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持保护和发展方向、文化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232
颗粒名称: 五、坚持保护和发展方向、文化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分类号: G127.573
页数: 2
页码: 259-260
摘要: 本节讲述了1、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2、加强文物古进的研究与保护、3、加大文物工作的宣传力度三部分内容。
关键词: 宁德市 2004年 文物保护 文化保护

内容

1、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一是加大畲族文化的保护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把畲族文化的抢救工作作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抽调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今年6月份组织全市19位畲族民歌手,邀请省音像出版社专业人员对全市畲族民歌的四大歌种进行集中演唱录制,制作成“宁德畲族原生态民歌专集”VCD片。同时,组织人员就畲族文化站、畲族文化重点村进行调研,并以市政府名义对第一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霞浦溪南白露坑村,进行命名授牌,有效促进了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对散落民间的畲族文物进行调查摸底,并开始组织编写畲族文化系列丛书,征集散落民间的畲族文物,恢复畲族文化站等工作。二是加强优秀民问文化保护。继续把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柘荣民间剪纸、屏南寿宁木拱廊桥、福安等地畲族音乐和畲族传统礼仪等24项列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及时做好保护试点的申报工作,积极协助寿宁、屏南两县组成的工作小组,着手对北路戏和四平戏的古老剧本进行整理,收集音乐曲牌、行腔,录音记谱,有力促进了口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此外,配合有关部门,对福安廉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努力使其成为我市重要思想教育基地。
  2、加强文物古进的研究与保护。一是组织开展文物研究。对被列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的我市木构虹梁式廊屋桥进行考古研究,取得新的突破,撰写出论文《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完成了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二是做好文物保护。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对县(市、区)文化、文物部门拟定文物保护“五纳入”方案报请当地政府审批进行了指导,福安市解决了博物馆编制2人。针对去冬今春出现的大面积旱情造成水库水位普遍较低的情况,及时发出“关于库区文物抢救保护的紧急通知”,部署抢救清理工作,使辖区内未出现重大文物古迹被盗掘等情况。配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古建筑消防安全治理工作,对辖区内所有古建筑开展调查摸底,检查存在问题,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积极配合全国和省、市文物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到福鼎分水关古城墙实地勘察,形成了论证意见,有效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会同市规划部门对2005年蕉城区9个计划拆迁点进行实地勘察,并提出文物保护意见。畲博馆对馆藏三级品进行了清点登记,摸清了家底,并加强了藏品的防盗、防尘、防震的防护措施,认真做好省对三级以上藏品的检查和重新鉴定的准备工作。三是积极组织参与第六批国保、省保单位的申报工作。屏南、古田、寿宁等文化、文物部门依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对省保单位万安桥、千乘桥、狮峰寺、临水宫和县级文保单位长溪桥、鸾峰桥、龙际仙官、福安黄氏宗祠等22处有条件申报高一级文保单位的文物点,组织人力、财力,聘请省里专家进行测绘、拍照,按文物“四有”要求,做好国保、省保申报准备工作,迎接评估。
  3、加大文物工作的宣传力度。“5·18国际博物馆日”,结合宣传《文物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全市出专题宣传专栏10个,展出具有闽东独特地域性文化和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摄影图片150多幅,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古桥梁挂牌保护的契机,邀请当地村委、群众、学生等举行挂牌仪式,签订委托管理责任书,扩大文物保护宣传范围。组织举办了1期文物干部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文物干部考古工作水平。此外,还完成了宁德市“十一五”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规划方案,按时上报省文物局。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