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人口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407
颗粒名称:
人口 民族
分类号:
C921;K281
页数:
5
页码:
34-38
摘要:
穆云畲族乡人口民族概括了人口总量、人口分布、人口变动、汉族、畲族、回族等介绍。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人口
民族
内容
人口总量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穆云畲族乡家庭户5295户,占福安市总户数的2.94%,总人口15180人,占福安市总人口数的2.69%,与第五次普查比较,家庭户减少8.86%,总人口减少29.96%。
人口分布 2014年4月,按公安局户籍系统资料显示,穆云畲族乡各村人口分布情况如下:桂林村4538人、洋坪村780人、燕科村777人、虎头村791人、溪塔村610人、高岭村553人、黄儒村1045人、上洋村378人、玉林村531人、双溪村434人、南山村872人、咸福村1136人、占溪918村人、龟凤村605人、竹州山村346人、外洋村921人、外垄村524人、外厝村499人、下村村861人、上村村789人、里楼村630人、温岩村622人、燕坑村664人、岭坑村624人、桥溪村438人、贵洋村922人、王楼村583人、梨田村486人、下逢村775人、翁洋村383人、中沃村568人、科后村573人、隆坪村1013人。
人口变动 按“福建省全员人口服务与管理系统”(以下简称PIS系统)提取的数据显示,1988年穆云畲族乡人口总数为22902人,2013年增至29325人,25年间共增加6423人,平均年增加257人。1972年实行计划生育措施后,人口出生率逐渐得到控制,人口发展走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素质的正常轨道。
1988年至2013年穆云畲族乡人口自然增长率随着改革开放脚步加快,穆云畲族乡人因工作、就业和通婚等,每年迁入、迁出的人口也大幅上升,有的年份达300人以上。2000年及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穆云畲族乡户籍人口由23199人增加至25310人,其中男性由12638人增至13519人,女性由10561人增至11791人;外出半年以上男性由1256人增至4942人,女性由1116人增至4404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男性由9.94%增至36.56%,女性由10.57%增至37.35%,总比重由10.22%增至36.93%。
民族 截至2014年4月16日,穆云畲族乡境内居住着14个民族,其中以汉族居多,共16705人;少数民族中,畲族8560人,回族904人,壮族8人,苗族3人;另有哈尼族、黎族、藏族、蒙古族、傣族、侗族、彝族、土族、怒族各1人。
汉族 汉族是最早迁居穆云的民族。迁居穆云的汉族人口,少有巨族故家,多为庶民百姓。在穆云汉族村落中有单独一姓为主聚族而居者,也有两三姓氏共处者。总体而言,穆云汉族村诸姓居住的特点是前者少、后者多。汉族最早迁入穆云的年代是唐宋时期,迁入人口最多的时间是明清时期。有影响力的汉族宗族在穆云建村、修祠、筑路、架桥。清光绪《福安县志·氏族》记载,其地“民之聚族而居者,咸知保世而滋大,作谱牒以明世次,建祠宇以祀祖先,亲睦风行,良足备輶轩之采”。清光绪《福安县志·氏族》中涉及穆云汉族宗族的记载有三,其一,“桂林坂王氏,唐刺史文光避乱入闽,八世孙察,居长溪赤岸。数传至畴德,迁长溪扆山,继迁穆阳桂林坂,是为迁祖。明天启庚午年(1630年,实为崇祯三年),乡贤九韶修建祖祠于福源山下。”桂林坂修建了4座分祠。桂林村是以王姓为主的汉族村,也是穆云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建制村。穆云还有4个王姓建制村与之有亲缘关系。其二,建祠堂于穆阳镇街头的林氏,其一分支在穆云玉林村:“穆阳林氏,始祖慈孝,后唐天成年间(926-930),由寿宁梅洋迁居穆阳狮子岩吉(土乾),后再迁上巷。子孙建祠以祀。上巷今十八都楼厦境也。”根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穆阳《西河林氏族谱》记载,迁居穆云玉林村的林氏开基祖洪贤“崇祯四年(1631)十月廿四日戌时生,……公康熙十七年四月十一日卯时卒”。从以上开基祖的生卒年可知其为明末清初人,进一步推知,林氏迁入穆云玉林村大致在明末清初。玉林村也是单独主姓的村落。其三,“隆坪林氏,始祖文盛,宋时由北溪迁居隆坪。国朝(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建祠”。林姓为隆坪村大姓,其次是郭姓。穆云汉族村除了桂林、玉林、隆坪外,还有咸福(郑、阮)、下逢(许、张、郭)、蟾溪(吴、杨)、龟凤(许、张)、双溪(王、郑)、翁洋(阮、郭、苏、陈)、里楼(刘)、贵洋(黄)、桥溪(郑、康、刘)、上村(王)、下村(王)、外垄(王)、外洋(郑、林、徐),共16个村。
畲族 畲族大量迁徙至福安始于明代,其时是福建蓝靛业最为发达的时期。来自闽西的畲民充当菁客,随寮主到福安,以菁为活。畲族迁入穆云主要在清代,其开基祖均为农户,他们搭建茅草寮,刀耕火种,开垦荒地,或向当地汉族购买土地山场。在畲民珍藏的家族文书中,除了谱牒外,多为田地契约。畲族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接受汉族文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族也修纂族谱,修建祠堂。清光绪《福安县志·疆域》中附录“各都畲民村居”中即有穆云地界畲族村。如十五都王楼、后利、上洋、上岙、里岙,十七都梨前,十八都燕窝、墓亭、南山,十九都溪塔等。畲族嘴头话(谚语)云:“山哈山哈,不是亲戚就是叔伯”“蓝雷三姓共门寮,不共锅灶同族亲”。穆云畲族村没有单独畲族一姓居住的情况,大多是蓝、雷、钟、吴等畲族诸姓聚居,也有少部分村落是畲、汉杂居。2014年,穆云畲族村有16个:虎头(吴、雷、钟)、溪塔(蓝、雷、钟、吴)、南山(雷、钟、缪)、洋坪(钟、雷、蓝)、燕科(钟、雷、蓝)、竹州山(雷、蓝、钟)、高岭(钟、雷)、梨田(钟、雷)、中岙(雷、蓝、钟)、王楼(蓝、雷、钟)、科后(雷、钟、吴、蓝)、燕坑(雷、蓝、钟)、岭坑(雷、蓝、林、钟)、上洋(雷、陈、王、吴)、外厝(林、蓝、雷)、温岩(郑、蓝、黄)。
回族 穆云畲族乡黄儒村的回族祖先为晋江市陈埭镇丁氏。黄儒村丁氏族人迁到黄儒村后,其信仰、习俗完全类同于当地汉族。黄儒村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编撰丁氏族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鼎建丁氏宗祠,咸丰年间(1850-1861)改建大王宫,祭祀林公大王。20世纪80年代,经过曲折的会亲,黄儒丁氏与晋江市陈埭丁氏对上谱系,并加强联系,开始来往。与此同时,黄儒丁氏村民恢复了民族成分,黄儒村遂为穆云畲族乡唯一的回族村。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