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453
颗粒名称: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5.7
页数: 11
页码: 57-67
摘要: 穆云畲族乡古建筑概括了桂林启元祠、桂林祠堂井、桂林古城门、桂林临水宝殿、桂林建垣家祠、桂林清泉宝洞、隆坪牌坊、虎头洋中亭、里奥石拱桥、玉林玉亭桥等介绍。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古建筑 文物古迹

内容

桂林启元祠 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村长春街1号对面,为土木结构廊院式建筑。该祠建于清乾隆年间(1734-1795),坐北向南,前后两座皆为穿头抬梁式木构架,占地面积818平方米。整座建筑由门厅楼、天井、主楼祠厅组成,通面阔21.58米,通进深37.91米。大门高挂“开闽第一宗”横匾,两侧匾刻:“系出太原溯槐荫梅美长承孝德,门临穆水看支分派衍尽见朝宗”。门楼进深五柱,面阔五间带两廊,前廊轩顶,大门前保存有四对旗杆石。门厅与主座祠厅之间的天井两侧为厢房,天井两侧的檐枋上饰作倒人字拱上加一斗三升,承托檐檩,做法少见但显得特别大方。祠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用材硕大,举架特高。其明、次间皆采取彻明造,梁架结构粗犷明晰。加上明间与两侧次间通透,整个厅面显得空旷敞亮。特别是众厅内保存有17通碑刻,数量可观,是明万历年间以及清代多个时期制作的,均记载王氏族人公益田产等事,体现着中国传统聚族而居共置公产的历史现象,对研究福安市历史人文和地方特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桂林祠堂井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村向阳路31号大门外3米处。因为该井位于原桂林王氏祠堂前而得名。该井建于明代,青石井栏边沿一条条深刻绳索的痕迹足以说明其历史悠久。该井石构,现井坪被铺设水泥,成不规则四方形,长2.5米、宽2米。井身圆形,深8.1米,直径大约1.4米,上用两层四方形条石叠砌渐收至井口,井口上由整块青石凿空后的圆形圈作为井栏,牛栏高0.34米,厚0.08米,内壁直径0.39米。据王氏族人介绍,该井系桂林村王氏祖先到这里肇居时所建之井,使用至今。
  桂林古城门 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村,始建年代不详。桂林村旧称“卓家坂”,是福安市西部一个著名古村落,历史上为防御村外来之敌而筑堡自卫,按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就剩下北门和东门的残垣断壁。城堡北门,位于桂林村“三门境”,保存较为完好。城门高2.64米、宽1.47米、厚1.16米,由条石叠砌卷顶,墙头饰作双面坡墙栋。大门外侧灰塑门额横匾,内书“巩固崇恒”四字。门内侧城堡顶部横条石侧沿刻有“螺峰王宅造”,门内左右两侧墙体上保留着两个有10厘米见方的门闩座。东门位于桂林村长春路54号,相距北门直线距离大约150米。门口正东向,城门为四方形,用花岗岩条石叠砌,比较规整。城门高2.86米、宽2.16米、厚2.1米,横架在城门内侧上的条石沿面刻写着:“民国丙子年五月重建”。东门南向2.1米处已经是民居建筑,北向还残存有7米左右的用大鹅卵石和块石垒砌的残缺旧城墙。
  桂林临水宝殿 主要供奉临水夫人陈靖姑。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村福源路,离南面的穆阳溪70米左右,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嘉庆十一年(1806)和1923年重修。该殿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36.42平方米,坐北向南偏西20°,通面阔10.91米,通进深21.67米。
  该建筑中轴线自大门、前廊道、天井及两侧走廊、大殿,平面南北向长方形布局。大殿穿斗抬梁式混合梁架,屋面两面坡鹊尾脊,明间天棚饰作八角素面藻井,藻井下前梁枋底部墨书“王螺峰祠喜舍地基全座保我裔孙万代兴隆”。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次间通透,两侧与大殿内侧依墙建制神龛。是村内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宫庙,是桂林村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正月十三的迎神是该宫最热闹时候,村民会到宫供祀祈祷一年的平安吉祥。
  桂林建垣家祠 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村福源路,是清代建筑。为桂林螺峰王氏垣三公所建,福源境王氏族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建筑。建垣家祠大门坐北向南偏西20°左右,砖砌墙体,大门正面墙头装饰墙栋,门额饰作灰塑横匾,内书“建垣家祠”,两侧耳龛分别直书,左边为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右边是唐代诗人王涯所作的《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曲二首》中的四句“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整个大门文化氛围浓厚。大门进去向左是门头亭,众厅紧靠亭北面,因多年不用破损严重,亟待修缮。据说众厅本来有两座,如今就剩一座。门头亭进深三柱五架梁结构,东西向4.14米,南北向5.14米,亭高3.9米。由于年代久远,木构件更换较多且有遗失,原有的柱子比较粗大,保存的部分斗拱做型方形肥大,系清代早期做法。亭山面两侧土墙直至檐下,山柱间置放坐凳供人憩坐,山墙边保存有“建垣祠碑”和“祭扫田、积置田、育贤田”两通清道光年间(1821-1850)碑刻。
  桂林清泉宝洞 俗称“仙水洞”,坐落于穆云畲族乡桂林村东面1.8千米凤翔山半山处。洞由奇岩怪石构成。左为济公岩,右是蛤蟆石,上有巨石如金龟盘踞,覆盖成顶部,不施片瓦,浑然叠成天然殿宇。洞宽9米,深32米,可容纳500余人。洞中有洞,一线岩泉汨出,清澈甘甜,久旱不竭。相传有7位姑娘为了避乱,隐居洞中,潜心净修,她们以泉水练就神水,防瘟祛疫,乡人祀之,不计其年。7位姑娘被称为“白莲仙姑”,出身官宦之家,分别叫作白雪娇、白雪荷、白雪莲、白雪云、白雪玉、白雪娥、白雪梅。清季,桂林庠生王贡南为首,倡辟全洞,王氏家族乐成此举。今存石制神座上有“光绪十三年(1887)闰四月吉日桂林坂王姓董事同鼎建”字样。洞内大厅仿南海普陀仙境,前座塑造观音云游群像,白莲仙姑居后座。盖文昌阁,奉魁星,作王氏学子攻书之所。又修环墙,筑洞门,镌刻门联:“洞弥云气古,泉写道心清。”横额刻“清泉宝洞”四字。洞外有摩崖石刻,为五言绝句:“崄口万石山,吁嗟行路难。玄穹如有锡,饷此一泉寒。”系1942年履职于穆阳的闽侯籍文化人士金振庭撰写。
  隆坪牌坊 位于穆云畲族乡隆坪村中心,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六月,为隆坪村陈承昌妻缪金凤所建的节孝坊。牌坊坐西向东,青石结构,四柱三间三楼,五脊顶,阔6.2米,高6.1米。坊外设置围栏,12根围栏柱柱头分别雕狮子、尖顶圆球、瓜楞纹等,地面铺设青石板。整座牌坊雄伟高雅,制作精细。正楼檐开四脊,翘角均雕刻卷草,正脊中间置火焰球,两端饰作龙雕,势作张口回望火焰球。两侧次楼檐角雕作鳌鱼吐水,正脊两端饰雕坐凤,双凤向外昂头欲作起飞之势,是为石雕却有栩栩如生之感。顶层正间镶双龙“圣旨”匾,左右为天官像。正间“圣旨”匾下,用一整石雕作穿插坊并两面雕刻横向悬挂状匾额,正面匾额中间阴刻楷书“金石齐贞”四个大字,两侧小字行书,上款:“布政司理同衔浙江钱塘县丞陈承昌原配缪安人节孝之坊”,下款:“知福安县事川东刘玉璋书”;背面匾额内刻“彤管流芳”,皆是当时社会名流所书。正、次间额枋皆雕作弓梁,两次间枋上置放建坊文告字牌。4根石柱落地,中间两柱前后置设抱鼓石,一边雕刻一对狮子,雌雄两狮摇头观望,雄狮脚下有一绣球,雌狮脚间缠绕着一小狮子。两侧边柱前、后、外三向置放抱鼓石,皆作稳固牌坊立柱。该牌坊字联很多,4根柱子每面皆有刻字,其中中柱一面柱联:“苦节历四十年来真可见所天于泉壤,褒典从九重宠锡允堪树当世之阃仪”,款识“乙未科进士选用知县侍生郭兆禄顿首拜”,很好地总结并颂扬了牌坊主人的金贞玉德。该牌坊制作精良,雕刻精美,是一个难得的保存完好的石雕精品。1984年10月,由福安市政府宣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洋中亭 坐落于穆云畲族乡虎头村西南方向洋中桃园的古道上,是古代穆阳通往“上四府”交通要道(这一带百姓常把去政和、松溪、浦城等称作“上四府”),也是穆阳通往晓阳、周宁、寿宁等周边县地村落的主要古道。该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南北走向,土木结构,屋架为四柱抬梁式七架梁,平面正方形,边长6.8米,占地面积46.24平方米。古道穿亭而过,亭两边对通门口特别宽大,宽有2.13米,高2.94米,为方便来往路人挑柴运货通过而建设。亭东面百米处系白云山南面蟾溪溪水流经处,为防水患,亭的墙基用硕大块石磊砌,并砌得很高,达1.7米,上再筑夯土墙,以三合土包墙面。特别是两侧山墙高过屋面饰作弧形“虾姑栋”。整个路亭厚实牢固,精致漂亮,成为虎头村田野一道亮丽风景。
  里奥石拱桥 位于穆云畲族乡贵洋村里奥自然村村西面坑溪上。始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桥面积为22.6平方米。桥由块石卷砌而成,桥长9.34米,宽2.42米,桥两端杂草丛生,但整体保存较好。由于里奥自然村处在深山村野,加之村道更改,该桥更为荒废,犹显古老而苍凉。
  玉林玉亭桥 俗称“瓦蓝桥”,是附近村民生产、生活重要交通要道。据当地群众介绍,玉亭桥原为石桥,清嘉庆年间(1796-1820)被洪水冲毁后,改建为木拱廊桥,全由附近36个村群众集体出资出力建成,凝结着这里村民的辛勤汗水与劳动。该桥位于穆云畲族乡玉林村东南向200米小溪上,桥为清光绪三十八年(1902)所建,重修于1949年。该桥南北走向,为单孔木拱廊屋桥,面积为226.3平方米。桥屋抬梁式木构架,双坡顶,桥头两端各加雨披。桥长31米,宽7.3米,桥屋27开间,共56根柱。桥堍用条石堆砌,桥面以木板横铺,两侧设木板栅栏,外披鱼鳞板,也称风雨挡板,桥内两侧设长条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桥屋正间设木制神龛,龛宽3.2米,深0.9米,高1.55米,龛内供奉慈航普度观世音菩萨像。2013年2月,由福安市政府宣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重碧水厝 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村福源路17号,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西向东,土木结构房子,两进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881.4平方米。中轴线自大门、天井、主屋、天井及两侧厢房、后座,通面阔22.6米,进深39米,是桂林村数一数二的大宅院。主屋(俗称当座)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悬山顶屋面,举架特高,用材硕大。面阔五开间,进深七柱,明间不仅减中柱,还减两侧前金柱,明次间彻明造,两侧次间通透,所以整个厅堂特别宽敞明亮。其布局保持传统规制,但做法比较特殊。明间后金柱二行连接枋(相当太师壁上方位置)高挂乾隆二十四年(1759)制作的“望重碧水”匾额,两侧悬挂红底金字平直联板:左书“存忠孝心”,右写“行仁义事”,前廊额枋上悬挂“惇德允元”横匾。后座进深六柱,面阔五间带两抱厦,用材没有当座那么粗大,明间与两侧次间二层楼面皆伸至廊柱,可能是后期改造。在当座与后座之间是宽大的天井与两侧厢房,天井南侧中间有一口水井,显得精致而古老,井身圆形,井壁用鹅卵石和块石垒砌,井台四方形三合土制,上置放用整石雕琢成的井栏,井栏内沿的条条绳索磨痕清晰可见。
  桥溪村4号民宅 位于穆云畲族乡桥溪村溪边西北面山脚处。建于清末民国初,坐北朝南偏东300,砖土木结构,占地面积达773平方米,是一座乡村大宅院。整个房子遵循传统民居建筑规制,布局规范严谨,以主屋为中心,加前后天井、门头弄、后廊间,两侧厢房,外加抱厦,院落四周以夯土墙围筑。主屋(俗称当座)屋架结构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悬山顶鹊尾脊,是为数不多的三层半楼层的民宅建筑。该房子规模庞大,主屋进深十柱,面阔五间带两廊,大门前不仅有门头弄,而且大门内侧还设有前回廊。后天井还多一个深三柱、面阔三间的二层后座,俗称后廊间,与后天井两侧厢房连成整体。后天井中间挖有一口水井,可以确保当遇到危险封闭大门时整个家族人员饮水。在装修美化上,大门面墙是砖砌空斗墙,两侧厢房山面饰作马鞍墙,大门装饰额匾和耳龛,赋予文字、彩绘以示门面华丽;内室斗拱雀替均作雕刻装饰,特别是窗花图案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后天井两侧厢房还饰作宁波门(俗称半门)。该房子防盗设计极具特色,四周围墙坚固高筑,大门前门头弄临溪削壁又加筑3米多高围墙,门头弄两头入口道路是进入房子的唯一通道,又砌筑多层加厚夯土墙的门楼,在门道入口处还设置双重加固门,二层作为防御用房,对着来路设置多个枪眼。房子东面抱厦处矗立着一个五层楼高的炮楼,以环顾整座宅院四周,层层设有枪眼,防护性极强。村民说堪比“铁桶江山”难以侵犯。
  溪塔亭 也称“四加亭”,坐落于穆云畲族乡溪塔村北面山脚下,是西北向山上黄儒、高岭、上高山等村去穆阳经过溪塔所建置的房屋式路心亭。该亭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1961年12月进行维修。路亭为石土木结构,东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积53.28平方米。路亭为八立柱九架梁抬梁式梁架结构,屋面为悬山顶,山面两侧设批檐,遮挡亭口雨水。该亭四周墙体用块石垒砌,高达2.3米,上再加夯土墙,亭高4.4米,墙基特宽,厚达1米。平面深7.2米,宽7.4米,门道宽2米。该亭保存有三面石碑,记录建亭捐资钱款工日等。
  溪塔孩儿撑伞厝 坐落于穆云畲族乡溪塔村过溪对面山坡处(溪塔旧村位置)。建于解放初期,该厝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结构,平面为长方形,占地面积63平方米。布局上主要由主屋(俗称正间)和厨房两部分组成。主屋是孩儿撑伞厝,平面基本是四方形,门口进去正对面靠墙是一间封闭式房间,上下两层。其余三分之一都是通透,作为通道或堆放农具等杂物;唯一一间房楼下做卧室,楼上做仓廪,储存谷物等粮食。厨房位于主屋西南土墙一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房间,墙角筑灶台,面积大约10平方米。整个房屋就中间一跟立柱,犹如雨伞手柄(伞骨)支顶雨伞支架一样,支撑着房子檩条与横梁。檩条另一端由两侧墙体支撑,但看上去整个屋面就由一根中柱与四面墙体受力,被形象地称为“孩儿撑伞厝”。这种结构房子简单、实用,是人类居所发展史上的一个节点建筑形态。
  洋坪路亭 坐落于穆云畲族乡洋坪村东面600多米处公路边,是穆阳一带村落通往周宁、政和、浦城古官道上所设置的房屋式路心亭,到渡头、洋坪、燕坑等村落也经过这里。亭为石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6.34平方米。亭为三角屋架结构,靠南北墙体直接支撑,屋面为悬山顶,两侧山墙高过屋面饰作弓形墙头。该亭为东西走向,门道为砖砌卷顶,宽1.7米,高2.8米。亭深10.7米,宽6.2米,南北两侧共设8个坐凳,供来往路人歇息。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