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970
颗粒名称: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分类号: K925.75
页数: 3
页码: 99-101
摘要: 本节讲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廉村、漈下村两村的地理位置;古建筑;文化遗产等内容。
关键词: 中国 历史文化

内容

廉村 位于福安市溪潭镇,原名石矶津,是唐朝“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因薛令之为官清廉,唐肃宗叹其廉洁而赐名。南宋以后,因水陆交通便捷,廉村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景象。
  廉村历代人才荟萃。唐神龙二年(706),薛令之考中进士,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进士,官至左补阙,与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后因触犯唐玄宗而辞归故里。返乡后,薛令之仍隐居于年轻时的读书处“灵谷草堂”,过着清贫的生活。鉴于宦途风波险恶,他寄书命时为江西安福县县令的独子薛国进亦辞官回家。太子李亨即位后,思及这位恩师,曾打算派人召薛令之回朝,但薛令之已死,家中赤贫。唐肃宗敬其廉洁清正品格,特敕封其乡为廉村,山为廉岭,水为廉水。薛令之的高风亮节对后代士风有深远影响,清代《福安县志》写道:“入仕者多以抗直辞归,宦束纤薄,盖亦薛令之遗风也。”廉村历代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获取各种功名者共50多人,宋大观三年(1109)到南宋宝祐三年(1255)的146年间,有进士23人,出现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三代俱登高第的奇迹。不仅有著述《书解》50卷、《诗讲义》被誉为一方理学名家的陈经,还有积极抗金、反对议和的正气浩然的将军陈最。宋代朱熹与其父朱松都曾到廉村讲学。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筑城墙以御倭寇,称廉村堡。堡平面略呈椭圆形,周长1258米(现存850米)。墙面用鹅卵石垒砌,中为泥土夯筑,墙基厚4米,东、西尚存三个城门,用花岗岩条石叠砌。当年御敌的坚固工事至今仍不失雄风。
  城堡内面积达10万平方米,保留着长达560米的明代古官街。古官街典雅整齐,由3条纵向平行铺排的光洁条石组成,中间镶嵌着精心拼花的细小鹅卵石。古官街连着3座陈氏祠堂和26座大型民居。祠堂前面的场院则用鹅卵石拼嵌成数个直径达〕米的圆形图案。共同构成线条流畅、气派庄严的图画。巷陌深处翘然高昂的粉刷院墙,则是建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不少家庭大厅至今仍完好地摆设着昔日造型古朴、雕镂精致的大型木刻屏风。据传宋代廉村鼎盛时,官道两旁耸立十六座气势显赫的进士府第,因为岁月递嬗和战争兵火,现已不复存在。但在薛令之故居遗迹前两尊尚存的小石狮,应是廉村历史的最明显的见证。
  沿溪城墙南边,有保留完好的唐宋古码头。据旧《福安县志》载,当年这里“渔舟渔货并集,远通建宁府诸县,近通县城及各村落”。过去这里河床很深,溪流开阔,海潮涨起可直抵村头。因此,它既是直通大海的内港,又是沟通闽东北和浙南的水陆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赛岐港。沿溪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5米宽的古通道,路旁并立着几方苔迹斑驳的古碑石。码头用硕大的鹅卵石一级一级铺排,缓缓地伸向溪流。
  廉村文化底蕴丰厚,民间留存有不少文化遗产。有较高价值的汉代至宋代钱币20枚及革命时期的红军纸币8张;完整的明清瓷器32件,瓶炉、盘、盆、碗皆有,色彩也十分丰富;清木雕16件、宋至清代石雕22件,木雕以龙为生,石雕多数为狮子,栩栩如生;漆金木雕围屏、匾额、楹联16件,上刻“选魁”、“翰苑贞儒”、“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之类词句,俨然是一派儒雅气氛;清书法25幅、绘画11幅,既有名家李灿的春、夏、秋、冬四景之作,也有当地画家或民间工匠所作,其作品有的精细,有的豪放、潇洒。这批文化遗产经动员,集中到村宗祠展览,唤起人们对廉村古老文化的追忆。
  廉村是福建省少见的古文化村。1992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福建省博物馆的专家学者考察了廉村的村容村貌和古文化遗迹。对保护完好的古建筑、古码头、古雕刻、古官道、古城堡赞不绝口。现已逐步开辟成为福安古文化旅游地。
  1999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4月作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漈下村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古称甘漈下,地处屏南县境之西南部,文笔山南麓盆地之龙漈溪畔。是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1709-1776)的故居所在地。
  漈下村坐东朝西,四面环山,其背倚后门山,前对马鞍山,左引文笔峰,右傍洁霞岭,恰似飞凤落洋,青松古木,景色秀丽。村之北与西北面山中,二溪同出,流至村西南,并而合称龙漈甘溪。古村傍溪而建,前有双溪峡流,后有层峦叠嶂,天关地轴,罗城秀丽,屋舍俨然,城楼高墙,映水而立。古人叹漈下古村之景,歌而咏之,归纳有云路门、洁霞岭、飞龙瀑等三十六景,景致秀美,其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且多数保留至今,情景依旧,令人向往。
  据村中所存清光绪三十三年《甘氏族谱抄集》,自八十一世祖甘细旷公起,甘氏族人正式定居漈下,开荒拓土,辛勤耕植,村史称之曰“龙漈开基”。至今己近二十代,历570余年矣!漈下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在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内都是屏南县西南境的主要地方政域中心之一。文物古迹以地面古建筑为主,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漈仙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以及大量的乡土古建筑等,这些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按类别可以区分为城楼街巷、桥梁路亭、宫庙建筑、宗祠建筑、民居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碑刻,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可移动文物等。
  漈下村系屏南县甘棠乡下属之第二大行政村,全村368户,人口1700多人。漈下村人纯姓甘,故多称甘漈下。自甘氏开基后,历代均有记载,至九世而有甘国宝。甘国宝,字继赵,别号和庵,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生于甘漈下小梨洋村。康熙五十五年(1715),甘国宝七岁时随父迁居古田西乡七都长岭村;雍正四年(1726),甘家再次搬迁,至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甘国宝以武进士出身,由侍卫授游击,荐引副将,两任台湾挂印总兵,升福建水师提督等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7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4月作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