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基本乡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353
颗粒名称:
基本乡情
分类号:
K295.75
页数:
46
页码:
7-52
摘要:
穆云畲族乡基本乡情概括了优越区位、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民族、经济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福安
乡情
内容
自然区位 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辖区西与周宁县接壤,东与坂中畲族乡接壤,南邻康厝畲族乡,北与穆阳镇、社口镇、晓阳镇相接。
乡内地形起伏较大,中低山和丘陵居多,境内有白云山、笔架山、王土岗、高山、长弯山五大山脉,其中白云山主峰海拔1450.2米,是福安市最高山峰。东南部属河谷平原地貌,海拔仅30米左右。穆云畲族乡气候受地形影响,具有山地、盆谷地等气候特点。
交通区位 县道福穆线、省道小浦线、宁武高速公路以及沈海复线、福寿高速贯穿穆云畲族乡全境,白云山互通口设于桂林村。全乡有贵里、留洋、穆蟾(后拓建为白云山旅游大道)3条主干道,公路里程约96千米。2012年6月30日,宁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白云山旅游大道于2013年9月通车,交通便利。
由于西部地区地处穆水下游,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是闽东北物资集散地及工业品供应站,也是闽东北与浙南交往的必经之道,商贸发达,素有“福安好穆阳”之赞誉。穆阳溪过穆阳、洪口,至三江口汇入交溪。穆阳以下22.4千米均可通航,河宽20~200米,一般水深2米,可通7吨以下木船。洪口以下为感潮区,可通40吨以下船舶。水上有桥梁3座。
2012年6月,宁武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与2015年8月竣工建成的福寿高速、沈海高速复线,构成一个发达的交通网络,使穆云畲族乡在福安乃至闽东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经济区位 穆云畲族乡是福安市“一市三区六组团”(“一市”即滨海山水园林城市,“三区六组团”即中心城区的富春溪组团和溪北洋组团、滨海新区的赛江组团和白马组团、生态旅游区的穆阳溪组团和白云山组团)发展布局中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叶、穆阳水蜜桃、刺葡萄是穆云畲族乡农业的三大主导产业。旅游业是穆云畲族乡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10月,白云山风景区成功申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开启了畲乡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
建置沿革
乡名由来
穆云畲族乡地处穆水流域与白云山麓,这一水一山孕育了穆云畲族乡。乡名是从穆阳溪与白云山中各取一字而得。
辖区变迁
穆云畲族乡区域宋时为长溪县永乐乡之钦德里,南宋淳祐五年(1245)属福安县永乐乡钦德里。元代析永乐乡为福安、用儒二乡,穆云一带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及十九都。属十五都一图的有留洋、黄儒、下逢、溪塔、隆坪、财元、可坑、洋坪、春木洋、科后、后舍、里岙、大莲、岭头、王楼、长浿定。属钦德里十六都一图的有温洋(今温洋、白岩等自然村合为温岩村)、白岩、贵洋、湖头、角里、翁洋、湖头山、险坑、篙尾、兰头、上洋、长坑。属钦德里十七都一、二图的有桂林、加头、梨田、里湾。属钦德里十八都一图的有燕窝(今燕窝、险坑等自然村合为燕坑村)、洋磡、南山。属钦德里十九都一图的有樟垄、蟾溪、龟凤、玉林、龙田江、咸福、溪塔、岭头(今岭头、上下高山等自然村合为高岭村)。
民国初期,福安县沿用3个乡、9个里、32个都区划。1928年9月,实施《县组织法》,县以下设区、村里。1929年,福安县划分为7个区,统辖全县99个乡镇,今穆云畲族乡区域当时属穆阳区穆阳、黄坂、桂林、樟垄、隆坪、桥溪、蓬山、留洋等乡镇。1934年,福建省实行保甲制度,福安县于1936年完成分区设署,全县划分4个区,第三区区署设穆阳,下辖9个联保、103个保,今穆云畲族乡区域属穆黄、桂龙、咸楼、桥楼、隆蓬等联保。
1945年,撤销区署,实行县、乡二级政制,1946年,全县调整为4个镇、8个乡,下辖173个保。今穆云畲族乡区域桂林、溪亭(塔)保属穆阳镇;桥(溪)(贵)洋、隆坪、翁洋、下逢、留洋诸保属蓬山乡;咸福、黄(儒)南(山)保属社湖乡。
1948年,全县调整为15个乡镇,辖144个保。今穆云畲族乡区域桂林、溪亭(塔)保属穆阳镇;隆坪、下逢、燕(窝)桥(溪)、留洋诸保属蓬山乡;咸福、黄(儒)南(山)保属社湖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穆云畲族乡各村属穆阳区(即第四区)。1950年,属穆阳区的苏堤、桂林、隆坪、留洋、燕桥、下逢、黄南、咸福、穆阳等乡镇。1956年,属第四区(穆阳)的穆阳镇、隆坪、苏堤、咸福、桂林、留洋、贵洋、蟾溪乡。
1963年,穆云畲族乡区域各村落皆属穆阳区,其中洋坪大队属渡头公社;桂林、秀溪大队属穆阳公社;翁洋、隆坪、中沃、王楼、梨墘(田)、下逢诸大队属下逢公社;里楼、温岩、燕坑、上岩、桥溪、贵洋诸大队属贵洋公社;上村、下村、外洋垄、外洋、外厝、里厝诸大队属留洋公社;溪亭、虎头、黄如(儒)、高岭、玉林、上洋诸大队属溪亭公社;咸福、南山、蟾溪、龟凤、双溪诸大队属咸福公社。
1975年,福安县行政区划调整,取消渡头、下逢、贵洋、留洋、溪亭、咸福诸公社,桂林、溪亭、隆坪、翁洋、里村、外洋、玉林、南山、中沃(岙)、王楼、下逢、贵洋、燕窝(坑)、温洋(岩)、咸福、蟾溪、黄如(儒)诸大队属穆阳公社;洋坪大队属康厝公社。
1984年,废弃“政社合一”制度,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组织。9月,撤销坂中、康厝乡,建立坂中、康厝畲族乡;10月,撤销穆阳公社,建立穆云畲族乡,下辖32个村委会:温岩、里楼、燕坑、蟾溪、龟凤、双溪、贵洋、梨田、翁洋、桥溪、咸福、南山、黄儒、王楼、溪塔、下逢、外厝、隆坪、科后、洋坪、虎头、中岙、桂林、下村、外洋、外垄、玉林、上洋、上村、燕科、高岭、岭坑。
1988年,由蟾溪村划出部分行政区域,新设立竹州山村。穆云畲族乡下辖33个村委会。
村庄概况
竹州山村一个纯畲族老区基点村,是全乡最边远的一个建制村,地处乡西部与周宁县交界大山河边,平均海拔600多米,下辖上竹洲、下竹洲、十二泡、三湾、曲坑、平中山(亦称屏峰山)、石厝下7个自然村。原来还有1个自然村葛藤湾,于1936年为国民党军队所毁。全村耕地面积230亩,林地面积2000亩,福建省级公益生态林1368亩,毛竹300亩。截至2014年5月,户籍人口346人,其中畲族333人,占96%;汉族13人,占4%。乾隆年间(1736-1795),蓝、雷、钟三姓先祖相继迁入竹州山。上竹洲、十二泡为蓝姓,下竹洲、三塆为钟姓,曲坑、石厝下、屏峰山为雷姓。其中,蓝姓自乾隆年间由穆云畲族乡溪塔村迁至寿宁租洋村,再迁至上竹洲,后分移十二泡,已有220多年;有109人,占全村人口32%;雷姓自光绪年间(1875-1908)由穆云畲族乡南山村迁至石厝下后分移屏峰山,至2014年已有120多年;有144人,占42%。钟姓自乾隆年间由坂中乡濑头村迁至下竹洲,已有220年;现有78人,占23%。其他姓氏有15人。1956年,曾建竹州山小学。1980年,曾建供销社。竹州山村曾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东革命依托地,现遗留着红军枪支修造厂、子弹再造厂、后方医院、土豪看管所、红军洞等旧址。建有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碑、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亭及1951年叶飞拨款重建的中共闽东特委遗址民房。如今,茶与油茶是主要物产。节俗除“三月三”外,畲族与汉族相同。
燕科村 北连“银池坪”风景区,南与康厝乡南洋村交界,东与洋坪交界,西与康厝乡填头村交界,南面是穆阳溪,是一个纯畲族村,距乡政府所在地5.5千米。村旧名“燕窝”,与燕坑的“燕窝”村同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藏于高山村钟谱内《燕窝村记》载:“燕窝由扆城而南三十余里,居穆水之西,川绕于前,山环于后,清流湍耳得之而为声,茂林修竹目遇之而成色,幽居之胜概也。旁有小径达于村,行数十步,四顾渺然,反失所在,盖山道纡徐盘曲而群峰为之四合也。经数十步,乃豁然开朗,如贵李愿之盘谷,如桃源之别洞,阡陌交通矣。窝者,藏也,紫燕归来巢于梁上,无须桑土,何忧风雨之飘摇,故名之曰‘燕窝’,此其局安而地密也。”辖洋墈、村下垅、坑确、牛池岗、高山、燕科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777人,其中畲族739人,苗族1人,汉族37人。钟姓325人,雷姓230人,蓝姓164人,陈姓25人,吴姓10人,其他姓氏23人。蓝姓于光绪年间(1875-1908)由十六都井口村迁入,钟姓于清代由大林迁入,雷姓于清代由牛石坂迁入。全村耕地面积649亩,其中水田361亩;有林地面积4255亩,其中茶园面积201亩、果园面积261亩。以农业种植为主,发展林业、养殖业为辅,产茶叶、水蜜桃。有林公宫2座,分别建于1932年和1986年。
洋坪村 地处穆云畲族乡南部,穆水河畔,海拔65米,距离乡政府4.5千米。东邻穆阳镇苏堤村,南临穆溪,西通康厝畲族乡填头村,北傍银池坪山麓,东、南、西一派平川,北有森林,茶园遍野,清泉溪水,山清水秀。洋坪村又名“杨坪”,相传原为杨姓人居住,后杨村废圮,畲族居民多数为20世纪50年代初迁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畲族村。辖洋坪、考河(亦称确河、柯河)、楼里、梨坪丘、梨壁山、石门头6个自然村。2012-2013年,洋坪村被评为福安市文明村。户籍人口780人,包括畲族756人,汉族24人。钟姓286人,雷姓215人,蓝姓202人,吴姓44人,黄姓18人,其他姓氏15人。钟姓由甘棠山头迁入,雷姓由康厝红坪迁入,蓝姓由社口谢岭下迁入。全村耕地面积560亩、山地80亩、园地70亩,经济收入以制作线面,种植生姜、茶叶、水蜜桃为主。
桂林村 穆云畲族乡最大的建制村,处于穆云畲族乡、康厝乡、穆阳镇互融的镇区所在地,辖桂林、秀溪、桥南新村(亦称过河)、洋中厝、寨边冈等6个自然村。桂林村旧名“卓家坂”,原始居民是卓姓,至2014年,村中无卓姓人家,主姓为王姓,系开闽王后裔,北宋初期迁入。户籍人口4538人,其中,王姓2787人,林姓349人,陈姓210人,缪姓146人,其他姓氏1046人。其中畲族38人,回族36人,哈尼族1人,黎族1人,壮族1人。有优质农田3000多亩,山田1000多亩,茶园4600多亩。主要产业为茶叶,有茶叶初精制厂50多家,是闽东最大村级茶叶市场之一。商业繁盛,建有穆云第一条农民商贸街。特产丰富,有烤肉、扁肉、水蜜桃、野生“牛松菰”和菜心等。
龟凤村 地处福安白云山风景区,海拔650米左右。辖龟凤、洋中、山头岭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605人,其中许姓231人,张姓201人,钟姓27人。张姓于明弘治二年(1489)自穆洋迁至龟凤,许姓于清康熙元年(1662)从晓阳镇迁入。全村耕地面积446亩,山林面积2271亩。村道路于2008年完成水泥硬化。主要经济收入为种植茶叶、太子参、水稻以及养鸡等。有将军骑马、庵坪罗鼓、旗山、卢山瀑布、石槽潭、安眠桥、寨门头、后门楼、龙头里等古迹。
蟾溪村 地处福安白云山西麓,海拔400米左右。村开基主杨姓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迁入,为村子取名为“大所”,后改名“成溪”,后村口的潭面上架起桥梁,夜晚“月映桥影”,颇有广寒宫的韵味,溪名和村名均改为“蟾溪”,沿用至今。另一主姓吴姓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从政和西里十八都筠竹坑迁入。辖蟾溪、洋加坪2个自然蟾溪村。全村户籍人口918人,主姓为吴姓。村总面积约880亩,其中耕地面积530亩、林地面积350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茶叶、太子参、水蜜桃、水稻,酿制农家米酒和外出务工。
咸福村 位于福安白云山南麓的樟南坂,蟾溪与龙亭溪的交汇地带,海拔约500米。阮姓先祖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迁入,郑姓先祖郑金三于雍正十三年(1735)自周宁鲤鱼溪迁入。咸福旧称“里洋”或“咸竹(谷)塆”,又作“含竹塆”,1937年,“含竹塆”更名为“咸福”,沿用至今。辖咸福、樟垄、后樟垄、龙田江、茶塆、扇丘下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136人,主姓为郑、阮、江等。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茶果园150多亩,种植水蜜桃、板栗、沙糖橘、蜜香梨、脐橙、核桃、樱桃、青枣等。
南山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2千米,地处穆云畲族乡银池坪山腰,海拔400米左右,周边山峦环绕,因村址座南遂名。村开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主姓雷姓于清代初期自霞浦垄边迁入。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辖南山、守门山、金贝下,下南下村、下南上村、桥头、后坑7个自然村。户籍人口872人,其中畲族673人,汉族194人,回族5人。主姓为雷、钟、蓝、吴、缪、陈等。主要产业为农林种植业,主要种植竹、蜜桃、刺葡萄、茶叶。农村宅基地600多亩,耕地山林面积3800亩,植被资源丰富,有红豆杉、黄皮树、松树,其中百年红豆杉5棵。有滴答洞、银池坪、百年松等旅游景观。南山小学为福安市15所民族重点小学之一。
双溪村 位于穆蟾沿线的西北部,离穆云畲族乡政府所在地10千米。民国时期,是穆阳通往晓阳镇南溪的必经之地,当时取名金溪村。由于溪头有两条小溪汇合,一条来自白云山的流水,另一条来自南山村的流水,故改名“双溪”。辖双溪、牛栏柘、七埞、瓮潭面4个自然村,主村位于双溪,瓮潭面已搬迁。全村山地耕地面积3100亩,其中林地面积2830亩,耕地面积270亩,毛竹面积占山地面积80%以上。清雍正三年(1725),穆云畲族乡外垄村王姓兄弟迁徙至双溪村,在此定居耕作,后郑(周宁鲤鱼溪郑姓)、夏、扬、徐、李、阮、雷、陈、彭、吴等各姓陆续迁入此地,其中,双溪村有王、郑、夏、扬、徐、李六姓,牛栏柘有王、阮、雷三姓,七埞有陈、吴二姓,瓮潭面为彭姓。全村户籍人口434人,其中汉族420人,占97%;畲族10人,占2%;回族4人,占1%。主要物产是冬笋。主要景观有观音亭、龙潭瀑布、百丈漈、石排镜、猴王照镜等。
玉林村
位于穆蟾旅游沿线西北部,海拔200多米,距离乡政府所在地8千米。辖玉林、半岭、岭尾、玉林亭、槟树下5个自然村,其中玉林亭自然村已搬迁。玉林村是过去大留洋三十六村(概数)的村民出入歇脚点。过去大留洋村民制作竹制品,挑往穆阳镇里变现,再换回日用品,必经玉林亭,溪面自古以来就有廊桥,几经重建。1977年,蟾穆公路通车,尤其是近年经下逢方向往留洋的公路通车,廊桥逐渐冷落,玉林亭村也渐渐废弃。但古道犹存,至今仍是徒步登上白云山的最佳选择。主姓林姓于清康熙后期从穆阳上巷迁入。户籍人口531人,其中汉族517人,回族12人,苗族1人,畲族1人。全村山林耕地1800多亩,其中林地1200多亩,耕地600多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茶叶、林木、毛竹,特产有粉丝、粉扣。
上洋村 地处穆蟾公路沿线,海拔300多米。辖吴厝、陈厝、王厝、华龙(垅)头、水尾(山)村、拱桥头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78人,其中汉族243人,畲族126人,回族9人。吴姓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从溪柄茜洋迁入。雷姓于康雍年间(1661-1735)从板中林岭迁入华龙头。全村耕地面积450多亩,林地面积2160亩。2000年,修建上洋水电站、黄林水电站。由于地处偏僻、地势险要,2000年起,村民陆续迁入在秀溪洋新建的造福工程“上洋新村”,规划占地面积70多亩。其后,穆云畲族乡其他村造福工程搬迁户、地质搬迁户搬往此地,今上洋新村、黄儒新村相连在一起,共有236户,1160多人。
黄儒村 福安市唯一的回族村,地处海拔六七百米的山上,倚山靠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峻,整个村落掩映在青青幽篁和森森林木之中,延绵起伏的中小丘陵高差大,坡度陡,坡度为30~35度,有的达40度。主姓丁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泉州晋江陈埭肇迁斯土。一条横穿村子而过的石路,把黄儒村拦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路下的民宅巧妙地利用地形,顺崖而建,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形成非常独特的山村格局。路边依山而建的住房,下端凹进,上端突出,颇有“吊脚楼”的味道。黄儒村的田园都散布在山崖之上,大大小小,层层叠叠,远远望去,仿佛是置放于崇山峻岭之间的“碗”“碟”“瓢”“盘”。户籍人口1045人,其中回族788人,汉族233人,畲族23人,壮族1人。主要产业为毛竹加工。黄儒村原辖黄儒、天斗2个自然村,1997年,受11号台风影响,经地质部门勘察属特大地质灾害隐患村,全村搬迁至桂林秀溪洋重建的黄儒新村。
高岭村 地处白云山旅游大道旁,距穆云畲族乡政府5千米,平均海拔300多米,是纯畲族村。原辖高山、南柄(亦称兰柄)、岭头、大垮4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原在高山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500亩,林地2000多亩。全村户籍人口553人,其中畲族536人,占97%;汉族15人,占3%;另有彝族、壮族各1人。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刺葡萄树王,有一条4千米长的葡萄沟从溪塔延伸至高岭。该村为福安市茶叶名种“福安大白茶”原种之村。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刺葡萄与水蜜桃。因地理条件恶劣,2003年后,高山自然村搬迁到桂林秀溪洋,岭头、南柄搬迁到穆阳坡头。
溪塔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东部秀溪河畔,通往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蟾溪石臼景区公路沿线,距乡政府所在地4千米,海拔90米,相传临溪曾有一塔,故得名。村开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主姓为蓝姓,于万历十六年(1588)从寿宁迁入,为宁德最大的蓝姓迁徙起始地,史称“溪塔蓝”。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1946年,属穆阳镇溪亭保。辖溪塔、下坪2个自然村,户籍人口610人,其中畲族589人,汉族20人,回族1人。溪塔村畲族风情浓郁,仍保留着畲族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些习俗。2010年,建成畲族民俗文化展览馆,馆内收藏有珍贵的畲族宗谱、畲族传统服饰、银饰以及大量畲巫的服饰、法器等,成为人们了解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虎头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东部秀溪畔与白云山旅游大道沿线,距乡政府驻地2千米,海拔60米,为福安少有的位于平原的畲族村之一,是闽东与浙南地区特有的吴姓畲族聚居村。辖虎头、洋中亭、加头、和平洋、蜈蚣岔5个自然村。全村户籍人口791人,其中畲族650人,占82%;汉族133人,占17%;回族8人,占1%。据《福安市吴姓统谱》记载,主姓吴姓约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自墓亭迁入虎头。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光绪三十年(1904)所修《吴姓族谱》。曾有小学,学生达260人。村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穆阳水蜜桃、刺葡萄、茶叶及劳务输出。虎头村是穆阳水蜜桃专业村,村民种植“穆阳水蜜桃”千余亩。2009年1月,成立福安市虎头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燕坑村辖燕窝、险坑、长坝埞3个自然村。燕窝雷姓于清雍正二年(1724)自福宁东山迁入,险坑雷姓于乾隆四年(1739)自半头坪村迁入。全村耕地面积560亩,山林3810亩。全村户籍人口664人,其中畲族641人,占97%;汉族23人,占3%。村内以雷姓为主,有513人,占77%;还有蓝、钟、王、吴、林等姓。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茶叶为主,另种植猕猴桃、水蜜桃等。有百年大枫树2棵、百年椿树2棵、千年红豆杉5株还有刺葡萄长廊。主要景观有石公石母、仙床仙桌、火山岩。
岭坑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西北部,海拔360米,辖上长坑、下长坑、上岩、半岭、炉里5个自然村。上长坑为村委会所在地,半岭、炉里、上岩与社口交界,与主村上长坑交通不便。全村耕地面积570亩,山林3600亩。户籍人口624人,其中畲族451人,占72%;汉族172人,占28%;回族1人。半岭是汉族村,炉里为畲族村,上长坑、下长坑、上岩是畲汉杂居村。蓝姓自铁场迁入,王姓自桂林迁入。主要经济作物是茶叶。
桥溪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白云山麓,距乡政府13千米,海拔117米,是贵里公路及白云山的交通要道,东邻坂中乡后门坪、许洋、井口村,西与岭坑村相邻,南与贵洋村相邻,北与社口镇仙溪村相邻,是两乡一镇的交界村。民国时期,曾为桥溪乡所在地。辖桥溪、下厝下、角里、里厝4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628亩,山、农地800亩,林地980亩。村庄开基于明朝中期。户籍人口438人,其中汉族417人,占95%;畲族17人,占4%;另有回族4人。主姓为郑、刘、康,其中刘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入桥溪,有族谱传留。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种植有茶叶、水蜜桃等。
贵洋村 亦作“过洋村”,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白云山麓,是贵里公路及白云山的交通要道,距乡政府驻地12千米,海拔106米,东邻坂中乡井口村,西与留洋村相邻,南与王楼村相邻,北与桥溪村相邻。辖贵洋、漈头里、西坑、里沃、三埞5个自然村。贵洋开基系明正德十一年(1516)兰房十五世、蕙房十七世二祖自福岩中(门内朱)移迁于贵洋。清道光十八年(1838),增修《江夏黄姓总谱》,留传至今。全村耕地面积860亩,山林2940亩。户籍人口922人,其中汉族907人,占99%;畲族13人,占1%;还有壮族、回族各1人。主姓为黄姓,共524人,占57%;还有王、林、李、吴、陈、郑、周、雷、苏等姓。黄姓主要分布于贵洋与西坑,另有王姓分布于里沃和三埞,李姓分布于漈头里。经济也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种植茶叶、水蜜桃等。
王楼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中部,白云山麓,海拔300米左右,距乡政府所在地10.5千米。长期居住蓝、雷、钟三姓畲民。蓝姓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由康厝半山迁入。钟姓为大林钟,于乾隆八年(1743)由社口徐墩坂迁入,雷姓由后舍迁入。辖王楼、林洋湖、王楼小村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583人,其中畲族571人,汉族12人。全村有耕地530亩,山林2800亩。以种植水蜜桃、茶叶为主,种植合作社50多户,茶叶种植400多亩,水蜜桃种植300多亩,养殖业亦初具规模。该村为2007年福建省第二批省级扶贫开发村,由福州华能电厂挂钩帮扶。
下逢村 原作“下蓬村”,位于福穆公路沿线,下逢溪畔,与隆坪接壤。是穆阳通往社口的要道,商贸便利,村里老宅数量可观。辖下逢、坝头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在下逢。民国时期曾设下逢乡。户籍人口775人,其中汉族762人,占98%;畲族13人,占2%。有许、张、郭、宋、林、陈、王、郑、黄、李等姓。宋姓自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入下逢,许姓大约在雍正年间(1723-1735)迁入下逢。许姓宗祠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四年(1824),修许姓族谱,留传至今。坝头以张姓为主。全村主要种植茶叶、生姜、水果(桃、橙、葡萄)。
科后村 亦为“窝后村”,地处穆云畲族乡东部,海拔300多米,是纯畲族村。辖科后、后舍(后沶)、蓝头3个自然村。全村有耕地550亩,山林1200亩。全村户籍人口573人,其中畲族551人,占96%;汉族22人,占4%。其中雷姓351人,钟姓139人,吴姓34人,蓝姓29人,其他姓氏20人。蓝头为雷姓,科后为蓝、雷、钟三姓,科后雷姓由康厝迁入,后舍为雷姓,于清顺治七年(1650)由十五都赤墘迁入。后舍族谱保存颇好,有雷姓宗祠;是福安畲族银器的传统制作地,仅存吴姓艺人2人、雷姓艺人1人。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蜜桃和茶叶为主,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
隆坪村 位于福穆公路的黄金分割点路段,距穆云畲族乡政府所在地12千米,为隆坪村委会驻地,辖隆坪、椿木洋2个自然村。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氏宗谱·建宗祠志》载:“邑西二十里有乡曰‘隆坪’,林族居焉。环绕皆山,有文峰,有带水,有灵龟把口,有双蛇赶水胜景也。实胜地俗醇厚,人质朴。”林姓隆坪始祖文盛父子自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迁徙此地,以“上大夫”和“孝廉”身份归隐山林,沿袭已至27代、800多年。全村耕地面积1271亩,山地面积1860亩。户籍人口1013人,其中汉族973人,畲族38人,回族2人。主姓为林姓,还有郭、黄、陈、汤、王、雷、吴、钟、张、叶、郑等姓。隆坪尚存旧谱二本,分别修于1915年与1983年。2003年,又新修《林姓宗谱》。村里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每十人中有教师一位,是闽东有名的教师第一村。隆坪村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闽东北下西区主要的革命活动据点。
翁洋村 地处福安西部、穆云畲族乡东部,原称雍洋,海拔200多米,为村委会驻地。辖翁洋、小署2个自然村,以苏姓为主。苏姓于北宋末期从苏家板(今康厝苏坂)迁入。这里山清水秀,曾有“晴开渔撒网”“山深景更幽”的佳句。全村耕地面积350多亩,山林1800多亩。户籍人口383人,其中汉族373人,畲族7人,回族2人,苗族1人。有阮、郭、苏、陈、林、郑、王等姓。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蜜桃和茶叶为主,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
梨田村又名“梨前村”,位于穆云畲族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5千米,海拔110米。为梨田村委会驻地。东邻逢溪,西接加头,南至蓝柄村,北靠湖头山。村落坐西向东,村后有老鹰石,村北有长毛山。辖梨田、林柄、湖头山、湖头、蔗头垄5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460亩,山林1800亩,果园200亩,茶园105亩。户籍人口486人,其中畲族467人,汉族18人,土族1人。主姓为钟姓,为大林钟,清代自金斗洋迁入,有248人;另有雷、吴、蓝、陈、黄、林、王、杨、郑、刘等姓。有医疗站1个,体育场1个,学校1所,村委楼1座。村民以种植水蜜桃为主,种植茶叶为辅。有200多年树龄樟树1棵。主要景观有石姆娘娘、石桌、石鼓、石锣等。
中岙村 亦为中沃村,位于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东部,海拔100米,距乡政府驻地3千米。纯畲族村。东至里岙,西至蓬溪,南至龙首桥,北至笊篱壑。辖里岙、尾岙、中岙、大莲、排头、坑断洋(亦称坑丈洋)、笊篱壑7个自然村,其中中岙为村委会驻地。耕地面积500亩,山林450亩。户籍人口568人,其中畲族531人,汉族33人,壮族3人,怒族1人。其中雷姓184人,蓝姓183人(清代由溪塔迁入),钟姓170人,郭姓18人,其他姓氏13人。中岙蓝姓两支,系清代分别从溪塔、社口谢岭下迁入;雷姓由浙江和穆云畲族乡后舍迁入。主要种植茶叶和水蜜桃。
外垄村
又名“外洋垄”,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9千米,海拔615米。辖外垄、墓亭垱(又名墓林中)、后厝3个自然村。主姓王姓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迁入。户籍人口524人,其中汉族513人,畲族7人,回族4人。有王、林、徐、刘、陈等姓。耕地面积678亩,山林面积2210亩(其中公益生态林670亩)。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水稻、甘薯、茶叶、毛竹等。留洋银坑洞、笔架山、石牌镜等是避暑胜地。
外洋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8千米,海拔640米。辖外洋、里厝、天梯3个自然村。林姓于雍正四年(1726)由周宁迁入。户籍人口921人,其中汉族897人,畲族24人。有徐、郑、林、王、张、蓝、陈等姓。耕地面积540亩,山林面积1157亩。村民主要以种植茶叶、马铃薯和反季节蔬菜等为收入来源。村内有娃娃鱼、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蕴藏丰富的白银、钨、钼、煤、硫黄等矿产。
外厝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8千米,海拔680米。辖篙尾、外厝2个自然村。主姓林姓于清雍正八年(1730)迁入。户籍人口489人,其中汉族286人,畲族210人,回族2人,侗族1人。有林、蓝、雷、钟等姓。耕地面积500亩,山林面积1000亩。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水稻、甘薯、茶叶、毛竹、蔬菜等农作物以及养殖羊、猪、鸡等禽畜。
下村村 位于穆云畲族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1千米,海拔680余米。辖下村、竹兰下、苏坑尾、茶林头、堂庵门、新路尾、笕头里7个自然村。户籍人口861人,其中汉族840人,畲族19人,回族1人,傣族1人。主姓为王姓,另有张、郑、林、徐、钟、陈等姓。耕地面积646亩,山林面积4204亩。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经济作物以茶叶、地瓜、马铃薯、生姜、毛竹、反季节蔬菜为主。
上村村 位于白云山下,距离穆云畲族乡政府所在地21千米,海拔710米。辖上村、井头、南山3个自然村。主姓王姓于北宋乾德二年(964)迁入。户籍人口789人,其中汉族683人,畲族106人。主姓王,另有林、钟、雷、吕、李等姓。全村耕地面积900多亩,山地面积110亩。经济产业以茶叶为主,以养殖羊、猪、鸡鸭为辅。王姓宗祠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村外有银坑遗址1处。
里楼村 原名“里洋楼”,地处白云山麓,海拔720米。辖里楼、里洋楼2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600多亩,山林800多亩。村庄开基于明朝,建村已500多年。全村户籍人口630人,其中汉族521人,占83%;畲族109人,占17%,主要分布于里楼自然村。里楼村有刘、钟、郑、吴、雷五姓。其中,主姓刘姓393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自周宁迁入。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茶叶、毛竹、太子参,特色特产有东魁杨梅、刺葡萄。畲汉杂居,年节习俗畲汉一致。婚俗现已从简,由聚餐三天改为只聚一餐。村外有古代挖采银矿遗址1处。
温岩村旧名“温洋”,北靠白云山麓,海拔650米。辖温洋、白岩、铁场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温洋。全村耕地560亩,山林1270亩。全村户籍人口622人,其中汉族456人,畲族164人,分布于铁场自然村,另有壮族、回族各1人。温洋有郑、王二姓,白岩有黄、邱、李、王、胡、高六姓;铁场有钟、蓝二姓。温洋有郑姓宗祠2座,于2009年重修郑姓族谱。郑姓于北宋乾德二年(964)迁自浙江瑞安存政坊。铁场有《蓝姓族谱》,谱载蓝姓一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社口大坪迁入。有明永乐十年(1412)的古碑《郑公之记》。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茶叶、毛竹,特色特产是土鸡。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构造地层穆云畲族乡境内地质构造总的演化趋势是不稳定-稳定-活动,经历地槽、准地台和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发展阶段。
穆云畲族乡介于福安-九都断裂带与斜滩-黛溪断裂带之间,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其中北东、北北东走向的断裂较为发育。主要山体呈北-南及南西-北东分布;区内以深切谷为主,夹少量宽谷。
据福建省地层区划,穆云畲族乡属华南地层区东南沿海地层分区漳州地层小区。境内地层出露不全,中生界分布范围大,主要为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火山碎屑岩系。新生界、震旦亚界仅小面积出露(上震旦统-下古生界的变质岩)。新生界系地层出现缺失现象,此外还分布有第四系洪冲积层。
岩石岩性
穆云畲族乡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岩石种类多为岩浆岩,主要由中生代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火山岩组成,极小部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境内火山岩分布广泛,主要的岩种为中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岩。中性火山岩中分布较广的有凝灰岩、英安岩、安山岩、流纹质及英安质凝灰熔岩,酸性火山岩中分布较广的有凝灰岩、晶屑凝灰熔岩、英安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岩、凝灰熔岩、流纹质凝灰熔岩、英安质凝灰熔岩、角砾凝灰熔岩。
山势
穆云畲族乡地貌主要为大起伏低山坡面和中山坡面,也有低位河谷盆地面。其中,中山面积约32.83平方千米,占31.6%;低山面积约52.02平方千米,占44.9%;高丘陵面积13.8平方千米,占11.72%;低丘陵面积6.47平方千米,占5.54%;平原面续积5.01平方千米,占4.28%。
气候水文
气候特征
穆云畲族乡地处中亚热带,夏长冬短,温暖湿润,春夏雨热同期,秋冬光温互利,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19.2C。1月最冷,平均气温9.4℃℃,7月最热,平均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43.2C,极端最低气温-5.1℃,年日照1945小时,无霜期250~280天,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652.6毫米,降水量从西北至东南呈递减趋势,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250毫米,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其变化趋势与降水相仿,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900~1100毫米,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穆云畲族乡的风向全年以东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1.5米/秒。全年旱情少,冬春季会出现小冰雹、降雪等天气,但危害较小,5-6月梅雨季节,雨量大,7-9月为台风、热带风暴季节。
由于西北部山岭的阻挡,削弱寒冷气流的侵入,向东南敞开的河谷地形使南来暖湿气流在河谷内堆积,增温明显。穆云畲族乡盆地年平均气温比相邻的周宁县、晓阳镇高,积温多,气温的变化幅度和气温的日较差大,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
气候指数
穆云畲族乡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农业气候区划属河谷平原气候区。是福安市双季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
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19.2℃,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极端最高气温为43.2℃,极端最低气温-5.1℃。
湿度5-6月雨季开始,湿度偏大,秋季湿度适宜。高海拔地区相对湿度大,为80%~85%,湿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溪谷、阴坡和迎风坡的湿度偏大。
降雨量境内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山地降水多于平原地区。受冷暖气团交替影响,春季雨水比例较大;5-6月进入梅雨季节,年平均降水量460~660毫米,平均雨日34~40天,平均暴雨日2天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27%~34%;7-9月为台风雷阵雨季节,年平均降水量430~800毫米,平均降雨日33~44天,平均暴雨日2~3天,占全年降水量的30%~38%。10月至次年新年为少雨季节,全市平均降雨量250~36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0%~16%,这个季节晴天多,湿度适中。
风向 福安市受季风环流影响,风向转换明显,每年2-9月常吹东南、偏南风;10月至次年2月常吹西北风。2月和10月是风向转换时期。全年盛行东南偏南风。除季风环流风向转换外,境内还有一天一次山谷风小环流风向转换,山谷风白天从山谷中吹出,夜晚从山地吹向山谷。
水系特征 穆云畲族乡全境属于穆阳溪水系。穆阳溪为福建省第五大水系交溪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福建省鹫峰山脉北端东南侧政和县的镇前和澄源之间的南山岗,流经周宁泗桥、纯池、埔源并吸纳七步溪等溪流,此后流经穆阳、康厝诸地,至赛岐镇上游约2千米处汇入赛江,穆阳溪集水面积1389平方千米,河流总长125千米,河道平均坡降7.49%‰。
穆阳溪干流流经穆云畲族乡,从“穆阳溪干流纵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河道从下竹洲往下游溪流急转直泻而下,比降大(为28.8%),流经穆阳之后,比降小(降至1.3%‰)。
受本区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影响,河流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流,且受构造带影响,龙亭溪、秀溪、下逢溪交汇于桂林村,呈现典型的扇形水系。境内河流中上游河段蜿蜒曲折,河道狭窄陡峭,水流湍急,落差较大。下游河段河面较宽,河床较缓。
水文特点
穆阳溪流域的众多河流,由于地处季风气候区,水量充沛,流速快,水位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由于春夏季节降水量大,有春夏汛期,秋冬枯水期水位低。
水源pH值6.9~7.2,淡水,水质中性,硬度低,电解度较小。地下水的矿化度为0.7毫克当量/升,总硬度0.5毫克当量/升,pH值6.4,属HCD3-Na型偏酸性极软水,盐度0.52毫克当量/升,硬度0.31毫克当量/升,灌溉余数59.5,适宜生活饮用和农田灌溉。
穆阳溪流域洪水主要由锋面雨和台风雨造成,而流域灾害性洪水主要受台风雨影响。
境内有蟾溪省级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洪水期含沙量陡增。
土壤植被
土壤 境内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pH值6.1~6.5。平原区以水稻土为主,还分布有紫色土。中山地区以山地红壤为主,兼有山地黄红壤。土壤多系由花岗岩、凝灰岩、流纹岩、砂岩形成的红壤、黄壤。
土壤在地形、地貌、海拔、气候以及人为的相互作用下,呈明显垂直分布:海拔1400米以上(白云山顶)为山地草甸土;海拔700~1400米多为黄壤;海拔800~900米多为黄红壤亚类。红壤分布广泛,在海拔900米以下均有分布。
山地土壤多为坡积物、残积物,少数为堆积物。低山丘陵地、低山丘陵坡地、河流高阶地及滨海台地的“山田”,以坡积物和堆积物为主。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和部分山垅缓坡地带以冲积物为主,兼有坡积物。
局部地区由于成土母岩具有特殊的矿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发育形成一些非地带性土壤,如紫色土等。土层较薄,土壤呈紫色或紫红色,有机质含量为3.23%,pH值为4.8,肥力中等。
植被状况 由于地形多样,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穆云畲族乡丰富的生物资源,盛产木材、茶叶和各种亚热带水果,如水蜜桃、刺葡萄、枇杷、梨、柿子、橄榄等。
人口总量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穆云畲族乡家庭户5295户,占福安市总户数的2.94%,总人口15180人,占福安市总人口数的2.69%,与第五次普查比较,家庭户减少8.86%,总人口减少29.96%。
人口分布 2014年4月,按公安局户籍系统资料显示,穆云畲族乡各村人口分布情况如下:桂林村4538人、洋坪村780人、燕科村777人、虎头村791人、溪塔村610人、高岭村553人、黄儒村1045人、上洋村378人、玉林村531人、双溪村434人、南山村872人、咸福村1136人、占溪918村人、龟凤村605人、竹州山村346人、外洋村921人、外垄村524人、外厝村499人、下村村861人、上村村789人、里楼村630人、温岩村622人、燕坑村664人、岭坑村624人、桥溪村438人、贵洋村922人、王楼村583人、梨田村486人、下逢村775人、翁洋村383人、中沃村568人、科后村573人、隆坪村1013人。
人口变动 按“福建省全员人口服务与管理系统”(以下简称PIS系统)提取的数据显示,1988年穆云畲族乡人口总数为22902人,2013年增至29325人,25年间共增加6423人,平均年增加257人。1972年实行计划生育措施后,人口出生率逐渐得到控制,人口发展走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素质的正常轨道。
1988年至2013年穆云畲族乡人口自然增长率随着改革开放脚步加快,穆云畲族乡人因工作、就业和通婚等,每年迁入、迁出的人口也大幅上升,有的年份达300人以上。2000年及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穆云畲族乡户籍人口由23199人增加至25310人,其中男性由12638人增至13519人,女性由10561人增至11791人;外出半年以上男性由1256人增至4942人,女性由1116人增至4404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男性由9.94%增至36.56%,女性由10.57%增至37.35%,总比重由10.22%增至36.93%。
民族 截至2014年4月16日,穆云畲族乡境内居住着14个民族,其中以汉族居多,共16705人;少数民族中,畲族8560人,回族904人,壮族8人,苗族3人;另有哈尼族、黎族、藏族、蒙古族、傣族、侗族、彝族、土族、怒族各1人。
汉族 汉族是最早迁居穆云的民族。迁居穆云的汉族人口,少有巨族故家,多为庶民百姓。在穆云汉族村落中有单独一姓为主聚族而居者,也有两三姓氏共处者。总体而言,穆云汉族村诸姓居住的特点是前者少、后者多。汉族最早迁入穆云的年代是唐宋时期,迁入人口最多的时间是明清时期。有影响力的汉族宗族在穆云建村、修祠、筑路、架桥。清光绪《福安县志·氏族》记载,其地“民之聚族而居者,咸知保世而滋大,作谱牒以明世次,建祠宇以祀祖先,亲睦风行,良足备輶轩之采”。清光绪《福安县志·氏族》中涉及穆云汉族宗族的记载有三,其一,“桂林坂王氏,唐刺史文光避乱入闽,八世孙察,居长溪赤岸。数传至畴德,迁长溪扆山,继迁穆阳桂林坂,是为迁祖。明天启庚午年(1630年,实为崇祯三年),乡贤九韶修建祖祠于福源山下。”桂林坂修建了4座分祠。桂林村是以王姓为主的汉族村,也是穆云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建制村。穆云还有4个王姓建制村与之有亲缘关系。其二,建祠堂于穆阳镇街头的林氏,其一分支在穆云玉林村:“穆阳林氏,始祖慈孝,后唐天成年间(926-930),由寿宁梅洋迁居穆阳狮子岩吉(土乾),后再迁上巷。子孙建祠以祀。上巷今十八都楼厦境也。”根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穆阳《西河林氏族谱》记载,迁居穆云玉林村的林氏开基祖洪贤“崇祯四年(1631)十月廿四日戌时生,……公康熙十七年四月十一日卯时卒”。从以上开基祖的生卒年可知其为明末清初人,进一步推知,林氏迁入穆云玉林村大致在明末清初。玉林村也是单独主姓的村落。其三,“隆坪林氏,始祖文盛,宋时由北溪迁居隆坪。国朝(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建祠”。林姓为隆坪村大姓,其次是郭姓。穆云汉族村除了桂林、玉林、隆坪外,还有咸福(郑、阮)、下逢(许、张、郭)、蟾溪(吴、杨)、龟凤(许、张)、双溪(王、郑)、翁洋(阮、郭、苏、陈)、里楼(刘)、贵洋(黄)、桥溪(郑、康、刘)、上村(王)、下村(王)、外垄(王)、外洋(郑、林、徐),共16个村。
畲族 畲族大量迁徙至福安始于明代,其时是福建蓝靛业最为发达的时期。来自闽西的畲民充当菁客,随寮主到福安,以菁为活。畲族迁入穆云主要在清代,其开基祖均为农户,他们搭建茅草寮,刀耕火种,开垦荒地,或向当地汉族购买土地山场。在畲民珍藏的家族文书中,除了谱牒外,多为田地契约。畲族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接受汉族文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族也修纂族谱,修建祠堂。清光绪《福安县志·疆域》中附录“各都畲民村居”中即有穆云地界畲族村。如十五都王楼、后利、上洋、上岙、里岙,十七都梨前,十八都燕窝、墓亭、南山,十九都溪塔等。畲族嘴头话(谚语)云:“山哈山哈,不是亲戚就是叔伯”“蓝雷三姓共门寮,不共锅灶同族亲”。穆云畲族村没有单独畲族一姓居住的情况,大多是蓝、雷、钟、吴等畲族诸姓聚居,也有少部分村落是畲、汉杂居。2014年,穆云畲族村有16个:虎头(吴、雷、钟)、溪塔(蓝、雷、钟、吴)、南山(雷、钟、缪)、洋坪(钟、雷、蓝)、燕科(钟、雷、蓝)、竹州山(雷、蓝、钟)、高岭(钟、雷)、梨田(钟、雷)、中岙(雷、蓝、钟)、王楼(蓝、雷、钟)、科后(雷、钟、吴、蓝)、燕坑(雷、蓝、钟)、岭坑(雷、蓝、林、钟)、上洋(雷、陈、王、吴)、外厝(林、蓝、雷)、温岩(郑、蓝、黄)。
回族 穆云畲族乡黄儒村的回族祖先为晋江市陈埭镇丁氏。黄儒村丁氏族人迁到黄儒村后,其信仰、习俗完全类同于当地汉族。黄儒村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编撰丁氏族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鼎建丁氏宗祠,咸丰年间(1850-1861)改建大王宫,祭祀林公大王。20世纪80年代,经过曲折的会亲,黄儒丁氏与晋江市陈埭丁氏对上谱系,并加强联系,开始来往。与此同时,黄儒丁氏村民恢复了民族成分,黄儒村遂为穆云畲族乡唯一的回族村。
经济建设
茶叶、穆阳水蜜桃、刺葡萄是穆云畲族乡农业的三大主导产业。截至2015年,全乡茶园面积达1万多亩;水蜜桃种植面积9000多亩,年产值超亿元;刺葡萄种植面积8300多亩,年产值8000多万元。水蜜桃育苗达50万株,刺葡萄育苗达10万株。
旅游业是穆云畲族乡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溪塔葡萄沟风景区集农业观光、畲族风情于一体,闻名遐迩。2010年10月,白云山风景区成功申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开启了畲乡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
2016年,全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4亿元,同比增长8.8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2亿元,同比增长16.78%;工业总产值4.239亿元,同比增长0.45%;农民人均纯收入15276万元,同比增长9.49%。财政总收入2676.07万元,同比下降27%。
特色农业
水果 穆云畲族乡多为低丘陵山区,海拔30~800米,呈梯级分布,土壤以砾壤、沙壤和壤土为主,且风化石较多,含钾量高,pH值4.8~6.7,微量元素适中;气候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温顺地势自高而低,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龙首溪、啸溪、占溪以及被称为“黄金水道”的穆阳溪等水域交汇其间,水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形,独特的气候,十分有利于水蜜桃、刺葡萄、枇杷、梨、柿子、橄榄等亚热带水果的生长。
穆阳水蜜桃是中国南方地区极具发展价值的中晚熟桃品种,被誉为穆阳“仙桃”“闽东珍果”。其富含人体所需的糖类和维生素等,营养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酱、果酒及蜜饯等。
2001年开始,在乡政府的科学引导下,群众种植穆阳水蜜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有种植穆阳水蜜桃的村落24个,占全部建制村的72%以上,其中以虎头、溪塔最为集中。全乡约有5000户、2万多农民从事水蜜桃生产和经营。穆阳水蜜桃产业成为穆云畲族乡综合经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产业。
刺葡萄为葡萄科葡萄属东亚种群的一种,是中国特有的珍贵野生葡萄种类,也是种群中最好的酿酒品种。2000年开始,穆云畲族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将刺葡萄作为畲乡增收致富的又一重头产业,科技助力、壮大规模,以溪塔村为示范点,引导果农将刺葡萄由河边种植拓展到庭院、园地、水田种植。种植村落不断增加,随即遍及溪塔、虎头、隆坪等26个村庄。刺葡萄浆果含酸低,风味甜,酿制的刺葡萄酒是酒中佳品,市场前景广阔。乡政府牵头引入康鑫酒业,与溪塔村企合作生产南国刺葡萄酒。大力引导果农酿造刺葡萄酒,并为解决刺葡萄鲜果保鲜难的问题,溪塔村先后建成3座保鲜库,存贮量达80吨左右。
茶叶 穆云畲族乡属中低山高丘茶区。海拔一般在100~800米(桂林村海拔30米),为交溪水系上流,地势险峻,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表较破碎,除局部花岗岩外,多数为火山岩发育而成红壤和黄壤土。土层深厚肥沃,一般土层厚1~1.5米,有机质含量1.5%~3%,pH值4.5~6.5,年平均气温约12℃~19℃。10℃的总积温在4500℃~5500℃,无霜期可达250~280天,年降雨量1200~2150毫米,属温凉丰水区。茶树生长期可达230~250天。
穆云畲族乡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有福安大白茶、坦洋菜茶、金观音、福云6号等优良品种。其中福安大白茶,原名高岭大白茶,又称皇帝茶。原产地为本乡高岭建制村上高山村。茶树母株高2.8米,幅度2.7米左右,主干直径5厘米。1985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良种,编号GS13003-1985。适于长江以南红茶区种植。至2014年,已被桂、川、浙、湘、鄂、黔、赣、苏、皖等省(区)引种。
林业 穆云畲族乡辖区主要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林地坡度10°~40°,地势起伏不平。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根据福建省土壤植被划分标准和普查统计,穆云畲族乡辖区内土壤以砖性红壤、红壤为主,其次为少量沙壤土,土层中等深厚。在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下,区内原生植被主要有壳斗科、樟科、杜英科等常绿阔叶树种。经过多年经营开发利用,植被主体已变为是马尾松、杉木、柳杉等常绿针叶林,具有代表性的草本为芒萁骨、五节芒、白茅等。林业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珍稀植物水杉、水松、柳杉、粗榧、子午莲、独蒜兰、台兰、金线莲、莼菜等。境内有珍稀动物虎纹蛙、白鹇、苏门羚、穿山甲(鲮鲤)、大灵猫(九节狸)、蟒蛇、山麂、猕猴、鸳鸯等。
2013年,全乡林业用地117901亩,其中用材林46474亩,特用林3891亩,防护林32196亩,经济林17962亩,竹林6935亩,其他林地10443亩。森林覆盖率75.8%。
工业商贸
乡镇企业 穆云畲族乡工业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上只从事农业生产。1978年以后,稍具规模的乡镇企业才逐渐发展起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体,工、农、建、运、商等多行业发展的局面。2012年,全乡乡镇企业有270余家,其中工业企业有118家。工业企业门类主要有机电、建材、家具生产、木竹加工、砖瓦烧制、石板材加工、茶叶加工、农产品加工等。
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穆云畲族乡兴起。涉及葡萄、刺葡萄、水蜜桃、杨梅等果树的栽培与种植,茶树的栽培与种植,油茶的栽培与种植,毛竹的栽培与种植,松树、杉树、桉树等林木的栽培与种植,蔬菜的种植,花卉的种植,绿化苗木种植,中药材的种植,食用菌的栽培,淡水养殖,牲畜养殖,家禽养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园林绿化施工,农产品初加工等。覆盖了隆坪、桂林、黄儒等23个建制村,占全乡33个建制村的69.7%;其中有黄儒村、溪塔村等11个民族村,占全乡17个民族村的64%。
商贸 穆云畲族乡在独立建乡之前与穆阳镇融为一体。穆云畲族乡的商贸业,无论是进出口商品集散,还是当地人群的生活消费,与穆阳镇自古以来就非常密切。
明、清时期,穆阳是福安商业重镇之一。穆阳北连周宁、政和、松溪及浙江衢州,南接赛岐、下白石、宁德,东面与韩阳坂、寿宁、福鼎相交,是周边各县市乡镇的生活物资集散地。商贸物资种类涉及布匹、渔货、盐、烟草、主副食品、中药、酒、酱料、日用品等十余种。穆阳也是茶叶的交易中心。清同治七年(1868),福安就有茶叶出口外销业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口茶叶达500吨,此间,县内有24个集市,其中坦洋茶市、富溪津渔市、穆阳山货市远近闻名。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桂林街已具雏形。据民国《螺峰王氏宗谱·建置·桂林街》记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当祠建议寨边兴市,以为风水。因向郑可昭承租三亩,递年加租钱十八千(文),邀有力者架楼店,共计四十余间,名曰‘桂林街’。将村内各店俱兴于外,集齐贸易。”清末民国初,茶叶生产繁荣时期,穆阳有茶行18家,其中著名的有“新记”“顺源”“福昌隆”“荣记”等。收茶范围上至政和县新村,下至霞浦县赤岭,跨六七个县境,成为当时福安的主要茶叶集市之一。
民国时期,轮船运输兴起,赛岐成为福安境内新兴的商贸重镇,与县城韩阳、穆阳形成三大商贸集镇鼎立的局面。穆阳依然是福安商贸重镇。
1950年,全县登记有34个行业、1592户商户,穆阳有260户,是仅次于城关、赛岐的集镇。1952年,福安专区供销合作总社在苏洋试办第一个供销合作社,随后在12个区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穆阳供销合作社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基本上形成县城商业网点以国营为主,乡镇以供销社为主的格局。由于过分强调国营和集体化商业,私商处于被取缔的地位,影响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穆阳的商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84年,穆云畲族乡从穆阳镇分立出来,穆云畲族乡老百姓依旧分享着穆阳街的繁荣。同时,桂林商贸街、亭前街、城北街也逐步兴起。桂林商贸街于1992年动工建设,1997年形成规模,全长560米,宽18米,建筑面积60亩,共有铺面220多家,主要经营桂林烤肉、线面、桂林扁肉、水果等穆阳特产、特色小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2011年,桂林商贸街完善人行道、路灯等设施。
20世纪80年代中叶,桂林是福安市茶叶(绿茶)精加工集中地,当时仅桂林村就有茶叶精、初制厂34家。福安各乡镇及周宁、屏南、政和等地都有茶叶送到此地进行精加工,然后销往福州、北京、山东、广东等地。
1988年,桂林茶叶市场成立。桂林茶叶市场是当时宁德地区唯一的茶叶专业市场。开业时,由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剪彩。每年清明前20天开始,就有全国各地茶商到此采购茶叶,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直至10月底结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社口茶叶市场、福安甲杯山茶叶市场相继诞生,桂林茶市商号逐渐迁出。到1997年,桂林茶叶市场全面退出。
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
辖区主干道 包括福穆公路、302省道及宁武高速公路。
福穆公路 1988年8月全线通车,路经仙岩、对面厝、白岩下、青园、洋坪等畲族村,全长26.02千米。2007年,福穆线桂林桥头至下逢段一期3千米公路工程改造完成;2011年,福穆公路穆云段13千米路面完成全面改造。
302省道 20世纪60年代修成,沿东西向从乡域经过,是辖区交通的重要通道,承担乡域主要交通流量。
宁武高速公路(宁德至武夷山) 2013年10月通车,沿东西向从乡域经过,并在辖区东部设互通口。通过岐山枢纽互通与沈海高速复线福鼎至蕉城段相衔接,进入国家高速公路网。
辖区次干道 即旅游公路,有3条:分别为穆蟾线、晓坂线和穆下线。
穆蟾线 南起穆阳,北至蟾溪,是联系乡域与白云山风景区的旅游干道,其中穆阳高速互通口至302省道段宽度36米,302省道至溪塔村段宽度18米,其他路段按12米二级公路标准建设。
晓坂线 南起福安老城区的坂中乡,北至晓阳镇,是联系福安老城区与白云山风景区的旅游干道,按8米二级公路标准建设。
穆下线 南起穆阳,北至下蓬和晓坂线相接,与晓坂线共同成为乡域与白云山风景区的第二联系通道,按8米二级公路标准建设。
乡村道路 2005年,33个建制村全部通汽车;2008年,实现建制村村村通水泥路;2013年,依托高速公路、省道及旅游公路,乡村道路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形成完整的乡域交通网络,乡村道路系统趋于完善。
给排水工程
供水概况 穆云畲族乡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00~2150毫米。乡域范围内的地表水主要有穆阳溪及秀溪、蟾溪、龙亭溪和下蓬溪4条较大支流。地下水比较丰富,可开发利用。乡域范围内现有溪塔水库、林洋湖水库、蟾溪水库、九龙水库和丰源水库5座水库,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各村庄居民饮用水均为水库水、山泉水或地下水。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村一级修建自来水工程,至2014年,全乡33个建制村全部修建了自来水工程,自来水受益村(建制村)达100%。
排水现状 2013年,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5%,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穆云畲族乡建成区共有居5000人,日产生生活污水约420吨,通过管网集中收集后,排入氧化沟、氧化塘。据测算,建成区每日处理生活污水357吨,其中,经设有化粪池或沼气池的居民家庭的化粪池、沼气池处理300吨,经氧化沟、氧化塘处理57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
生活污水处理的建制村比例为100%,符合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穆云畲族乡有18个建制村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沼气池处理,11个建制村生活污水通过氧化沟处理,4个建制村通过氧化塘处理。
电力工程 20世纪60年代末期,乡村开始使用电力,主要是建设小型水电站。至2013年,穆云畲族乡内村办水电站有:蟾溪村九龙一级水电站、咸福村九龙二级水电站、咸福村蟾溪三级水电站、溪塔村溪塔水电站、王楼村林洋湖水电站、玉林村玉林水电站、上洋村留洋水电站、翁洋村翁洋水电站、龟凤村龟凤水电站等,基本满足用电需求。
20世纪70年代初,闽东水电站建成投产,闽东第一座35千伏(康厝)变电站运行,桂林、竹州山、咸福、蟾溪、南山5个村实现10千伏电网供电。20世纪70年代中期,穆阳溪水电站建成投产后,虎头、溪塔、洋溪等7个村实现县级区域电网供电。
1989-1996年,乡政府引导各建制村自筹资金与政府补助投入结合,建设电网。1996年,33个建制村全部通电。2002年,经农网建设与改造,实现全乡户户通电。2012年,完成虎头、蟾溪、梨田、黄儒新村、溪塔5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农网升级改造全面铺开。年内建成10千伏溪塔至玉林景区联络线,实现白云山景区双电源供电目标。
2013年,辖区共有10千伏线路4条,总长69千米;公用变压器53台,容量10260千伏安;0.4千伏照明供电线路78.42千米,用户6800户;专用变压器20台,容量3200千伏安。年供电量1300万千瓦时。
社会事业
教育
幼儿教育 穆云畲族乡幼儿教育起步较迟。1984年建乡时,全乡仅有小学附设幼儿班4个班,保幼员10人,招收3~5周岁婴幼儿。此后,桂林幼儿园成为穆云畲族乡中心幼儿园。穆云中心幼儿园是福安市农村标准幼儿园,于1998年6月被评为“优化幼儿育人环境先进集体”,2004年8月24日被评为“宁德市市级示范幼儿园”,同时是福安市市级示范幼儿园。
穆云中心幼儿园现有3个班,幼儿81人,保幼员7人。另外,留洋、燕窝、梨田、虎头4所初小都设有学前班。
小学教育 1912年8月,桂林村绅士王玉田筹创螺峰初级小学堂,校址在王氏螺峰祠,为穆云畲族乡最早的小学。1938年,桂林、蓬山2所小学成为县立初级小学。1935年,隆坪创办短期小学(一年制),因其创办较早且较稳定,办学资金较雄厚;1938年,成为乡立初级小学。1944年,新增蓬山中心国民学校,桥洋、后牛、咸福、留洋4小学为保国民学校。蓬山初级小学(今下逢小学)为穆云畲族乡地域内的第一所中心小学。嗣后内战开始,农村小学多瘫痪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穆云畲族乡范围内仅五六个村落办过初级小学。少数民族村落除了燕窝村办过私塾,虎头村曾在1945年办过私塾外,皆无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村小学以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两种形式得以恢复。截至1990年,穆云畲族乡有桂林中心小学及下逢、贵洋、虎头、翁洋、玉林、燕科、外洋、蟾溪、洋坪、龟凤、黄儒、里村、咸福、溪塔、里楼、温岩、南山、王楼、隆坪等公办完全小学,双溪、高岭、外垄、外厝等初级小学。
1992年,福安市针对农村村落分散,学校布点多、管理不便的情况,开始采取逐步调整不合理教育网点,联点办寄宿制小学的办法,调整学校布局。1998年,实行小学专任教师,结束了民办教师历史。是年,穆云畲族乡有小学54所,其中民族小学31所;小学教师26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84人;在校小学生300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27人。
2014年,穆云畲族乡除中心小学,仅余留洋、燕窝、梨田、虎头4所初级小学。
穆云畲族乡各小学创办伊始,皆无力兴建校舍,多以祠堂、庙宇或群众房屋充当教室。创办于1912年的桂林小学,一直以桂林王氏螺峰祠为校舍,1984年穆云建乡后,该校升格为中心校,1986年起,建新校舍。1956年,福安专区拨款1万元为竹州山革命老根据地建一座二层200平方米土木结构校舍,是乡内首座采光条件较好的校舍。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为普及小学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双基”,改造危房,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改善普通教育办学条件。截至2005年,穆云畲族乡学校占地面积41800平方米,各村学校皆成为本村标志性建筑。
中学教育 穆阳中学始办于1993年9月。此前,虽然咸福完小于1971-1977年办过初中班,贵洋、桥溪两村也曾合办初中班,但穆云畲族乡小学毕业生主要就读于福安三中。福安三中改办高中后,穆阳中学承担穆阳镇、穆云畲族乡初中教育的任务。
穆阳中学位于苏堤半洋店山边,学校占地面积18809平方米。其他绿化用地1435平方米,运动场地4112平方米,校舍建设面积6535平方米,有教学楼1座、教室24间,面积3762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88平方米,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及生物实验室各有座位60个;图书馆面积94平方米,图书7779册;微机室130平方米,座位60个,教学用计算机52台。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04万元。全校教职工33人,专任教师28人,其中女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2人。有在校住宿生31人,学生宿舍2140平方米。
业余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1年年底开始群众性的扫除文盲运动。有学校的村落,借助学校扫盲,小学老师就是扫盲老师,晚上给成人上课。1956年,成立扫盲办事处,配备专职扫盲干部,并在各区设立一所工农业余教育中心校,每校配备校长、教导各一人,促进农村业余教育的发展。1957年、1958年,设在穆阳的福安二中的初中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有组织地到各村落扫盲。在群众性学习文化运动中,出现许多模范人物。桂林村王木成家里贫穷,从小没上过学,他当时是小学炊事员,利用业余时间上扫盲班学习,读书识字,从一个文盲成为一个懂得学校管理的教育工作管理者。因为他勤奋进取,尽职尽责,被评为全国模范,先后两次到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0-1961年,扫盲工作一度停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业余学校改为政治夜校,各小学老师任政治夜校老师,学习内容改为学习《毛主席语录》、“最新指示”以及读报纸,扫盲工作受到冲击。
197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福安县采用福安方言注音速成识字法,扫除现有文盲。1980年,经检查验收,穆云畲族乡的前身穆阳公社基本实现无文盲。
1984年,创办文化技术学校,除扫除剩余文盲外,还进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并选择当地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需要的项目进行培训。虎头、溪塔盛产水蜜桃和刺葡萄,乡文技校特地聘请有关专家下乡给果农进行实用技术讲座,对果农在栽培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释疑解惑,深受果农欢迎。乡文技校还在有关行政村开展家禽家畜防疫与饲养技术培训,水稻与茶叶等农作物的虫害预防与田间管理实用技术培训。1987年,乡文技校与晋江一家服装公司合作,举办一期服装技术培训班,在全乡范围内招收50多名青年学徒,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技术合格的学徒直接被该公司招聘为正式员工,为穆云畲族乡青年就业创造条件。
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穆云畲族乡各种文化设施逐渐完善。各村皆建立村级广播室,为无线广播,实现村村通广播。广播用于重要通知,对防台防汛和农业法规宣传起到重要作用。
1993年,开通有线电视。至2014年,全乡有线电视用户已具备开通数字电视条件,部分用户已经开始收看数字高清电视。
穆云畲族乡在桂林村设有乡文化站及文化活动办公室,引导全乡的文化活动。隆坪村和龟凤村也设有文化站,隆坪村文化站面积180平方米。竹州山村设有以村委楼为中心的文化书室,配有一名协管员,书室内陈列闽东革命斗争史展览、福安市畲族革命斗争史展览,有闽东老区志、畲歌本、农家书籍等。
2004-2012年,各村落都建立农家书屋,面积从40平方米到10平方米不等,科后村农家书屋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农家书屋配备多种农业科技杂志及农家书籍,种类多在1000册以上,王楼等村落农家书屋各类书籍2000册以上,亦有少数村落的农家书屋仅有500多册图书。约占一半的农家书屋配备电视机,个别村落的农家书屋还配备电脑,如王楼村农家书屋配备电脑2台。
各村皆建有宣传栏、文化墙,面积均在10平方米左右。
蟾溪、龟凤、虎头、王楼、下逢等村建有老人活动中心,配有电视、桌椅,让老人们聊天、打牌、看电视。下逢村老人活动中心占地200平方米。龟凤村老人活动中心每天晚上7~9时开放,蟾溪村老人活动中心不定时向老人全天开放。
梨田村建有半个篮球场,燕坑村有村级畲家文化广场。而大村落的祠堂、庙宇的戏台是戏班演戏的场所。改革开放以后,不少村落恢复正月演神戏的传统习俗,经装修后的戏台恢复使用。
秋园诗社 本是民国时期福安文人的诗社,由宋延祚、郭梓雨、陈吟九于1923年仿福州林琴南(纾)等折枝游戏诗唱结成秋园诗社,后受各种因素影响,终致销声匿迹。1984年,苏堤黄介繁发起成立富春诗社;1988年3月底,恢复秋园诗社,其不少成员分布在穆阳镇、穆云畲族乡及康厝乡,亦在穆阳有吟唱。桂林村退休教师王正系秋园诗社成员,他搜集并刊印了1890-1990年吟咏桂林清泉洞诗105首,取名《清泉诗荩》,多为秋园诗社成员的作品。此外,王正还集中了自己的60余首诗刊印为《垦土莳花集》。随着老一辈诗家相继去世,穆阳诗社成员已不多,亦未在这一带开展活动。
留洋平讲班 前身是一种地方小演唱,用方言唱土调演小故事,角色只有小生、小旦、小丑,称“三小戏”。演员多一村一族的子弟,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化装成戏中角色,各由大人驮在肩上,敲锣打鼓成队游行招引观众,叫作“驮故事”。当队伍到达一个空阔场地,或入庆寿、办喜事人家的厅堂祝贺时,临时用草绳(后改用布帛)圈出一区域,小演员下地演出,因而又称“牵草索”或“地下棚”。曲调多用地方民谣土曲加以修饰入板。此种演唱团队均系季节性的业余班组。清代中叶,外来“江湖”戏班流入,地下棚聘“江湖艺人”为师,吸取其正规剧目、音乐唱腔、行当配套及表演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大班,在福安市以及闽东北流行。因其仍用方言演唱,故被称为“平讲班”。清末民国初,闽东北一隅相对安定,平讲戏极盛一时,各地兴起农闲短班不计其数,专业长班亦有几家,穆云畲族乡属的“留洋班”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前后,农村戏景渐衰,平讲戏长班先后解散,后期仅剩“留洋班”与“北路碎”合流,流落山村,靠演神戏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平讲戏一度复苏,1956-1960年,福安专区多次举办文艺会演,平讲戏班也多次参加,并组建福安县平讲戏剧团,留洋平讲班加入。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精简机构,剧团解散。部分人员回乡自办“留洋业余平讲戏剧团”,在福安、霞浦一带农、渔村庄流动演出,因无质量,自生自灭。
半岭业余剧团 半岭村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成立业余剧团,剧团前后台共二三十人,走乡串村,为畲族山村群众演出,多演闽剧,兼演福安“平讲戏”,演出古装戏传统剧目。
拉琴与鼓箫班 穆云畲族乡文化站文化活动办公室定期组织二胡、京胡等器乐爱好者拉琴弹奏,除娱乐群众外,也偶尔参加演出活动。而山村三四人或七八人组成的鼓箫班,则不定期为喜庆人家助兴。
卫生
医院 穆云畲族乡所属卫生院位于穆阳镇石马街1号,1952年,由穆阳所在地的三家私人西医诊所组成穆阳联合诊所,1958年公社化时,穆阳联合诊所改称穆阳保健院。
1966年,穆阳保健院与福安县医院穆阳分院合并,改称穆阳公社保健院。1972年,福安县第三医院(20世纪90年代改称福安市人民医院,今福安市民族医院)在穆阳成立,穆阳公社保健院从第三医院分出并迁往桂林村。1976年,又迁回穆阳街。1980年,穆阳公社保健院改名穆阳卫生院,并购买穆阳街旧房改建成一座门诊楼,设有内科、儿科、中医科及注射室、预防接种门诊、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穆阳卫生院主要以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所建设为工作中心,担负着穆云畲族乡、穆阳镇的医疗、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工作,年门诊量达3万多人次,辐射人口4.4万人(其中穆云畲族乡2.7万人,穆阳镇1.7万人)。2013年7月,穆阳卫生院再次并入福安市民族医院。
合作医疗站 2014年,穆云畲族乡有村级卫生所33所,其中联办卫生所13所,12个畲族村有村卫生所;全乡卫生所村医33人,其中少数民族村医5人(不属穆阳卫生院管理,以青草药治病的畲医不在其列)。
卫生防疫 穆阳卫生院卫生防疫编制3人,按总人口的1.2%配备,由专职副院长负责。经费按上年预算全额拨款,从人员编制和经费上保证卫生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一类疫苗有卡介苗、乙肝、小儿麻痹糖丸、麻疹、麻腮风、A型流脑、A+C流脑、甲肝、百白破三联针,系免费接种;二类疫苗水痘、肺炎、流感、轮藏病毒等自费接种。传染病疫情旬报、月报率100%,传染病漏报率为0。对法定传染病及重点监测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和审核。5-10月,肠道门诊做到“有泻必检”,严防暴发流行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做好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AEFI)的监测、上报和处理工作。
知识出处
《穆云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设穆水白云映畲乡、基本乡情、文物古迹、畲族文化、旅游胜地、风土习俗、名人与名乡、艺文杂记、大事纪略等,记述了穆云畲族乡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