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保护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9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保护工作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116-117
摘要: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畲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十六字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形成合力”的实施原则,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法治意识逐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逐步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使我市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特别是畲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 宁德市 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内容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畲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十六字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形成合力”的实施原则,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法治意识逐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逐步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使我市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特别是畲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0年,市、县就着手对宁德古文明进行了较系统、较全面研究,编辑出版了《宁德文明之光丛书》。该书共分史话、人杰、文物、景观、风情、诗文、老照片、霍山8个分册,内容涉及宁德的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是一部既全面系统又简明扼要地介绍宁德历史沿革、传统文化、风光景物、民俗风情的通俗读物,为宁德文化研究提供了较翔实的资料,也是为宁德非物质文化研究做了前期的基础性工作。
  2001年市文化与出版局申请的《宁德市木拱廊桥考古调查与研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我市成立课题组,课题组人员历经二年,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总结探索出一系列保护木拱廊桥的措施,取得显著的考古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于2004年底完成了课题结项任务,并完成18万字、300多幅图片的专著,此书已于2006年由北京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的出版为我市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宣传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6月宁德市政协、市文化与出版局、民宗局联合组织对全市200多首的畲族民歌和50多位的畲族民歌手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对全市畲族民歌的福宁调、罗连调、福鼎调、双音等六大歌种的21首畲族民歌、集中19位畲族名歌手,由福建省文艺音像出版社对其演唱进行拍摄,制作成“宁德畲族原生态民歌专集”VCD资料片。此举为我市畲族民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2005年,我市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化与出版局社会文化科,承担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同时,成立了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负责对项目的申报进行评估、论证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的实际,我局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计划和步骤,初步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体系。截止至2007年12月,我市被纳入此三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27个(其中,国家级5项,省本级19项,市本级3项)(注:市级项目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和宁德闽东畲族歌言,联合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畲族民歌”;市级项目古田陈靖姑信仰习俗和福建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联合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古田陈靖姑信仰习俗”。故以下第二节部分,市级项目只介绍“霞浦沙江曳石”)。同时,县级非遗名录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截止至今,屏南、柘荣等县先后公布了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目前,霞浦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宁德霍童线狮、柘荣剪纸、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项目得到较好的传承与保护。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