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霞浦沙江曳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032
颗粒名称: 二十五、霞浦沙江曳石
分类号: K892.1
页数: 2
页码: 156-157
摘要: 相传,曳石活动的创始人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当时,日本武装海盗集团,屡次骚扰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淫掠,祸害甚烈,闽、浙、军民奋起抗御。嘉靖四十二年八月中秋,倭寇欲侵犯福宁州城。此时,“戚家军”主力部队已出援福安、宁德二县,州城空虚,调兵救城已来不及,戚继光遂决定采用曳石计疑之。他动员城内军民,带着武器作好战斗准备,并用绳子拖曳着石块,穿街越巷,奔跑呐喊,一时满城灯火,人声、石声隆隆腾于效外。福宁州城因此化险为夷,免遭生灵涂炭。故曳石又称“太平石”。2007年4月,霞浦沙江曳石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霞浦 曳石活动

内容

相传,曳石活动的创始人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当时,日本武装海盗集团,屡次骚扰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淫掠,祸害甚烈,闽、浙、军民奋起抗御。嘉靖四十二年八月中秋,倭寇欲侵犯福宁州城(今霞浦松城)。此时,“戚家军”主力部队已出援福安、宁德二县,州城空虚,调兵救城已来不及,戚继光遂决定采用曳石计疑之。他动员城内军民,带着武器作好战斗准备,并用绳子拖曳着石块,穿街越巷,奔跑呐喊,一时满城灯火,人声、石声隆隆腾于效外。这时,倭寇已经从海口登陆,进兵到了离州城只有一箭之地的塔旺街,听到那“隆隆”声响,疑是城里调来援军,不敢轻举妄动,仓惶退去,待他们探明情况,戚营大兵却早就及时赶回州城了。福宁州城因此化险为夷,免遭生灵涂炭。故曳石又称“太平石”。
  为了纪念这一史实,每值仲秋,霞浦县城乡民众都进行这种活动,纪念“参将”(戚继光),祝愿“太平”,历四百余年延续至今。
  据《霞浦礼俗志》载:所谓曳石,系选一平面石,方二、三尺许,石旁夹以硬木,复以麻绳纠之使紧固,前方系以大麻绳,长数十丈,“后方系麻绳只丈余”届时,挑选强健精敏的青壮年男子数十以至近百人,在前面“牵之快跑”,而选一两人在后面“扶绳扶之”,“石上坐一健儿”,作为指挥“号令进止。”若是少年儿童“则牵小石”,形式相同,规模较小,行止如前式。大小约十余队,沿街呐喊,相互竞争,观者塞途,间或两石对冲,则互相争道,摩拳擦掌,甚至各受重伤而不恤,如此蛮动,俗反称“太平石”。每年自八月十一至十五夜晚,大小数队,乃至十余队,沿街呐喊相互争竞,观者云集,盛况空前。
  后来,曳石的式样更多,制作也更为精巧,除了“曳石”,还有“竹溜”、“木车”,以及集中诸优点的综合大型曳石,下端大多装上套轴响轮,而乘坐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还有“花样曳石”。
  2007年4月,霞浦沙江曳石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戚继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