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411
颗粒名称: 民族
分类号: K281
页数: 2
页码: 37-38
摘要: 截至2014年4月16日,穆云畲族乡境内居住着14个民族,其中以汉族居多,共16705人;少数民族中,畲族8560人,回族904人,壮族8人,苗族3人;另有哈尼族、黎族、藏族、蒙古族、傣族、侗族、彝族、土族、怒族各1人。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福安市 民族

内容

截至2014年4月16日,穆云畲族乡境内居住着14个民族,其中以汉族居多,共16705人;少数民族中,畲族8560人,回族904人,壮族8人,苗族3人;另有哈尼族、黎族、藏族、蒙古族、傣族、侗族、彝族、土族、怒族各1人。
  汉族 汉族是最早迁居穆云的民族。迁居穆云的汉族人口,少有巨族故家,多为庶民百姓。在穆云汉族村落中有单独一姓为主聚族而居者,也有两三姓氏共处者。总体而言,穆云汉族村诸姓居住的特点是前者少、后者多。汉族最早迁入穆云的年代是唐宋时期,迁入人口最多的时间是明清时期。有影响力的汉族宗族在穆云建村、修祠、筑路、架桥。清光绪《福安县志·氏族》记载,其地“民之聚族而居者,咸知保世而滋大,作谱牒以明世次,建祠宇以祀祖先,亲睦风行,良足备輶轩之采”。清光绪《福安县志·氏族》中涉及穆云汉族宗族的记载有三,其一,“桂林坂王氏,唐刺史文光避乱入闽,八世孙察,居长溪赤岸。数传至畴德,迁长溪扆山,继迁穆阳桂林坂,是为迁祖。明天启庚午年(1630年,实为崇祯三年),乡贤九韶修建祖祠于福源山下。”桂林坂修建了4座分祠。桂林村是以王姓为主的汉族村,也是穆云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建制村。穆云还有4个王姓建制村与之有亲缘关系。其二,建祠堂于穆阳镇街头的林氏,其一分支在穆云玉林村:“穆阳林氏,始祖慈孝,后唐天成年间(926-930),由寿宁梅洋迁居穆阳狮子岩吉(土乾),后再迁上巷。子孙建祠以祀。上巷今十八都楼厦境也。”根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穆阳《西河林氏族谱》记载,迁居穆云玉林村的林氏开基祖洪贤“崇祯四年(1631)十月廿四日戌时生,……公康熙十七年四月十一日卯时卒”。从以上开基祖的生卒年可知其为明末清初人,进一步推知,林氏迁入穆云玉林村大致在明末清初。玉林村也是单独主姓的村落。其三,“隆坪林氏,始祖文盛,宋时由北溪迁居隆坪。国朝(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建祠”。林姓为隆坪村大姓,其次是郭姓。穆云汉族村除了桂林、玉林、隆坪外,还有咸福(郑、阮)、下逢(许、张、郭)、蟾溪(吴、杨)、龟凤(许、张)、双溪(王、郑)、翁洋(阮、郭、苏、陈)、里楼(刘)、贵洋(黄)、桥溪(郑、康、刘)、上村(王)、下村(王)、外垄(王)、外洋(郑、林、徐),共16个村。
  畲族 畲族大量迁徙至福安始于明代,其时是福建蓝靛业最为发达的时期。来自闽西的畲民充当菁客,随寮主到福安,以菁为活。畲族迁入穆云主要在清代,其开基祖均为农户,他们搭建茅草寮,刀耕火种,开垦荒地,或向当地汉族购买土地山场。在畲民珍藏的家族文书中,除了谱牒外,多为田地契约。畲族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接受汉族文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族也修纂族谱,修建祠堂。清光绪《福安县志·疆域》中附录“各都畲民村居”中即有穆云地界畲族村。如十五都王楼、后利、上洋、上岙、里岙,十七都梨前,十八都燕窝、墓亭、南山,十九都溪塔等。畲族嘴头话(谚语)云:“山哈山哈,不是亲戚就是叔伯”“蓝雷三姓共门寮,不共锅灶同族亲”。穆云畲族村没有单独畲族一姓居住的情况,大多是蓝、雷、钟、吴等畲族诸姓聚居,也有少部分村落是畲、汉杂居。2014年,穆云畲族村有16个:虎头(吴、雷、钟)、溪塔(蓝、雷、钟、吴)、南山(雷、钟、缪)、洋坪(钟、雷、蓝)、燕科(钟、雷、蓝)、竹州山(雷、蓝、钟)、高岭(钟、雷)、梨田(钟、雷)、中岙(雷、蓝、钟)、王楼(蓝、雷、钟)、科后(雷、钟、吴、蓝)、燕坑(雷、蓝、钟)、岭坑(雷、蓝、林、钟)、上洋(雷、陈、王、吴)、外厝(林、蓝、雷)、温岩(郑、蓝、黄)。
  回族 穆云畲族乡黄儒村的回族祖先为晋江市陈埭镇丁氏。黄儒村丁氏族人迁到黄儒村后,其信仰、习俗完全类同于当地汉族。黄儒村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编撰丁氏族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鼎建丁氏宗祠,咸丰年间(1850-1861)改建大王宫,祭祀林公大王。20世纪80年代,经过曲折的会亲,黄儒丁氏与晋江市陈埭丁氏对上谱系,并加强联系,开始来往。与此同时,黄儒丁氏村民恢复了民族成分,黄儒村遂为穆云畲族乡唯一的回族村。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