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闽东畲族婚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002
颗粒名称: 十二、闽东畲族婚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136-138
摘要: 畲族婚俗是畲族人民在缔结婚姻中的一大习俗,构成畲族婚俗往往要经过“议婚、提亲、看寮、讨庚帖、合婚、压圆、回帖、下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做头客”等程序。
关键词: 闽东 畲族 婚俗

内容

畲族婚俗是畲族人民在缔结婚姻中的一大习俗,构成畲族婚俗往往要经过“议婚、提亲、看寮、讨庚帖、合婚、压圆、回帖、下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做头客”等程序。
  议婚 男女双方通过唱歌、对歌产生爱情,或由父母亲戚相议,熟人介绍,有意结亲的,由男家托媒到女家提亲。继而,女方随其母到男家“看寮”,了解男方人品及家境,男家也趁机观察女方的容貌举止。双方满意,男家便舂糍粑让女方带回。此后,男家即遣媒携面、糖之类礼物,到女家“讨庚贴”(女方的生辰“八字”),按俗例媒人要“讨”三次,才取得庚贴(庚贴忌女方父母亲写,要请“开笔”先生代笔),男家得到庚贴,就请“阴阳”先生“合婚”,即据男女双方“八字”推算生魁冲合。“合婚”后,一般还要把庚贴放在家里三天(压圆),如无出现人畜不宁或其他不吉利征兆,才算和合。
  订婚 合婚后,男家择定吉日,再次遣媒送些礼物到女方“回贴”(“完贴”,亦即“小定”)。不久,便是“下定”(“大定”),向女方送聘金、彩礼。
  做表姐 霞浦畲族姑娘,出嫁前流行着“做表姐”这一陪客唱歌的特殊风俗,时间短则半个月、一个月,长则三个月,借以探望亲戚和学歌会歌。姑娘的母舅,在收到礼饼,猪脚,得悉嫁期后,便安排外甥妇女及其母亲前来做客。届时,姑娘按婚礼的盛装打扮,穿着漂亮的传统凤凰装、绣花围裙、佩带手镯、耳环,有的腰上还系结婚所用的长绸带,来舅家做客,舅村年青上伙子相聚陪姑娘对唱畲歌。对歌每每通宵达旦,且有严格程序:开头唱《路经》之类邀请歌,然后便是对唱,对唱内容多是正统的小说歌,亦穿插一些杂歌,结束时还得唱《送神》之类歌(迷信说法:鬼神会来听歌,黎明前须送走)。唱歌本事大的姑娘,“观音对罗汉”,一“娘”对众“郎”,有时一连唱几夜。如果姑娘善唱,而舅村又没有好对手,还可以由母舅介绍到有亲戚的另一村落唱对。畲族以能唱为荣,姑娘尤须善歌,不善歌是一种耻辱。善唱的姑娘人人夸奖;不善唱的姑娘,则会遭到不客气的奚落讥讽。“做表姐”,实际是敦促姑娘在出嫁前学歌、练对,以便婚后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赛歌社交活动。
  做亲家伯 霞浦畲族婚嫁过程中,还流行着“做亲家伯”这一特殊的礼俗与歌俗。男方在成亲前两天,请一名机智出色的歌手作“亲家伯”,与媒人一起把“盘担”(礼品担)送往女家,并在女家会歌。“亲家伯”要处处规矩,事事谨慎,表现得恭顺谦和,而又机灵老到。
  在当晚酒席上,照例要“抓石蛉”。据传,原先是抓真石蛉,即放一只活石岭,用火把照着,让“亲家伯”去抓,石蛉蹦跳到哪里,“亲家伯”得奔扑到哪里,直至抓到。后来,改为象征性的嬉闹,由女家选派一妇女,一手端盘子装着大虾、豆腐、肉骨(分别象征剪刀、磨石、草楠,意为磨好刀,劈除路草,好让新娘上路),并放两条红带子,一手执火把,至“亲家伯”席位,把火把伸进“亲家伯”胯下,说是要找石蛉,实际是讨喜钱。经过一番进袭退避,讨价还价(皆以歌代言),“亲家伯”将预备的喜钱(“红包”)用盘上的红带系好,让她带去,分给席上亲友。如果不够,还会再要,几经折腾把“亲家伯”所带的喜钱掏光才罢休。
  酒席一散,便进行人们最感兴趣的会歌。主人(妇女们)开唱“歌头”,“亲家伯”马上答唱。按照老例,要先唱《祖公歌》,以感颂祖德。接着“亲家伯”往往唱《上东来望》之类冷僻歌,来个下马威:这类歌,称为“九重十八合”,每条开头的词,与前一条最后的词,都紧密相关,如果没有经过专门学习,必然对答不上,然后,唱“一念”、“一度”、“一口”、“一结”、“一纽”,共5段50条。再下来就可以随意唱答了,但照例不唱含有生死离合不吉利的小说歌,也不唱难登大雅之堂的杂歌,通常都是唱内容正经的“十条起”和各种“字歌”。
  成亲 霞浦畲族原先的迎娶礼俗,相当简朴。后来,盛行花轿迎娶,礼仪随之繁缛。男家派出花轿前往女家。到达时,女方在门前横凳着“拦轿”:妇女们与轿夫盘唱吉利歌,儿童们乘机“讨轿包”(喜钱)。饭后,移花轿上厅堂(提前一天到者,置左首轿厅),等待新娘上轿。女家便将陪嫁的嫁妆搬至厅堂,先行抬送男家。
  花轿进门、嫁妆搬移时,新娘开始“哭嫁”:边哭边唱《哭嫁歌》,感谢长辈的抚育疼爱,迷恋即将离开的娘家。哭唱罢,由“福大命好”的长辈妇女为其梳妆。梳妆毕,由伴娘护送至厅堂,首先跪拜祖先与父母,然后坐或站在竹匾上,与兄弟“分忭”。继而,边唱诵《祝福歌》,边登上凳子或桌子,“分五谷”。礼毕,前家“啼发家”(“啼分散”)、新娘“啼上轿”,都是边哭边唱。最后,由母舅抱或牵新娘上轿。轿帘放下,新娘停止哭唱。轿后悬挂镜子、米筛、弓箭等物,以“辟邪”。
  花轿出门,鞭炮大发,鼓手吹奏。新娘向轿顶抛洒“五谷”,以示祝福。新娘未成年的弟弟、伴娘等,陪同上路。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气洋洋。花轿几经溪流、桥梁、叮步、宫庙,新娘都要抛丢五谷、红蛋(俗称“过溪蛋”),以敬神明。
  花轿抬到男家,新娘抛完五谷、红蛋,即由接姑和陪姑(亦称“阿婆”),搀扶下轿,遮伞、踩红布袋徐步入大厅。家人群呼而出,鞭炮、鼓乐鸣奏,新娘被引至厅堂下轿,新郎穿着礼服盛装,由伴郎、“暖房头”(以上有父母双全下有子女的男子充当)引带厅堂与新娘同行“拜堂”大礼,旧俗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夫妻交拜。礼毕,新娘向夫家舅父母敬茶,向观礼的人群抛散“果子豆”、糖果等(寓子孙满堂之意)。接着,踩着红布袋由新郎引入洞房。新郎随即出房奉茶敬茶请女家送嫁妆者,并招待宾客。
  新郎酒至“下四盘”(最后四道菜),即暂停,转入“闹房”:“闹房”从“叫门”起,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如进门唱“脚站洞房八字开,观音送子天送才”,翻床唱“枕头床被翻一翻,子子孙孙会做官”等等。最后,到“凤凰山”寻取“凤凰蛋”(藏放在洞房各处的红蛋、橘子等),找到“凤凰蛋”后,大家合唱《喜庆歌》,结束闹房,再上酒菜吃“下四盘”,宴罢,送新郎入洞房(称“麒麟送子”),整个宴会即告结束。
  第二天,“新妇下灶前”(下厨房)。起火、洗碗。郑重地“开金匏”:切开金匏(南瓜),取出籽来(民间传说,人是金匏籽变成的),用围裙包好,在晋见翁婆时交给婆婆(俗称“阿婆抱孙”) 第三天,新婚夫妇回娘家做客,认妻系亲属,俗称“做头客”,住两天或四天(取双数)回返,随即下田劳动,整个婚礼结束。
  2005年10月,闽东畲族婚俗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