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358
颗粒名称:
建置沿革
分类号:
K295.75
页数:
20
页码:
10-29
摘要:
穆云畲族乡的建置沿革概括了乡名由来、辖区变迁、村庄概况等介绍。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福安
建置沿革
内容
乡名由来
穆云畲族乡地处穆水流域与白云山麓,这一水一山孕育了穆云畲族乡。乡名是从穆阳溪与白云山中各取一字而得。
辖区变迁
穆云畲族乡区域宋时为长溪县永乐乡之钦德里,南宋淳祐五年(1245)属福安县永乐乡钦德里。元代析永乐乡为福安、用儒二乡,穆云一带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及十九都。属十五都一图的有留洋、黄儒、下逢、溪塔、隆坪、财元、可坑、洋坪、春木洋、科后、后舍、里岙、大莲、岭头、王楼、长浿定。属钦德里十六都一图的有温洋(今温洋、白岩等自然村合为温岩村)、白岩、贵洋、湖头、角里、翁洋、湖头山、险坑、篙尾、兰头、上洋、长坑。属钦德里十七都一、二图的有桂林、加头、梨田、里湾。属钦德里十八都一图的有燕窝(今燕窝、险坑等自然村合为燕坑村)、洋磡、南山。属钦德里十九都一图的有樟垄、蟾溪、龟凤、玉林、龙田江、咸福、溪塔、岭头(今岭头、上下高山等自然村合为高岭村)。
民国初期,福安县沿用3个乡、9个里、32个都区划。1928年9月,实施《县组织法》,县以下设区、村里。1929年,福安县划分为7个区,统辖全县99个乡镇,今穆云畲族乡区域当时属穆阳区穆阳、黄坂、桂林、樟垄、隆坪、桥溪、蓬山、留洋等乡镇。1934年,福建省实行保甲制度,福安县于1936年完成分区设署,全县划分4个区,第三区区署设穆阳,下辖9个联保、103个保,今穆云畲族乡区域属穆黄、桂龙、咸楼、桥楼、隆蓬等联保。
1945年,撤销区署,实行县、乡二级政制,1946年,全县调整为4个镇、8个乡,下辖173个保。今穆云畲族乡区域桂林、溪亭(塔)保属穆阳镇;桥(溪)(贵)洋、隆坪、翁洋、下逢、留洋诸保属蓬山乡;咸福、黄(儒)南(山)保属社湖乡。
1948年,全县调整为15个乡镇,辖144个保。今穆云畲族乡区域桂林、溪亭(塔)保属穆阳镇;隆坪、下逢、燕(窝)桥(溪)、留洋诸保属蓬山乡;咸福、黄(儒)南(山)保属社湖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穆云畲族乡各村属穆阳区(即第四区)。1950年,属穆阳区的苏堤、桂林、隆坪、留洋、燕桥、下逢、黄南、咸福、穆阳等乡镇。1956年,属第四区(穆阳)的穆阳镇、隆坪、苏堤、咸福、桂林、留洋、贵洋、蟾溪乡。
1963年,穆云畲族乡区域各村落皆属穆阳区,其中洋坪大队属渡头公社;桂林、秀溪大队属穆阳公社;翁洋、隆坪、中沃、王楼、梨墘(田)、下逢诸大队属下逢公社;里楼、温岩、燕坑、上岩、桥溪、贵洋诸大队属贵洋公社;上村、下村、外洋垄、外洋、外厝、里厝诸大队属留洋公社;溪亭、虎头、黄如(儒)、高岭、玉林、上洋诸大队属溪亭公社;咸福、南山、蟾溪、龟凤、双溪诸大队属咸福公社。
1975年,福安县行政区划调整,取消渡头、下逢、贵洋、留洋、溪亭、咸福诸公社,桂林、溪亭、隆坪、翁洋、里村、外洋、玉林、南山、中沃(岙)、王楼、下逢、贵洋、燕窝(坑)、温洋(岩)、咸福、蟾溪、黄如(儒)诸大队属穆阳公社;洋坪大队属康厝公社。
1984年,废弃“政社合一”制度,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组织。9月,撤销坂中、康厝乡,建立坂中、康厝畲族乡;10月,撤销穆阳公社,建立穆云畲族乡,下辖32个村委会:温岩、里楼、燕坑、蟾溪、龟凤、双溪、贵洋、梨田、翁洋、桥溪、咸福、南山、黄儒、王楼、溪塔、下逢、外厝、隆坪、科后、洋坪、虎头、中岙、桂林、下村、外洋、外垄、玉林、上洋、上村、燕科、高岭、岭坑。
1988年,由蟾溪村划出部分行政区域,新设立竹州山村。穆云畲族乡下辖33个村委会。
村庄概况
竹州山村一个纯畲族老区基点村,是全乡最边远的一个建制村,地处乡西部与周宁县交界大山河边,平均海拔600多米,下辖上竹洲、下竹洲、十二泡、三湾、曲坑、平中山(亦称屏峰山)、石厝下7个自然村。原来还有1个自然村葛藤湾,于1936年为国民党军队所毁。全村耕地面积230亩,林地面积2000亩,福建省级公益生态林1368亩,毛竹300亩。截至2014年5月,户籍人口346人,其中畲族333人,占96%;汉族13人,占4%。乾隆年间(1736-1795),蓝、雷、钟三姓先祖相继迁入竹州山。上竹洲、十二泡为蓝姓,下竹洲、三塆为钟姓,曲坑、石厝下、屏峰山为雷姓。其中,蓝姓自乾隆年间由穆云畲族乡溪塔村迁至寿宁租洋村,再迁至上竹洲,后分移十二泡,已有220多年;有109人,占全村人口32%;雷姓自光绪年间(1875-1908)由穆云畲族乡南山村迁至石厝下后分移屏峰山,至2014年已有120多年;有144人,占42%。钟姓自乾隆年间由坂中乡濑头村迁至下竹洲,已有220年;现有78人,占23%。其他姓氏有15人。1956年,曾建竹州山小学。1980年,曾建供销社。竹州山村曾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东革命依托地,现遗留着红军枪支修造厂、子弹再造厂、后方医院、土豪看管所、红军洞等旧址。建有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碑、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亭及1951年叶飞拨款重建的中共闽东特委遗址民房。如今,茶与油茶是主要物产。节俗除“三月三”外,畲族与汉族相同。
燕科村 北连“银池坪”风景区,南与康厝乡南洋村交界,东与洋坪交界,西与康厝乡填头村交界,南面是穆阳溪,是一个纯畲族村,距乡政府所在地5.5千米。村旧名“燕窝”,与燕坑的“燕窝”村同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藏于高山村钟谱内《燕窝村记》载:“燕窝由扆城而南三十余里,居穆水之西,川绕于前,山环于后,清流湍耳得之而为声,茂林修竹目遇之而成色,幽居之胜概也。旁有小径达于村,行数十步,四顾渺然,反失所在,盖山道纡徐盘曲而群峰为之四合也。经数十步,乃豁然开朗,如贵李愿之盘谷,如桃源之别洞,阡陌交通矣。窝者,藏也,紫燕归来巢于梁上,无须桑土,何忧风雨之飘摇,故名之曰‘燕窝’,此其局安而地密也。”辖洋墈、村下垅、坑确、牛池岗、高山、燕科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777人,其中畲族739人,苗族1人,汉族37人。钟姓325人,雷姓230人,蓝姓164人,陈姓25人,吴姓10人,其他姓氏23人。蓝姓于光绪年间(1875-1908)由十六都井口村迁入,钟姓于清代由大林迁入,雷姓于清代由牛石坂迁入。全村耕地面积649亩,其中水田361亩;有林地面积4255亩,其中茶园面积201亩、果园面积261亩。以农业种植为主,发展林业、养殖业为辅,产茶叶、水蜜桃。有林公宫2座,分别建于1932年和1986年。
洋坪村 地处穆云畲族乡南部,穆水河畔,海拔65米,距离乡政府4.5千米。东邻穆阳镇苏堤村,南临穆溪,西通康厝畲族乡填头村,北傍银池坪山麓,东、南、西一派平川,北有森林,茶园遍野,清泉溪水,山清水秀。洋坪村又名“杨坪”,相传原为杨姓人居住,后杨村废圮,畲族居民多数为20世纪50年代初迁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畲族村。辖洋坪、考河(亦称确河、柯河)、楼里、梨坪丘、梨壁山、石门头6个自然村。2012-2013年,洋坪村被评为福安市文明村。户籍人口780人,包括畲族756人,汉族24人。钟姓286人,雷姓215人,蓝姓202人,吴姓44人,黄姓18人,其他姓氏15人。钟姓由甘棠山头迁入,雷姓由康厝红坪迁入,蓝姓由社口谢岭下迁入。全村耕地面积560亩、山地80亩、园地70亩,经济收入以制作线面,种植生姜、茶叶、水蜜桃为主。
桂林村 穆云畲族乡最大的建制村,处于穆云畲族乡、康厝乡、穆阳镇互融的镇区所在地,辖桂林、秀溪、桥南新村(亦称过河)、洋中厝、寨边冈等6个自然村。桂林村旧名“卓家坂”,原始居民是卓姓,至2014年,村中无卓姓人家,主姓为王姓,系开闽王后裔,北宋初期迁入。户籍人口4538人,其中,王姓2787人,林姓349人,陈姓210人,缪姓146人,其他姓氏1046人。其中畲族38人,回族36人,哈尼族1人,黎族1人,壮族1人。有优质农田3000多亩,山田1000多亩,茶园4600多亩。主要产业为茶叶,有茶叶初精制厂50多家,是闽东最大村级茶叶市场之一。商业繁盛,建有穆云第一条农民商贸街。特产丰富,有烤肉、扁肉、水蜜桃、野生“牛松菰”和菜心等。
龟凤村 地处福安白云山风景区,海拔650米左右。辖龟凤、洋中、山头岭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605人,其中许姓231人,张姓201人,钟姓27人。张姓于明弘治二年(1489)自穆洋迁至龟凤,许姓于清康熙元年(1662)从晓阳镇迁入。全村耕地面积446亩,山林面积2271亩。村道路于2008年完成水泥硬化。主要经济收入为种植茶叶、太子参、水稻以及养鸡等。有将军骑马、庵坪罗鼓、旗山、卢山瀑布、石槽潭、安眠桥、寨门头、后门楼、龙头里等古迹。
蟾溪村 地处福安白云山西麓,海拔400米左右。村开基主杨姓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迁入,为村子取名为“大所”,后改名“成溪”,后村口的潭面上架起桥梁,夜晚“月映桥影”,颇有广寒宫的韵味,溪名和村名均改为“蟾溪”,沿用至今。另一主姓吴姓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从政和西里十八都筠竹坑迁入。辖蟾溪、洋加坪2个自然蟾溪村。全村户籍人口918人,主姓为吴姓。村总面积约880亩,其中耕地面积530亩、林地面积350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茶叶、太子参、水蜜桃、水稻,酿制农家米酒和外出务工。
咸福村 位于福安白云山南麓的樟南坂,蟾溪与龙亭溪的交汇地带,海拔约500米。阮姓先祖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迁入,郑姓先祖郑金三于雍正十三年(1735)自周宁鲤鱼溪迁入。咸福旧称“里洋”或“咸竹(谷)塆”,又作“含竹塆”,1937年,“含竹塆”更名为“咸福”,沿用至今。辖咸福、樟垄、后樟垄、龙田江、茶塆、扇丘下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136人,主姓为郑、阮、江等。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茶果园150多亩,种植水蜜桃、板栗、沙糖橘、蜜香梨、脐橙、核桃、樱桃、青枣等。
南山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2千米,地处穆云畲族乡银池坪山腰,海拔400米左右,周边山峦环绕,因村址座南遂名。村开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主姓雷姓于清代初期自霞浦垄边迁入。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辖南山、守门山、金贝下,下南下村、下南上村、桥头、后坑7个自然村。户籍人口872人,其中畲族673人,汉族194人,回族5人。主姓为雷、钟、蓝、吴、缪、陈等。主要产业为农林种植业,主要种植竹、蜜桃、刺葡萄、茶叶。农村宅基地600多亩,耕地山林面积3800亩,植被资源丰富,有红豆杉、黄皮树、松树,其中百年红豆杉5棵。有滴答洞、银池坪、百年松等旅游景观。南山小学为福安市15所民族重点小学之一。
双溪村 位于穆蟾沿线的西北部,离穆云畲族乡政府所在地10千米。民国时期,是穆阳通往晓阳镇南溪的必经之地,当时取名金溪村。由于溪头有两条小溪汇合,一条来自白云山的流水,另一条来自南山村的流水,故改名“双溪”。辖双溪、牛栏柘、七埞、瓮潭面4个自然村,主村位于双溪,瓮潭面已搬迁。全村山地耕地面积3100亩,其中林地面积2830亩,耕地面积270亩,毛竹面积占山地面积80%以上。清雍正三年(1725),穆云畲族乡外垄村王姓兄弟迁徙至双溪村,在此定居耕作,后郑(周宁鲤鱼溪郑姓)、夏、扬、徐、李、阮、雷、陈、彭、吴等各姓陆续迁入此地,其中,双溪村有王、郑、夏、扬、徐、李六姓,牛栏柘有王、阮、雷三姓,七埞有陈、吴二姓,瓮潭面为彭姓。全村户籍人口434人,其中汉族420人,占97%;畲族10人,占2%;回族4人,占1%。主要物产是冬笋。主要景观有观音亭、龙潭瀑布、百丈漈、石排镜、猴王照镜等。
玉林村
位于穆蟾旅游沿线西北部,海拔200多米,距离乡政府所在地8千米。辖玉林、半岭、岭尾、玉林亭、槟树下5个自然村,其中玉林亭自然村已搬迁。玉林村是过去大留洋三十六村(概数)的村民出入歇脚点。过去大留洋村民制作竹制品,挑往穆阳镇里变现,再换回日用品,必经玉林亭,溪面自古以来就有廊桥,几经重建。1977年,蟾穆公路通车,尤其是近年经下逢方向往留洋的公路通车,廊桥逐渐冷落,玉林亭村也渐渐废弃。但古道犹存,至今仍是徒步登上白云山的最佳选择。主姓林姓于清康熙后期从穆阳上巷迁入。户籍人口531人,其中汉族517人,回族12人,苗族1人,畲族1人。全村山林耕地1800多亩,其中林地1200多亩,耕地600多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茶叶、林木、毛竹,特产有粉丝、粉扣。
上洋村 地处穆蟾公路沿线,海拔300多米。辖吴厝、陈厝、王厝、华龙(垅)头、水尾(山)村、拱桥头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78人,其中汉族243人,畲族126人,回族9人。吴姓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从溪柄茜洋迁入。雷姓于康雍年间(1661-1735)从板中林岭迁入华龙头。全村耕地面积450多亩,林地面积2160亩。2000年,修建上洋水电站、黄林水电站。由于地处偏僻、地势险要,2000年起,村民陆续迁入在秀溪洋新建的造福工程“上洋新村”,规划占地面积70多亩。其后,穆云畲族乡其他村造福工程搬迁户、地质搬迁户搬往此地,今上洋新村、黄儒新村相连在一起,共有236户,1160多人。
黄儒村 福安市唯一的回族村,地处海拔六七百米的山上,倚山靠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峻,整个村落掩映在青青幽篁和森森林木之中,延绵起伏的中小丘陵高差大,坡度陡,坡度为30~35度,有的达40度。主姓丁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泉州晋江陈埭肇迁斯土。一条横穿村子而过的石路,把黄儒村拦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路下的民宅巧妙地利用地形,顺崖而建,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形成非常独特的山村格局。路边依山而建的住房,下端凹进,上端突出,颇有“吊脚楼”的味道。黄儒村的田园都散布在山崖之上,大大小小,层层叠叠,远远望去,仿佛是置放于崇山峻岭之间的“碗”“碟”“瓢”“盘”。户籍人口1045人,其中回族788人,汉族233人,畲族23人,壮族1人。主要产业为毛竹加工。黄儒村原辖黄儒、天斗2个自然村,1997年,受11号台风影响,经地质部门勘察属特大地质灾害隐患村,全村搬迁至桂林秀溪洋重建的黄儒新村。
高岭村 地处白云山旅游大道旁,距穆云畲族乡政府5千米,平均海拔300多米,是纯畲族村。原辖高山、南柄(亦称兰柄)、岭头、大垮4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原在高山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500亩,林地2000多亩。全村户籍人口553人,其中畲族536人,占97%;汉族15人,占3%;另有彝族、壮族各1人。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刺葡萄树王,有一条4千米长的葡萄沟从溪塔延伸至高岭。该村为福安市茶叶名种“福安大白茶”原种之村。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刺葡萄与水蜜桃。因地理条件恶劣,2003年后,高山自然村搬迁到桂林秀溪洋,岭头、南柄搬迁到穆阳坡头。
溪塔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东部秀溪河畔,通往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蟾溪石臼景区公路沿线,距乡政府所在地4千米,海拔90米,相传临溪曾有一塔,故得名。村开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主姓为蓝姓,于万历十六年(1588)从寿宁迁入,为宁德最大的蓝姓迁徙起始地,史称“溪塔蓝”。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1946年,属穆阳镇溪亭保。辖溪塔、下坪2个自然村,户籍人口610人,其中畲族589人,汉族20人,回族1人。溪塔村畲族风情浓郁,仍保留着畲族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些习俗。2010年,建成畲族民俗文化展览馆,馆内收藏有珍贵的畲族宗谱、畲族传统服饰、银饰以及大量畲巫的服饰、法器等,成为人们了解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虎头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东部秀溪畔与白云山旅游大道沿线,距乡政府驻地2千米,海拔60米,为福安少有的位于平原的畲族村之一,是闽东与浙南地区特有的吴姓畲族聚居村。辖虎头、洋中亭、加头、和平洋、蜈蚣岔5个自然村。全村户籍人口791人,其中畲族650人,占82%;汉族133人,占17%;回族8人,占1%。据《福安市吴姓统谱》记载,主姓吴姓约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自墓亭迁入虎头。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光绪三十年(1904)所修《吴姓族谱》。曾有小学,学生达260人。村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穆阳水蜜桃、刺葡萄、茶叶及劳务输出。虎头村是穆阳水蜜桃专业村,村民种植“穆阳水蜜桃”千余亩。2009年1月,成立福安市虎头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燕坑村辖燕窝、险坑、长坝埞3个自然村。燕窝雷姓于清雍正二年(1724)自福宁东山迁入,险坑雷姓于乾隆四年(1739)自半头坪村迁入。全村耕地面积560亩,山林3810亩。全村户籍人口664人,其中畲族641人,占97%;汉族23人,占3%。村内以雷姓为主,有513人,占77%;还有蓝、钟、王、吴、林等姓。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茶叶为主,另种植猕猴桃、水蜜桃等。有百年大枫树2棵、百年椿树2棵、千年红豆杉5株还有刺葡萄长廊。主要景观有石公石母、仙床仙桌、火山岩。
岭坑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西北部,海拔360米,辖上长坑、下长坑、上岩、半岭、炉里5个自然村。上长坑为村委会所在地,半岭、炉里、上岩与社口交界,与主村上长坑交通不便。全村耕地面积570亩,山林3600亩。户籍人口624人,其中畲族451人,占72%;汉族172人,占28%;回族1人。半岭是汉族村,炉里为畲族村,上长坑、下长坑、上岩是畲汉杂居村。蓝姓自铁场迁入,王姓自桂林迁入。主要经济作物是茶叶。
桥溪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白云山麓,距乡政府13千米,海拔117米,是贵里公路及白云山的交通要道,东邻坂中乡后门坪、许洋、井口村,西与岭坑村相邻,南与贵洋村相邻,北与社口镇仙溪村相邻,是两乡一镇的交界村。民国时期,曾为桥溪乡所在地。辖桥溪、下厝下、角里、里厝4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628亩,山、农地800亩,林地980亩。村庄开基于明朝中期。户籍人口438人,其中汉族417人,占95%;畲族17人,占4%;另有回族4人。主姓为郑、刘、康,其中刘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入桥溪,有族谱传留。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种植有茶叶、水蜜桃等。
贵洋村 亦作“过洋村”,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白云山麓,是贵里公路及白云山的交通要道,距乡政府驻地12千米,海拔106米,东邻坂中乡井口村,西与留洋村相邻,南与王楼村相邻,北与桥溪村相邻。辖贵洋、漈头里、西坑、里沃、三埞5个自然村。贵洋开基系明正德十一年(1516)兰房十五世、蕙房十七世二祖自福岩中(门内朱)移迁于贵洋。清道光十八年(1838),增修《江夏黄姓总谱》,留传至今。全村耕地面积860亩,山林2940亩。户籍人口922人,其中汉族907人,占99%;畲族13人,占1%;还有壮族、回族各1人。主姓为黄姓,共524人,占57%;还有王、林、李、吴、陈、郑、周、雷、苏等姓。黄姓主要分布于贵洋与西坑,另有王姓分布于里沃和三埞,李姓分布于漈头里。经济也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种植茶叶、水蜜桃等。
王楼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中部,白云山麓,海拔300米左右,距乡政府所在地10.5千米。长期居住蓝、雷、钟三姓畲民。蓝姓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由康厝半山迁入。钟姓为大林钟,于乾隆八年(1743)由社口徐墩坂迁入,雷姓由后舍迁入。辖王楼、林洋湖、王楼小村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583人,其中畲族571人,汉族12人。全村有耕地530亩,山林2800亩。以种植水蜜桃、茶叶为主,种植合作社50多户,茶叶种植400多亩,水蜜桃种植300多亩,养殖业亦初具规模。该村为2007年福建省第二批省级扶贫开发村,由福州华能电厂挂钩帮扶。
下逢村 原作“下蓬村”,位于福穆公路沿线,下逢溪畔,与隆坪接壤。是穆阳通往社口的要道,商贸便利,村里老宅数量可观。辖下逢、坝头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在下逢。民国时期曾设下逢乡。户籍人口775人,其中汉族762人,占98%;畲族13人,占2%。有许、张、郭、宋、林、陈、王、郑、黄、李等姓。宋姓自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入下逢,许姓大约在雍正年间(1723-1735)迁入下逢。许姓宗祠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四年(1824),修许姓族谱,留传至今。坝头以张姓为主。全村主要种植茶叶、生姜、水果(桃、橙、葡萄)。
科后村 亦为“窝后村”,地处穆云畲族乡东部,海拔300多米,是纯畲族村。辖科后、后舍(后沶)、蓝头3个自然村。全村有耕地550亩,山林1200亩。全村户籍人口573人,其中畲族551人,占96%;汉族22人,占4%。其中雷姓351人,钟姓139人,吴姓34人,蓝姓29人,其他姓氏20人。蓝头为雷姓,科后为蓝、雷、钟三姓,科后雷姓由康厝迁入,后舍为雷姓,于清顺治七年(1650)由十五都赤墘迁入。后舍族谱保存颇好,有雷姓宗祠;是福安畲族银器的传统制作地,仅存吴姓艺人2人、雷姓艺人1人。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蜜桃和茶叶为主,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
隆坪村 位于福穆公路的黄金分割点路段,距穆云畲族乡政府所在地12千米,为隆坪村委会驻地,辖隆坪、椿木洋2个自然村。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氏宗谱·建宗祠志》载:“邑西二十里有乡曰‘隆坪’,林族居焉。环绕皆山,有文峰,有带水,有灵龟把口,有双蛇赶水胜景也。实胜地俗醇厚,人质朴。”林姓隆坪始祖文盛父子自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迁徙此地,以“上大夫”和“孝廉”身份归隐山林,沿袭已至27代、800多年。全村耕地面积1271亩,山地面积1860亩。户籍人口1013人,其中汉族973人,畲族38人,回族2人。主姓为林姓,还有郭、黄、陈、汤、王、雷、吴、钟、张、叶、郑等姓。隆坪尚存旧谱二本,分别修于1915年与1983年。2003年,又新修《林姓宗谱》。村里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每十人中有教师一位,是闽东有名的教师第一村。隆坪村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闽东北下西区主要的革命活动据点。
翁洋村 地处福安西部、穆云畲族乡东部,原称雍洋,海拔200多米,为村委会驻地。辖翁洋、小署2个自然村,以苏姓为主。苏姓于北宋末期从苏家板(今康厝苏坂)迁入。这里山清水秀,曾有“晴开渔撒网”“山深景更幽”的佳句。全村耕地面积350多亩,山林1800多亩。户籍人口383人,其中汉族373人,畲族7人,回族2人,苗族1人。有阮、郭、苏、陈、林、郑、王等姓。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蜜桃和茶叶为主,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
梨田村又名“梨前村”,位于穆云畲族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5千米,海拔110米。为梨田村委会驻地。东邻逢溪,西接加头,南至蓝柄村,北靠湖头山。村落坐西向东,村后有老鹰石,村北有长毛山。辖梨田、林柄、湖头山、湖头、蔗头垄5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460亩,山林1800亩,果园200亩,茶园105亩。户籍人口486人,其中畲族467人,汉族18人,土族1人。主姓为钟姓,为大林钟,清代自金斗洋迁入,有248人;另有雷、吴、蓝、陈、黄、林、王、杨、郑、刘等姓。有医疗站1个,体育场1个,学校1所,村委楼1座。村民以种植水蜜桃为主,种植茶叶为辅。有200多年树龄樟树1棵。主要景观有石姆娘娘、石桌、石鼓、石锣等。
中岙村 亦为中沃村,位于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东部,海拔100米,距乡政府驻地3千米。纯畲族村。东至里岙,西至蓬溪,南至龙首桥,北至笊篱壑。辖里岙、尾岙、中岙、大莲、排头、坑断洋(亦称坑丈洋)、笊篱壑7个自然村,其中中岙为村委会驻地。耕地面积500亩,山林450亩。户籍人口568人,其中畲族531人,汉族33人,壮族3人,怒族1人。其中雷姓184人,蓝姓183人(清代由溪塔迁入),钟姓170人,郭姓18人,其他姓氏13人。中岙蓝姓两支,系清代分别从溪塔、社口谢岭下迁入;雷姓由浙江和穆云畲族乡后舍迁入。主要种植茶叶和水蜜桃。
外垄村
又名“外洋垄”,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9千米,海拔615米。辖外垄、墓亭垱(又名墓林中)、后厝3个自然村。主姓王姓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迁入。户籍人口524人,其中汉族513人,畲族7人,回族4人。有王、林、徐、刘、陈等姓。耕地面积678亩,山林面积2210亩(其中公益生态林670亩)。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水稻、甘薯、茶叶、毛竹等。留洋银坑洞、笔架山、石牌镜等是避暑胜地。
外洋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8千米,海拔640米。辖外洋、里厝、天梯3个自然村。林姓于雍正四年(1726)由周宁迁入。户籍人口921人,其中汉族897人,畲族24人。有徐、郑、林、王、张、蓝、陈等姓。耕地面积540亩,山林面积1157亩。村民主要以种植茶叶、马铃薯和反季节蔬菜等为收入来源。村内有娃娃鱼、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蕴藏丰富的白银、钨、钼、煤、硫黄等矿产。
外厝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8千米,海拔680米。辖篙尾、外厝2个自然村。主姓林姓于清雍正八年(1730)迁入。户籍人口489人,其中汉族286人,畲族210人,回族2人,侗族1人。有林、蓝、雷、钟等姓。耕地面积500亩,山林面积1000亩。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水稻、甘薯、茶叶、毛竹、蔬菜等农作物以及养殖羊、猪、鸡等禽畜。
下村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1千米,海拔680余米。辖下村、竹兰下、苏坑尾、茶林头、堂庵门、新路尾、笕头里7个自然村。户籍人口861人,其中汉族840人,畲族19人,回族1人,傣族1人。主姓为王姓,另有张、郑、林、徐、钟、陈等姓。耕地面积646亩,山林面积4204亩。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经济作物以茶叶、地瓜、马铃薯、生姜、毛竹、反季节蔬菜为主。
上村村 位于白云山下,距离穆云畲族乡政府所在地21千米,海拔710米。辖上村、井头、南山3个自然村。主姓王姓于北宋乾德二年(964)迁入。户籍人口789人,其中汉族683人,畲族106人。主姓王,另有林、钟、雷、吕、李等姓。全村耕地面积900多亩,山地面积110亩。经济产业以茶叶为主,以养殖羊、猪、鸡鸭为辅。王姓宗祠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村外有银坑遗址1处。
里楼村 原名“里洋楼”,地处白云山麓,海拔720米。辖里楼、里洋楼2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600多亩,山林800多亩。村庄开基于明朝,建村已500多年。全村户籍人口630人,其中汉族521人,占83%;畲族109人,占17%,主要分布于里楼自然村。里楼村有刘、钟、郑、吴、雷五姓。其中,主姓刘姓393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自周宁迁入。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茶叶、毛竹、太子参,特色特产有东魁杨梅、刺葡萄。畲汉杂居,年节习俗畲汉一致。婚俗现已从简,由聚餐三天改为只聚一餐。村外有古代挖采银矿遗址1处。
温岩村旧名“温洋”,北靠白云山麓,海拔650米。辖温洋、白岩、铁场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温洋。全村耕地560亩,山林1270亩。全村户籍人口622人,其中汉族456人,畲族164人,分布于铁场自然村,另有壮族、回族各1人。温洋有郑、王二姓,白岩有黄、邱、李、王、胡、高六姓;铁场有钟、蓝二姓。温洋有郑姓宗祠2座,于2009年重修郑姓族谱。郑姓于北宋乾德二年(964)迁自浙江瑞安存政坊。铁场有《蓝姓族谱》,谱载蓝姓一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社口大坪迁入。有明永乐十年(1412)的古碑《郑公之记》。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茶叶、毛竹,特色特产是土鸡。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