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古田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012
颗粒名称: 十四、古田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
其他题名: 古田陈靖姑信仰习俗
分类号: G127.573
页数: 2
页码: 140-141
摘要: 陈靖姑民间信仰波及闽、台、港、澳、浙、赣、湘、粤、桂、鄂、皖等省(区)和世界华人社区,影响人口8000余万,临水分宫分庙4000余座,成为一种有特殊文化内涵的世界民族文化现象。请香接火仪俗活动全年进行,尤以每年农历正月陈靖姑诞辰月份最为隆重。各地信众组成“夫人社”来古田临水宫为陈靖姑庆祝圣诞,并从祖宫请香接火回乡祈神醮仪。陈靖姑文化信仰及请香接火仪俗经数百近千年传承,已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世界文化现象。福安、寿宁的仪队则于除夕夜到达临水宫,以争初一日凌晨第一炉香火。2005年10月,古田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键词: 古田 陈靖姑 民间信仰

内容

陈靖姑民间信仰波及闽、台、港、澳、浙、赣、湘、粤、桂、鄂、皖等省(区)和世界华人社区,影响人口8000余万,临水分宫分庙4000余座,成为一种有特殊文化内涵的世界民族文化现象。请香接火仪俗活动全年进行,尤以每年农历正月陈靖姑诞辰月份最为隆重。各地信众组成“夫人社”来古田临水宫为陈靖姑庆祝圣诞,并从祖宫请香接火回乡祈神醮仪。陈靖姑文化信仰及请香接火仪俗经数百近千年传承,已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世界文化现象。
  它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社火仪式和民俗文化活动,一年四季都在进行。各地信众以社区或宗族为单位组成仪队,在福首的引领下,随带道师长途跋涉至临水祖宫祭拜最信仰的陈靖姑,以求消灾祈福、求嗣得子、求财得利及平安吉祥,并带回香火回乡举行庆醮仪式,使吉祥遍布于乡里。临水宫由于宋代朝廷赐封而成为八闽及浙赣周边地区“临水夫人”信仰的中心和道教闾山派的发祥地,以接纳每年数千计的请香接火仪队,特别于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陈靖姑神诞之前后,不仅香客云集,而仪队也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
  各地每年赴临水宫请香接火的仪队,由供奉“临水夫人”陈靖姑的临水宫、大奶庙的宗族或社区信众组成,其成员为宗族或社区中的精英及代表性人物构成。每一仪队都由轮值福首领队,仪队成员主要为“临水夫人”之香客、义子和鼓乐队的吹鼓手,并有当地道师随行。仪队的组成时间由于地区的远近不同而异,如浙江温州、闽东寿宁、福鼎等地仪队则于年前就已组建,古田、屏南之近邻村落则于农历正月十二、十三出发前一日选定即可。每支仪队所备请香接火的器具均有开路旗、锣鼓、凉伞、香亭及供品,而大型仪队则有神舆、神像、銮驾执事和高大的香亭、香炉等器物。以往仪队多徒步,远离临水宫的地区,往返步行多达五、六天,多在农历正月初三出行,其香火必须赶在农历正月十三回村,以举行社区大型祈福庆诞醮仪。福安、寿宁的仪队则于除夕夜到达临水宫,以争初一日凌晨第一炉香火。由于信众视临水宫祖宫的香火为圣火,相信新的香火会给人们在新的一年带来新的气象,会带来美好的生活,给人以万象更新,因此,香客们都爬山涉水、不避艰难,年复一年到祖宫请香接火,并乐此不疲,其民间信仰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来临水宫请香接火的各个仪队中道师的服饰,所带的法器与祭具根据仪队的大小、路程的远近均有所不同,各仪队相同的器具有:长幡、幡上绣有“恭迎顺天圣母”或“恭迎临水夫人”字样,香亭(放置圣火香炉用的)、马灯、香铳、令旗、香袋、烛台、各色供品。
  随队道师的服饰与器具为:头裹红头巾、牛皮冠,腰系红围裙,随身带的法器有龙角、朝板、铃刀、师铃、摇铃、马鞭、麻蛇、法把、法碗、七星剑、戒尺、天逢尺、雷令牌、法印、神像、科仪本等。
  仪队情况:仪队所持器具有旗头杖、开路旗、开路牌、凉伞、长幡、各种旗帜、香铳、开道锣、日月扇、神舆、香亭、大香炉、各种锡制銮驾执事。
  主要乐器有:锣、鼓、镲、铙、钹、唢呐、笛、扬琴、木琴、二胡等。
  请香接火仪俗保留了道教文化与民间习俗的传录体系,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及民俗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请香接火仪队通过古田临水宫这一有强大包容性的文化空间,展示各地不同流派的道教科仪、民间音乐、戏曲舞蹈、传统武术、民间曲艺等文艺形式,表达民众迎圣火祈福祉求平安的愿望,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通过请香接火仪俗弘扬陈靖姑抑恶扬善、扶正驱邪及其献身精神和人格魅力,促进了乡土和谐向善氛围的形成。以请香接火仪俗为载体,台湾同胞在人同祖、神同缘的共同仪俗中增进了海峡两岸情感交流和对中华民族根文化的认同,加深了海峡两岸“五缘”情怀。
  2005年10月,古田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古田陈靖姑信仰习俗)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