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平讲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440
颗粒名称: 留洋平讲班
分类号: G720
页数: 2
页码: 49-50
摘要: 留洋平讲班前身是一种地方小演唱,用方言唱土调演小故事,角色只有小生、小旦、小丑,称“三小戏”。演员多一村一族的子弟,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化装成戏中角色,各由大人驮在肩上,敲锣打鼓成队游行招引观众,叫作“驮故事”。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文化 留洋平讲班

内容

前身是一种地方小演唱,用方言唱土调演小故事,角色只有小生、小旦、小丑,称“三小戏”。演员多一村一族的子弟,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化装成戏中角色,各由大人驮在肩上,敲锣打鼓成队游行招引观众,叫作“驮故事”。当队伍到达一个空阔场地,或入庆寿、办喜事人家的厅堂祝贺时,临时用草绳(后改用布帛)圈出一区域,小演员下地演出,因而又称“牵草索”或“地下棚”。曲调多用地方民谣土曲加以修饰入板。此种演唱团队均系季节性的业余班组。清代中叶,外来“江湖”戏班流入,地下棚聘“江湖艺人”为师,吸取其正规剧目、音乐唱腔、行当配套及表演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大班,在福安市以及闽东北流行。因其仍用方言演唱,故被称为“平讲班”。清末民国初,闽东北一隅相对安定,平讲戏极盛一时,各地兴起农闲短班不计其数,专业长班亦有几家,穆云畲族乡属的“留洋班”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前后,农村戏景渐衰,平讲戏长班先后解散,后期仅剩“留洋班”与“北路碎”合流,流落山村,靠演神戏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平讲戏一度复苏,1956-1960年,福安专区多次举办文艺会演,平讲戏班也多次参加,并组建福安县平讲戏剧团,留洋平讲班加入。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精简机构,剧团解散。部分人员回乡自办“留洋业余平讲戏剧团”,在福安、霞浦一带农、渔村庄流动演出,因无质量,自生自灭。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