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008
颗粒名称: 十三、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2
页码: 139-140
摘要: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亦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原与清明的祭祖、扫墓相连。后经演变,各地内容不一。这一天对广大畲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每年的“三月三”,周边村寨的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歌谣是畲族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文学样式。但畲族传说、制法均与之相异。巫舞是畲族保留至今的民族舞蹈。2005年10月,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 “三月三”

内容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亦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原与清明的祭祖、扫墓相连。后经演变,各地内容不一。辞海云:“有的作为专祭死后不满三年的亡魂(又称新魂节),有的拜山神,有的祭五谷神或农神,有的纪念英雄等,有些地方同时有庙会和歌圩等活动”。这一天对广大畲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每年的“三月三”,周边村寨的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1、三月三盘歌会
  歌谣是畲族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文学样式。畲家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以歌表志。歌谣触及畲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平时劳作、日常社交、人生礼俗、宗教仪式、节日活动等。每逢三月三,畲民三五成群相互对歌。
  畲族是一个喜爱唱歌的民族,畲族歌谣是畲族人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化反映,畲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外面世界惊羡的目光,格外受到各级媒体的青睐,众多镜头在这里聚焦,给畲村畲寨带来了无限的吉祥。
  畲家善山歌,也善民间器乐。三月三是传统的喜庆日子,于是畲民就由四人或七、八人组成,畲族鼓吹班,吹吹打打,为节日增添热闹气氛。畲族鼓吹班最多8人俗称“大吹”,除唢呐外,还有胡琴、笛子、月琴及打击乐锣、鼓、钹等。最少为4人,俗称“小吹”,一人可兼二种乐器。畲族鼓吹以福安坂中洋坪畲村蓝氏鼓吹班最负名气。曲目有《吹牌》。
  2、畲族乌饭节 “三月三”民俗节,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刘锡蕃《岭表纪蛮》载:“三月三染乌饭祀祖先”。王韧《建德县志》载:汉区“四月八(农历)造青精饭相饷,谓之‘乌饭’。……畲客亦有乌饭,乃于三月三日(农历)取柴汁和米蒸之。相传其祖盘瓠喜吃此饭也。”《建阳县志》载,汉区“三月三黑米取南烛木茎叶掏碎,清米为饭,成绀色以食,且各相馈遗,俗谓效目连,是日作此供母也。”但畲族传说、制法均与之相异。
  每年农历“三月三”的乌饭节,畲族男女踏青归来都要采回一种叫做“粘米乌”(乌稔)的植物,捣烂之后熬成汤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乌饭”食用。乌饭蓝黑油亮,香软可口,你别看它表面上毫不起眼,其实富含营养,是一种很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保健美食。
  3、畲族巫舞
  巫舞是畲族保留至今的民族舞蹈。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畲寨还会请畲族巫师为金村畲民保平安,祈神赐福的祭祀活动。巫师吹着“龙角”上场,那激昂高亢的“哈鲁鲁,哈鲁鲁”,那刚劲有力的旋转,那模拟蹈海踏浪的舞步,那神秘变幻的“手诀”,还有那悠扬拖腔的低吟浅唱,都极富“畲味”。拂去附丽于巫师身上的迷信色彩,展现在我们面前。
  2005年10月,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