿茶15克、薜荔根(俗称红墙泊索)15克、藜藤根15克、虎杖根10克、苞蔷薇10克。水煎服或猪脚炖服。
  5.下半夜泄泻
  龙芽草15克、算盘子15克、胡颓根15克、六棱菊(俗称八扇风)10克、白牛胆(俗称牛茶)10克、地胆草(俗称牛鼻得、披地挂)15克、乌饭树(乌拈)干果15克、包蔷薇15克。水煎服。
  6.中风型高血压
  稀莶10克、土牛膝15克、生牡蛎20克、盘龙参(绶草)10克、臭梧桐根10克、石仙桃(石橄榄)15克、山皇后(大青)根15克、夏枯草10克、枫寄生(槲寄生,俗称冰柴寄生)10克。水煎服。
  7.受惊吓后失眠
  夜交(何首乌)藤10克、合欢树(根)皮10克、钩藤10克、盐肤木根(俗称步练钱)10克、海桐(崖花海桐)根10克、玉叶金花(土甘草)15克、白蚕蜕(或白僵蚕)10克、生栀子10克或根15克。水煎服。
  8.阴虚盗汗
  十大功劳(土黄柏)15克、黄花仔(黄花稔)15克、煅牡励30克、阴石蕨(俗称水石蜈蚣)15克、水团花(水杨梅,俗称水仙仔)15克、盐肤木15克、铁扫帚(马鞭草)15克、虎杖根10克。水煎服。
  9.风疹初发
  葵花(向日葵)壳15克、紫苏叶10克、鸡冠花10克、马齿苋15克、薄荷叶7克、玉叶金花(土甘草)10克、莎草(香附子)10克、棉藤(构)根15克、枫香(冰柴)根15克、路通子(枫香树果)15克。水煎服。
  10.肺炎实症
  肺风草(连钱草)10克、鲜麦斛(石豆)15克、玉叶金花10克、白茅根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薄荷叶10克、阴石蕨(水石蜈蚣)15克、(秋)鼠曲草10克、虎杖根10克。水煎服。
  11.急慢性阑尾炎
  鬼针草(刺针草或三叶刺针草,俗称粘身衣)15克、虎杖根15克、半枝莲(狭叶韩信草)10克、败酱草(白苦苴)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水煎服,加红糖50克调匀。
  12.肾炎、小便不通
  车前子10克、虎杖根15克、鱼腥草(臭聂)10克、玉叶金花10克、鸡眼草10克、十大功劳10克、灯芯草10克、栀子根15克、石韦(全草)10克、芒(蒙)菅头30克。水煎服。
  13.肺痨咳嗽、痰臭
  梨寄生、桑寄生、橘寄生、柚寄生适量、水煎后加蜂蜜调服。
  14.产后发热
  白难胗柴、紫珠草、苏梗、赪桐(红梧桐)根、白梧桐根、金腰带、熊柳、地骨皮、山蒿石各适量。炖服。
  15.结核脑
  七叶一枝花(俗称七层塔)、老鼠屎(铁铜仔)、白毛柴、石橄榄(石仙桃)、风不动(俗称墙泊索、络石)合20克。水煎服。
  16.心气痛
  久患心气痛,穿于中腕,痛不可忍。
  黄花仔(黄花稔)擂未,煎鸡蛋一个服下。
  郁气心痛
  荔枝核烧灰调酒服下,加生牛膝2.5克。炖酒服。
  17.小肠气痛(疝气)
  蛳螺草头(香附)3克、橘籽2克、萝卜籽1克,炖酒服。
  18.小便频数、遗尿
  仙茅参10克、桑螵蛸10克、包蔷薇15克、勾儿茶15克、粗叶榕(大牛奶仔)15克、黎藤根15克、梵天花10克、胡颓根15克。水煎服。
  畲族节俗
  做大年 又称做“完满福”,或“余满福”“年满福”,是畲民向当境土主里域正神(地方神)表示辛勤劳动一年得来的余庆幸福。是日,按户募捐一定数量的钱、米,由值祭者购买三牲(猪肉、鸡、鱼)、福礼(海藻、豆腐、粉丝、黄花菜等)、茶酒、香烛、纸线及糍粑等,送到村里神宫举行祭祀。
  按传统习惯,畲民结合农事活动,每年还有6个类似的小节日。
  下神福:农历正月初五,为迎接诸神返天宫过完年,下降人间。
  春福:农历二月初二,为福德正神(土地公)生日。为表示春耕开始,祈求当境土主庇佑开春如意。
  夏福:在立夏节气这一天,为庆祝夏粮——麦子丰收,家家吃饼或面条。
  保苗福:在端午节或番薯扦插完成后,祈求禾苗茁壮,不受病虫侵害。
  白露福(或叫作“秋福”):在白露节气这一天,祈望风调雨顺,避免即将收获的粮食遭受自然灾害。
  冬福:在立冬节气这一天,为庆祝好收成,全年安泰。
  最后,年关除夕才做完满福。福尽,家家贴春联,以红纸条封坛坛罐罐及仓库,表示仓盈库满。当晚,户户分回从神宫里所得的食物,煮酒吃大年饭(团圆饭)。饭后,大家环坐在篝火旁守岁,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里,老年人说古谈今,传唱祖歌,漫谈家常,回忆全年生产情况,安排来年农事。家庭主妇就在家炒豆炒花生,煮鸡煮鸭,准备新年食物。家家户户都蒸糯米饭,做糯米糍。大男细仔围在一起吃去一部分,剩下部分藏入仓里,来年取出,谓之曰:“有吃有余。”
  除夕之夜,家家都要挑一根碗口粗的耐烧的楮木棍或硬柴头,留在灶膛里用火掩着,作为大年初一的火种。这个火种一定不能在明日煮早饭前熄灭;要是熄灭了,就认为是无衣食。其含义有三:第一,“穷来莫断猪,富来莫断书”,他们称这火种为“隔年猪”。养猪可以积肥,年终卖出得钱又能帮助家庭还债,添置衣被,增加过年肉食。第二,给后代留下“燧木取火”的痕迹,以示不忘过去。第三,大年初一,畲民打开灶膛,就能看见灶里余红,意为开门红,添上一把柴火,灶里燃起熊熊烈火,象征着日子愈来愈红火。
  做新年 农历正月初一畲族过新年,在此之前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已打扫一新。各家厅堂中庭柱上亮出“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传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的对联;在中庭贴上“凤凰到此”或“麒麟到此”四个大字的横眉;在神坛里也贴上“汝南蓝氏(或冯翊雷氏或颍川钟氏)历代远近宗亲之香位”的字样。
  除夕过了亥时(为二十四时)意为年到,家家户主手点条香,到大门外放炮“接年”。而后把条香分别插到大门两边、神堂和灶上,顿首叩拜,并在神坛和灶上点起油灯。
  正月初一早餐,人人都要喝一杯蜜茶或糖茶,意为生活年年甜;人人都要吃线面,意为长命,象征纳福添寿,一年四季福禄来臻。各人吃饭后,还要装一大碗米饭放在席位上,表示有吃又有余。这一天,还要求得好“彩头”,如拿容器要加倍上心,不能打破碗盏,说话和气,不讲不吉利的话,不要恶声恶调,不能骂人打人等。
  这天早晨,小孩穿好新衫,即争先到家外竹园里去摇毛竹。意为小孩摇了毛竹,就会像春笋一样茁壮成长。大人到村外和对面村或隔壁村人放“赛台炮”。他们放的爆竹有单响、双响、百子炮(鞭炮),一直要放到一方没有炮为止,意为看谁“发”的多。那是因为过去畲族人口稀少,家境贫寒,所以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象征发丁发财,以增添过年的热闹气氛。
  白年日 农历正月初二,凡过去一年有人病故者,厅堂都要贴白纸、备猪首、酒菜、摆香案、烧纸钱、祭奠死去的亲人。是日,畲民不串门,即使串门,人家也不接待。
  节日的起因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中国东南沿海屡遭倭寇的侵袭,百姓痛苦不堪。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初五,福安县城沦陷,城中军民为保卫国土齐心对敌。抗击倭寇的教官程箕、训导谢君锡不幸阵亡,知县李尚德逃遁,军民死者三千余人,倭寇尸骸枕藉,积瘴疟死者凡二千余人。至嘉靖四十一年,当朝总兵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由浙入闽,打败倭寇,擒杀倭首于今穆云畲族乡政府所在地穆阳街并焚其头颅,光复了县城。后来人们除正常的新年外,将正月初二这一天叫作探亡日,畲族称为“做白年”的日子。
  开年驾 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五畲家自除夕进行一次大扫除后,连续几天不打扫,直到正月初五这一天,才由家主领着子孙,各自操起锄头、扫帚、畚箕,从大门口一直扫到卧室。连厨房、鸡舍、鸭圈、猪栏、牛栏、羊栏也要清理。大伙一边扫一边打招呼道“各物祖公,年驾已去!快去!”大扫除完毕,全家团聚食糖茶。小孩喝了糖茶说“甜格来!田割来!”(甜格来与田割来是畲语谐音)。甜言蜜语象征着这一年稻谷的丰收。接着大男细女便高高兴兴地开始下地劳动。是日,据说是诸神下降,畲村要备福礼到当地神宫里做“下神福”。
  祭祖节 在春节或秋时择日祭祖,称为祭祖节。是日,畲村打开停放祖牌、祖谱、祖图的祠堂门。门前插一炷香,俗称烧香路,接引祖公归来。是夜子时放“三口灵”(神铳)一声,全寨人起床梳洗更衣。丑时放“三口灵”二声,主祭者族长和陪祭者(每户举一名十六岁以上的男丁)进入祠堂。天亮时,放“三口灵”三声,族长等人打开祖谱和祖图,进行公祭。
  祭祖前,要宰猪羊各一头,去掉内脏,连头带尾摆到祠堂中厅的案桌上。猪羊两边放刀子四把,刀口上撒盐一撮,以供祖公割肉沾盐食用。还要宰杀白鸡一只,把鸡血淋到祠堂中柱的磉磐石和大门的门槛上,以报平安。同时备豆腐干、粉丝、海藻、黄花菜各一碗,茶和酒三五杯。祭祖时,由族长领头点香秉烛,面朝大门,背向祖牌,按辈分年纪依次三跪九叩。而后转身,面向祖牌,背朝大门,三跪九叩(俗称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叩罢,由族长宣讲祠堂公众之事,以及乡规民约等让大家议论。待大家意见统一后,自由翻看祖谱、祖图,并由长辈传颂祖公事迹。最后,以10人为一席,集中在祠堂里吃“太公饭”,饭菜酒食均由“祠堂田”(公田租赁人家耕种,每年交纳一定稻谷)供给。饭饱酒罢,放炮欢送大伙回家。
  祭祖结束后,祠堂钥匙交下次值祭人负责保管。暝蛉(抱养)之子无权值祭。祭器宴具亦随之轮流保管,不得出错,如果失落,须照价赔偿。对祠内收入和祭祖经费如有贪污者,除责成退赃外,终身不得进入祠堂拜祭。
  新中国成立以后,畲族祠堂群体公祭逐渐转为挨家挨户个体祭祀。每年农历七月半,即使家境极其贫寒之户,也要设法备几碗酒菜在各自的厅堂里摆起香案祭祖,以示虔诚。故畲家有“过年不回无母,过半(七月半)不回无祖”之说。
  请祖节
  是畲族此村和彼村轮流保管祖图和祖牌的供奉活动。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中间选定的一天。每逢这个节日,凡能走动的畲族男女务必参加。
  仪式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请祖一开始,“咚咚”的锣鼓声中,“三口灵”炮声齐鸣,虔诚的畲民把米酒、蔗糖、糍粑与三牲一同祭献,也是祈祷丰收。
  戴着银首饰、银耳环、银手镯、银戒指、穿着五色花线镶边衣裙,走起路来叮叮作响的畲族妇女和穿着围腰尽是口袋的蓝布褶头衣服、双鼻青色布鞋的畲家男人随着锣声出来,满面风霜的老阿公与稚气天真的细丁仔也随着炮声出来。
  畲族巫师代表各家户主祷告,用一条红带子系着两片铜制的筶杯,连求“三圣一阳”(在祖先灵位前抛下,连续三次显一阴一阳,最后一次显阳,亦即连续三次筶杯一凹一凸,最后一次筶杯显双凹)后,即认为此村祖公答应“上马”。彼村请祖队伍即以日、月牌、龙头杖、“清道”黑边白旗(两面)、“代正征番有功招为驸马”旗幡、“原序”、“敕书”布旗、彩绘龙虎方旗(两面)、红白布相间的三层凉伞、八角香亭(内放担牌、祖图)等为序,游村回祠。回祠途中,由族长举着龙头杖,配合另外特制的四个龙头,男左女右相对双手上下合举,齐唱“盘古歌”和“龙杖歌”,左右穿梭式地前进。
  祭祖仪式再现了畲族祖始龙麒渡海作战,得到诸神的帮助,战胜番王回朝,高辛皇帝赐予遨游天下,耕山畋猎的情景。畲族人过去依靠这些活动,维护民族尊严,巩固民族内部团结,一致对抗外来欺侮。新中国成立以后,“请祖节”已罢。
  奶娘节 闽东一带畲族将农历正月十四定为奶娘节。这一天家家必备一支两斤重以上的喜烛,献给“奶娘宫”,点后余下半截,次日清晨,在本宫奶娘塑像前点香,连同半截喜烛提回家里,以示奉祀奶娘香火,能保男女老幼平安。
  奶娘姓陈名靖姑,正月十四日生,号十四娘,福州下渡人。传说她幼年学过闾山法术,能调天下神祇,穿山破洞捉拿妖精;能呼风唤雨,救济天下良民;能保胎催生,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成长;特别是能斩邪驱鬼,救护万民。
  相传古时候,古田县临水地方住着一对凶神,地方人每年都要送一对童男童女向凶神祈福。否则庄稼无收,人畜俱亡。因此,人人害怕,户户都轮流当“福首”,攒钱买童男童女到神庙供祭。有一年,轮到一户畲族人家当“福首”,这户人家穷得揭不开锅,只好把一对自己亲生的男女仔送到庙里去“保平安”。做爹娘的把孩子送进庙里,四人相视,哭得天昏地暗。这时恰好有一位客人从庙前经过,问了情由以后,说道:“你们莫哭,中午看我的功夫”。正午时,做爹的只见一只小鸟衔着一片草叶子歇在庙檐上,忽然,“嚯”的一声,从庙宇后面窜出一条南蚺蛇婆,头大如畚箕,身圆如篾箩,眼睛如灯盏,张开血盆大口向童女扑来。又听“咔”的一声,庙檐上鸟嘴里的草叶立刻化成一把利剑,不偏不倚地戳到蛇婆的七寸上,蛇头火速飞走,蛇身在地上滚来滚去。这回,人们晓得了神祇的真相。不久,做爹的梦里见到了那位过路客人。客人说:“我叫陈靖姑,这次到水面祈雨,被长坑鬼暗算,殉命。现在,我的灵魂还要回到临水洞镇压南蚺蛇公。”于是,人人献工,家家献料,把原来的蛇神庙改建成了“临水殿”。《闽都别记》载有“陈靖姑斩蛇度宫娥”的情节,“闽王璘遂封靖姑为临水夫人”。故畲歌云:“九字写来脚来变,奶娘学法过闾山,治尽九多邪妖怪,斩了蚺蛇飞半天。”“奶娘廿四归阴府,鼓角收回临水宫,三斗芝麻供香火,家家奉礼陈夫人。”
  凡设有“奶娘宫”的村庄,每隔两三年的正月,要请巫师,组织人马去古田县临水殿“请正身”。请“正身”时,一路旗幡飞舞,鼓角齐鸣,香烟袅袅,炮声不断。炮手、旗手、香亭、巫师、福首、乐队依次而行。途中经过的桥亭庙观和村庄都要张灯结彩迎送。“正身”到宫后,宫里摆起“三张案”(三张八仙桌叠起),巫师乔装奶娘,行“妆楼变殿”“穿山打伤”“水面催罡”术,做“清醮”一天一夜。整个节日持续三天,热闹非凡。
  补天穿
  每逢春季,阴雨连绵,寒风裹着雨丝刮得畲家连打猎都无法出门。相传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时候,西北角差一块石头以致年年春天漏雨不停。因此,每年正月二十日,畲族男女都要出门找鼠曲草和粳米一起做鼠曲糍,以“补天穿”。
  闽东畲族,开始都用糯米舂糍粑。这种糍粑放在神庙里供奉,常常被“山魈鬼”偷吃掉。后来,他们便用庙里香炉灰撒在糍粑上,虽然“山魈鬼”不敢吃了,但是人吃起来口感不好。这时,有人去庙前讨来鼠曲草和粳米一块舂成鼠曲糍。“山魈鬼”看到鼠曲糍那毛茸茸的样子,以为坏糍生绿霉菌,就不去吃了。人们吃了鼠曲糍,却能起消积、化食、去病的作用。从此,畲民相沿成俗,并有“正月二十做田工,不够补天穿”之说,每年这一天不下田劳动,家家都做鼠曲糍“补天穿”。
  会亲节
  农历二月初二,畲族男女老少都汇集到祖居地,如福安的后门坪、福鼎的双华村、宁德的猴厝村等处盘歌、访亲会友,为时1~2天,称为会亲节。相传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罗源县梧桐岔村雷姓兄弟三人为逃灾避难离乡出走,三人各携带一只铜铸祖公香炉为记,其中有一人流落在后门坪村。当时,此地尚未开发,只住着一对姓魏的汉族兄弟。哥名崇广,弟名福应。兄弟两人心地善良,体力过人。雷姓畲民刚到这里时,魏姓兄弟就给予许多帮助,共同开荒造田,过上了好日子。可是,后门坪山大岭陡,林密草深,飞禽走兽很多:谷种发芽了,鸟雀飞来啄;禾苗发蔸了,山羊出来啃;稻子抽穗了,山猪野麂出来糟践。他们从年头做到年尾,颗粒无收。后来只好把水田烤干,改插番薯。可是,番薯一发蔸,猴子就来拔;薯蔓一分枝,麂子就来舔;薯根一结块,野猪照样拱。他们被弄得靠食野草度日。人们都说,这里有妖怪。有一年,魏姓兄弟去闾山学治妖怪的法术,打制了神铳和铃刀。鸟兽听到铳声铃声都吓跑了。可是,时间一长,鸟兽听惯了就不怕了,又照样来糟践。这时,魏姓兄弟又拿出闾山带回来的“龙角”,一吹响,声音通透九重山,把山里山外的人都集中来,将野兽团团围住,打死。几次以后,兽灾鸟害大大减少,畲族粮食年年增收。畲族为了纪念魏老,在后门坪山上盖了一座“魏公侯庙”。每年魏崇广二月初二生日这一天,家家捐款献糯米、红糖,做成馒斋,抬到庙堂里向他酬谢。同时,用松香在庙前扎起两棵“火树”,把黑夜照得通明,指引畲族同胞从四面八方回山瞻祖会亲。
  又说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苍南县的蒲门和甘溪有几户畲民迁到福鼎双华山。一天晚上,畲民发现有赤黄、青蓝两条大蟒蜷在厝基上,他们连续放生三次,大蟒都照旧返回。后来祖公头点燃香烛祷告:“两位蛇仙,请入棠海,成龙上天,若恋热土,请留本境,形相莫现,起宫你住,年年做福,岁岁平安。”当晚,祖公头梦见红面将军和青面将军向他致谢。后来,畲族认为他俩是华光大帝的将军——千里眼和顺风耳。于二月初二在青山脚下水口的地方起宫,泥塑两尊将军肖像,供人奉礼。
  后门坪、双华、猴厝村的畲民居住时间悠久,亲戚遍及闽东浙南各地。二月初二是畲族地方神的生日,畲族决定这一天返回祖居地会亲。是日,由各地回来认祖的亲人往往超过本村人口的数倍,但是,本村家家都无偿接待所有来人的烟酒茶饭,客人不论到哪一家都有饭吃、有酒喝。人人都以山歌待客,户户成为彻夜不眠的歌场。
  婚礼 畲族婚礼在人生诸礼中特色最鲜明。姑娘定亲后两鬓的银簪须脱掉一边,作为标记。姑娘忌18岁出嫁,认为18岁要落“十八难”。姑娘出嫁前,要在自家厅堂摆上香案祭祖公,祈求祖公神保佑,上路平安。出嫁前两天,夫家须选一位能歌善言的男子作全权代表来女家迎亲,称“迎亲伯”或“亲家伯”。新娘出嫁前有“赖床”(躺床)之俗,以歌代哭,唱《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恋》《哭母舅》等。随后,由舅母主持为新娘梳妆,将少女发式改梳成妇人的“凤凰头”。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行“分酸(散)礼”,唱《分酸(散)歌》。畲族“酸”“散”同音,分酸即分散、分离。“分酸”时,新娘将两碗带骨的肉面互相掺和分装,连续三次,又将米谷撒向厅堂,唱《撒谷歌》。
  “男跪女不跪”,是畲族婚俗中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大特色。畲家新娘因传说中“三公主”的尊贵身份,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不下跪。拜堂时,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大红新带,脚履双鼻布鞋从后厅步出,站在新娘左侧,在一片歌乐声中,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头戴凤冠,手执花绢掩面,由送嫁嫂搀扶,不拜。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男女出门踏青,采集野生植物乌饭树(俗称乌稔),泡制乌饭,缅怀先祖,全家共餐,馈赠亲友,共同预祝丰收。
  乌饭是用越橘科乌饭树叶放到铁鼎里熬汤,将糯米泡在汤汁里数小时后捞起,放到饭甑里蒸成的。这种乌饭,色泽蓝绿乌黑、带有油光,食到嘴里,香软可口。乌饭叶汁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饭用麻袋贮藏起来,挂在通风处凉放,数日不腐。食用时,以猪油炒热,味道更佳。
  “三月三,染乌饭”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这一天是米谷生日,要给米谷穿衣服——加上一层颜料;有人说这一天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咬。还有一说是,相传唐朝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军时,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钱绝粮断,完全失去外援。雷万兴便吩咐畲军在大山里寻找食物。九至十月,山里各种植物都已经脱叶落果,唯有一种俗称乌稔的野生植物落叶以后枝条上还挂着一串串像珍珠一样的甜果。畲军采摘一把带回营中,雷万兴尝了,满嘴流蜜,当即下令大家采集乌稔充饥。到了来年春暖花开,雷万兴率领畲军杀下山去,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后来,他吃尽鱼肉酒菜都感到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忆起大山吃过的甜果,便吩咐士卒去采乌稔果给他开胃。可是这时乌稔树刚爆叶,尚未开花,去哪讨甜果呢?士卒只好采了些乌稔叶子回去。有人想了一个办法,把乌稔叶熬成汁和糯米一起炊煮,糯米饭便呈现出与乌稔一样的颜色来,味道很香很绵。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于是,下令畲军大量做乌饭,纪念抗击朝廷取得的胜利。后来传入百姓之中,日久成俗至今。
  林公节
  在畲族山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都要舂米做糍粑,并备三牲福礼,将茶、酒、“元宝”、香烛等摆到当地林公大王宫里祭祀。同时,在村头鸣放鞭炮、神铳,敲锣打鼓恫吓山兽,保佑五谷丰收、人畜平安。
  相传宋朝时候,磻溪芹竹洋(今芹洋)有林珠、林玉二兄弟,后林玉迁宁德红外村,其后代复迁溪潭吉坑村。林玉之十世裔孙林祖勤,又名林亘,父母辞世后,孤身一人到宁德杉洋村替人放牛。杉洋村有个白马大王庙,手下的白虎害死不少人。这天,林祖勤上山割喂牛的菅草,中午坐在水壑边吃自带的蒲包饭。不料这时在水中映出一只白猪,而在他靠背的悬崖上却立着一只白虎,口水直滴到他的头上。他晓得这就是害死不少人的白虎,便对白虎说:“虎哥啊虎哥,我是被你吃定了,你让我吃完饭后再给你吃,好吗?”白虎点点头。他就慢慢地嚼着饭。过了午时,那水中的猪影却变成了人影,他便将剩下的蒲包饭捆在串担尾上,对白虎说:“虎哥啊虎哥,你先吃了这剩饭,而后吃我,好吗?”白虎张开嘴,他使尽全身的力气,把串担刺进了白虎的喉咙,和菅草并做一担挑了回来。不久,林祖勤遭到了白马大王的暗算。他临死前对乡亲们说:“我为乡亲生,也要为乡亲死,做鬼也要和白马大王斗。你们把竹串担插在屋檐下,并在周围画个圈,我从屋面上滚下来死,如果鲜血溅到圈外,我就会给这里五县人带来好风水,如果鲜血溅在圈里,我只会给本村人带来好风水。”结果他从屋面滚下,血溅在圈外。后来,宁德林尚书请于当道,明朝皇帝封他为“杉洋感应林公忠平侯王”,做了闽东五县人的神。
  福安畲民每逢三月十六为林公祝生日,每逢初一、十五就在神坛里点香。旧时有林公庙的村庄交通不便,小村落每三年都要组织人马去杉洋林公总庙请“正身”。
  牛歇节
  农历四月初八是牛歇节。是日,家家把牛栏清理干净,主人牵牛到水边,用竹制的牛篦梳给牛洗刷,以除虱、定心。同时,用泥鳅或鸡蛋泡酒,用竹筒灌喂,之后,解绳卸犁,关在栏里,用大米粥或番薯米粥等精饲料喂养一天,以酬耕作功劳。喂牛时,牧童唱牛歌:“牛角生来扁扁势,身上负着千斤犁,水牛做饭给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时。”这一天严禁棍打鞭甩,以定牛魂。
  关于牛歇节的来历有两个传说。一说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山上都不长草,农民种田很方便,种一季够吃两年,平时就弹唱玩乐,好不快活。有一天,天上玉皇大帝听到凡间一片歌舞之声,就问天神天将:“凡间做甚这般热闹?”一位天将答道:“凡间人种一季可吃两年,比天界快活多了。”玉皇大帝听了大怒,即刻派牛魔王下凡播草籽,让农民吃饱去锄草,并吩咐说:“一里远播一蔸。”牛魔王听错了,以为一(粒)米远播一蔸。他为了图方便,就把草籽放到米筛里筛下去。于是,凡间四处杂草生得麻麻密密,连田园都荒了。农民终年劳动得不到饭吃,就大骂“天无目”。玉皇大帝听了,害怕起来,就把牛魔王贬到凡间去做牛吃草。每年只许四月初八这日休息一天,并从天上撒下馒头让他吃饱。农民晓得了替牛可怜,便每逢这一天让牛歇工,并在天蒙蒙亮前把牛赶到山上吃馒头歇节。据说牛去迟了,吃不到馒头,就会流眼泪,耕起田来也没有力气。因此,是日耕牛停犁,牧童也要休息。“牛歇四月八,人歇五月节”就成了畲家节日。
  还有一个传说。参见“艺文杂记·银池岗”。
  端午节
  又称敬祖节,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或初五,畲族家家都把菅叶粽摆在香案上敬祖。
  畲族菅叶粽是用山上常见的山矾(俗称黄硷柴)的汤汁泡糯米,然后将米置于禾本科植物五节芒(俗称菅蓁)的叶子内包扎而成,形状像玉米。菅叶粽全身五节,象征五月,形状上扁下圆,又像当年畲族始祖龙麒征番得胜回朝,皇上赐给的龙头杖。粽团浅黄色,既悦目又别有风味,既有黏性,又不含糊。每年端阳,畲族群众除把它当作佳品敬祖之外,还把它当作珠联玉缀的工艺品,放到精致的竹篮里,用小扁担挑到“洋下”作为礼物去会亲访友。
  分龙节
  畲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夏至过后逢“辰”的一天。是日,不得拿铁器和挑粪桶出门,男女老少休息一天。人们有的挑着山货下山、进城去赶集,有的外出逛寺庙。玩耍之余,男女便云集到固定的地点盘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纺“情丝爱线”,热闹非凡。年长月久,“分龙日”成了畲族歌节。1986年6月29日,福建省在福安县城举行了首届畲族歌会。广东、浙江、江西、安徽、福建5省38个地区和县市的畲族男女歌手身着民族盛装一队队穿过韩城街头,围观者达数万人。歌手们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四十年前风雨天,相思树下雨亭边,
  骨肉分离间海峡,惜别畲歌泪千涟。
  四十年后艳阳天,相思树下雨亭边,
  扶老携幼隔海望,蜜蜜畲歌盼团圆。
  游山节
  农历六月初一是游山节,是福安一带畲族的传统节日。这天前夜,福安、寿宁、周宁三县成千上万的畲族群众从四面八方登上白云山,观看日出,欣赏佛光,寻探仙人古迹。他们还三五成群地结队对歌,边对歌边观赏高山奇花异石,水色山光。
  白云山上有庵,庵有两池,池中莲花色白如玉,中午开花浮现水面,过午便沉,叫“午时莲”。主峰海拔1448米,有牧草区32300亩,草质良好。清晨,启明星闪烁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面的山、林、村、路却隐没在白茫茫的晨雾里。随着纱缦般的云烟在山径间轻盈飘舞,使人不觉得哪里是云,哪里是雾,哪里是山,哪里是谷,似乎山在飘浮,云在寻路。本来登山累得汗流浃背,到此反感到凉风习习,暑气全消。
  傍晚,经过一夜辛苦爬坡和一天游山爽快的畲族群众又像雷雨打山坡一样地分成几道,倾泻到山腰各个村子里去做客,寻找对象,尽快对歌。如果东道主是男性,客人是女性,对情歌时,则男女各坐一旁,泾渭分明,男的手托腮帮,歪着头,先唱“迎客歌”,女的盛情难却,低下头,对答“行路经”。
  男:阿妹来到我郎家,我郎看见笑哈哈,
  左手接过妹包袱,右手端凳又泡茶。
  女:来到郎案过个潭,茶叶与水真有缘,
  郎是青山嫩茶颖,妹是龙井水来香。
  一边轻轻唱,一边慢慢和,速度迟缓,格调平和,内容含蓄,情意绵绵。他们唱罢客套歌,又唱警世歌、纪史歌……用山歌来传讲族史,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用山歌来教人诚实果敢,劳动发家,陶冶人的情操和优良品德。
  元帅节 在农历八月二十三。是日,畲族群众杀公鸡到田都元帅坛前供祭,畲族巫师口念“罗哩唯,哩罗晤……”的元帅咒驱邪逐鬼,祈求本家及乡闾平安。
  田都元帅姓雷名海青,福建人。相传唐代中期,有一位畲族妇女贫病交迫,躺在山间,手里紧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这时恰好有个傀儡戏班从这里经过,带班的老艺人从襁褓里抱起号哭的婴孩。畲族妇女手指自己说:“雷……”,向婴孩叫:“孩……”,最后只吐出个“亲”字就断气了。戏班的人埋好她的尸体,带走“孩亲”养育成人。“孩亲”后改名为“雷海青”。他跟戏班学会了表演和演奏乐器,善于吹箫,成为唐朝内廷的乐师“琵琶名手”。有一次,唐明皇去看他时,他正在酣睡,内侍想叫他醒来接驾,皇帝阻止并叫人取来笔墨,在他额上画一只螃蟹,还有眉梢加画几笔杨柳。大家画了起来,把他惊醒了,当他匆忙见驾时,把袖里的“金鸡玉犬”抖了出来,并解释说那是他的要好朋友。不久,节度使安禄山叛乱攻陷两京,擒获教坊梨园子弟及乐官三百多人,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乐声始动,雷海青怅然泪下,并用手中琵琶猛击安禄山。安即将他斩首。长安城人闻讯,无不为之落泪。他的尸骨后来由福建乡亲收拾,运回福建南安十七都坑口安葬。当时,郭子仪在收复长安时,雷海青的神灵曾来参战,战场上有人看见“雷”字战旗,刹那间“雷”字上半部被烟雾遮住,仅现出一个“田”字。后来,唐明皇返回长安,追认他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唐肃宗加封他为“田都元帅”“太常侍卿”。由于雷海青崇鸡崇犬,故后人供祀时,在他的坛前雕塑鸡犬偶像。塑不起肖像的便在香炉里插几支山鸡毛。
  尝新节 在秋分前后择日进行。是日,水稻开镰。户户把新谷加工成白米煮成白米饭,先盛三碗,点上香,放到米筛里,摆在晾台上祭天地,再盛三碗,各点上三支香,分别摆到厅堂上的左、右神堂和灶头,供祭地方神、祖公神和灶神;剩下的由全家老少共餐。有的村落还延请道士举办尝新祈福祭祀法事。
  尝新饭时,有的还备米酒和鱼肉佳肴,招朋呼友,举杯助兴。同时相互送尝、品评稻子品种、相互交流耕作技术,既是一场农家乐,又是一场总结丰收的现场会。开饭时,一定要让本家长辈先尝,以示尊敬老人,祝贺老人健康长寿。
  畲族地区水田少,旱地多,多以番薯为主粮,大米十分宝贵。过去,一年难得在水稻开镰时吃一餐白米饭。尝新节是报答天公神灵的恩赐,也是庆祝全家人努力得来的好收成。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