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构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97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机构管理
分类号: K872.573
页数: 10
页码: 106-115
摘要: 本节讲述了一、机构设置、二、保护管理、三、文物活动三部分内容。
关键词: 宁德市 文物 机构管理

内容

一、机构设置
  1981年为保护和管理好全市文物,根据省政府有关指示精神,成立宁德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93年至2008年间,根据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及人事变更情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成员经历了二次变更。
  1993年1月29日,宁德地区行署宁署〔1993〕综239号发文调整文管会成员,由林思翔(副专员)任主任委员,江小源(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胜学(地区文化局副局长)任副主任委员。委员有地区公安处、工商局、财政局、交通局、老区办、海关、建委、民委、教育局、科委、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等单位局长或副局长和闽东畲族博物馆负责人等14个单位组成。闽东畲族博物馆馆长张登贤兼文管办主任。2001年9月13日宁政办〔2002〕140号文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主任委员:陈兴生(市政府副市长)、副主任委员:翁惠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与出版局局长)、赵建生(市政府副秘书长)。委员有黄德辉、林家浦、陈德喜、叶芳晶、张茂英、薛卫星、黄传厚、凌庆贤、林茂惠、魏郑铃、余根庆、林华、缪云泉、陈恒宇、刘景春、陈利弟、傅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翁惠文主持文物委员会日常工作,傅熹任办公室主任、钟亮任办公室副主任。
  宁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12月成为常设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宁德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较大的发展。
  闽东畲族博物馆(宁德市博物馆)隶属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以收藏、展示、研究宁德历史文物和闽东畲族文物为宗旨的综合性博物馆。共有人员编制10人,现有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6人。馆藏文物以历史文物和畲族民俗文物为主,共3240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有478件,藏品类型有石器、陶瓷器、玉器、木雕等。最具特色的是畲族民俗文物,共800多件,大致分5个门类:宗教祭祀,服装首饰,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和工艺品。水下沉船出土的元代青釉瓷器也是本馆的特色藏品,共有2262件,其中绝大部分为青釉瓷碗。闽东畲族博物馆于198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2005年宁德市博物馆成立后,两馆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6年博物馆迁往新落成的市文化中心(位于东侨开发区东兰组团)。2007年底,为庆祝东侨开发区建立十周年,博物馆投入40余万元对展厅进行装修并更新了陈列展览内容。博物馆新展厅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分为宁德历史和闽东畲族两大部分,陈列文物800多件。宁德历史文物陈列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了宁德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闽东畲族文物陈列则以丰富的馆藏内容,从宗教祭祀、服装首饰、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等方面展示了畲族的婚礼、不同地区不同样式的传统服饰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等面貌,为观众了解畲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一个直观而又生动的视角。近几年来,博物馆举办了出土文物展、不可移动文物图片展、中小学文物科普知识展等,共接待了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挪威等国际友人及全国各地的民族研究学者和各界人士计3万多人次。
  闽东革命纪念馆隶属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人员编制7名。座落福安市新华北路,占地12611平方米。主楼整体建筑汇集了民族传统和现代建筑艺术,富有时代特色,面积为3836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819平方米,序厅正面为一组大型浮雕《前仆后继、红旗不倒》装饰。1989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内容反映闽东地区革命斗争史和闽东苏区老一辈革命家活动的史迹。藏品的来源主要为无偿捐赠和有偿征集,其中二级品5件,三级品103件。
  纪念馆1995年被福建省团委命名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7年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命名为省直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基地;2003年省宣传部等命名为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2009年被省委党史办命名为党史教育基地。
  纪念馆利用《闽东革命斗争史》中的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与文物优势,请当地青、妇、宣、教部门组织观众来馆免费参观;并与所在地十几所大、中专、小学订立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协议单位。纪念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集团军军史办、福建省军区军史办、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省文化厅《志书办》、南安《叶飞陈列室》、“铁的新四军”摄制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撰稿组等交流资料和合作。2007年11月16日,迎来了中共中央“新四军”创建70周年活动代表团。
  宁德地区下辖有九个县市,有福安,古田,霞浦,福鼎,寿宁,周宁,屏南,柘荣,蕉城,由于各县市(区)文管办未设常设机构,其文物管理职能依托博物馆,各县市(区)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如下: 蕉城区博物馆成立于1989年,编制3人,现有人员3人。1989年将位于蕉北福山路60号的宁德天后宫辟为博物馆〔见宁政(1988)429号宁德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将天后宫辟为县博物馆的批复〕。2003年在天后宫旁新建办公楼,面积166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67件,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40件。全区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1个。1999年利用天后宫开展《建国以来福建文物成就暨“闽澳情”图片展》为契机,正式开馆运营。2004年,博物馆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组织了以莆田籍乡亲、福山社区、三都海上渔排社区等为主体的妈祖信众180多人,成立了“宁德妈祖文化研究会”,每年募集社会资金近50万元,投入到天后宫博物馆的修复建设中来,加上政府、文物部门的投入资金90多万,几年来累计投入达300万。
  柘荣县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7月,挂靠县文化馆,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目前三馆合计共有事业编制7人。柘荣县博物馆现有一个文物库房和一个民俗文物陈列厅及一个临时陈列厅,总面积530平方米,其中库房80平方米,固定陈列厅350平方米,临时陈列厅1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23件,其中三级文物109件。有2个历史名人分馆:柘荣县博物馆历史名人袁天禄分馆,展厅面积200平方米;柘荣县博物馆历史名人游朴分馆,展厅面积260平方米。全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东源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柘荣县的文物保护事业从原来文化馆的一个科室到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博物馆,长期坚持宣传贯彻执行国家保护文物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指示精神,认真做好流散文物的征集、收购,使许多珍贵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不断充实和丰富馆藏文物,为创建柘荣县博物馆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积极配合柘荣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搞好县域范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历史名人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
  福安市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6月8日,人员编制2名,办公地点位于福安市公园路58号。其前身为福安市文化馆文物室,自成立后与福安市文体局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有271件,有文物保护单位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公布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08处,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400多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廉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还有宁德市公布的畲族文化重点村两处。
  古田县博物馆成立于1991年10月,人员编制2人,展厅面积100平方米,高低文物展览柜子21个,文物档案柜1个。现有馆藏文物430件,三级文物140件,其中青铜器时代石器52件,宋、明、清时期瓷器83件。有记录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139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鹤塘的田地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关的吉祥塔,鹤塘的幽岩寺、“孝友无双”木牌坊和大桥的临水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鼎市博物馆成立于1995年9月30日,人员编制2人,2004年调整福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市文物管委会办公室设在文体局,夏冰兼任办公室主任,郭芳娜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展厅面积300平方米,文物展览柜子12个,文物档案柜11个。现有馆藏文物200多件,一级文物2件、二级品3件,三级品113件,另外还有许多古石器、古陶器残片、古钱币等文物,仅钱币就有两万七千多枚。有记录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118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马栏山遗址、分水关隘、白琳洋里民居、白琳三福寺双塔、太姥山国兴寺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宁县博物馆为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周宁县于2008年6月在县文化馆文博室的基础上成立周宁县博物馆。为独立法人股级事业单位,编制二人。馆藏文物900多件套,暂无馆址馆舍,办公地点在狮城镇桥南街36号文化体育局办公楼。周宁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点80余处,其中63处被编入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包括青铜器时代遗址25处,古村落遗址、古窑遗址、银场遗址各1处,古井、古桥、古墓葬、古建筑32处,革命旧址3处。近年来文物工作不断深入调查,又陆续发现一批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点,并收集到900余件套馆藏文物。共有七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8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2月11日登龙桥和杉洋林公忠平王祖殿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霞浦县于2002年2月批准成立了县博物馆的组织机构,编制2人。2002年5月30日,县文体局在新落成的县文化中心大楼为博物馆挂牌,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设立办公场所,腾出房间设立馆藏室,现有馆、厅面积约200平方米。抽调人员开展内勤、内务的基础性整理工作,县博物馆现有专业文物干部2名,另抽调1名局干部协助开展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文物的协调与宏观管理工作,2003年5月15日霞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决定调整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参加,协调与宏观管理全县的文物工作。现有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县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3个县级文物保护点。展出文物865多件,其中有革命历史、石刻、畲族、现代书画等七类出土、传世文物。霞浦县黄瓜山贝丘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霞浦就有了人类生活、生产的活动遗迹。
  屏南县博物馆2006年11月成立,编制3人。2008年6月任命张世带为首任馆长。办公地点设在屏南县府路1号文体局大楼内。馆藏文物50多件。全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含百祥桥、千乘桥、万安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镇)2个。
  寿宁县博物馆成立于2007年,编制2人。2008年8月任命龚迪发为首任馆长,博物馆暂设茗溪新区图书馆大楼内,面积158平方米,设有专题馆——木拱廊桥展馆。馆藏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36件,一般文物169件。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全国重点重点文保单位1处(闽东北廊桥,含飞云桥、仙宫桥、登云桥、升平桥、鸾峰桥、杨梅州桥)、省级文保单位3处、县级文保单位38处。1995年1月1日,举办《寿宁县首届文物展览》。展出分6个部分,共展出文物500件(枚)。1997年元旦期间,县文化馆举办“文物拓片展”共展出文化馆副馆长龚迪发的文物拓片80多幅。2001年央视十套到寿宁拍摄介绍寿宁木拱廊桥的科教片《虹桥寻踪》,2002年7月央视十套首播、而后一套、四套重播。2002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著作者、著名桥梁史专家唐寰澄教授到寿宁县考察木拱桥,并为寿宁题词:“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2005年3月18日,寿宁县文体局公布首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12处。2007年9月20-23日协助举办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保护管理
  1993年至2008年间,为更好的对宁德地区文物进行保护管理,国家,省,地区陆续发文有:1994年5月25日(宁署〔1994〕综120号),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内容为:我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76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全区馆藏文物3500余件(其中二级品16件,三级品843件)。要求根据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具体情况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1996年11月29日(闽文物〔1996〕071号)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重新制定的《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并同时颁布施行。1996年3月22日宁德地区文管会发文《一九九六年全区文物工作计划》文中提出文物工作的主要任务:1.开展古桥梁专项普查,2.做好三线(104国道、铁路、汽专线)文物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3.抓紧屏南的千乘桥、霞浦的传胪城堡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1997年3月30日(国发〔1997〕1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要求要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文物事业发展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机制。
  1998年9月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在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文物博发〔1998〕54号)以及《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文物博发〔1998〕55号)努力改变文物工作中少数民族文物工作相对薄弱的情况,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工作,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99年7月27日省文化厅《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闽文物〔1999〕107号)认真贯彻国家文物局《通知》精神,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1999年8月10日省文化厅发文《关于贯彻中央精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闽文物〔1999〕115号)要求各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为处理和解决“法轮功”问题所作出的部署,确保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牢固占领思想宣传阵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2001年2月26日省文化厅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古建筑保护和禁止古建筑构建出境的通知》的通知(闽文物〔2001〕14号)进一步加强辖区内各类古建筑、尤其是具有文物价值的传统民居的保护管理。2001年8月23日宁德市文化局《关于转发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保护古桥梁文件的通知》(宁政文〔2001〕81号)自2001年7月文化局发文(宁政文〔2001〕67号《关于做好我市古桥梁调查的通知》和市政府宁政办〔2001〕127号《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古桥梁保护工作的通知》文件。2002年4月23日市文化与出版局、宁德市公安局签发了《关于做好我市文博单位三级风险达标工作的通知》(宁政文〔2002〕38号)加强工作力度,确保文物安全。2003年2月25日宁德市人民政府发文《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宁政〔2003〕文33号)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现以国家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格局。2003年12月31日《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决定>的意见》(宁政〔2003〕文297号)进一步监督加强我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进一步加强我市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决定》(2003年5月29日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3年6月7日在《闽东日报》公布实施。
  2005年2月28日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转发省文化厅《关于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研究文物保护工作的会议纪要>的通知》(宁政文〔2005〕17号)认真组织学习,并严格按照通知和纪要要求,切实做好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2005年10月19日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贯彻市人大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意见(宁政文〔2005〕178号)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坤华所作的“关于‘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决定’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认真贯彻落实,加大保护力度。
  除了在政策上规定对文物实施各种保护措施,另外对文物的维修,以及打击文物走私上也有相应的举措。
  1993年6月,古田县博物馆接收黄田火车站派出所收获走私文物92件(含工艺)。1994年8月接收古田县公安局依法没收走私文物198件。
  1996年9月,全省文物工作交流材料中,地区人大工委每年都要地区文化局汇报全区文物工作情况,1995年底104国道宁德飞鸾隧道改建工程破坏了飞鸾古窑址,文物干部赶到现场观察拍摄记录,捡回一批出土文物,还邀请省文物专家到现场指导,在断层上一大批文物被发掘,完成了《飞鸾古窑址研究》学术论文,参加当年古陶瓷研究会在建阳举办的专题研讨会。协助解决了松山天后宫群众建房问题,柘荣一中新建校门游朴墓保护问题。
  1996年省财政局、文化厅安排16万元维修了支提寺、廉村、狮峰寺、福鼎博物馆建设、冯梦龙纪念馆、闽东革命纪念馆、闽东畲族博物馆文物征集等补助经费。
  1997年8月9日宁德地区行政公署专题会议纪要第四十六期,《研究保护廉村古文化工作现场办公会议纪要》,为落实省人大袁启彤主任、省委何少川副书记视察福安溪潭廉村的指示精神。7月30日上午行署专员汤金华,地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陈济谋带领地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会同福安市深入福安廉村调研,并在该村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保护、开发廉村古文化工作。
  1997年古田县博物馆接收平湖镇派出所依法没收走私文物39件。1998年接收古田县刑警队依法没收绿釉三足炉(三级文物)一件。
  2000年1-2月市文管办与省博物馆考古队对拟建的143公里的福宁高速公路沿线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红头岗等七处古遗址和文物点。5月,配合省考古队在宁德、福安、霞浦、福鼎一带挖掘中,挖出3000多年前的彩陶,印纹硬陶、夹砂陶,石锛,石斧等1100多件,在霞浦清理出明清墓葬8座,墓斗清理出一座裸露地表的晋代古墓葬,出土和收集了青釉四耳罐,双耳罐,双碟杯,陶水盂,青釉小碗等9件。
  2000年4月30日宁德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关于高速公路宁德段史前文化遗址情况的汇报》中指出在福宁高速公路动工前的1998-1999年期间,宁德地区文化局王胜学副局长(分管文物)带领文物干部提前介入,多次与宁德地区高速公路指挥部协商对沿线可能涉及到的文物保护问题,指挥部领导积极配合出资金请省考古队进行福宁高速公路沿线文物调查,发现6处需考古发掘点,其中有宁德红头岗段距今3000年前的商周文化遗址。
  2000年6月26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文化厅下发的(闽文物〔2000〕62号)《关于福宁高速公路建设涉及福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水关城墙保护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原则同意保留原设计方案的意见,将高速公路经过的分水关城墙迁建于福宁高速公路西侧至104国道东侧的分水关城墙旧址毁坏处并加以修复。迁建前应由省文管会考古工作队进行勘查和考古发掘后再会同宁德地区文管会,地区文化局和省文管会考古工作队研究制定迁建,修复方案,报省文化厅审批后组织实施。
  2001年福建省考古队在福建省考古队副队长郑辉带领下对国兴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挖掘面积2000平米,出土文物有碗、盘、碟、钵等,还有大量瓦当、佛像以及石槽、石碑、柱础等建筑构件、饰件。
  2006年1月,市边防支队依法将在海上抓获的盗运海底打捞的元代青秞瓷碗3000多件移交市博物馆保管,其中二级品1件,三级品300多件。并将这些文物重新泡水脱盐,做好入库管理工作。4月,配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采访,进行宣传文物保护,打击走私盗窃文物的犯罪活动。
  2006年5月,在古田县吉巷乡渭洋村一带发生了多起古墓被盗事件,村民自发组织抓捕盗墓者且缴获赃物,这些雕刻物很快被送到古田县博物馆。省文物专家确定系寿山石雕,是宋代作品,其中十六件是国家三级文物,另十六件是一般文物。该文物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生动多姿的各式人物禽兽,刀法简练,风格严谨,实属珍贵。
  2006年,“桑美”台风造成福鼎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受损,8-11月省拨专款维修了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洋里民居,福鼎市文物保护单位金朱桥、朱氏宗祠,同时维修了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兴寺遗址——楞伽宝塔。
  2006年温福铁路动工,省考古队在福建省考古所副所长郑辉带领下对福鼎市进行铁路沿线考古。
  2007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并对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了全面部署。根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我市从2007年4月开始着手进行普查第一阶段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学习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全面了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方针,为今后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打下坚实基础。8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和省里的工作部署,我市成立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文物普查队,副市长薛成康任领导小组组长,翁惠文、刘国平任副组长,市发改委、民政、民宗、财政、国土、建设、公安、经贸委、规划、交通、水利、统计、农业、林业、旅游、海洋渔业、文化与出版局和市方志办、军分区后勤分管领导为成员,办公室主任黄清辉、副主任傅熹、督查员钟亮。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和文物普查组。8月至10月,分批组织市普查队和各县(市、区)普查组人员参加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要求。
  2007年,宁武高速公路宁德段沿线考古调查。1月至2月,为配合宁武高速公路宁德段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市文管办组织人员与省考古队一同对高速公路沿线区域进行了一个月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此次调查共发现各种类型文物7处,其中古遗址5处、古墓葬2处。经省文物局批准,市文物管理部门向建设部门提出了下一阶段采取考古发掘等一系列保护意见,依法有效保护了文物。
  2007年1月起,进行蕉城上金贝古墓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为配合新农村建设,市博物馆对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进行了考古调查,共发现了沧海禅师墓、红军洞等多个文物点。并与省考古专家一起,对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沧海禅师墓,进行了考古清理,弄清文物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文物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对沧海禅师墓进行了维修,部分恢复文物原状,同时对墓主身世进行了考证,既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中颇具旅游价值的一道人文景观。
  2007年4月,进行三沙烽火岛水下考古调查,市博物馆派出人员参与国家水下考古队对霞浦三沙烽火岛进行的为期三天的水下考古调查。此次调查虽未发现水下沉船,但却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我市范围内开展的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有着特殊的意义。
  2008年6月,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在屏南县启动。此次试点为期7天,共有来自全市各县(市、区)文物普查队的骨干25人参加。试点工作在屏南县文物资源较为丰富的棠口乡展开,普查队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走村窜巷,足迹遍及棠口乡的14个行政村和44个自然村,对复查文物点和新发现文物点进行了仔细调查、记录,进行GPS定位,查看文物保存现状和周边环境,获取详细的第一手资料。整个试点期间共普查文物点43处,其中复查文物点13处,新发现文物点30处。试点的成功开展,不仅发现一批重要的文物,如清代护林碑、南宋“鲤鱼墓”、“镜湖双井”、棠口粉干作坊群、棠口古民居群、水磨坊等,而且为我市下一阶段的田野调查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锻炼了文物普查队伍。
  三、文物活动
  1995年举办“95’中国·闽东畲族民俗文化旅游节”,承担开幕式畲族迎祖、畲族舞蹈献演、畲族文化研讨、畲族民俗展览,畲族风情书画影展。11月1日“中华畲族图片展”立足闽东,面向全国,安排在中华畲族宫忠勇王殿内墙,市民委牵头,畲族博物馆协办。
  “95’闽东畲族风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展出以反映畲族风俗、风情为主题,反映畲族同胞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展出美术作品40幅、书法20幅、摄影40幅。
  1997年7月20日宁署文〔1997〕32号文通知成立《福建省文物地图集·宁德区分卷》编委及编辑部:主任为王胜学、副主任由张登贤担任。委员有陈新颖、苏桂杰、周修吾、林建荣、林隆生、李竹松、温知住、吴春明、龚俊峰。编辑部成员主编:王胜学、副主编:张登贤(执行编辑)、傅熹。成员有林生贵、丁成崇、叶迎阳、郑国平、游再生、马树霞、龚迪发、范祚其、黄亦钊、周杰。
  1998年8月1日闽东畲族博物馆筹备加入宁德地区旅游协会。
  1999年2月5日在中华畲族宫组织布置以充分展示畲族民俗风情的大型展览,迎接李鹏委员长及夫人朱琳的视察。4月10日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的两位教授以及省民委,省宗教局,地区台办等参观了畲族博物馆并进行了座谈。6月17日国家民委,北京民族文化宫等一行16位专家学者参观了畲族博物馆。
  2000年4月22-26日《建国以来福建省文物成就展暨“闽澳情”图片展》在蕉城天后宫展出。
  2000年5月10日由省文化厅办,省博物馆,宁德地区文化局和宁德市文化局承办的《建国以来福建省文物成就展暨“闽澳情”图片展》于5月10日上午在宁德市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地区文化局局长蔡文青主持,行署郑民生等在开幕式上讲话,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赵善康、省积翠园艺术馆副馆长樊万春,地区人大经济处副处长魏细弟、宁德市政府副市长陈旺玉等地市,部的领导及群众500多人参加了开幕仪式。展览分五个部分,300多幅图片。我区闽东文物成果部分11个版面,图片60多幅,当天参观的观众达2700多人,展览至13日结束,观众总数达1万多人次。
  2000年6月3日上午由地委办公室发通知,举行了“宁德地区古文明研究会”成立大会,3日下午召开宁德古文明研讨会。
  2001年3月份以来文物地图集工作,全市文物干部参加了三次专题会议,完成了26万字,图片150张以及《文物地图集·宁德分卷》的初稿编写工作。
  2002年9月25日,由郑孟唐、翁惠文、黄德辉组成的课题负责人,郑孟唐、钟亮等人执笔,完成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课题调查《此处无声胜有声》-宁德市文物工作的调研报告。督促加强我市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文物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
  [=此处为插图=]2003年10月28日为了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依法加强我市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在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一周年之际,宁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政协学习与文史委、文化与出版局,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澳泰杯”《宁德文物》摄影大赛作品展览。
  2004年,宁德市全体文物干部在先人所作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细致的勘探、测绘、拍摄,查阅和采访大量的地方史料,志书、族谱,口头流传故事及碑文,与专家学者进行探讨和交流,完成《文明的足迹——宁德市文物保护单位揽胜》一书的编写。
  [=此处为插图(博物馆免费开放)=]2005年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撰写了文物工作的论文《借助民间力量,保护闽东文物》(钟亮、陈扬州)和《人大<决定>促使我市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傅熹),并在《三都港》论丛专辑发表。
  2005年,完成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市博物馆钟亮负责)《宁德市虹桥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总结探索出一系列保护木拱廊桥的措施。11月,钟亮和龚迪发应邀参加浙江省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木拱廊桥研讨会。《宁德市虹桥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成果于2006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9月,由上海交大、福建省文化厅、宁德市政府主办,中共寿宁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宁德·寿宁廊桥论坛在寿宁召开。会议与会代表100多人,主要议程是:主题发言、论文交流、签署《宣言》、考察木拱廊桥、参观木拱廊桥展馆、讨论发言等。大会秘书处编印《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宁德·寿宁廊桥论坛》文集。
  2007年12月,《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出版。该书的编制是1987年4月国家文物局布置的,旨在反映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成果,历时三十年。我市文物工作者积极参与编写,1988年以前编写人员有丁成崇、王新生、张严政、陆贤、陈春绵、林生贵、范祚祺、郑国平、黄亦钊。1997年以后编写人员有马英杰、汤尚书、吴春明、张玉文、张登贤、陈扬州、周杰、欧东海、郑国平、柳晓玲、徐嫩秀、钟亮、黄亦钊、黄芬、傅熹、曾顺强、游再生。我市陈春绵、钟亮为该书编委之一。
  2008年起,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全国范围内国有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我市首次列入免费开放的场馆有宁德市博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闽东革命纪念馆、蕉城区博物馆、霞浦县博物馆、古田县博物馆、福鼎市博物馆。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