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454
颗粒名称: 石碑石刻
分类号: K877.49
页数: 4
页码: 67-70
摘要: 穆云畲族乡石碑石刻概括了温岩“郑公之记”石碑、双溪桥石碑、倭角青石碑、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碑等介绍。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古建筑 石碑石刻

内容

石碑石刻石碑石刻石碑石刻石碑温岩“郑公之记”石碑 位于穆云畲族乡温岩村入口处。碑刻于明永乐十年(1412)三月,为方形抹角青石材料。碑首横写:“郑公之记”,碑中心内容直书9行字,碑面虽有磨损,但文字依稀可辨。文曰:洪武廿三年春,郑成口彦德充,邑庠生。恭奉圣朝承受口,长游于江西建昌、北京口乡口口口续历三考,逮夫功遂。其退而赋“归来”。一旦语其子弟曰:“吾今归田里,欲还口土,口风教人。自为口此山,环此水,鉴斯地语此口口成此厥功,相承万世。之后,宁可嗣而崇之,不可信而改之。吾今前职促世学口警此言。保我子孙,可以为千世法,为万事师。”喜为吾乡郑公之记也。遂为之记。
  永乐十年壬辰太岁三月三日记
  此碑文显示肇居温岩村郑氏家风,有现实意义。该碑在福安市发现所有碑刻中是比较早的,对研究福安市历史人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双溪桥石碑 位于双溪村头金溪桥之观音阁路边,有6通,刻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为捐助建桥石碑,碑首横书“善信碑”。文曰:
  金溪之有桥,桥面有亭,由来久矣。其时盖人无病涉,宾至如归焉。乾隆
  己未四年(1739)秋,一口口焚者,口木桥之故。今废坏三年,征人过客履艰
  涉险,殊堪痛苦,夫□□□复后□当鉴,但□□难成□志切为薄,不得不缘门
  募捐,幸得诸君子具有同心,乐善好施,□是易□为石□□者兴之,昔之亭于
  桥上者,今建于桥头,名曰“灵响”,复建于□,名曰“登云”。夫桥兴亭□□
  亦不可修而□□□岖者莫如财源一路。今悉为修理焉,庶几哉征人过客无复履艰涉险□乎,然口口是诸君子□□之急也。因勒之于碑,以垂不朽。
  缘首奎八陈祖珪捐银拾两、缪廷灼捐银拾两、王光珪捐银拾两、林世济
  捐银拾两其余5通石碑碑文均为捐银人名,所捐数量等。
  倭角青石碑
  两块石碑分别位于穆云畲族乡蟾溪村杨姓众厅与吴氏祠堂内。刻于清同治十年(1871),两通碑皆为长方形倭角青石碑,碑高1.38米,宽0.56米,厚0.1米,两通碑文组成一个茶禁内容。杨姓众厅内的茶碑记载茶禁内容和杨姓首事及捐者名字。此组茶碑为福安市现存唯一的对茶园立碑保护的碑刻,对研究福安茶叶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碑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畲族聚集的竹州山是中共安德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基点之一。在这里曾成立过贫农团、交通站,设立过红军后方医院、修械厂、秘密寮等。据《福安县烈士英名录》记载,为党和红军跑交通牺牲的畲族烈士有21人。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碑,凝聚的是福安畲族革命群众对党无限忠诚,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大无畏精神。
  该碑位于穆云畲族乡竹州山屏峰村左侧山冈处,1984年7月,由福安县委员会、福安县人民政府立。碑正面向西南,高2.14米,宽0.65米,碑座高0.67米。碑正面中间直书“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碑”10个大字,背面直书6行字,主要介绍竹州山畲族革命群众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事迹。在纪念碑四周用方形条石以栏杆形式围成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该碑将永远铭记竹州山畲族革命群众对闽东革命的支持。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穆云畲族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