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蕉城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018
颗粒名称: 二十、蕉城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149-150
摘要: 漳湾镇依山面海,历史悠久,蕴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传统手工技艺积淀,水密隔舱福船制造这一民间手工艺就保留在这里。漳湾造船技艺,已有650多年历史,它于明洪武年间由闽南传入漳湾镇岐后村,并世代传承。据《宁德交通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漳湾曾造过“大楼船”数十艘,后被倭寇掠夺运载而回日本国。民国时期,多有制造200~300吨位的“三桅透”木帆船。建国后,漳湾船厂为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和省内各地船商造下无数捕捞船与运输船,多数60吨位以上的水密隔舱结构木帆船。至80年代改革开放,由于铁壳船的兴起,漳湾福船制造业日益萎缩。2007年8月,蕉城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漳湾镇

内容

漳湾镇依山面海,历史悠久,蕴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传统手工技艺积淀,水密隔舱福船制造这一民间手工艺就保留在这里。漳湾造船技艺,已有650多年历史,它于明洪武年间由闽南传入漳湾镇岐后村,并世代传承。据《宁德交通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漳湾曾造过“大楼船”(属典型的福船“官船”)数十艘,后被倭寇掠夺运载而回日本国。民国时期,多有制造200~300吨位的“三桅透”木帆船。建国后,漳湾船厂为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和省内各地船商造下无数捕捞船与运输船,多数60吨位以上的水密隔舱结构木帆船。至80年代改革开放,由于铁壳船的兴起,漳湾福船制造业日益萎缩。
  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在造船方式、方法上均有特别技艺和一套神秘的传统习俗。漳湾造船工艺流程:1、安竖龙骨。2、傍龙骨钉“平底”。3、配搭肋骨,俗称“安矮梁”。4、上“走马”(即舷板)。5、装盖甲板及甲板边缘的波。6、搭房(含老舟代驾台与卧室,俗称“龟壳”),油灰工打缝(称做灰),油漆下金、做舵、做桅、做帆车、做油磨车座等。7、图画。在长期的造船过程中,当地民间形成一套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奇异风俗。首先做船要备料,师傅要亲自上山选材砍伐,有的大树民间相传有神妖附身,漳湾造船人就祈求他们供奉的福德灵相佛公(为树神)出面,除妖灭怪,以保伐树安全,每每威灵见验。在造船的重要环节,如起工、安龙骨、安梁、立桅、画眼、钉斗盖、下水等均有祭祀仪式。其他造船民俗还有很多。如择吉日良辰,祀神烧金,宴客开工,叫“起工”。龙骨是船的主心骨,地位重要,故在竖龙骨时,不准让妇女靠近,不准有人跨越,不准有人说不吉利的话。还要在龙骨的前边缚一棕片,尾部傅一条红布,俗称“头棕尾红”。在安龙目(或画龙目)时也要择日才进行。船头是船的重要部位,在钉斗盖时,船主当日要办三牲、酒醴、果盒、金楮(纸钱),大放鞭炮以祀船上的神佛和阴公。之后还要到设在船坞一旁的妈祖(天上圣母)庙里祀求海神保佑行船安全,船主还要赐给师傅红包。新船下水叫“落令”,船主要择吉日,办牲醴,烧金纸礼神,并宴请造船师傅和参加推船下水的人。每艘船上均奉祀妈祖神像或其香袋神位等等,不一而足。如今,许多造船民俗仍在漳湾传承沿袭。
  漳湾福船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历史价值。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我国自唐代就有,至明未清初由于实行海禁,制技水平下降,但仍在民间继续流传。这一手工技艺能完整保留于宁德漳湾,实属罕见,堪称“活化石”。对其保护,对研究我国造船史极具价值。二、科学价值。水密隔舱和舵的设置,是中国古代船舶的两项重大发明,漳湾福船承传“福船”衣钵,具备此“两大”内核特点,对于海上交通的木帆船研究制造,无疑具有特殊的科技地位。三、文化价值。伴随着漳湾福船制造业的诞生与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行业特色的造船与远航的许多民间宗教信仰、祭祀、祈福等特异风俗,可谓是一份难得的原生态传统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
  2007年8月,蕉城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湾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