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屏南平讲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015
颗粒名称: 十七、屏南平讲戏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3
页码: 144-145
摘要: 平讲戏,为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闽东和福州地区。平讲,即指方言,清道光间人张际亮在《南浦秋波录》载:“会城(福州)俗称乡音为平讲。”屏南平讲戏是以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是由明末清初与流行于闽东北民间的“驮故事”,亦称“肩头棚”的表演艺术相结合而演变成的地方高腔剧种。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形成比较简单原始,唱腔多吸收当地民歌俚曲以及道腔释乐等。平讲戏主要行当表演特点有:旦角一般右手不离胸,离胸宜近不宜远,举手不过胸;出手食指要微弯,指物要转腕。平讲戏特色艺术有“蓄气”、真刀真枪表演和开“壳箱”等。2007年8月,屏南平讲戏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屏南县 平讲戏

内容

平讲戏,为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闽东和福州地区。平讲,即指方言,清道光间人张际亮在《南浦秋波录》载:“会城(福州)俗称乡音为平讲。”屏南平讲戏是以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是由明末清初与流行于闽东北民间的“驮故事”,亦称“肩头棚”的表演艺术相结合而演变成的地方高腔剧种。
  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形成比较简单原始,唱腔多吸收当地民歌俚曲以及道腔释乐等。演唱时只用“刀鞘板”配合锣鼓打出节奏,其演唱与弋阳腔的演唱特点相同,也是“一人成声而众人相和”、亦即徒歌与帮唱相结合的“唱”、“和”形式表演,后来逐步增加了弦乐伴奏。所用乐器有“毛胡”、“指呐”。常演的剧目有“七双”“八赠”“二十一杂”以及以小生、小旦、小丑应工的“三小戏”,表演动作质朴粗犷,而且接近生活,服饰化妆也很简陋,一般以印花土布缝制戏衣。小丑只在两颊画个白圆蛋,再插上两条鼻须即可上台,小生,小旦只用“厦门桃”在眉心,嘴唇和两颊各捺一点红就上场表演。
  平讲戏主要行当表演特点有:旦角一般右手不离胸,离胸宜近不宜远,举手不过胸;出手食指要微弯,指物要转腕。脚踏“丁字步”,行走“莲花步”,急走“挪台步”(用双脚挪动)。演赶路时的准备动作是左手摸发髻,右手摸脚跟,进出门槛时是右脚提跨,左脚跟进。坐位时身稍侧,浅交脚。出场时脸朝后台,直至台桌边才转身面向台前亮相,接着捡领、捡袖,然后用“贴步”行到台前,念词后转身到台桌前坐下报白。大花(净角)出台时用“大冒”,即“三下步”,左手捏住右手袖子,遮面至桌边甩袖亮相,双手捋须,瞪转眼珠,用“八字步”行至台前,念词后转身大步到台桌前或登上案桌坐下道白。武生出台起“大冒”介,“三下步”用袖遮面至台桌边亮相,整冠、捋须、捡袖,脚踏“八字步”上台。三花出台动作有:孩儿步、翘胡子、转眼珠、龟头相、倒头步(倒身用双手行走)等。老生在表演追赶时有“摆须”的,踏一步摆左边,再踏一步摆右边,从慢到快,表示艰难。青须生表演气愤时有“吹须”、双手抱肩、全身抖动、眼珠突出等。
  平讲戏特色艺术有“蓄气”、真刀真枪表演和开“壳箱”等。“蓄气”是平讲戏表演艺术特色之一,剧中人物遇到不幸、受到惊吓或死亡时表演“蓄气”,将面转向后台,快速在两颊抹些茶油,然后吸气入胸,把鼻凹下去,眼珠先动后而不动,呼吸停止,最后仰倒于地,表示昏厥或死亡。
  由于旧社会的戏班艺人地位低卑,经常翻山越岭,走南闯北演出,睡眠在祠堂庙宇,吃饭于千家万户,需以武术防身保安全。后来便把民间武术融合到舞台艺术中去;使用真刀真枪表演成为平讲戏班的一大绝活和艺术特色。表演的真刀有排刀、扑刀、月爿刀、腰刀、钢剑等,真枪有长矛枪,长蛇枪以及钢叉、木棍等。在舞台表演对战时,必须按照后鼓板指挥,以板眼表演武打动作;杜绝打错一板一眼,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台上真力真枪对打出锐耳的响声,使台下的观众全神贯注,叹为观止。
  开“壳箱”是平讲戏又一表演特色。“壳箱”是宋元南戏传下来的古艺术。“壳箱”,俗称“师傅箱”,内装“师傅爷”(老郎像),财神、魁星、雷神、五鬼及虎、牛、狗等面具,是表演神话人物和动物时使用的。“壳箱”与戏俗有关系。不能随便打开。每到一村演出时,应由班主或“捡场”负责开箱。先将戏台打扫干净,摆上一张方桌。设立“田窦郭三大元帅”的香位,然后才打开“壳箱”,将“老郎爷”像抱到香位中,再占香祷告庇佑在此演出顺利平安。称为“开壳箱”。因为各种面具相凶狰狞,忌小孩观看。成人也只可眼观手不动。壳是“面壳”(面具)。在同样的戏装者身上,只要戴上“面壳”就变成另一个人物,“神话人物”,既省去化妆时间,以方便了同行当的扮演。利用面具表演神仙鬼怪是我国古老傩舞在平讲戏等地方剧种的遗存。
  2007年8月,屏南平讲戏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屏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