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432
颗粒名称: 社会事业
分类号: C916
页数: 8
页码: 45-52
摘要: 穆云畲族乡社会事业概括了教育、文化、卫生等介绍。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社会事业 福安市

内容

教育
  幼儿教育 穆云畲族乡幼儿教育起步较迟。1984年建乡时,全乡仅有小学附设幼儿班4个班,保幼员10人,招收3~5周岁婴幼儿。此后,桂林幼儿园成为穆云畲族乡中心幼儿园。穆云中心幼儿园是福安市农村标准幼儿园,于1998年6月被评为“优化幼儿育人环境先进集体”,2004年8月24日被评为“宁德市市级示范幼儿园”,同时是福安市市级示范幼儿园。
  穆云中心幼儿园现有3个班,幼儿81人,保幼员7人。另外,留洋、燕窝、梨田、虎头4所初小都设有学前班。
  小学教育 1912年8月,桂林村绅士王玉田筹创螺峰初级小学堂,校址在王氏螺峰祠,为穆云畲族乡最早的小学。1938年,桂林、蓬山2所小学成为县立初级小学。1935年,隆坪创办短期小学(一年制),因其创办较早且较稳定,办学资金较雄厚;1938年,成为乡立初级小学。1944年,新增蓬山中心国民学校,桥洋、后牛、咸福、留洋4小学为保国民学校。蓬山初级小学(今下逢小学)为穆云畲族乡地域内的第一所中心小学。嗣后内战开始,农村小学多瘫痪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穆云畲族乡范围内仅五六个村落办过初级小学。少数民族村落除了燕窝村办过私塾,虎头村曾在1945年办过私塾外,皆无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村小学以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两种形式得以恢复。截至1990年,穆云畲族乡有桂林中心小学及下逢、贵洋、虎头、翁洋、玉林、燕科、外洋、蟾溪、洋坪、龟凤、黄儒、里村、咸福、溪塔、里楼、温岩、南山、王楼、隆坪等公办完全小学,双溪、高岭、外垄、外厝等初级小学。
  1992年,福安市针对农村村落分散,学校布点多、管理不便的情况,开始采取逐步调整不合理教育网点,联点办寄宿制小学的办法,调整学校布局。1998年,实行小学专任教师,结束了民办教师历史。是年,穆云畲族乡有小学54所,其中民族小学31所;小学教师26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84人;在校小学生300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27人。
  2014年,穆云畲族乡除中心小学,仅余留洋、燕窝、梨田、虎头4所初级小学。
  穆云畲族乡各小学创办伊始,皆无力兴建校舍,多以祠堂、庙宇或群众房屋充当教室。创办于1912年的桂林小学,一直以桂林王氏螺峰祠为校舍,1984年穆云建乡后,该校升格为中心校,1986年起,建新校舍。1956年,福安专区拨款1万元为竹州山革命老根据地建一座二层200平方米土木结构校舍,是乡内首座采光条件较好的校舍。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为普及小学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双基”,改造危房,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改善普通教育办学条件。截至2005年,穆云畲族乡学校占地面积41800平方米,各村学校皆成为本村标志性建筑。
  中学教育 穆阳中学始办于1993年9月。此前,虽然咸福完小于1971-1977年办过初中班,贵洋、桥溪两村也曾合办初中班,但穆云畲族乡小学毕业生主要就读于福安三中。福安三中改办高中后,穆阳中学承担穆阳镇、穆云畲族乡初中教育的任务。
  穆阳中学位于苏堤半洋店山边,学校占地面积18809平方米。其他绿化用地1435平方米,运动场地4112平方米,校舍建设面积6535平方米,有教学楼1座、教室24间,面积3762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88平方米,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及生物实验室各有座位60个;图书馆面积94平方米,图书7779册;微机室130平方米,座位60个,教学用计算机52台。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04万元。全校教职工33人,专任教师28人,其中女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2人。有在校住宿生31人,学生宿舍2140平方米。
  业余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1年年底开始群众性的扫除文盲运动。有学校的村落,借助学校扫盲,小学老师就是扫盲老师,晚上给成人上课。1956年,成立扫盲办事处,配备专职扫盲干部,并在各区设立一所工农业余教育中心校,每校配备校长、教导各一人,促进农村业余教育的发展。1957年、1958年,设在穆阳的福安二中的初中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有组织地到各村落扫盲。在群众性学习文化运动中,出现许多模范人物。桂林村王木成家里贫穷,从小没上过学,他当时是小学炊事员,利用业余时间上扫盲班学习,读书识字,从一个文盲成为一个懂得学校管理的教育工作管理者。因为他勤奋进取,尽职尽责,被评为全国模范,先后两次到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0-1961年,扫盲工作一度停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业余学校改为政治夜校,各小学老师任政治夜校老师,学习内容改为学习《毛主席语录》、“最新指示”以及读报纸,扫盲工作受到冲击。
  197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福安县采用福安方言注音速成识字法,扫除现有文盲。1980年,经检查验收,穆云畲族乡的前身穆阳公社基本实现无文盲。
  1984年,创办文化技术学校,除扫除剩余文盲外,还进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并选择当地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需要的项目进行培训。虎头、溪塔盛产水蜜桃和刺葡萄,乡文技校特地聘请有关专家下乡给果农进行实用技术讲座,对果农在栽培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释疑解惑,深受果农欢迎。乡文技校还在有关行政村开展家禽家畜防疫与饲养技术培训,水稻与茶叶等农作物的虫害预防与田间管理实用技术培训。1987年,乡文技校与晋江一家服装公司合作,举办一期服装技术培训班,在全乡范围内招收50多名青年学徒,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技术合格的学徒直接被该公司招聘为正式员工,为穆云畲族乡青年就业创造条件。
  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穆云畲族乡各种文化设施逐渐完善。各村皆建立村级广播室,为无线广播,实现村村通广播。广播用于重要通知,对防台防汛和农业法规宣传起到重要作用。
  1993年,开通有线电视。至2014年,全乡有线电视用户已具备开通数字电视条件,部分用户已经开始收看数字高清电视。
  穆云畲族乡在桂林村设有乡文化站及文化活动办公室,引导全乡的文化活动。隆坪村和龟凤村也设有文化站,隆坪村文化站面积180平方米。竹州山村设有以村委楼为中心的文化书室,配有一名协管员,书室内陈列闽东革命斗争史展览、福安市畲族革命斗争史展览,有闽东老区志、畲歌本、农家书籍等。
  2004-2012年,各村落都建立农家书屋,面积从40平方米到10平方米不等,科后村农家书屋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农家书屋配备多种农业科技杂志及农家书籍,种类多在1000册以上,王楼等村落农家书屋各类书籍2000册以上,亦有少数村落的农家书屋仅有500多册图书。约占一半的农家书屋配备电视机,个别村落的农家书屋还配备电脑,如王楼村农家书屋配备电脑2台。
  各村皆建有宣传栏、文化墙,面积均在10平方米左右。
  蟾溪、龟凤、虎头、王楼、下逢等村建有老人活动中心,配有电视、桌椅,让老人们聊天、打牌、看电视。下逢村老人活动中心占地200平方米。龟凤村老人活动中心每天晚上7~9时开放,蟾溪村老人活动中心不定时向老人全天开放。
  梨田村建有半个篮球场,燕坑村有村级畲家文化广场。而大村落的祠堂、庙宇的戏台是戏班演戏的场所。改革开放以后,不少村落恢复正月演神戏的传统习俗,经装修后的戏台恢复使用。
  秋园诗社 本是民国时期福安文人的诗社,由宋延祚、郭梓雨、陈吟九于1923年仿福州林琴南(纾)等折枝游戏诗唱结成秋园诗社,后受各种因素影响,终致销声匿迹。1984年,苏堤黄介繁发起成立富春诗社;1988年3月底,恢复秋园诗社,其不少成员分布在穆阳镇、穆云畲族乡及康厝乡,亦在穆阳有吟唱。桂林村退休教师王正系秋园诗社成员,他搜集并刊印了1890-1990年吟咏桂林清泉洞诗105首,取名《清泉诗荩》,多为秋园诗社成员的作品。此外,王正还集中了自己的60余首诗刊印为《垦土莳花集》。随着老一辈诗家相继去世,穆阳诗社成员已不多,亦未在这一带开展活动。
  留洋平讲班 前身是一种地方小演唱,用方言唱土调演小故事,角色只有小生、小旦、小丑,称“三小戏”。演员多一村一族的子弟,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化装成戏中角色,各由大人驮在肩上,敲锣打鼓成队游行招引观众,叫作“驮故事”。当队伍到达一个空阔场地,或入庆寿、办喜事人家的厅堂祝贺时,临时用草绳(后改用布帛)圈出一区域,小演员下地演出,因而又称“牵草索”或“地下棚”。曲调多用地方民谣土曲加以修饰入板。此种演唱团队均系季节性的业余班组。清代中叶,外来“江湖”戏班流入,地下棚聘“江湖艺人”为师,吸取其正规剧目、音乐唱腔、行当配套及表演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大班,在福安市以及闽东北流行。因其仍用方言演唱,故被称为“平讲班”。清末民国初,闽东北一隅相对安定,平讲戏极盛一时,各地兴起农闲短班不计其数,专业长班亦有几家,穆云畲族乡属的“留洋班”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前后,农村戏景渐衰,平讲戏长班先后解散,后期仅剩“留洋班”与“北路碎”合流,流落山村,靠演神戏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平讲戏一度复苏,1956-1960年,福安专区多次举办文艺会演,平讲戏班也多次参加,并组建福安县平讲戏剧团,留洋平讲班加入。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精简机构,剧团解散。部分人员回乡自办“留洋业余平讲戏剧团”,在福安、霞浦一带农、渔村庄流动演出,因无质量,自生自灭。
  半岭业余剧团 半岭村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成立业余剧团,剧团前后台共二三十人,走乡串村,为畲族山村群众演出,多演闽剧,兼演福安“平讲戏”,演出古装戏传统剧目。
  拉琴与鼓箫班 穆云畲族乡文化站文化活动办公室定期组织二胡、京胡等器乐爱好者拉琴弹奏,除娱乐群众外,也偶尔参加演出活动。而山村三四人或七八人组成的鼓箫班,则不定期为喜庆人家助兴。
  卫生
  医院 穆云畲族乡所属卫生院位于穆阳镇石马街1号,1952年,由穆阳所在地的三家私人西医诊所组成穆阳联合诊所,1958年公社化时,穆阳联合诊所改称穆阳保健院。
  1966年,穆阳保健院与福安县医院穆阳分院合并,改称穆阳公社保健院。1972年,福安县第三医院(20世纪90年代改称福安市人民医院,今福安市民族医院)在穆阳成立,穆阳公社保健院从第三医院分出并迁往桂林村。1976年,又迁回穆阳街。1980年,穆阳公社保健院改名穆阳卫生院,并购买穆阳街旧房改建成一座门诊楼,设有内科、儿科、中医科及注射室、预防接种门诊、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穆阳卫生院主要以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所建设为工作中心,担负着穆云畲族乡、穆阳镇的医疗、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工作,年门诊量达3万多人次,辐射人口4.4万人(其中穆云畲族乡2.7万人,穆阳镇1.7万人)。2013年7月,穆阳卫生院再次并入福安市民族医院。
  合作医疗站 2014年,穆云畲族乡有村级卫生所33所,其中联办卫生所13所,12个畲族村有村卫生所;全乡卫生所村医33人,其中少数民族村医5人(不属穆阳卫生院管理,以青草药治病的畲医不在其列)。
  卫生防疫 穆阳卫生院卫生防疫编制3人,按总人口的1.2%配备,由专职副院长负责。经费按上年预算全额拨款,从人员编制和经费上保证卫生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一类疫苗有卡介苗、乙肝、小儿麻痹糖丸、麻疹、麻腮风、A型流脑、A+C流脑、甲肝、百白破三联针,系免费接种;二类疫苗水痘、肺炎、流感、轮藏病毒等自费接种。传染病疫情旬报、月报率100%,传染病漏报率为0。对法定传染病及重点监测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和审核。5-10月,肠道门诊做到“有泻必检”,严防暴发流行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做好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AEFI)的监测、上报和处理工作。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