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060
颗粒名称: 富达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4
页码: 193-196
摘要: 富达村隶属古田县,离平湖镇10公里,海拔630米,是一块由“七条洋”组成的高山小盆地,自古人称“高山平原”。全年气候温和四季怡人,是古田“玉田八景”之一。全村拥有耕地面积3300亩,山地面积10070亩,1996年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2000年获“省级园林式村”称号,富达村现有2658人,共679户,主姓蓝,是纯畲族村。公元876年,该村蓝姓始祖蓝文卿把巨额家产全部捐给真觉禅师建雪峰寺,蓝文卿的长子蓝应潮从候宫骑白牛到富达定居,迄今有1130年的历史了,富达是闽东现有的历史最久,人口最多的畲族村。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 古田县 畲族 凤洋村

内容

富达村隶属古田县,离平湖镇10公里,海拔630米,是一块由“七条洋”组成的高山小盆地,自古人称“高山平原”。全年气候温和四季怡人,是古田“玉田八景”之一。全村拥有耕地面积3300亩,山地面积10070亩,1996年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2000年获“省级园林式村”称号,富达村现有2658人,共679户,主姓蓝,是纯畲族村。公元876年(唐乾符3年),该村蓝姓始祖蓝文卿把巨额家产全部捐给真觉禅师建雪峰寺,蓝文卿的长子蓝应潮从候宫(今闽候县)骑白牛到富达定居,迄今有1130年的历史了,富达是闽东现有的历史最久,人口最多的畲族村。
  富达村畲族同胞遵循其始祖“耕者富、读者达”的宗旨,近年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芙蓉李、茭白、茶树菇为主的支柱产业,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目标。2006年以来,全村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成了村内主干道路的水泥硬化,修建了玉际小(Ⅱ)型水库引水渠4.3公里,灌溉面积1000多亩,解决了部分农田缺水的难题,解决了村内照明问题并修建了年交易额近千万元的水果交易市场。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32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多105元,村民生活比较富裕,且分布平均,无特别困难户,拥有电视机、摩托车、新房子的群众多。该村还传承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解放后,拥有博士12个,硕士22个,大学本科生166个,大、中专学生300个,其中仅清华大学就有3人,处级领导干部15个,科级干部45个,高级职称25个,中级职称80多个。目前该村正在筹建投资近千万元的富达至平湖的11.3公里的三级水泥路(县道),第一期工程(3公里长,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已完成设计工作,2006年将建设完工。争取近年内全线完成11.3公里的三级水泥路(县道),使富达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富达村历史悠久,自蓝文卿把巨额家产捐献给雪峰寺搬迁至古田已有近一千一百三十年的历史了。畲族蓝姓同胞在这块乐土上生息繁衍已历四十多世,这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沉积了深厚的历史遗产,留下了较多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人文景观、旅游景观以及历史传说。
  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远古时代的石牛,石牛上还刻有字。据《古田县志》(清乾隆版)记载:“洞之右有祠,离祠五丈余即石牛丘也。牛自雪峰来,欻化为石,成一古迹云。”有清代的两座石头贞洁牌坊、重修后的讲述富达历史的蓝公庙、数座明清时代的古民居等。此外,畲民手中还保存着一定数量的古字画以及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具。
  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是富达村的祭祖日,庆祝富达蓝姓始祖千秋寿诞,这是具有原始宗教韵味的祖先崇拜,场面热烈壮观。这个传统节日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已无从考证,仅在“文革”期间因破“四旧”被停了十多年,于1978年又重新恢复。这是村里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活动。这天,全村人都起的很早,穿戴整齐,一吃过早饭,热心的男女族人不分老幼齐集蓝公府,其中四人肩扛“唐节度使”、“明护候王”、“肃静”、“迴避”牌,锣鼓喧天,炮声震地,该村始祖文卿公、应潮公的神像由众人抬着,在“八仙”(戏班化妆)和族人及亲友的陪同下,沿着蓝公府——溪尾殿——朱垱——五景垱——桥头垱——旗杆兜东路——祠堂后门——下路弄——旗杆兜西路——蓝氏祠堂路线,游览村庄与田园,所到之处,各家各户都在门前供桌摆各种果品,点燃香烛,燃放鞭炮,喜庆始祖寿诞,祈求祖宗保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尔后将始祖供奉于祖祠内,接受族人的朝拜与祭祀,并请来“闽剧团”演戏三至六日,此间亲友及四面八方游客云集富达观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直至正月十五日文卿公、应潮公神像从祠堂抬回蓝公府内,活动方告结;第二、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雪峰祭祖,声势浩大,几百人吃住在雪峰寺,祭祖活动热烈隆重;第三、踏青对歌,以歌声表述获取好收成的美好愿望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与其他畲村不同的是,由于富达村历史悠久,历来重视教育,民族融合比其他畲村先进一步,故他们采用的是古田方言盘歌,这是该村最独特的;第四、雪峰崇圣寺祈雨,每逢富达村遇到特大干旱时,他们往往有往福州雪峰崇圣寺祈雨来缓解旱情,富达村的祈雨是全县闻名的,甚至连古田到雪峰寺沿途各地没有人不知道,传说应潮公定居富达后,与雪峰寺来往频繁,当真觉禅师得知富达地方虽好,但缺水,就告诉应潮公,每逢大旱年到雪峰祈雨,寺院长老必大力支持,有求必应,从那时起,只要富达逢大旱,必到雪峰祈雨,都祈来倾盆大雨,因此得到附近村庄和往返路上群众的大力支持。 祈雨先要请道士择定吉日,打锣通知全村男女老幼吃素三日,一切鱼肉之类严禁进村叫卖。要准备二把响铳(俗叫三口灯)配备硝,火药、小铁锤、与制就杉柴尖数百个,还有香亭一个,旗二把,锣、鼓、小锣、大小钹,木杖二条,糕仔。去祈雨的队伍要选择三十个体力健壮的人,去龙井20人,10人在家工作,出发前一晚上集中在一起,衣服、裤带要换清洁,不准带雨具,每人一条手巾,包头擦擦汗用,由道士带队,子夜十一、十二点动身,去时不声不响。到雪峰后与寺中的长老结合进行诵经写疏,到第二日晚三点动身去龙井交瓶,龙井离寺15公里,山路极陡怪石嵯峨,奇形矮松杂木,倒垂滕蔓,龙潭两崖岩石如削,布满青苔,此地方不能失足。祈雨用的瓶是特制,瓶口用蜡密封。龙井深七、八丈,用细绳把瓶绑好,瓶与疏同时放入龙井里,长老与道士进行诵经做法,祈雨的人跪在井边呼救,浮在水面的疏与瓶能竖直沉入水中六七丈深。当把瓶提上来时,如果瓶中的水是浑的说明急雨,而且大,如瓶中水是清的说明雨可能慢。这时队伍整好放铳三声,马上动身返回(来回都是步行)三人配合二把响铳前行开道,二人扛清道、回避白旗,高大个子二人提旗头杖,沿途如遇有行人头戴斗笠或拿雨伞的示意要脱下,不得戴在头上。道士先生头包红色螺头布,腰扎围裙手提铃刀鼓角,乡村不管大小最好要一声鸣角能通过,后面的人轮流挑香亭与打锣鼓,最后二人带糕仔,因为沿途各村都办有香案烛火,茶水招待我们,所以要放下二包糕仔以表谢意。本村下午五点左右有二、三百人每人手提一面小旗,到吉巷、永安、薛后等地接雨,凡接雨与祈雨人,被雨淋身绝不感冒生病;第五、石头崇拜,富达村仍然保留着畲族的宗教风俗传统,即石头崇拜,这可以在许多传说故事中得以体现。据《富达畲村誌》记载:一是石牛与金鸡:那白牛跟蓝大郎来到富达后,辛勤劳动,以后这牛“正果圆满”升天做了神,留下石身。现在这块石还留在“石牛穴”。据古人传说,石牛经常在夜间前往平湖林樟村吃麦子,时常天大亮时才回来。后来怕被人察觉,就向雪峰山上的金鸡求教,金鸡说:“不怕,有我替你放哨呢!你放心吃吧,只要你在天亮前听我高声啼叫,便赶快回转,不就没事了吗?”有一天,雪峰山上天昏地暗,大雨倾盆,突然一阵炸雷,从那时起,石牛往平湖吃麦得提早回来,由于天黑,它只好沿着溪路回来,一脚高,一脚低。跑到富达村前村,一脚落空,陷在路旁烂田里,再也爬不起来,变成了大石牛。石牛身上有诗模糊不清,据说如果有人能全部念出,石牛就会复活。那石牛在溪尾溪石上留下的脚印,深深陷着,零零落落,至今还清晰可辩呢!而“石牛穴”里除了躺着长睡不醒的石牛外,旁边还有当年大郎带来的石锣、石鼓相伴着,成为富达村人人津津乐道的千古不解之谜。二是石将军奕棋:富达村寨顶岗半腰“上段头”路边有一块三尺见方的平坦石块,上面刻着端正的棋盘,曰“棋盘石”,距棋盘一尺之处立着一块丈余高的形如人身的石条,人称“石将军,”这个石将军却没了头。据传说,这里曾演绎着一段悲壮的故事,原来寨后(在富达寨顶岗的背面)也有个石将军,与上段头石将军原是好友,有一天他们俩在无聊之际,进行对弈,并相许以头来赌胜负,但当寨后石将军残局在即,上段头石将军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就在此时,狡猾的寨后石将军偷偷调换了“棋子”位置,使棋局发生陡变。最后上段头石将军输了那局棋而被砍了头,其身子仍巍立在此,他的脖子上至今还残存着红色的血迹,远望依稀可辩,令人叹息。三是出米石臼:相传富达寨顶岗,从半岗至岗顶之间有三个石臼,首臼出油,中臼出米,下臼出水。山下住着华岩子母子俩,日常生活靠华岩子砍柴勉强维持。有一天,华岩子上山砍柴回家,在半山上见一只被蛇咬伤的山羊倒在路边,伤势严重,华岩子一见起怜心,便将士草药捣烂包扎妥羊的伤口,并将它带回家调养。这山羊经母子俩精心服侍而康复。母子俩又把它放归山林,分别时,山羊跪地谢华岩母子俩救命之恩。
  有一天华岩子因家中米尽,忍着饥饿上山砍柴,爬树砍枝一失足跌地昏迷,被山羊发现,就吃力地拖着华岩子往前走,来到石臼处,华岩子突然而醒,见到三个石臼,一臼油,二臼米,三臼水,心里非常高兴,从此母子俩生活有了依靠。可每天所出的油、米和水正好供给母子俩生活,华岩子心感不满足,有一天华岩子上山,将三个石臼再凿大些,没想到这一凿便失灵了,再也不会出米、油和水,至今三个空石臼仍留在那里。
  丰富的旅游景观。《古田县志》(清乾隆版)卷一记载古田旅游景点有“玉田八景”其中写道:“下有蓝洞,薄暮云气归焉,充斥布濩,虚谷尽白;”宋邑令李堪有诗《蓝洞归云》赞曰:“洞门不闭日空虚,云去云来何定居?看到虚中生白处,恰如混沌未分初。” 乾隆版《古田县志》载,朱熹在古田写过一篇《蓝洞记》。有关蓝洞的传说是这样的: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始祖蓝文卿原居闽候雪峰,因捐田资建寺有功德,唐禧宗封檀越(施主)蓝文卿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来蓝文卿再施田庄,以至资产已尽。雪峰寺真觉大师指一牛嘱乘前行,至富达蓝洞,牛化为石。蓝文卿即以此为兴基之所。后子孙繁衍,形成村落,即富达村。蓝文卿捐资建寺确有其事,但牛化为石等当然是神化了传说。据乾隆版(古田县志卷二·山川)记载,蓝洞又名白鹿,在富达村,唐蓝文卿隐处。朱文公的《蓝洞记》,对蓝洞及其四周景物描写得十分形象具体。
  《蓝洞记》全文如下:出县城,度紫桥,计程二十里,逾峻岭而西,有村庄焉,故老告予曰:“此唐蓝文卿所隐之蓝洞也”。洞有景八,间若“岑巅远眺”“龟林奕暑”怪石隐伏于中,争为奇态者以百计。傍二大柱负土出,高数丈,宛若人形。洞之东,汀禽沙鸟出没枉渚中者曰:“曲涧飞凫”。寒风敛霁,晴日初升,与冻云相激荡者曰“南寨曝雪”。寨上有坪,坪阔五里许,循兹而降,即洞南精华凝结处也。中流砥柱为“台鼎峰”。洞之西山圆曲,山下田环四面,波涛荡漾,为半月墘。洞之西南,为三台冈。洞之正北,为七星坮。洞有泉水,从石出,其冷异常。旁有古松一株,落落孤踪,俨若云岛孤鹤,翱翔栖饮者,为“鹤饮泉”。洞之右有祠,离祠五丈余即石牛丘也。牛自雪峰而来,欻为化石,成一古迹云。若丹穴,处洞之水尾,以山土金多赤色得名。山下一溪横截,屹然对峙者,碧山也。山匝地白粉,为白鹿所常憩处。洞之背,有金鸡岩,每夜阑,石牛游食他所,至碧山,涧树皆合,候金鸡鸣,石牛返,树合而复离,于斯时也,树头初日,如挂铜钲,朝霞散绮,晓岫云开,此“石亭醉日”,“铜谷飞云”之所由来也欤? 蓝洞八景目前大多尚在,民间故事传说中如:石牛与金鸡、出米石臼、石将军奕棋等遗迹尚存,畲家风情等历史文化深厚。
  富达村蕴藏着丰厚的畲族文化遗产,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9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