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考古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9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考古发掘
分类号: K872.573
页数: 6
页码: 86-91
摘要: 本节讲述了遗志考古发掘的有:芦坪岗遗址、瓦窑岗遗址、狮子岩遗址、洋边山遗址、大头岗遗址等。
关键词: 宁德市 文物 考古发掘

内容

芦坪岗遗址 位于宁德市霍童镇邑坂村东北约2千米的霍童溪北岸,坡度平缓,海拔约100米,山岗表层为更新世至全新世的红土堆积。在1万多平方米范围的地表上散布大量黄土仑类型的印纹硬陶片和西周时期原始瓷片,并采集到残石〓、打制石英石核各1件,可辨认的陶器形有网格灰色硬陶罐、划纹灰硬陶广口罐、青釉曲折纹小口广肩原始瓷罐及青釉原始瓷豆等。
  2000年6月中旬至7月初,省博物馆考古队对芦坪岗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计开5×5米探方3个,2×5米探沟6个,连同扩方共发掘面积150平方米。有以下发现: ①墓葬共3座。墓口距地表0.4~1.2米不等,略呈梯形,墓边不甚规整,墓内填土为褐色,质地松软,夹杂少量红烧土颗粒和夹砂陶片。
  ②濠沟1条。位于遗址边缘部位,沟上距地表0.6米,沟壁不规整,略呈倒梯形。沟内填土为红褐色,夹杂有岩块、红烧土、硬陶片、砂陶片、青铜矛等。濠沟用于排水和防御野曾侵袭。
  ③器物47件。其中陶器42件,分夹砂陶、硬陶、釉陶三大类,器形有豆28件,缸8件、瓮2件、盆1件、杯1件、鼎足1件、支座1件;玉器1件,为残玉佩,扁平环状形,器表磨制光滑,灰白色玉石制成;青铜器4件,种类有锛、戈、矛、戚,青铜锛保存较好。
  芦坪岗遗址是迄今为止闽东地区唯一一处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其收获在宁德地区先秦考古工作中是空前的,对全省考古工作来说也是一次较大的发现。此外,在对该遗址调查采集到3件打制石器的基础上,这次对芦坪岗地点进行科学试掘,找到了产出石器的原生层位,从中发现石核、石片、石器等。
  ①石核5件。其中锤击石核3件,砸击石核2件,最大的长32、宽38、厚18厘米。原料为晶洞花岗岩和石英岩。
  ②石片9件。其中锤击石片6件,砸击石片3件。有天然台面、素台面、线状台面、刀状台面等。原料有花岗岩、石英和凝灰岩。
  芦坪岗发现石制品的地层与我省其它地区(漳州、泉州、三明)这种红土堆积层相似,它的时代应归晚更新世无疑。芦坪岗这批石制品出自这层红土下的角砾层,其年代应与这红土层年代相当或略早,推测至少1至2万年以上。闽东地区史前文化遗存以往知道最早的时代,大约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左右),芦坪岗旧石器的重大发现,把闽东地区的历史一下子推前到至少1至2万年以前,填补了本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它对丰富闽东地区史前文化史料,建立闽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将有重要科学价值。
  瓦窑岗遗址 位于霍童邑坂至赤溪公路西北侧,西南距邑坂村约1.2千米,是霍童溪与赤溪交汇处的一座独立小山丘,海拔约80米,山坡表层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红土所覆盖,地表上可采集到大量灰色印纹硬陶片和少量青釉原始瓷片,器形有罐、豆等,还有砂岩砺石。凹石各1件,打制石器2件。这处可能是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在晚更新世红土层内有旧石器时代遗存。
  狮子岩遗址 位于宁德市霍童溪南岸石桥村西约500米,为一独立小丘,形似卧狮而得名,海拔160米,文化堆积层发现于东坡岩棚下(海拨80~90米),深约1米,在其内坡,石桥至坑头公路旁断面上发现距地面1.5米下有厚约40百米的文化层。采集到的标本有:河床砾石制品、磨光夹砂灰陶片、夹砂灰色或黑色软陶片等,器形有宽沿釜、罐等。位于河边且相对高度50米左右的洞穴或岩棚是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这处遗址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距今约4000年前后,有待发掘。
  洋边山遗址 位于福鼎市店下镇巽城村边南200米,采集到石〓15件,打制石片2件等古代遗物。年代距今4000年前,为一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大头岗遗址 位于福安市湾坞乡湾坞村东250米的大头岗,面积4500平方米。地表上采集到条纹、方格纹、曲尺纹、素面硬陶片和彩陶、泥质陶片及石锛等遗物,年代为距今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
  金龙岗遗址 位于福安市赛岐镇狮子头村南500米,拟建的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从遗址所在山头穿过。该遗址面积800平方米,采集到印纹硬陶、黑陶、石锛等遗物,年代为距今年内3000年前的商周时代。
  天乾老蛇山遗址 位于霞浦县州洋墓斗村南面500米,面积2600平方米,采集到印纹硬陶14片、石锛5件,年代为距今3000年前的商周时代。
  分水关古城墙(亦称古防御墙) 位于福鼎市东北14公里的闽浙交界处,城墙外侧即为两省的分界线。从行政区划上考察,古城墙蜿蜒修筑在贯岭镇分关村的“片山”、“五老山”之间的山坡上。104国道贯穿其中,沈海高速主干线福鼎至宁德高速公路也将横穿古城墙。1989年,分水关古城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分水关南距福州334公里、宁德191公里,北距温州104公里,西距泰顺100公里,是两省三市的中心地,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考古发掘地层中,未发现晚于五代的遗物出土,古城墙解剖时,墙体内也未发现晚于五代的包含物。由此可以间接证明该墙始建年代应在唐末五代。
  保存现状:分水关古城墙依山而筑,大致呈东南——西北南向。实测长度为305.9米,两边高、中间低。坡度平均为15度,局部达45度。墙体横部面呈梯形,上窄下宽,顶宽0.8-1米之间,底宽一般在3米左右。墙高在3-5米之间,最高达6.8米。城墙外侧(浙江方向)用较平整的大石垒砌,并设有两个城跺(女墙),以防御外敌入侵。在城墙中段设有一个关门,宽2.5米,进深4.9米,东向。门道中间石铺地面与城墙内外的驿道相连。
  城墙中段在五十年代初期由于修建104国道被拦腰破断,拆毁10多米。六、七十年代,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建设,拆走了一些城墙、走马道的石头,当地农民建房、修路也拉去城墙石头作为建材使用。八十年代末期,104国道改道重修时,又向西北方向拆毁城墙达数十米,致使古城墙遭到严重破坏,头尾不能相连。整个城墙墙面石块缺失较多,城门塌陷。一千年的风雨沧桑,尤其是数十年来人为的严重破坏使分水关古城墙支离破碎、泥土堆积、杂树从生,埋没于野草乱石之中。
  考古勘测、清理发掘收获:为配合福宁高速公路建设,2000年9-10月,省考古队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该城墙及附属遗迹进行了勘测、清理、解剖发掘工作。通过上述工作,发现了古代驿道、关门、跑马道、灶台等遗迹,了解了古城墙的建造年代和结构状况,完成了古城墙原貌的测绘记录,获取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为今后古城墙的修复及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此次考古工作主要成果如下: (一)完成了古城墙的勘测和资料记录工作。按1:100的比例绘制了古城墙的总平面图、剖面图、正视图;用彩色正片、负片从不同角度对古城墙全景、局部进行了拍摄;进行了录像拍摄记录。以上各种记录均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勘测结果表明,古城墙呈东南-西北走向,实测平面残长250.1米,复原长度超过305.9米。
  (二)沿着拟拆迁的古城墙两侧,共开5×10米探方10个、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层自上而下可分①、②、③A、③B层,其下即为生土。古城墙直接修筑在山坡上,局部地段先挖基横,填以粗毛石,内侧覆盖黄土;上部两侧用平整的岩石垒砌,中间填以碎石块、砂土,在城墙内侧的2000FFT3西南部③B层下发现一座土灶(Z1),呈长方形,有3个灶孔,灶口朝南。火膛壁上有一层厚约2厘米的烧结面。Z1的修造方法是在坡地上挖一宽约2米,深约0.6米的方形坑,在一面垒砌石块、留下灶孔。灶膛内外留下大量炭粒、灰烬。Z1叠压在③B层下,其年代与古城墙修筑年代一致。
  (三)发掘清理一处古城门道。门道位于城墙中段,宽2.5米;进深4.9米,东向。两侧用平整的巨石挡住城墙,中间石铺地面与城墙内外的驿道(古官道)相连。门道两侧近墙处留有一对深约4厘米、直径10百米的圆形门臼,可知当年建有城门。在门道堆积层中发掘出许多磨制平整的长方形石板和契形石,估计为门柱横梁或拱形门所用。据当地老年人所传,早年此门为拱形门。
  此外在的门道外侧还发现一块闽浙交界碑,碑呈长方形,花岗岩,阴刻楷书:“分水关系平鼎交界,平西北、鼎东南”字样。
  (四)理出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驿道(古官道)。古驿道呈走西走向,宽约2.5-3米,石铺路面,两侧均有护基,通过门道,横穿城墙。近城门处有多级台阶,制作规整。
  (五)城墙内侧清理发掘一条走道,俗称“跑马道”。该走道依城墙内侧而筑,另一侧有石砌护基,并与城墙平行,宽约3米。可能是当年士兵巡逻、打仗的场所。
  通过上述考古工作,清理发掘和发现了分水关古城墙及古驿道、关门、走马道、土灶等附属遗迹,取得了较大收获。从目前资料看,分水关及附属遗迹保存较为完好,结构严谨,是五代十国闽国时期为了抵御吴越国入侵而修筑的防御墙,距今已有1000多年。
  太姥山国兴寺遗址福鼎市太姥山国兴寺遗址于1989年公布的福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兴寺始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宋代为兴盛时期,毁于南宋。九十年代初在原址上兴建了三座新的寺庙。2001年,福鼎市政府和旅游部门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开发太姥山旅游资源和增添新景点,舍弃了原来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的扩建方案,于当年9至10月份,聘请了省考古队专家用了两个月时间,对国兴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600平米。通过发掘,发现了宋代的须弥座、石铺路面、水井、水沟、舍利塔、摩崖石刻、碑铭等,出土了碗、盘、碟等瓷器和瓦当、瓦饰、佛头像、砚台等文物百余件。发掘工作结束后,将筹建一座陈列馆。如今,这些出土遗物有序摆放在太姥山景区,成为太姥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为配合温福铁路建设,受东南沿海(福建)铁路公司筹备组的委托,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工作队)联合福州市考古队、宁德市文管办等单位组成“温福铁路(福建段)考古队”于2005年3月-6月对铁路沿线进行文物调查、考古勘探工作,发现以下古遗址
  马洋商周遗址 位于福鼎市点头镇马洋村西北50米的机砖厂后山,王孙溪北岸,1987年4月发现。遗址面积2500平方米,地表上采集有石锛、石凿、灰硬陶片,纹饰有条纹、凸棱纹,器型有罐、豆等,年代约为距今3000-3500年的青铜时代。
  南湾商周遗址 位于福鼎市点头镇马洋村南面约300米的南湾断鹿山,王孙溪南岸,遗物散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表采集有红陶、灰硬陶片和玉决等标本,年代约为距今3500年的商周早期。
  倪家山商周遗址 位于福鼎市点头镇倪家地村南面250米的倪家山,该山为滨海地区一座独立的小山,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顶部平缓,海拔15.4米;现山坡上种植茶叶。地表采集有夹砂陶器、曲折纹硬陶器、石锛等标本,遗物散布面积约3200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3500年代的商代。
  潭头下山商周遗址 位于福鼎市白琳镇白琳村东北3公里的潭头下山,1987年4月发现,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2-1.7米,地表采集有石锛、夹砂黄陶片、灰硬陶片,纹饰有网纹、席纹、勾连云雷纹,可辨器型有罐、豆等,年代约为商代中期。
  宫山商周遗址
  位于福鼎市秦屿镇外财堡村北150米,1987年4月发现,宫山(当地俗称狗头山)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小山,遗址面积约6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3-1.9米,采集有石斧、石锛、砺石和彩陶片、夹砂黑陶片、灰硬陶片,纹饰有方格纹、刻划纹、条纹、凸棱纹、网纹,可辨器型有釜、罐、豆等,年代约为距今3000年的商代晚期。
  亥窑唐代窑址
  位于霞浦县州洋乡赤岸村西面500米,1988年8月发现。在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有一座龙窑遗迹、瓷器堆积、堆积厚0.5-2.6米,采集的标本均为青瓷器,种类有碗、罐、钵、杯及支座、垫饼等,年代约为唐代。
  山墩商周遗址
  位于福安市下白石镇行洋村北面100米的山墩山南坡、西坡,同三高速公路南侧,海拔25-57米。地面上采集有夹砂红陶、彩陶、石箭镞等文物标本。面积约5800平方米,文化层厚0.3-1.7米,年代约为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瓜山贝丘遗址 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出数千件彩陶、支座、纺轮、石器等文物。当时考古专家认为这是闽东地区4000年前先民聚居地,也是北到瓯江,南到厦门,西至武夷山,东到台湾海峡间广大地区贝丘遗址的中心点。
  2002年3月,美国夏威夷教授白瑞、罗莱,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焦天龙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后郭正府、省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林公务到霞浦县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贝丘遗址黄瓜山进行实地考察。此次中外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了黄瓜山遗址的地形、地貌和文化堆积的总体情况,更进一步认识了该贝丘遗址的考古价值,为研究海峡两岸先民历史渊源提供重要物证。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