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997
颗粒名称: 七、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
分类号: J722.29
页数: 2
页码: 129-130
摘要: 巫舞是原始社会的产物,盛于汉末。闽东畲族巫舞何时传入?经查穆阳镇师公雷藏《雷氏巫谱》载:“由太始祖法振公自康熙五十一年遇闾山传授巫流技艺。……后经八代相传,历时二百余载,叔同侄协共十四人习此艺出外游行。”闽东巫舞以畲族为多,福安畲巫目前持证活动的有40多人,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本舞传授者钟伏城亦有七代传承,查其渊源,多为家族传承。《奶娘催罡》是畲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民间舞蹈。舞蹈通过奶娘出征前的梳妆打扮,行罡布法达到保赤佑童、护卫乡村、普渡众生的目的,含有迷信的成份。2005年10月,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畲族 巫舞 奶娘催罡

内容

巫舞是原始社会的产物,盛于汉末。闽东畲族巫舞何时传入?经查穆阳镇师公雷藏《雷氏巫谱》载:“由太始祖法振公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遇闾山传授巫流技艺。……后经八代相传,历时二百余载,叔同侄协共十四人习此艺出外游行。”闽东巫舞以畲族为多,福安畲巫(畲家称“师公”)目前持证活动的有40多人,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本舞传授者钟伏城亦有七代传承,查其渊源,多为家族传承。
  《奶娘催罡》是畲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民间舞蹈。全舞分“净坛”、“请神”、“催罡”三个部份。“催罡”是舞蹈的主体,罡,星名,北斗星的斗柄,故谓“步罡踏斗”。由十二个罡步组成,它们分别是八步罡、锁链罡、失亥罡、养身罡、梳头罡、扣缠罡、洗面罡、照镜罡、笼米罡、筛米罡、钓鱼罡、罡尾。舞蹈通过奶娘出征前的梳妆打扮,行罡布法达到保赤佑童、护卫乡村、普渡众生的目的,含有迷信的成份。其中有些罡步还反映了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研究畲族社会人文的原生态有较高的价值。
  《奶娘催罡》舞是男扮女妆,其服饰有“头红”(包头红布)、神额、神裙。主要道具(法具)有羚号(闽东称“龙角”)铃刀和手香炉。羚号有木制和铜制,红色或黑色,主要用于问奏中的对天长鸣薰染气氛;铃刀,铜制,柄似尖刀,铃片沙沙作响,主要用于镇鬼驱魔,对音乐来说,起到类似“沙槌”的伴奏作用。音乐伴奏乐器除鼓钗外,最主要的是三音锣。
  《奶娘催罡》舞属丁道教正乙道中的武科,全舞始终围绕塑造汉族地方女神陈靖姑的英雄形象而展开,既表现她作为女性的柔情细腻,又表现她驱魔镇鬼的凛凛威风和英雄本色,人物个性与情节发展相吻合,形象逼真,生活气息浓厚。
  潜藏着畲族艺术的原生态,我们仿佛找到一颗活化石,从中窥见到畲族原始的舞蹈形态和原始的音乐特征,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畲族并非像一些人说的“只会唱不会舞”的民族。从“锁链罡”和“失亥罡”中所显现的“独脚舞”,更是畲族的一种独创。
  该舞体现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它始终把保赤佑童、护卫乡村、超阴保阳、普渡众生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这可从多段唱词中得到验证;体现了畲汉文化的交融,畲族是多神信仰的民族,多神中奶娘是突出的一个。畲舞把奶娘陈靖姑接受为自己的主角并极为加以张扬塑造,这不仅是对汉民俗的一种认同,更是对汉文化的一种尊崇;体现了畲族原始的舞蹈形态和音乐风格,在漫长的演进中,畲巫揉进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其中的“独脚舞”更是一种独创;体现了社会大家庭的一种和谐共处,畲汉群众观看巫舞像过节日一般,这种融洽氛围形成闽东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本舞有突出的人文价值。1987年被福建省作为重点项目收入民族舞蹈集成中。
  2005年10月,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