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洋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058
颗粒名称: 凤洋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2
页码: 190-191
摘要: 凤洋村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乡驻地东北5公里处,海拨225米,是远近闻名的“手艺村”。下辖凤洋、牛石坂、半岭、大枝林、小枝林、占洋、太阳山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245户,1296人,主姓钟,纯畲族村。整个凤洋村四面青山环绕着众多参差不齐的古民居,显示着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古韵悠扬的景象。丰富的畲族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 福安市 畲族 凤洋村

内容

凤洋村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乡驻地东北5公里处,海拨225米,是远近闻名的“手艺村”。下辖凤洋、牛石坂、半岭、大枝林、小枝林、占洋、太阳山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245户,1296人,主姓钟,纯畲族村。整个村落建在凤翔岗下,山清水秀,古树参天,涧水鸣跳,村口左右山脉环抱,古榕树成排为篱,把护着整个村庄的门户。整个凤洋村四面青山环绕着众多参差不齐的古民居,显示着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古韵悠扬的景象。难怪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前官帽,后屏风,蛇龟把水尾,五马护朝村。”深刻反映该村周围美妙的自然景观。 丰富的畲族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凤洋村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较为丰富的遗存,这里有较多的清代畲族古民居和畲族文物,仅主村凤洋就完整保存有数十座清代的古民居,还有清代的祠堂宫庙,特别是该村至今仍完整保存着一座我市畲族民居建筑发展史上重要而影响深远的代表性建筑,俗称“孩儿撑伞”的土木结构古民居,整个房子以四周墙体和屋子中间唯一的一根顶梁柱共同支撑屋架与屋面,形成特殊的力学结构。由于整个房子低矮窄小,梁架结构又酷似雨伞骨架,真正起到遮风避雨,故被形象称为“孩儿撑伞”。因其始建年代较早现存数量极少,2005年被福安市文体局公布为文物点,其村内的数十座清代古民居及祠堂、宫庙等,均保存着清代的雕刻、联板和花样各异的祭桌,民间畲民手中还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古字画、婚礼上穿戴的凤冠和传统生活生产用具,表明了该村具有较深的传统畲族文化积淀。
  独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上:正月十一保持着热热闹闹的村民自发迎“林公大王”游村庙会,以祭拜林公大王和土主等神;正月初一、农历五月五、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庄严肃穆的祭祖活动,体现畲族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浓郁传统习俗;还有每年的正月初五“开正福”、二月二“土地福”兼“春福”、三月三的风情节、立夏“夏福”、立秋“秋福”、八月十五、九月九等传统节日既隆重热闹又极富民族韵味,尤其三月三的风情节,棉软黑亮的“乌米饭”香飘畲乡,村内青年男女吃“乌米饭”、踏青盘歌,欢快地表现进入春耕劳动时节的喜悦,以歌声来表述获取好收成的美好愿望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当稻谷收成后,必须用新谷米,蒸煮一桶甄饭,分别装一碗放到室外,一碗放入仓库,一碗放到神堂,然后点一支香燃烧后,全家方可用餐,这就是凤洋村的“吃新节”。畲族的盘歌在凤洋村分布广泛、流传深厚,该村著名的文化站负责人钟伏龙对畲族盘歌情有独钟,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并整理有习俗、节气、劳动、情歌、故事歌、儿歌、新歌共一万六千多首,达50万字。
  有着先进文化的一块红土地。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有不少的畲民参加了革命活动,是闽东早期畲族革命发源地之一。该村著名的畲族革命代表人物钟阿伱,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过中共宁寿县县委委员,面对国民党当局制造的“白色恐怖”,他坚守革命阵地,继续发动组建革命武装,表现出对革命的无限赤诚,解放后历任凤洋大队党支部书记、乡支部委员以及乡(公社)、县人民代表。现仍有几处当年红军活动的岩洞、房屋,至今保存完好,是体现畲族革命历史的重要史迹,革命精神在这里影响深远。1957年8月,凤洋畲族乡党支部书记雷全妹作为全国畲族参观团团长进京参加国庆观礼。1955年11月该村设立闽东地区第一个畲族文化站,至今仍保持着吸收畲族传统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是凤洋村农技知识传播和节日举办歌会的根据地,该站藏图书从原来不足百册增至千余册,收录了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种活动的盘歌文字资料近50万字,并写成册供大家翻阅交流学唱,对挖掘保护畲族传统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承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这里还举办了好几届畲族歌会。1984年由该村文化站钟伏龙馆长发起的首届农历正月十一庙会对歌会,吸引了众多临近的畲村畲民参加,起到很好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随后几年我地区文化局和该村文化站共同主办了第二、三、四届对歌会,时间分别为1989年农历八月十五、1992年的“二月二”、1997年的“三月三”,特别是第二届歌会参加人数达1万多人,影响深远,为挖掘和发扬福安畲族传统盘歌文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凤洋村蕴藏着丰厚的畲族文化遗产,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9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